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氢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2-04 01:2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氢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2.装备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的混合动力汽车,其燃料电池在低温状态下要到达最优工作状态所需时间长,导致车辆在低温环境中启动慢,用户体验差;其动力电池在低温状态也存在充/放电性能急剧降下降等缺点。
3.装备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的混合动力汽车要求两种动力系统可以独立的或同时给车辆提供动力源,并且燃料电池可以给动力电池充电。如果车辆在低温长时间运行或者极低的环境温度下运行时,处于非工作状态的系统要启动运行就需要热源预热或者保温。采用工作系统的余热给非工作系统预热或保温可以提高整个车辆的能量利用率。
4.燃料电池系统正常工作后,其冷却水温相对恒定,并且可达(80)℃以上,在低温环境下,将燃料电池系统余热引入整车暖风系统同样可以降低整车能量消耗。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氢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
6.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氢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包括:燃料电池、电子节温器、燃料电池散热器、燃料电池主水泵、低温加热回路水泵、热交换片、ptc、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暖风芯体、散热器、第一水泵、电器散热模块、第二水泵、第三三通阀、电池冷却器、动力电池和第四三通阀;所述燃料电池的冷却介质输出端与电子节温阀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子节温阀的第一冷却介质输出端与低温加热回路水泵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冷却介质输出端与低温加热回路水泵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低温加热回路水泵的冷却介质输出端与热交换片的第一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热交换片的第一冷却介质输出端与ptc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ptc的冷却介质输出端与第一三通阀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冷却介质输出端与暖风芯体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暖风芯体的冷却介质输出端与第二三通阀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二冷却介质输出端与第二三通阀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二冷却介质输出端与燃料电池主水泵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燃料电池主水泵的冷却介质输出端与燃料电池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子节温阀的第二冷却介质输出端与燃料电池散热器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燃料电池散热器的输出端与燃料电池主水泵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热交换片的第二冷却介质输出端与电池冷却器的第一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一冷却介质输出端与电池冷却器的第一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
所述电池冷却器的第一冷却介质输出端与动力电池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动力电池的冷却介质输出端与第四三通阀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一冷却介质输出端与散热器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二冷却介质输出端与第二水泵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器散热模块的冷却介质输出端分别与第二水泵的冷却介质输入端和散热器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水泵的冷却介质输出端与电器散热模块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散热器的冷却介质输出端与第一水泵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水泵的冷却介质输出端与第三三通阀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二冷却介质输出端与热交换片的第二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
7.进一步,本一种氢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还包括单独暖风工况;所述单独暖风工况包括:电子节温器关闭,开启ptc,燃料电池冷却介质依次通过第二三通阀、低温加热回路水泵、热交换片、ptc、第一三通阀和暖风芯体,并回到第二三通阀。
8.进一步,本一种氢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燃料电池低温预热工况;所述燃料电池低温预热工况包括:电子节温器开启,开启ptc,燃料电池冷却介质依次通过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燃料电池主水泵、燃料电池、电子节温器、低温加热回路水泵、热交换片和ptc,并回到第一三通阀。
9.进一步,本一种氢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燃料电池正常运行时余热供暖工况;所述燃料电池正常运行时余热供暖工况包括:所述电子节温器按预设的比例分配冷却介质的流量到低温加热回路水泵和燃料电池散热器,燃料电池冷却介质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依次经过电子节温器、低温加热回路水泵、热交换片、ptc、第一三通阀、暖风芯体、第二三通阀、燃料电池主水泵和燃料电池,并回到电子节温器;其中,当燃料电池冷却介质的温度低于预先设定的阈值时,开启ptc,否则关闭ptc;另一部分依次经过电子节温器、燃料电池散热器、燃料电池主水泵和燃料电池,并回到电子节温器。
10.进一步,本一种氢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还包括动力电池单独预热启动工况;所述动力电池单独预热启动工况包括:电子节温器关闭,开启ptc,燃料电池冷却介质依次通过热交换片、ptc、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和低温加热回路水泵,并回到热交换片;动力电池冷却介质依次通过动力电池、第四三通阀、第二水泵、第三三通阀、热交换片和电池冷却器,并回到动力电池。
11.进一步,本一种氢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燃料电池给动力电池预热/保暖工况;所述燃料电池给动力电池预热/保暖工况包括:电子节温器打开,燃料电池冷却介
质依次通过热交换片、ptc、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燃料电池主水泵、燃料电池和低温加热回路水泵,并回到热交换片;动力电池冷却介质依次通过动力电池、第四三通阀、第二水泵、第三三通阀、热交换片和电池冷却器,并回到动力电池。
12.进一步,本一种氢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还包括动力电池冷却回路预热燃料电池冷却介质工况;所述动力电池冷却回路预热燃料电池冷却介质工况包括:动力电池冷却介质依次通过动力电池、第四三通阀、散热器、第一水泵、电器散热模块、第二水泵、第三三通阀、热交互片和电池冷却器,并回到动力电池;燃料电池冷却介质依次通过热交换片、ptc、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燃料电池主水泵、燃料电池和低温加热回路水泵,并回到热交换片。
13.进一步,本一种氢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还包括:冷凝器、空调压缩机、常闭电磁阀和压力开关;所述冷凝器的冷媒输出端经过压力开关与常闭电磁阀的冷媒输入端连接,所述常闭电磁阀的冷媒输出端与电池冷却器第二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池冷却器的第二冷却介质输出端与空调压缩机的冷媒输入端连接,所述空调压缩机的冷媒输出端与冷凝器的冷媒输入端连接。
14.进一步,本一种氢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还包括动力电池高温时快速降温工况;所述动力电池高温时快速降温工况包括:空调压缩机开启,常闭电磁阀开启,空调高压冷媒依次通过常闭电磁阀、电池冷却器,空调压缩机和冷凝器,并回到常闭电磁阀;动力电池冷却介质依次通过电池冷却器、动力电池、第四三通阀、第二水泵和第三三通阀,并回到电池冷却器。
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氢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通过构造冷却介质循环的回路,可以对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的热进行合理管理,使得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上的热量进行最佳的利用。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17.图1是氢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
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发明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19.实施例1,参考图1,一种氢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包括:燃料电池1、电子节温器2、燃料电池散热器3、燃料电池主水泵4、低温加热回路水泵5、热交换片6、ptc7、第一三通阀41、第二三通阀43、暖风芯体42、散热器8、第一水泵9、电器散热模块110、第二水泵12、第三三通阀13、电池冷却器14、动力电池15和第四三通阀16;所述燃料电池1的冷却介质输出端与电子节温阀2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子节温阀2的第一冷却介质输出端与低温加热回路水泵5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三通阀43的第一冷却介质输出端与低温加热回路水泵5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低温加热回路水泵5的冷却介质输出端与热交换片6的第一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热交换片6的第一冷却介质输出端与ptc(7)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ptc7的冷却介质输出端与第一三通阀41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三通阀41的第一冷却介质输出端与暖风芯体42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暖风芯体42的冷却介质输出端与第二三通阀43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三通阀41的第二冷却介质输出端与第二三通阀43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三通阀43的第二冷却介质输出端与燃料电池主水泵4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燃料电池主水泵4的冷却介质输出端与燃料电池1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子节温阀2的第二冷却介质输出端与燃料电池散热器3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燃料电池散热器3的输出端与燃料电池主水泵4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热交换片6的第二冷却介质输出端与电池冷却器14的第一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三通阀13的第一冷却介质输出端与电池冷却器14的第一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池冷却器14的第一冷却介质输出端与动力电池15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动力电池15的冷却介质输出端与第四三通阀16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三通阀16的第一冷却介质输出端与散热器8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三通阀16的第二冷却介质输出端与第二水泵12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器散热模块110的冷却介质输出端分别与第二水泵12的冷却介质输入端和散热器8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水泵9的冷却介质输出端与电器散热模块110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散热器8的冷却介质输出端与第一水泵9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水泵12的冷却介质输出端与第三三通阀13的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三通阀13的第二冷却介质输出端与热交换片6的第二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
20.对于电器散热模块110,一般是包括dcdc/obc/pdu用电器的散热模块,还有是mcu/电机的散热模块。
21.本氢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对于冷却介质回路形成三种回路。
22.第一种为:燃料电池冷却回路和燃料电池低温加热回路,其所涉及的部件包括:燃料电池1、电子节温器2、燃料电池散热器3、燃料电池主水泵4、低温加热回路水泵5、热交换片6、ptc7、第一温度传感器51、第二温度传感器52和第三温度传感器53。其中,第一温度传感器51布置在燃料电池1的冷却介质输入端,第二温度传感器52布置在燃料电池1的冷却介
质输出端,第三温度传感器53布置在ptc7的冷却介质输出端。燃料电池1的冷却介质输出端通过电子节温器2分成两个循环冷却回路,在燃料电池主水泵4的作用下,一路为:燃料电池冷却介质通过电子节温器2、燃料电池散热器3、燃料电池主水泵4和燃料电池1,并回到电子节温器2。另外一路为:燃料电池冷却介质通过电子节温器2、低温加热回路水泵5、热交换片6、ptc7、第一三通阀41、第二三通阀43、燃料电池主水泵4和燃料电池1,并回到电子节温器2。
23.第二种则是:动力电池冷却/低温加热回路,其所涉及的部件包括:散热器8、第一水泵9、电器散热模块110、第二水泵12、第三三通阀13、电池冷却器14、动力电池15、第四三通阀16、热交换片6、冷凝器71、空调压缩机72、常闭电磁阀75、压力开关76、第四温度传感器54、第五温度传感器55和第六温度传感器56。其中,冷凝器71、空调压缩机72、常闭电磁阀75和压力开关76形成乘员舱空调系统。通过控制使得,动力电池可以通过散热器8进行散热,动力电池冷却介质也可与燃料电池冷却介质在热交换片6形成热交换,动力电池冷却介质与空调冷却介质在电池冷却器14中进行热交换。
24.第三种则是:暖风系统回路,其所涉及的部件包括:低温加热回路水泵5、热交换片6、ptc7、第一三通阀41、暖风芯体42、第二三通阀43、燃料电池主水泵4、燃料电池1、电子节温器2、第一温度传感器51、第二温度传感器52、第三温度传感器53。燃料电池冷却介质的余热通过暖风芯体42对乘客舱进行加热。
25.第一温度传感器51的作用是采集燃料电池1的冷却介质输入端处的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52的作用是采集燃料电池1的冷却介质输出端处的温度,第三温度传感器53的作用是采集ptc7的冷却介质输出端处的温度,第四温度传感器54的作用是采集散热器8的冷却介质输出端处的温度,第五温度传感器55的作用是采集电池冷却器14的冷却介质输入端处的温度,第六温度传感器56的作用是采集动力电池15的冷却介质输出端处的温度。通过采集上述位置点的温度,使得控制系统可以根据温度进行工况的控制。
26.本氢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设计的目的是可以根据需要单独对燃料电池冷却介质和动力电池冷却介质进行加热,燃料电池冷却介质和动力电池冷却介质也可以互相交换热量,且燃料电池1正常工作后可以方便的将其余热引入乘客舱以达到低温环境下节约能耗的目的;而且,也可以通过将空调系统引入到动力电池15冷却回路,从而对动力电池15进行快速冷却。
27.对此,本氢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可以执行如下七个基础工况。
28.分别包括:单独暖风工况、燃料电池低温预热工况、燃料电池正常运行时余热供暖工况、动力电池单独预热启动工况、燃料电池给动力电池预热/保暖工况、动力电池冷却回路预热燃料电池冷却介质工况和动力电池高温时快速降温工况。
29.单独暖风工况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暖风芯体42给乘客舱提供热量,在这个工况中,电子节温器2关闭,开启ptc7,燃料电池冷却介质依次通过第二三通阀43、低温加热回路水泵5、热交换片6、ptc7、第一三通阀41和暖风芯体42,并回到第二三通阀43。其中,低温加热回路水泵5提供动力,ptc7通过发热加热燃料电池冷却介质,燃料电池冷却介质通过与暖风芯体42进行热交互,通过暖风芯体42将热量传递给乘客舱。
30.燃料电池低温预热工况的主要作用是在低温环境下启动燃料电池1,并给燃料电
池1进行预热,以便于燃料电池1的低温启动。具体所述燃料电池低温预热工况包括:电子节温器2开启,开启ptc7,燃料电池冷却介质依次通过第一三通阀41、第二三通阀43、燃料电池主水泵4、燃料电池1、电子节温器2、低温加热回路水泵5、热交换片6和ptc7,并回到第一三通阀41。燃料电池主水泵4或低温加热回路水泵5提供动力,ptc7提供热量,燃料电池冷却介质从ptc7中获得热量,并将热量传递给燃料电池1,从而使得燃料电池1进行预热,达到暖机的目的,便于燃料电池1的启动。
31.燃料电池正常运行时余热供暖工况的主要作用是:利用燃料电池1正常工作时的余热进行对外供暖。具体燃料电池正常运行时余热供暖工况包括:所述电子节温器2按预设的比例分配冷却介质的流量到低温加热回路水泵5和燃料电池散热器3,燃料电池冷却介质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依次经过电子节温器2、低温加热回路水泵5、热交换片6、ptc7、第一三通阀41、暖风芯体42、第二三通阀43、燃料电池主水泵4和燃料电池1,并回到电子节温器2;其中,当燃料电池冷却介质的温度低于预先设定的阈值时,开启ptc7,否则关闭ptc7;另一部分依次经过电子节温器2、燃料电池散热器3、燃料电池主水泵4和燃料电池1,并回到电子节温器2。
32.在这个工况中,分成两个循环,第一个循环为:燃料电池冷却介质的一部分依次经过电子节温器2、低温加热回路水泵5、热交换片6、ptc7、第一三通阀41、暖风芯体42、第二三通阀43、燃料电池主水泵4和燃料电池1,并回到电子节温器2。在这个循环中,燃料电池冷却介质所带来的热量通过热交换片6和暖风芯体42对外进行热交换,使得燃料电池1在正常运行时的余热可以被利用起来。
33.第二循环为:燃料电池冷却介质的另一部分依次经过电子节温器2、燃料电池散热器3、燃料电池主水泵4和燃料电池1,并回到电子节温器2。由于燃料电池冷却介质所带的热量可能比较多,故还需要燃料电池散热器3对燃料电池冷却介质进行散热,以达到燃料电池1的降温的目的。
34.在这个工况中,也可以通过启动或者关闭ptc7来实现对暖风芯体42所吸收的热量的控制。例如,当燃料电池出水口温度传感器52所采集的温度达到暖风芯体42的所要求的温度阈值且稳定时,可以通过关闭ptc7,以最大化的利用燃料电池1在正常工作时的余热。
35.动力电池单独预热启动工况的主要作用是:低温环境下,通过对动力电池15进行预热以提高动力电池15的放电效率。
36.具体所述动力电池单独预热启动工况包括:低温纯电模式下启动车辆,电子节温器2关闭,开启ptc7,燃料电池冷却介质依次通过热交换片6、ptc7、第一三通阀41、第二三通阀43和低温加热回路水泵5,并回到热交换片6;动力电池冷却介质依次通过动力电池15、第四三通阀16、第二水泵12、第三三通阀13、热交换片6和电池冷却器14,并回到动力电池15。
37.在这个工况中,ptc7产生热量,燃料电池冷却介质通过ptc7获取热量,并利用热交换片6对动力电池冷却介质进行放热,动力电池冷却介质获取热量并循环到动力电池15,并对动力电池15进行放热,从而达到对动力电池15进行预热的目的。
38.燃料电池给动力电池预热/保暖工况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燃料电池1的余热对动力电池15进行预热,从而快速的预热动力电池15或者持续给动力电池15提供稳定的热源。
39.具体所述燃料电池给动力电池预热/保暖工况:燃料电池冷却介质依次通过热交
换片6、ptc7、第一三通阀41、第二三通阀43和低温加热回路水泵5,并回到热交换片6;动力电池冷却介质依次通过动力电池15、第四三通阀16、第二水泵12、第三三通阀13、热交换片6和电池冷却器14,并回到动力电池15。
40.在低温的环境下,动力电池冷却介质通过热交换片6与燃料电池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从而从燃料电池冷却介质中获取热量,并将该热量传递给动力电池15。从而实现对燃料电池1的余热的利用,节约能源,提高续航里程。
41.动力电池冷却回路预热燃料电池冷却介质工况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动力电池冷却介质对燃料电池冷却介质进行预热。当车辆已经在由动力电池15单独提供动力源情况下,根据各温度传感器数值可以控制实现动力电池冷却回路预热燃料电池冷却介质工况。
42.所述动力电池冷却回路预热燃料电池冷却介质工况包括:动力电池冷却介质依次通过动力电池15、第四三通阀16、散热器8、第一水泵9、电器散热模块110、第二水泵12、第三三通阀13、热交互片6和电池冷却器14,并回到动力电池15;燃料电池冷却介质依次通过热交换片6、ptc7、第一三通阀41、第二三通阀43、燃料电池主水泵4、燃料电池1和低温加热回路水泵5,并回到热交换片(6);此时,热源可以来自动力电池15和电器散热模块110。通过热交互片6将动力电池冷却介质的热量传递给燃料电池冷却介质,给燃料电池冷却介质持续加热和保温,使得燃料电池1在需要低温启动的时候,可以迅速开机,以达到减少用户抱怨的目的。
43.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氢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还包括:冷凝器71、空调压缩机72、常闭电磁阀75和压力开关76;所述冷凝器71的冷媒输出端经过压力开关76与常闭电磁阀75的冷媒输入端连接,所述常闭电磁阀75的冷媒输出端与电池冷却器14第二冷却介质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池冷却器14的第二冷却介质输出端与空调压缩机72的冷媒输入端连接,所述空调压缩机的冷媒输出端与冷凝器71的冷媒输入端连接。
44.动力电池高温时快速降温工况主要作用是:车辆大功率运行,动力电池15快速充放电导致电池温度急剧上升,此时引入空调系统实现对动力电池15进行快速降温,是动力电池15维持在最佳的工作温度。
45.具体所述动力电池高温时快速降温工况包括:空调压缩机(72)开启,常闭电磁阀(75)开启,空调高压冷媒依次通过常闭电磁阀75、电池冷却器14,空调压缩机72和冷凝器71,并回到常闭电磁阀75;动力电池冷却介质依次通过电池冷却器14、动力电池15、第四三通阀16、第二水泵12和第三三通阀13,并回到电池冷却器14。
46.常闭电磁阀75处于关闭状态,因此,乘员舱空调系统不与动力电池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当动力电池15的温度升高达到预设阈值,常闭电磁阀75开启,空调系统开始运行。此时,冷媒通过电池冷却器14的腔体,电池冷却器14起到蒸发器的作用并同时带走电池冷却介质的热能。因空调制冷迅速,所以可以最大程度保证动力电池在最佳温度范围内工作。
47.以上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