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2-04 01:4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空调系统的室内机以及室外机在安装完成后,安装人员通常会根据室内机与室外机之间连接配管的长度及管径,计算空调系统需要追加的制冷剂量。在这种情况下,随着连接配管长度的增加,空调系统对于制冷剂的需求量也会增加。
3.为了减少或避免制冷剂的注充,相关技术中会在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控制液管中的制冷剂为气液混合的两相态制冷剂。由于两相态制冷剂的密度小于纯液态制冷剂,因此可以减少空调系统对制冷剂的需求量,进而可以实现空调系统的制冷剂免追加或少追加。
4.但是,采用上述相关技术,在空调系统的制热工况下,两相态制冷剂从室内机流入液管,在通过液管进入室外机的室外换热器之后,在室外换热器中分布不均匀,这就容易使得室外换热器的换热蒸发能力不足,导致空调系统的制热效果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一种空调系统,用于提高空调系统的制热效果下降。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室外机、用于传输两相态制冷剂的液管,以及至少一个室内机;室外机包括室外换热器、制冷剂相变装置以及用于降压的第一电子膨胀阀;其中,至少一个室内机均通过液管与室外机的第一电子膨胀阀连接,制冷剂相变装置分别与第一电子膨胀阀以及室外换热器连接;制冷剂相变装置,用于在制热工况下,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接收至少一个室内机通过液管流出的两相态制冷剂,并将两相态制冷剂相变为液态制冷剂;制冷剂相变装置,还用于向室外换热器传输相变得到的液态制冷剂。
8.本技术中,由于空调系统在液管与室外换热器之间设置有制冷剂相变装置,能够在制热工况下,对液管中的两相态制冷剂进行相变处理,以得到液态制冷剂,这样一来,进入室外换热器的液态制冷剂可以在室外换热器中均匀分布,即可提高室外换热器的换热蒸发效率,进而能够保证空调系统的制热效果。
9.可选的,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降压处理的两相态制冷剂为处于第一温度压力状态下的两相态制冷剂,制冷剂相变装置包括三通、第二电子膨胀阀以及过冷换热器;三通分别连接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二电子膨胀阀以及过冷换热器,过冷换热器分别与第二电子膨胀阀以及室外换热器连接;第二电子膨胀阀,用于在制热工况下,通过三通接收第一电子膨胀阀降压处理得到的第一温度压力状态下的二相态制冷剂,并对第一温度压力状态下的二相态制冷剂降温及降压,以得到第二温度压力状态下的二相态制冷剂;第二电子膨胀阀,还用于在得到第二温度压力状态下的二相态制冷剂之后,向过冷换热器传输第二温度压力状态的二相态制冷剂;过冷换热器,用于在制热工况下,通过三通接收第一电子膨胀阀减压处理
得到的第一温度压力状态下的二相态制冷剂,并通过接收到的第二温度压力状态下的二相态制冷剂,对接收到的第一温度压力状态的二相态制冷剂进行换热处理,以得到第一温度压力状态下的液态制冷剂;过冷换热器,还用于在经换热处理得到第一温度压力状态的液态制冷剂之后,向室外换热器传输第一温度压力状态的液态制冷剂。
10.可选的,室外机还包括气液分离器;过冷换热器还用于通过接收到的第一温度压力状态下的二相态制冷剂,对接收到的第二温度压力状态下的二相态制冷剂进行换热处理,以得到第二温度压力状态下的气态制冷剂,并向气液分离器传输第二温度压力状态下的气态制冷剂。
11.可选的,制冷剂相变装置还包括辅热器;辅热器分别与过冷换热器以及气液分离器连接;过冷换热器还用于通过辅热器向气液分离器传输第二温度压力状态的气态制冷剂;辅热器,用于对流经辅热器的第二温度压力状态的气态制冷剂持续加热,以保持第二温度压力状态下的气态制冷剂的温度。
12.可选的,室外机还包括压缩机,辅热器包括热导体及热导管;热导体与压缩机的发热端贴合,热导管分别连接过冷换热器以及气液分离器,且热导管穿过热导体。
13.可选的,室外机还包括压缩机,辅热器包括导热软管;导热软管分别连接过冷换热器以及气液分离器,且导热软管与压缩机的发热端贴合。
14.可选的,室外机还包括压缩机,制冷剂相变装置还包括三通阀;三通阀的第一端口连接过冷换热器,三通阀的第二端口连接辅热器,三通阀的第三端口连接气液分离器;三通阀,用于在压缩机的过热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实现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的导通,以及第一端口与第三端口的断开;三通阀,还用于在压缩机的过热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实现第一端口与第三端口的导通,以及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的断开,第二预设阈值小于第一预设阈值。
15.本技术的这些方面或其他方面在以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和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压焓图之一;
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压焓图之二;
2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2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22.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压焓图之三;
23.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压焓图之四;
24.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25.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26.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8.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另外,在对管线进行描述时,本技术中所用“相连”、“连接”则具有进行导通的意义。具体意义需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3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31.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空调系统1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空调系统10包括:室外机11、用于传输两相态制冷剂的液管12、至少一个室内机(本技术实施例示例性的示出了室内机131及室内机132,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存在更多或者更少的室内机,为便于描述,本技术后续以室内机132为例进行描述)以及用于传输气态制冷剂的气管14。室外机11包括室外换热器111、制冷剂相变装置112、用于降压的第一电子膨胀阀113、气液分离器114、压缩机115、室外风机116、四通换向阀117、回油毛细管118以及油分离器119。以室内机132为例,室内机132包括室内电子膨胀阀1321、室内换热器1322、室内风机1323。
32.其中,至少一个室内机均通过液管12与室外机11的第一电子膨胀阀113连接,制冷剂相变装置112分别与第一电子膨胀阀113以及室外换热器111连接。
33.至少一个室内机还通过气管14与室外机11连接。
34.在室外机11中,四通换向阀117分别与气液分离器114、气管14、油分离器119以及室外换热器111连接。气液分离器114与压缩机115的进口连接,油分离器119通过回油毛细管118与压缩机115的进口连接,油分离器119还直接与压缩机115的出口连接。
35.在室内机132中,室内换热器1322分别与气管14以及室内电子膨胀阀1321连接,室内电子膨胀阀1321还与液管12连接。
36.结合图1,以下示出了在制热工况下的各装置或者部件的工作过程。
37.在制热工况下,压缩机115在工作过程中,从压缩机115的出口流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经过油分离器119。一方面,油分离器119可以将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中的润滑油分离出来,并将润滑油通过回油毛细管118传输回压缩机115再利用。另一方面,油分离器119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四通换向阀117流向气管14,并通过气管14流向室内机132。
38.相应的,室内机132的室内换热器1322通过气管14流入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之后,室内换热器1322对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进行冷凝处理,以得到中温高压的过冷液态制冷剂,并向室内电子膨胀阀1321传输中温高压的过冷液态制冷剂。
39.进一步的,室内机132的室内电子膨胀阀1321对中温高压的过冷液态制冷剂进行处理,得到中温高压的两相态制冷剂,并通过液管12向室外机11传输中温高压的两相态制冷剂。
40.室外机11的第一电子膨胀阀113在接收到中温高压的两相态制冷剂之后,对流经第一电子膨胀阀113的中温高压的两相态制冷剂进行降压处理,以得到中温中压的两相态制冷剂,并向室外机11的制冷剂相变装置112发送中温中压的两相态制冷剂。
41.制冷剂相变装置112,用于在制热工况下,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113接收至少一个室内机通过液管12流出的两相态制冷剂,并将两相态制冷剂相变为液态制冷剂。
42.制冷剂相变装置112,还用于向室外换热器111传输相变得到的中温中压的液态制冷剂。
43.相应的,室外换热器111将接收到的中温中压的液态制冷剂节流蒸发成低温低压的过热气态制冷剂。
44.进一步的,室外换热器111将节流蒸发得到的低温低压的过热气态制冷剂通过四通换向阀117流向气液分离器114,并通过气液分离器流向压缩机115的进口。
45.本技术中,由于空调系统10在液管12与室外换热器111之间设置有制冷剂相变装置112,能够在制热工况下,对液管12中的两相态制冷剂进行相变处理,以得到液态制冷剂,这样一来,进入室外换热器111的制冷剂为液态制冷剂,可以在室外换热器111中均匀分布,即可提高室外换热器111的换热蒸发效率,进而能够保证空调系统10的制热效果。
46.图2示出了空调系统10在制热工况下对应的压焓图。
47.如图2所示,可以理解的,压缩机115的出口对应的状态点为a,室内换热气冷凝后状态点从a变为状态点b并变为状态点c。制冷剂经过室内电子膨胀阀1321,对应的压力降为

p1,状态点从c变为状态点d,状态点d为两相态制冷剂。在制冷剂经过液管12之后,状态点由d变为状态e,对应的压力降为

p2,状态点e为两相态。两相态制冷剂在经过室外机11的第一电子膨胀阀113之后,状态点从e变为状态点f,对应的压力降为

p3。进一步的,中温中压的制冷剂在经过制冷剂相变装置112之后,状态点从f变为状态点g,制冷剂从状态点f变化到状态点g的过程中,制冷剂的干度变小,相变为液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在经过室外换热器111的分流毛细管之后,对应的压力降为

p5,状态点对应的从g变化为状态点h。液态制冷剂经室外制冷剂蒸发后,对应的状态点从h变化为状态点k。
48.以下,结合图1,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空调系统10,在制冷工况下的各装置或者部件的工作过程。
49.室外机11的压缩机115排出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油分离器119。一方面,油分离器119可以将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中的润滑油分离出来,并将润滑油通过回油毛细管118传输回压缩机115再利用。另一方面,油分离器119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四通换向阀117流向室外换热器111。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过室外换热器111冷凝,成为中温高压的两相态制冷剂,并由室外换热器111传输至制冷剂相变装置112。
50.制冷剂相变装置112对中温高压的两相态制冷剂相变层中温高压的过冷液态制冷
剂,并将中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传输至第一电子膨胀阀113。
51.进一步的,第一电子膨胀阀113对中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进行减压,以得到中温中压的两相态制冷剂,并通过液管12输送至室内机132的室内电子膨胀阀1321。
52.室内机132的室内电子膨胀阀1321用于对流经室内电子膨胀阀1321的中温中压的两相态制冷剂节流,以得到低温低压状态的两相态制冷剂,并向低温低压的两相态制冷剂传输至室内换热器1322。
53.室内换热器1322对低温低压的两相态制冷剂进行换热蒸发,以得到低温低压的过热气态制冷剂,并将得到的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流出,通过气管14以及四通换向阀117,流向气液分离器114,最终进入压缩机115的入口。
54.图3示出了空调系统10在制冷工况下对应的压焓图。
55.如图3所示,可以理解的,压缩机115的出口对应的状态点为a,室外换热气冷凝后状态点从a变为状态点b。制冷剂经制冷剂相变装置112之后,状态点从b变化为状态点c。进一步的,制冷剂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113之后,对应的压力降为

p1,对应的状态点从c变换为状态点d,状态点d为两相态制冷剂。制冷剂经过液管12之后,状态点从d变化为状态点e,对应的压力降为

p2,状态点e为两相态。液管12内的制冷剂为两相态,密度相对于纯液态的制冷剂较低,可以减少也管内制冷剂的追加量。制冷剂经过室内电子膨胀阀1321,对应的压力降为

p3,对应的状态点从e变化为状态点f。制冷剂在室内换热器1322内蒸发后,对应的状态点从f变化为状态点g。制冷剂经过气管14之后,对应的压力降为

p5,对应的状态点从g变化为状态点h。
56.在一种设计中,如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10中,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113降压处理的两相态制冷剂为处于第一温度压力状态下的两相态制冷剂,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10中,制冷剂相变装置112包括三通1121、第二电子膨胀阀1122以及过冷换热器11231123。
57.需要说明的,第一温度压力状态即为上述中温中压状态。
58.三通1121分别连接第一电子膨胀阀113、第二电子膨胀阀1122以及过冷换热器1123,过冷换热器1123分别与第二电子膨胀阀1122以及室外换热器111连接。
59.以下结合图4,对空调系统10中制冷剂相变装置112在制热工况下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60.第二电子膨胀阀1122,用于在制热工况下,通过三通1121接收第一电子膨胀阀113降压处理得到的第一温度压力状态下的二相态制冷剂,并对第一温度压力状态下的二相态制冷剂降温及降压,以得到第二温度压力状态下的二相态制冷剂。
61.需要说明的,第二温度压力状态即为上述低温低压状态。
62.第二电子膨胀阀1122,还用于在得到第二温度压力状态下的二相态制冷剂之后,向过冷换热器1123传输第二温度压力状态的二相态制冷剂。
63.过冷换热器1123,用于在制热工况下,通过三通1121接收第一电子膨胀阀113减压处理得到的第一温度压力状态下的二相态制冷剂,并通过接收到的第二温度压力状态下的二相态制冷剂,对接收到的第一温度压力状态的二相态制冷剂进行换热处理,以得到第一温度压力状态下的液态制冷剂。
64.过冷换热器1123,还用于在经换热处理得到第一温度压力状态的液态制冷剂之
后,向室外换热器111传输第一温度压力状态的液态制冷剂。
65.在一种设计中,如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室外机11中,过冷换热器1123还与气液分离器114连接。
66.过冷换热器1123还用于通过接收到的第一温度压力状态下的二相态制冷剂,对接收到的第二温度压力状态下的二相态制冷剂进行换热处理,以得到第二温度压力状态下的气态制冷剂,并向气液分离器114传输第二温度压力状态下的气态制冷剂。
67.以下结合图2,说明过冷换热器1123在制热工况的工作过程中对应的压焓图。
68.可以理解的,如图2所示,第一电子膨胀阀113流出的两相态制冷液经过三通1121之后分为两路,辅路的制冷剂流向第二电子膨胀阀1122,主路的制冷剂流向过冷换热器1123。辅路的中温中压制冷剂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1122之后,对应的压力降为

p4,对应的状态点从f变化为状态点i。辅路制冷剂与主路的制冷剂在过冷换热器1123中换热,辅路制冷剂对应的状态点从i变化为状态点j。同时,主路的制冷剂在过冷换热器1123中从状态点f变化为状态点g。
69.进一步的,主路的制冷剂的状态点k与状态点为j的辅路制冷剂,在气液分离器中混合为状态点l,进而,状态点为l的制冷剂进入压缩机115之后,经过压缩机115压缩,对应的状态点从l变化为a。
70.以下,结合图4,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空调系统10中制冷剂相变装置112在制冷工况下的工作原理。
71.如图4所示,室外换热器111流出中温高压的两相态经过过冷换热器1123之后,从三通1121分成了两部分,其中辅路流向第二电子膨胀阀1122,主路流向第一电子膨胀阀113。制冷剂在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1122之后,由中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节流成低温低压的两相态制冷剂。
72.进一步的,辅路低温低压的两相态制冷剂重新回到过冷换热器1123中,与过冷换热器1123中主路的中温高压的两相态制冷剂进行换热。辅路低温低压的两相态制冷剂相变为低温低压的过热气态制冷剂,并流向气液分离器114。同时,主路中温高压的两相态制冷剂相变为中温高压的过冷液态制冷剂,并流向第一电子膨胀阀113。
73.以下结合图3,说明过冷换热器1123在制冷工况的工作过程中对应的压焓图。
74.可以理解的,如图5所示,制冷剂经室外换热器111后分为2路,主路制冷剂经过过冷换热器1123,状态点从b变化为状态点c。辅路制冷剂经过过冷换热器1123以及第二电子膨胀阀1122之后,对应的压力降为

p4,对应的状态从c变化为状态点i。辅路制冷剂与主路制冷剂在过冷换热器1123内换热,辅路制冷剂对应的状态点从i变化为j。
75.进一步的,状态点为j的辅路制冷剂与状态点为h的主路制冷剂在气液分离器114中混合为状态点k的制冷剂,并进入压缩机115。状态点为k的制冷剂在压缩机115中被压缩后,变化为状态点为a的制冷剂。
76.在一种设计中,如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制冷剂相变装置112中包括辅热器1124。
77.辅热器1124分别与过冷换热器1123以及气液分离器114连接。
78.过冷换热器1123还用于通过辅热器1124向气液分离器114传输第二温度压力状态的气态制冷剂。
79.辅热器1124,用于对流经辅热器1124的第二温度压力状态的气态制冷剂持续加热,以保持第二温度压力状态下的气态制冷剂的温度。
80.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辅热器1124中可以设置有电热丝,用于为流经辅热器1124的气态制冷剂持续加热。
81.需要说明的,上述辅热器1124可以适用于空调系统10的制热工况,也可以适应用于空调系统10的制冷工况。
82.图6示出了辅热器1124在制热工况下工作的压焓图。
83.可以理解的,如图6所示,辅路的制冷剂与主路的制冷剂在过冷换热器1123内换热,辅路制冷剂对应的状态点从i变化为状态点j’(状态点迁移到j’是因为制冷剂吸收了辅热器1124的热量)。相应的状态点为j’的制冷剂与状态点为k的制冷剂混合为状态点l’,制冷剂经过压缩机115后,对应的状态点从l’变化为状态点a’。
84.图7示出了辅热器1124在制冷工况下工作的压焓图。
85.可以理解的,如图7所示,辅路的制冷剂与主路的制冷剂在过冷换热器1123内换热,辅路的制冷剂对应的状态点从i变化为状态点j’86.(状态点迁移到j’是因为制冷剂吸收了辅热器1124的热量)。相应的状态点为j’的制冷剂与状态点为h的制冷剂混合为状态点k’,制冷剂经过压缩机115后,对应的状态点从k’变化为状态点a’。
87.在一种设计中,如图8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辅热器1124包括热导体及热导管。热导体与压缩机115的发热端贴合,热导管分别连接过冷换热器1123以及气液分离器114,且热导管穿过热导体。
88.在一种设计中,如图9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辅热器1124包括导热软管。
89.导热软管分别连接过冷换热器1123以及气液分离器114,且导热软管与压缩机115的发热端贴合。
90.在一种设计中,如图10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制冷剂相变装置112还包括三通阀1125。
91.三通阀1125的第一端口连接过冷换热器1123,三通阀1125的第二端口连接辅热器1124,三通阀1125的第三端口连接气液分离器114;
92.三通阀1125,用于在压缩机115的过热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实现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的导通,以及第一端口与第三端口的断开;
93.其中,第二预设阈值小于第一预设阈值
94.示例性的,第一预设阈值可以为40℃。
95.三通阀1125,还用于在压缩机115的过热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实现第一端口与第三端口的导通,以及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的断开。
96.示例性的,第二预设阈值可以为15℃。
97.在一种设计中,作为三通阀1125的替代性装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制冷剂相变装置112还可以包括第一电磁阀以及第二电磁阀。
98.其中,第一电磁阀用于连接气液分离器114以及过冷换热器1123,第二电磁阀用于连接辅热器1124与过冷换热器1123。
99.第一电磁阀,用于在压缩机115的过热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实
现导通,以及在压缩机115的过热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实现断开;
100.第二电磁阀,用于在压缩机115的过热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实现导通,以及在压缩机115的过热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实现断开;
10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10中,室外机11还包括压缩机排气温度传感器,室外换热器液管温度传感器,室外换热器中间位置温度传感器,室外环境温度传感器,过冷换热器主路温度传感器,气液分离器入口温度传感器。
102.其中,室外换热器液管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外换热器111的液管的温度。室外换热器中间位置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外换热器111的中间位置的温度。室外环境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外环境的温度。过冷换热器主路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过冷换热器1123的主路的温度。气液分离器入口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气液分离器114的入口温度。
103.室内机132还包括室内机液管温度传感器,室内机吸入温度传感器,室内换热器中间位置温度传感器,室内机气管温度传感器,室内机液管温度传感器。
104.其中,室内机液管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机液管的温度。室内机吸入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机132吸入空气的温度。室内换热器中间位置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换热器1322中间位置的温度。室内机气管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机132气管的温度。室内机液管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机132液管的温度。
105.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具体如下:
106.在空调系统10的制冷工况下,第一电子膨胀阀113的控制目标为过冷换热器的主路过冷度;主路过冷度的目标值为t_sco为预设控制常数,本技术选择3~5℃;室外换热器液管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值即为t_b,此位置检测的温度为室外换热器111进口温度;过冷换热器主路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值即为t_e,二者之间的差值即为过冷却器主路的过冷度,如下式所示:t_sc=t_b

t_e。本技术空调系统过冷却器的主路实际过冷度与目标过冷度之间的差值即为

t_sc,如下式所示:

107.t_sc=t_sc

t_sco;在

t_sc(n)≥α℃(α为预设控制常数,本技术选择α≥0)的情况下,第一电子膨胀阀113开大;在

t_sc(n)<α的情况下,第一电子膨胀阀113关小(n为空调系统10运行的第n时刻)。
108.在空调系统10的制冷工况下,第二电子膨胀阀1122的控制目标为压缩机115排气过热度即为td_sho,td_sho为预设控制常数,本技术选择20~30℃;压缩机115排气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值即为t_a;室外换热器111中间位置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值即为t_c,二者之间的差值即为压缩机115排气过热度即为td_sh,如下式所示:td_sh=t_a

t_c。本技术空调系统10压缩机115实际排气过热度与目标过热度之间的差值即为

td_sh,如下式所示:

td_sh=td_sh

td_sho;在

td_sh(n)≥β℃(β为预设控制常数,本技术选择β≥0),第二电子膨胀阀1122开大;在

td_sh(n)<β的情况下,第二电子膨胀阀1122关小(n为空调系统10运行的第n时刻)。
109.在空调系统10的制冷工况下,室内电子膨胀阀1321的控制目标为室内换热器1322的过热度即为t_sho,t_sho为预设控制常数,本技术选择0~5℃;室内换热器中间位置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值即为t_i、室内机气管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值即为t_j,2者之间的差值即为室内换热器1322的过热度,即为t_sh=t_j

t_i。本技术空调系统10室内机132实际过热度与目标过热度之间的差值即为

t_sh,如下式所示:
110.△
t_sh=t_sh

t_sho;在

t_sh(n)≥γ℃(γ为预设控制常数,本技术选择γ≥0)的情况下,室内电子膨胀阀1321开大;在

t_sh(n)<γ℃的情况下,室内电子膨胀阀1321关小(n为空调系统运行的第n时刻)。
111.在空调系统10的制热工况下,第一电子膨胀阀113的控制目标为室外换热器111的过热度为ts_sho,ts_sho为预设控制常数,本技术选择0~5℃;室外换热器111中间位置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值即为t_c,此位置检测的温度为室外换热器111进口温度;气液分离器入口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值即为t_f,此位置检测的温度为室外换热器出口温度,二者之间的差值即为室外换热器111过热度,如下式所示:ts_sh=t_f

t_c。本技术空调系统10室外机11实际过热度与目标过热度之间的差值即为

ts_sh,如下式所示:

ts_sh=ts_sh

ts_sho;在

ts_sh(n)≥δ℃(δ为预设控制常数,本技术选择δ≥0)的情况下,第一电子膨胀阀113开大;在

ts_sh(n)<δ的情况下,第一电子膨胀阀113关小(n为空调系统运行的第n时刻)。
112.在空调系统10的制热工况下,室内电子膨胀阀1321的控制目标为室内换热器1322的过冷度即为ti_sco,ti_sco为预设控制常数,本技术选择3~5℃;室内机液管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值即为t_g、室内换热器中间位置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值即为t_i,二值之间的差值即为室内换热器1322的过冷度,如下式所示:ti_sc=t_i

t_g。本技术空调系统10的室内换热器1322实际过冷度与目标过冷度之间的差值即为

ti_sc,如下式所示:

ti_sc=ti_sc

ti_sco;在

ti_sc(n)≥η℃(η为预设控制常数,本技术选择η≥0)的情况下,室内电子膨胀阀1321开大;在

ti_sc(n)<η的情况下,室内电子膨胀阀1321关小(n为空调系统运行的第n时刻)。
113.应理解,在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114.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技术的范围。
115.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116.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117.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程序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来实现。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技术实施例的流程或功能。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者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终
端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以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118.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所述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