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导风部件、出风组件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1-12-04 01:3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导风部件、出风组件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如今,无论是在公共场所还是在家里,人们对室内冷/热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空调器的送风方式的多样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3.市面上也因此衍生出许多产品,如为在柜机空调的内部采用双贯流风叶、双风道、双风机等对应双出风口的形式,但是这种形式的空调的安装过程复杂,安装效率较低且安装成本较高,在单侧送风时另一侧的蒸发器部件的有效使用面积会大大地下降,进风量只受单个贯流风叶的影响,导致出风量明显下降,降低了空调的制冷或制热性能,最终导致空调的制冷或制热效果不佳,且舒适性不满足要求,从而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风部件、出风组件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送风方式较为单一且送风角度较小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导风部件,设置在空调器的出风通道内,出风通道包括至少两个通道出风口,导风部件包括:分流结构,设置在出风通道内并位于相邻两个通道出风口之间,以将出风通道内的气流分流向两个通道出风口;导流结构,设置在出风通道内,以通过导流结构的运动来共同控制出风通道内的气流可选择地流向至少一个通道出风口,以使空调器具有多种不同的出风模式;其中,导流结构包括分别与两个通道出风口对应设置的两个移动板,分流结构包括容纳腔和与容纳腔连通的开口部,各个移动板通过开口部伸出容纳腔外或收回容纳腔内,以阻挡或避让流向相应的通道出风口的气流。
6.进一步地,导风部件包括:两个齿轮,两个齿轮与两个移动板一一对应地设置;其中,各个移动板上均设置有用于与相应的齿轮相互啮合的齿条,以通过各个齿轮的转动带动相应的齿条移动,从而带动相应的移动板移动。
7.进一步地,至少两个通道出风口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通道出风口和第二通道出风口;两个移动板包括第一移动板和第二移动板;其中,第一移动板与第一通道出风口对应设置以阻挡或避让流向第一通道出风口的气流,第二移动板与第二通道出风口对应设置以阻挡或避让流向第二通道出风口的气流。
8.进一步地,出风通道包括靠近第一通道出风口一侧的第一通道壁面和靠近第二通道出风口一侧的第二通道壁面;分流结构包括靠近第一通道出风口一侧的第一分流面和靠近第二通道出风口一侧的第二分流面;其中,第一分流面用于与第一通道壁面共同围成与第一通道出风口连通的第一出风段;第二分流面用于与第二通道壁面共同围成与第二通道出风口连通的第二出风段。
9.进一步地,分流结构的开口部位于第一出风段和第二出风段的交汇处,以使第一
移动板通过开口部伸出以封堵第一出风段,或者使第二移动板通过开口部伸出以封堵第二出风段。
10.进一步地,多种出风模式包括用于从第一通道出风口单侧出风的第一出风模式,当空调器处于第一出风模式时,第一移动板收回容纳腔内,以避让流向第一通道出风口的气流;第二移动板伸出容纳腔外,以阻挡流向第二通道出风口的气流。
11.进一步地,多种出风模式包括用于从第二通道出风口单侧出风的第二出风模式,当空调器处于第二出风模式时,第一移动板伸出容纳腔外,以阻挡流向第一通道出风口的气流;第二移动板收回容纳腔内,以避让流向第二通道出风口的气流。
12.进一步地,多种出风模式包括用于从第一通道出风口和第二通道出风口双侧出风的第三出风模式,当空调器处于第三出风模式时,第一移动板收回容纳腔内,以避让流向第一通道出风口的气流;第二移动板收回容纳腔内,以避让流向第二通道出风口的气流。
13.进一步地,容纳腔包括靠近第一通道出风口的第一腔壁面和靠近第二通道出风口的第二腔壁面,第一移动板靠近第二腔壁面设置,第二移动板靠近第一腔壁面设置;其中,第一移动板和第二腔壁面之间设置有密封件,第二移动板和第一腔壁面之间设置有密封件。
14.进一步地,密封件为海绵。
15.进一步地,当第一移动板收回容纳腔内且第二移动板伸出容纳腔外时,第一移动板位于第二移动板远离出风气流的一侧;当第一移动板伸出容纳腔外且第二移动板收回容纳腔内时,第二移动板位于第一移动板远离出风气流的一侧;当两个移动板均收回容纳腔内时,第二移动板位于第一移动板靠近开口部的一侧,第一移动板的靠近开口部的部分与第二移动板的靠近开口部的部分相抵接。
16.进一步地,第二移动板的横截面的长度大于第一移动板的横截面的长度。
17.进一步地,沿靠近出风通道的进风侧的方向,分流结构的横截面的宽度逐渐减小,开口部位于分流结构的靠近出风通道的进风侧的一侧。
18.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出风组件,适用于空调器,出风组件包括:出风框架,出风框架包括:至少一个出风通道,出风通道包括用于与空调器的风道组件的风机的出风口连通的至少一个通道进风口和用于与外界环境连通的至少两个通道出风口;上述的导风部件,导风部件设置在出风通道内。
19.进一步地,出风框架上设置有分别用于对导流结构的两个移动板进行导向的两个导向槽。
20.进一步地,出风通道的通道壁面上的设置有与两个移动板分别对应的两个凹槽,以当任一移动板伸出至容纳腔外时,移动板的远离开口部的一侧与相应的凹槽的槽壁面相抵接。
21.进一步地,通道出风口的靠近外界环境的一侧设置有左右扫风机构,左右扫风机构安装在出风框架上,以用于开启和关闭通道出风口以及用于实现左右扫风。
22.进一步地,左右扫风机构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扫风板和第二扫风板,以通过第一扫风板和第二扫风板的运动将相应的通道出风口打开或关闭,并调整相应的通道出风口的出风角度。
23.进一步地,出风通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上下扫风机构,以用于实现上出风或下出
风。
24.进一步地,上下扫风机构的数量为一个,上下扫风机构位于与任意一个通道出风口对应设置,以用于实现通道出风口的上出风或下出风;上下扫风机构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上下扫风机构与至少两个通道出风口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上下扫风机构用于实现相应的通道出风口的上出风或下出风。
25.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出风组件、风道组件、蒸发器组件和进风组件,出风组件为上述的出风组件。
26.进一步地,风道组件的风机的数量为一个,风机包括贯流风叶。
27.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导风部件设置在空调器的出风通道内,出风通道包括至少两个通道出风口,导风部件包括:分流结构,设置在出风通道内并位于相邻两个通道出风口之间,以将出风通道内的气流分流向两个通道出风口;导流结构,设置在出风通道内,以通过导流结构的运动来共同控制出风通道内的气流可选择地流向至少一个通道出风口,以使空调器具有多种不同的出风模式;其中,导流结构包括分别与两个通道出风口对应设置的两个移动板,分流结构包括容纳腔和与容纳腔连通的开口部,各个移动板通过开口部伸出容纳腔外或收回容纳腔内,以阻挡或避让流向相应的通道出风口的气流。这样,使得空调器采用单个风机即可实现多样化送风,出风口的切换不影响空调器的蒸发器的利用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具有双风机的空调器因单风口出风时蒸发器的有效使用面积较小而导致制冷或制热效果不佳的问题。同时,增大了空调器的送风范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柜机空调器的送风方式较为单一且送风角度较小的问题,提高了空调器的能源利用率,提高了空调器的能效,提高了空调器的舒适性,且结构简单,易于拆装,降低了空调器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28.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9.图1示出了具有本发明的出风组件的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实施例的爆炸图;
30.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空调器的出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3示出了图2所示的出风组件的主视图;
32.图4示出了图2所示的出风组件的后视图;
33.图5示出了图1所示的空调器的剖视图;
34.图6示出了图5所示的空调器的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35.图7示出了图1所示的空调器在处于第一出风模式时的剖视图;
36.图8示出了图1所示的空调器在处于第二出风模式时的剖视图;以及
37.图9示出了图1所示的空调器在处于第三出风模式时的剖视图。
38.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39.100、出风组件;200、风道组件;300、蒸发器组件;400、进风组件;500、电辅热装置;
40.10、出风框架;101、第一导向槽;102、第二导向槽;11、出风通道;1101、第一通道壁面;1102、第二通道壁面;1103、凹槽;1111、第一出风段;1112、第二出风段;12、通道进风口;13、通道出风口;131、第一通道出风口;132、第二通道出风口;
41.20、分流结构;201、第一分流面;202、第二分流面;21、容纳腔;
42.30、导流结构;31、移动板;311、第一移动板;312、第二移动板;32、齿轮;321、第一齿轮;322、第二齿轮;
43.40、左右扫风机构;401、第一左右扫风机构;402、第二左右扫风机构;41、第一扫风板;42、第二扫风板;
44.50、上下扫风机构;60、导流驱动机构;70、左右扫风驱动机构;80、上下扫风驱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4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46.如图1至图9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导风部件,设置在空调器的出风通道11内,出风通道11包括至少两个通道出风口13,导风部件包括:分流结构20,设置在出风通道11内并位于相邻两个通道出风口13之间,以将出风通道11内的气流分流向两个通道出风口13;导流结构30,设置在出风通道11内,以通过导流结构30的运动来共同控制出风通道11内的气流可选择地流向至少一个通道出风口13,以使空调器具有多种不同的出风模式;其中,导流结构30包括分别与两个通道出风口13对应设置的两个移动板31,分流结构20包括容纳腔21和与容纳腔21连通的开口部,各个移动板31通过开口部伸出容纳腔21外或收回容纳腔21内,以阻挡或避让流向相应的通道出风口13的气流。
47.本发明的导风部件设置在空调器的出风通道11内,出风通道11包括至少两个通道出风口13,导风部件包括:分流结构20,设置在出风通道11内并位于相邻两个通道出风口13之间,以将出风通道11内的气流分流向两个通道出风口13;导流结构30,设置在出风通道11内,以通过导流结构30的运动来共同控制出风通道11内的气流可选择地流向至少一个通道出风口13,以使空调器具有多种不同的出风模式;其中,导流结构30包括分别与两个通道出风口13对应设置的两个移动板31,分流结构20包括容纳腔21和与容纳腔21连通的开口部,各个移动板31通过开口部伸出容纳腔21外或收回容纳腔21内,以阻挡或避让流向相应的通道出风口13的气流。这样,使得空调器采用单个风机即可实现多样化送风,出风口的切换不影响空调器的蒸发器的利用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具有双风机的空调器因单风口出风时蒸发器的有效使用面积较小而导致制冷或制热效果不佳的问题。同时,增大了空调器的送风范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柜机空调器的送风方式较为单一且送风角度较小的问题,提高了空调器的能源利用率,提高了空调器的能效,提高了空调器的舒适性,且结构简单,易于拆装,降低了空调器的生产成本。
48.其中,空调器为柜机空调器。
49.如图5所示,导风部件包括:两个齿轮32,两个齿轮32与两个移动板31一一对应地设置;其中,各个移动板31上均设置有用于与相应的齿轮32相互啮合的齿条,以通过各个齿轮32的转动带动相应的齿条移动,从而带动相应的移动板31移动。
50.如图3和图6所示,至少两个通道出风口13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通道出风口131和第二通道出风口132;两个移动板31包括第一移动板311和第二移动板312;其中,第一移动板311与第一通道出风口131对应设置以阻挡或避让流向第一通道出风口131的气流,第二
移动板312与第二通道出风口132对应设置以阻挡或避让流向第二通道出风口132的气流。
51.其中,第一移动板311和第二移动板312之间相互垂直。
52.如图6所示,两个齿轮32分别为第一齿轮321和第二齿轮322,第一齿轮321用于与第一移动板311上的齿条相互啮合,第二齿轮322用于与第二移动板312上的齿条相互啮合。
53.如图2和图4所示,导风部件还包括用于驱动导流结构30运动的导流驱动机构60,导流驱动机构60包括:第一驱动部,第一驱动部设置在出风框架10上且与第一齿轮321驱动连接,以驱动第一齿轮321带动第一移动板311相对于出风框架10移动;第二驱动部,第二驱动部与第二齿轮322驱动连接,以驱动第二齿轮322带动第二移动板312相对于出风框架10移动。
54.具体地,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分别为设置在空调器的出风框架10上的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
55.如图6所示,出风通道11包括靠近第一通道出风口131一侧的第一通道壁面1101和靠近第二通道出风口132一侧的第二通道壁面1102;分流结构20包括靠近第一通道出风口131一侧的第一分流面201和靠近第二通道出风口132一侧的第二分流面202;其中,第一分流面201用于与第一通道壁面1101共同围成与第一通道出风口131连通的第一出风段1111;第二分流面202用于与第二通道壁面1102共同围成与第二通道出风口132连通的第二出风段1112。
56.其中,分流结构20的开口部位于第一出风段1111和第二出风段1112的交汇处,以使第一移动板311通过开口部伸出以封堵第一出风段1111,或者使第二移动板312通过开口部伸出以封堵第二出风段1112。
57.如图7所示,多种出风模式包括用于从第一通道出风口131单侧出风的第一出风模式,当空调器处于第一出风模式时,第一移动板311收回容纳腔21内,以避让流向第一通道出风口131的气流;第二移动板312伸出容纳腔21外,以阻挡流向第二通道出风口132的气流。
58.具体地,以人的正面朝向图7的方向为基准,第一通道出风口131位于第二通道出风口132的左侧,用于从第一通道出风口131处单侧出风的第一出风模式即为单左侧出风模式。这时,第一驱动部驱动第一齿轮321带动第一移动板311移动回容纳腔21内,以使第一出风段1111与出风通道11的通道进风口12连通,以避让流向第一通道出风口131的气流,第二驱动部驱动第二齿轮322带动第二移动板312移动出容纳腔21外并与第二通道壁面1102抵接,以使第二出风段1112与出风通道11的通道进风口12断开,以阻挡流向第二通道出风口132的气流,以使气流只能够从左侧的第一通道出风口131流出。
59.如图8所示,多种出风模式包括用于从第二通道出风口132单侧出风的第二出风模式,当空调器处于第二出风模式时,第一移动板311伸出容纳腔21外,以阻挡流向第一通道出风口131的气流;第二移动板312收回容纳腔21内,以避让流向第二通道出风口132的气流。
60.具体地,以人的正面朝向图8的方向为基准,第一通道出风口131位于第二通道出风口132的左侧,用于从第二通道出风口132处单侧出风的第二出风模式即为单右侧出风模式。这时,第一驱动部驱动第一齿轮321带动第一移动板311移动出容纳腔21外并与第一通道壁面1101抵接,以使第一出风段1111与出风通道11的通道进风口12断开,以阻挡流向第
一通道出风口131的气流,第二驱动部驱动第二齿轮322带动第二移动板312移动回容纳腔21内,以使第二出风段1112与出风通道11的通道进风口12连通,以避让流向第二通道出风口132的气流,以使气流能够从右侧的第二通道出风口132流出。
61.如图9所示,多种出风模式包括用于从第一通道出风口131和第二通道出风口132双侧出风的第三出风模式,当空调器处于第三出风模式时,第一移动板311收回容纳腔21内,以避让流向第一通道出风口131的气流;第二移动板312收回容纳腔21内,以避让流向第二通道出风口132的气流。
62.具体地,以人的正面朝向图9的方向为基准,第一通道出风口131位于第二通道出风口132的左侧,用于从双侧出风的第三出风模式即为左右两侧同时出风模式。这时,第一驱动部驱动第一齿轮321带动第一移动板311移动回容纳腔21内,以使第一出风段1111与出风通道11的通道进风口12连通,以避让流向第一通道出风口131的气流,第二驱动部驱动第二齿轮322带动第二移动板312移动回容纳腔21内,以使第二出风段1112与出风通道11的通道进风口12连通,以避让流向第二通道出风口132的气流,以使气流从左侧的第一通道出风口131和右侧的第二通道出风口132同时流出。
63.优选地,容纳腔21包括靠近第一通道出风口131的第一腔壁面和靠近第二通道出风口132的第二腔壁面,第一移动板311靠近第二腔壁面且与第二腔壁面平行设置,第二移动板312靠近第一腔壁面且与第一腔壁面平行设置;其中,第一移动板311和第二腔壁面之间设置有密封件,第二移动板312和第一腔壁面之间设置有密封件。这样,能够实现对分流结构20的容纳腔21与出风通道11之间的隔离,以防止气流进入容纳腔21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降低了空调器的出风噪音,节省了空调器的能耗。
64.进一步优选地,密封件为海绵。
65.如图7至图9所示,当第一移动板311收回容纳腔21内且第二移动板312伸出容纳腔21外时,第一移动板311位于第二移动板312远离出风气流的一侧;当第一移动板311伸出容纳腔21外且第二移动板312收回容纳腔21内时,第二移动板312位于第一移动板311远离出风气流的一侧;当两个移动板31均收回容纳腔21内时,第二移动板312位于第一移动板311靠近开口部的一侧,第一移动板311的靠近开口部的部分与第二移动板312的靠近开口部的部分相抵接。这样,能够实现对分流结构20的容纳腔21与出风通道11之间的隔离,以防止气流进入容纳腔21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降低了空调器的出风噪音,节省了空调器的能耗。
66.优选地,第二移动板312的横截面的长度大于第一移动板311的横截面的长度。这样,才能够在多种出风模式下实现第一移动板311和第二移动板312的相对位置的同时,保证使第一移动板311和第二移动板312在伸出容纳腔21外时能够与相应的通道壁面相抵接,以保证较好的导流效果。
67.其中,第一移动板311的横截面和第二移动板312的横截面分别是指第一移动板311和第二移动板312被垂直于风道组件200的风机的转动轴线的平面所截的截面,该截面为条形截面,第一移动板311的横截面的长度和第二移动板312的横截面即为相应的条形截面的长度。
68.优选地,分流结构20的横截面的形状为类三角形,沿靠近出风通道11的进风侧的方向,分流结构20的横截面的宽度逐渐减小,开口部位于分流结构20的靠近出风通道11的进风侧的一侧。
69.其中,分流结构20的横截面是指分流结构20被垂直于风道组件200的风机的转动轴线的平面所截的截面,该截面为类三角形截面,分流结构20的横截面的宽度即为该截面在垂直于靠近出风通道11的进风侧的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
70.如图1至图9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出风组件,适用于空调器,出风组件包括:出风框架10,出风框架10包括:至少一个出风通道11,出风通道11包括用于与空调器的风道组件200的风机的出风口连通的至少一个通道进风口12和用于与外界环境连通的至少两个通道出风口13;上述的导风部件,导风部件设置在出风通道11内。
71.如图6所示,出风框架10上设置有分别用于对导流结构30的两个移动板31进行导向的两个导向槽。
72.其中,两个导向槽包括第一导向槽101和第二导向槽102,第一导向槽101与第一移动板311对应设置,以对第一移动板311的移动进行导向限位,第二导向槽102与第二移动板312对应设置,以对第二移动板312的移动进行导向限位,从而保证了第一移动板311和第二移动板312的运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73.优选地,出风通道11的通道壁面上的设置有与两个移动板31分别对应的两个凹槽1103,以当任一移动板31伸出至容纳腔21外时,该移动板31的远离开口部的一侧与相应的凹槽1103的槽壁面相抵接,以将该移动板31的远离开口部的一侧与出风通道11的相应的通道壁面之间的间隙封堵。
74.如图3和图6所示,各个通道出风口13靠近外界环境的一侧设置有左右扫风机构40,左右扫风机构40安装在出风框架10上,以用于开启和关闭通道出风口13以及实现左右扫风,以控制出风角度和出风距离。其中,出风组件还包括与左右扫风机构40驱动连接的左右扫风驱动机构70,以驱动左右扫风机构40运动。这样,通过将导风部件与左右扫风机构40结合来共同实现空调器的多种不同的出风模式,保证了空调的制冷或制热性能,提高了空调器的能源利用率,满足用户的舒适性要求,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75.本发明的至少两个通道出风口13包括第一通道出风口131和第二通道出风口132;第一通道出风口131靠近外界环境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左右扫风机构401,第二通道出风口132靠近外界环境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左右扫风机构402。
76.如图2和图4所示,本发明的出风组件还包括:第一导风驱动机构,与第一左右扫风机构401驱动连接以驱动第一左右扫风机构401运动;第二导风驱动机构,与第二左右扫风机构402驱动连接以驱动第二左右扫风机构402运动。
77.具体地,第一导风驱动机构和第二导风驱动机构包括依次传动的电机、曲轴和连杆,电机通过曲轴和连杆与相应的左右扫风机构40连接以驱动该左右扫风机构40运动。
78.其中,各个左右扫风机构40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扫风板41和第二扫风板42,以共同将相应的通道出风口13打开或关闭,并调整相应的通道出风口13的出风角度。
79.具体地,第一扫风板41和第二扫风板42均为矩形板体,通道出风口13为矩形开口,第一扫风板41的板面面积和第二扫风板42板面面积之和等于通道出风口13的开口面积。
80.如图5所示,出风通道11内设置有至少一个上下扫风机构50,以用于实现上出风或下出风。
81.可选地,上下扫风机构50的数量为一个,上下扫风机构50位于与任意一个通道出风口13对应设置,以用于实现通道出风口13的上出风或下出风;上下扫风机构50的数量为
至少两个,至少两个上下扫风机构50与至少两个通道出风口13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上下扫风机构50用于实现相应的通道出风口13的上出风或下出风。
82.在上下扫风机构50的第一个实施例中,出风通道11内设置有一个上下扫风机构50,该上下扫风机构50设置在出风框架10上且位于靠近通道进风口12的位置处,以在气流与导流结构30接触之前对其流向进行上下扫动,以配合单侧出风或双侧出风。
83.在上下扫风机构50的第二个实施例中,出风通道11内设置有两个上下扫风机构50,分别为设置在第一出风段1111内且安装在第一通道壁面1101上的第一上下扫风机构和设置在第二出风段1112内且安装在第二通道壁面1102上的第二上下扫风机构,以通过第一上下扫风机构和第二上下扫风机构分别对流向相应的两个通道出风口13的气流进行上下扫动。
84.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出风组件还包括上下扫风驱动机构80,上下扫风驱动机构80与上下扫风机构50驱动连接,以驱动上下扫风机构50运动以实现上下扫风。
85.如图1至图9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出风组件100、风道组件200、蒸发器组件300和进风组件400,出风组件100为上述的出风组件。
86.本发明的空调器还包括电辅热装置500,电辅热装置500设置在风道组件200和蒸发器组件300之间。
87.在本发明的空调器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风道组件200的风机的数量为一个,风机包括贯流风叶,这一个风机的所有进风口共同对应蒸发器组件300的全部换热面积,出风通道11的通道进风口12与这一个风机的所有出风口均连通,以保证不论在单侧出风还是双侧出风时,蒸发器组件300的有效使用面积基本保持不变,且进风量仅受到这一个风机的影响,从而使出风总量基本保持不变,保证了空调的制冷或制热性能,满足用户的舒适性要求,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88.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89.本发明的导风部件设置在空调器的出风通道11内,出风通道11包括至少两个通道出风口13,导风部件包括:分流结构20,设置在出风通道11内并位于相邻两个通道出风口13之间,以将出风通道11内的气流分流向两个通道出风口13;导流结构30,设置在出风通道11内,以通过导流结构30的运动来共同控制出风通道11内的气流可选择地流向至少一个通道出风口13,以使空调器具有多种不同的出风模式;其中,导流结构30包括分别与两个通道出风口13对应设置的两个移动板31,分流结构20包括容纳腔21和与容纳腔21连通的开口部,各个移动板31通过开口部伸出容纳腔21外或收回容纳腔21内,以阻挡或避让流向相应的通道出风口13的气流。这样,使得空调器采用单个风机即可实现多样化送风,出风口的切换不影响空调器的蒸发器的利用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具有双风机的空调器因单风口出风时蒸发器的有效使用面积较小而导致制冷或制热效果不佳的问题。同时,增大了空调器的送风范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柜机空调器的送风方式较为单一且送风角度较小的问题,提高了空调器的能源利用率,提高了空调器的能效,提高了空调器的舒适性,且结构简单,易于拆装,降低了空调器的生产成本。
90.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
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91.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9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93.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94.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95.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