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墨盒填充装置和墨盒填充方法与流程

2021-12-03 23:3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墨盒填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墨盒填充装置和墨盒填充方法。


背景技术:

2.喷墨打印机是常用的打印设备,喷墨打印机上设有提供墨水的墨盒。为提高墨盒的利用效率,墨盒内的墨水耗尽时,可通过墨盒填充装置向墨盒内填充墨水。
3.现有技术中,墨盒填充装置具有本体和真空组件,本体内具有储墨腔用于存储墨水,且储墨腔与大气连通。真空组件包括筒体和活塞,活塞伸入筒体内且与筒体的内壁面密封接触。墨盒安装在墨盒填充装置上时,筒体的开口端与墨盒的出墨口连通,墨盒的注墨口与本体连通。这样活塞伸出筒体时,墨盒内的压强变小,储墨腔内的墨水可在压力差作用下经由注墨口进入墨盒内,以实现向墨盒内注入墨水。
4.其中,墨盒填充过程中出墨口处会排出部分墨水,该部分墨水会进入筒体内而难以回收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墨盒填充装置和墨盒填充方法,其可实现墨水回收。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墨盒填充装置,用于向墨盒填充墨水,墨盒具有注墨口和出墨口,墨盒填充装置包括墨盒填充装置包括本体、操作件;本体设有储墨腔和第一通道,储墨腔与本体的外侧相互连通;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贯穿本体的外壁面,操作件经由第一端口伸入第一通道内并与第一通道密封接触,操作件可相对第一通道移动;墨盒安装在本体上时,注墨口与储墨腔连通,出墨口与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连通;第一通道内设有可开闭的第一孔,第一孔用于在操作件伸出第一通道时打开;第一通道与储墨腔之间设有可开闭的第二孔,第二孔设置在第一孔和操作件之间,第二孔和第一通道连通,第二孔用于在操作件伸入第一通道时打开。
8.在一些实施例中,储墨腔内设有分隔壁,分隔壁围成部分第一通道,分隔壁贯穿本体的外壁面并形成第一端口,第二孔位于分隔壁上。
9.在一些实施例中,墨盒填充装置还包括位于储墨腔内的第一封堵组件,第一封堵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一封堵件,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储墨腔内壁面和第一封堵件相连,第一封堵件可在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下抵顶在分隔壁上,以关闭第二孔。
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封堵件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一弹性密封部,第一弹性密封部贴设在第一支撑部的背离第一弹性件的一侧,第一弹性密封部用于在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下覆盖第二孔。
11.在一些实施例中,分隔壁的高度小于第一通道的其余部分的高度。
12.在一些实施例中,墨盒填充装置还包括第一弹性密封件,第一弹性密封件上设有
贯穿的第一通孔;其中,墨盒安装在本体上时,第一弹性密封件夹设在第二端口的端面与墨盒的出墨口的端面之间,第一通孔连通出墨口与第二端口。
1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道的靠近第一端口的一端设有观察窗口,观察窗口贯穿本体的外壁面;墨盒填充装置还设有透明的封闭件,封闭件封盖观察窗口。
14.在一些实施例中,储墨腔的容积小于或等于墨盒的储墨容积。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包括基座和封盖;储墨腔设置在基座上,基座上还设有顶端开口的安装槽,安装槽用于安装墨盒,储墨腔与安装槽之间的分隔结构上设有连通孔;墨盒安装在本体上时,连通孔与注墨口相对,出墨口暴露在安装槽的槽口处;第一通道包括固定段和活动段,固定段设置在基座上,活动段设置在封盖上;封盖与基座相连时,固定段和活动段相互连通,且活动段的远离固定段的一端与出墨口相连通。
16.在一些实施例中,墨盒填充装置还包括导墨管,导墨管的一端与储墨腔的内壁面相连,且导墨管的内腔与连通孔相连通,导墨管的另一端与储墨腔的底壁之间具有导墨间隙。
17.在一些实施例中,墨盒填充装置还包括第二弹性密封件,第二弹性密封件上设有贯穿的第二通孔;其中,墨盒安装在本体上时,第二弹性密封件夹设在连通孔的端面与墨盒的注墨口的端面之间,第二通孔连通连通孔与注墨口。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上设有连通通道,连通通道连通储墨腔的内外两侧,连通通道处还设有过滤件。
19.在一些实施例中,墨盒填充装置还包括第二封堵组件,第二封堵组件包括第二弹性件和第二封堵件,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通道内壁面和第二封堵件相连,第二封堵件可在第二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下抵顶在第一孔的端面上,以关闭第一孔。
2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封堵件包括第二支撑部和第二弹性密封部;第二弹性密封部贴设在第二支撑部的背离第二弹性件的一侧,第二弹性密封部用于在第二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下覆盖第一孔。
21.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墨盒填充方法,其包括:安装墨盒,墨盒的注墨口与墨盒填充装置的储墨腔连通,墨盒的出墨口与墨盒填充装置的第一通道连通;抽拉操作件,第一孔打开,墨盒内腔的气体压力变小,储墨腔内的墨水填充入墨盒内;且第二孔关闭,经由墨盒出墨口排出的墨水导入第一通道内;推动操作件,第一孔关闭,第二孔打开,导入第一通道内的墨水经由第二孔回收至储墨腔内。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墨盒填充装置和墨盒填充方法具有如下优点:
23.用户可首先将墨盒安装在墨盒填充装置上,此时,墨盒的出墨口与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连通,且由于操作件与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一端密封接触,这样,墨盒的内腔以及第一通道相互连通且为密封的腔体。
24.此时,操作件伸出第一通道时,上述密封的腔体体积变大,密封腔体内的压强变小,第一孔打开,第二孔关闭,储墨腔内的墨水可在气压差作用下进入墨盒内,以实现向墨盒填充墨水,且经由出墨口处流出的墨水可经由第一孔流动至第一孔的靠近操作件的一侧。
25.操作件伸入第一通道时,上述封闭的腔体体积变小,密封腔体内的压强变大,第一
孔关闭,第二孔打开,此时,第一通道的位于第一孔和操作件之间的部分通过第二孔与储墨腔连通,位于该部分腔体内的墨水可经由第二孔回收至储墨腔内。
26.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墨盒填充装置和墨盒填充方法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8.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墨盒填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图1中墨盒填充装置的爆炸示意图一;
30.图3为图1中墨盒填充装置的爆炸示意图二;
31.图4为图1中墨盒填充装置的俯视图;
32.图5为图4中墨盒填充装置的沿a

a的剖视图;
33.图6为图5中b部分的局部示意图;
34.图7为图5中c部分的局部示意图;
35.图8为图图4中墨盒填充装置的沿d

d的剖视图;
36.图9为图8中e部分的局部示意图;
37.图10为图1中墨盒填充装置的侧视图;
38.图11为图10中墨盒填充装置的沿f

f的剖视图;
39.图12为图11中g部分的局部示意图;
40.图13为图1中基座的结构示意图一;
41.图14为图13中座体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5为图14中h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43.附图标记:
44.10:本体;
45.11:储墨腔;12:第一通道;121:固定段;122:活动段;123:台阶面;124:固定部;13:第一孔;14:第二孔;15:分隔壁;16:观察窗口;17:安装槽;18:连通孔;19:连通通道;
46.10a:基座;10a1:座体;10a2:底盖;10b:封盖;
47.20:操作件;
48.30:第一封堵组件;31:第一弹性件;32:第一封堵件;
49.40:第一弹性密封件;41:第一通孔;
50.50:封闭件;
51.60:导墨管;
52.70:第二弹性密封件;71:第二通孔;
53.80:第二封堵组件;81:第二弹性件;82:第二封堵件;
54.90:墨盒。
具体实施方式
55.为了使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56.现有技术中,墨盒设有出墨口,用于向打印机供墨,出墨口上通常会留存部分墨水。这样,通过抽真空方式向墨盒内填充墨水时,出墨口上留存的部分墨水会进入抽真空的真空组件内。且假如墨盒内注满墨水,墨水也会经由出墨口进入真空组件内。那么,经由出墨口排出的墨水难以再次回收利用。
57.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墨盒填充装置和墨盒填充方法,墨盒填充装置内设有储墨腔和第一通道,储墨腔与外界相互连接。储墨腔与第一通道之间通过可开闭的第二孔连通,第一通道内还设有可开闭的第一孔。第一通道内设有操作件,操作件伸出第一通道过程中,第一孔打开,第二孔关闭,储墨腔内的墨水可在气压差作用下进入墨盒内,以实现向墨盒填充墨水。此时,经由出墨口排出的部分墨水可进入第一通道内。操作件伸入第一通道内时,第一孔关闭,第二孔打开,第一通道内的墨水可经由第二孔回收至储墨腔内。
58.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墨盒填充装置,用于向墨盒90填充墨水,墨盒90具有注墨口(未示出)和出墨口(未示出),墨盒90用于为喷墨打印机供墨。墨盒90内部中空,用于存储墨水,墨盒90设有出墨口,注墨口和出墨口均可连通墨盒90的内外两侧。
59.墨盒填充装置包括墨盒填充装置包括本体10和操作件20。其中,本体10设有储墨腔11,储墨腔11用于存储墨水,且储墨腔11与本体10的外侧相互连通。这样储墨腔11内的气体压力较为恒定,且储墨腔11内的气体压力即为大气压力。
60.本体10内部还设有第一通道12,第一通道12的第一端口贯穿本体10的外壁面,操作件20经由第一端口伸入第一通道12内并与第一通道12密封接触。其中,操作件20的与第一通道12内壁面相接触的位置可以设置密封圈,密封圈的材质可以为橡胶、硅胶等,以避免操作件20与第一通道12之间漏气。
61.操作件20的位于第一通道12外的部分可供用户握持,以带动操作件20相对第一通道12移动。
62.墨盒填充装置还具有安装部,用于固定墨盒90。例如,安全部可以为形成在本体10上的固定缺口(未示出)。
63.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10包括基座10a和封盖10b;储墨腔11设置在基座10a上,基座10a上还设有顶端开口的安装槽17,安装槽17用于安装墨盒90,墨盒90安装在本体10上时,封盖10b固定在安装槽17的槽口位置处。此时,可通过封盖10b将墨盒90压装在安装槽17内。
64.基座10a可以一体成型。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座10a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例如基座10a包括座体10a1和底盖10a2,封盖10b和底盖10a2分别设置在座体10a1相对的两侧,座体10a1和底盖10a2围成储墨腔11。
65.其中,储墨腔11与安装槽17之间相互隔离,储墨腔11与安装槽17之间设有分隔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至图7,分隔结构上设有连通孔18。这样,墨盒90安装在本体10上时,连通孔18与注墨口相对,以使注墨口与储墨腔11连通,且出墨口与第一通道12的第二端口连通。即储墨腔11内的墨水可以经由连通孔18、注墨口填充进入墨盒90内。
66.此时,出墨口可以设置在墨盒90的不同位置处。在一些实施例中,出墨口暴露在安装槽17的槽口处。相对应的,第一通道12包括固定段121和活动段122,固定段121设置在基座10a上,活动段122设置在封盖10b上;封盖10b与基座10a相连时,固定段121和活动段122相互连通,且活动段122的远离固定段121的一端与出墨口相连通。这样,墨盒90的内腔与第一通道12相互连通且构成密封的腔体。
67.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至图15,第一通道12内设有可开闭的第一孔13,第一孔13用于在操作件20伸出第一通道12时打开;第一通道12与储墨腔11之间设有可开闭的第二孔14,第二孔14设置在第一孔13和操作件20之间,第二孔14和第一通道12连通,第二孔14用于在操作件20伸入第一通道12时打开。
68.为便于说明,墨盒90内腔与第一通道12连通后构成的密封的腔体可以称为第一腔体。第一腔体的位于第一孔13与操作件20之间的部分为第二腔体,即第二腔体为第一腔体的一部分。其中,自然状态下,第一孔13和第二孔14均处于关闭状态。
69.请参阅图6、图7、图12和图15,操作件20伸出第一通道12过程中,第二腔体的体积变大,第二腔体的气体压力变小,第一孔13的两侧形成压力差,以使第一孔13打开。且由于墨盒90内腔与第一通道12连通,墨盒90内腔部分空气进入第二腔体内,使得墨盒90内的气体压力也变小。其中,图中的双空心箭头指示出气体的流动路径。
70.由于储墨腔11与大气连通,储墨腔11内的气体压力为大气压力。也就是说,墨盒90内腔的气体压力小于储墨腔11的气体压力,储墨腔11内的墨水可以在压力差的作用下经由连通孔18、注墨口进入墨盒90内(如图7中的空心菱形箭头所示),以实现向墨盒90内填充墨水。
71.可以理解的,向墨盒90填充墨水过程中,墨盒90出墨口处留存的部分墨水会经由第一通道12落入第二腔体内。且当墨盒90注满后,经由出墨口排出的部分墨水也会经由第一通道12落入第二腔体内。
72.为便于经由出墨口排出的部分墨水,第二孔14设置在第一通道12的位于第一孔13和操作件20之间的位置处,也就是第二孔14设置在第二腔体位置处。
73.可以理解的,第一通道12的位于第一孔13和操作件20之间的位置包括第一孔13所在位置处。也就是说,第一孔13和第二孔14可以并列设置(未示出)。
74.请参阅图9、图12和图15,操作件20伸入第一通道12过程中,第一孔13处于关闭状态,第二腔体的体积变小,第二腔体的气体压力变大。且随着第二腔体的气体压力变大,第二孔14打开,操作件20会将第二腔体内的墨水挤压进入储墨腔11内,以实现墨水的回收。其中,图中的双实心箭头指示墨水的回收路径。
75.其中,第一孔13关闭,墨盒90的内腔与第二腔体之间相互隔离,第二腔体的气体压力不影响墨盒90内腔的气体压力。也就是说,此时墨盒90内腔的气体压力维持在较为恒定的状态,储墨腔11内的墨水不会进入墨盒90内。
76.这样,操作件20伸出第一通道12时,可以对墨盒90填充墨水,操作件20伸入第一通
道12时,可以对排出墨盒90的部分墨水进行回收。即操作件20完成一次抽拉动作后,即可实现向墨盒90填充墨水,并回收墨水。
77.且假如操作件20一次抽拉后,不足以将墨盒90的内腔填充完成,可以对操作件20进行多次抽拉,操作方便。
78.其中,储墨腔11和第一通道12可以并列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储墨腔11内设有分隔壁15,分隔壁15围成部分第一通道12,分隔壁15贯穿本体10的外壁面并形成第一端口,第二孔14位于分隔壁15上。
79.这样,分隔壁15位于储墨腔11内,第二孔14形成在分隔壁15上。墨水回收时,墨水可经由第二孔14直接进入储墨腔11内,墨水回收时的流动路径较小,墨水损耗较小。
80.其中,第一通道12内可以设置凸出的行程限位部,以对操作件20构成限位。例如第一孔13的端面可以构成该行程限位部。当然,用户抽拉操作件20过程中,用户抽拉操作件20的行程可以小于或等于行程限位部与第一端口之间的间距。
81.可以理解的,由于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具有夹角,分隔壁15的与第一端口相对的底壁可以构成对操作件20的行程限位。
82.那么,当第一孔13和第二孔14并列设置时,第一孔13和第二孔14可均设置在分隔壁15的底壁上(未示出),或者第一孔13和第二孔14均设置在分隔壁15的靠近底壁的一端(未示出)。
83.在一些实施例中,墨盒填充装置可包括第一单向阀(未示出),第二孔14位于第一单向阀上。
84.在一些实施例中,墨盒填充装置还包括位于储墨腔11内的第一封堵组件30,第一封堵组件30包括第一弹性件31和第一封堵件32,第一弹性件31的两端分别与储墨腔11内壁面和第一封堵件32相连,第一封堵件32可在第一弹性件31的弹性力作用下抵顶在分隔壁15上,以关闭第二孔14。
85.其中,第一弹性件31可以为弹簧,例如压簧,第一封堵件32可在第一弹性件31的弹性力作用下抵压在分隔壁15上。即通过第一封堵件32与分隔壁15之间的相互贴合来封闭第二孔14。
86.且当操作件20伸入第一通道12时,第一孔13关闭,第二腔体的气体压力开始变大,第二孔14两侧的气体压力差变大,当第二孔14两侧的气体压力差大于第二弹性件81的弹性力(墨水的液位高度小于第二孔14的高度时),或者第二孔14两侧的气体压力差大于第二弹性件81的弹性力与墨水的液体压力之和时(墨水的液位高度大于第二孔14的高度时),第一弹性件31受压压缩,并带动第一封堵件32脱离分隔壁15,以使第二腔体与储墨腔11相互连通,这样,第二腔体内的墨水可经由第二孔14回收至储墨腔11内。
87.为提高第二孔14封闭时的密闭性,以便于墨水注入墨盒90内,第一封堵件32的形状可与分隔壁15的形状相适配。例如,分隔壁15的设置第二孔14的位置处的侧壁为平板结构时,第一封堵件32为平板结构。
88.可选的,为避免第一弹性件31伸缩过程中,第一封堵件32发生歪斜,储墨腔11内可以设置第一导向槽(未示出),第一弹性件31位于第一导向槽内,第一导向槽敞口设置,第一封堵件32设置在第一导向槽外。
8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封堵件32可以为弹性件,这样第一封堵件32抵压在分隔壁
15上时,第一封堵件32可变形并封闭第二孔14,第二孔14的密封性较好。
9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封堵件32可以为复合结构件,具体的,第一封堵件32包括第一支撑部(未示出)和第一弹性密封部(未示出),第一弹性密封部贴设在第一支撑部的背离第一弹性件31的一侧,第一弹性密封部用于在第一弹性件31的弹性力作用下覆盖第二孔14。
91.其中,第一支撑部可以为板状结构件,且根据分隔壁15的设置第二孔14处的形状不同,第一支撑部可为平板状或弧形板状。这样,第一封堵件32抵压在分隔壁15上时,第一弹性密封部与分隔壁15之间的贴合性较好。
92.第一弹性密封部的面积大于第二孔14的面积,第一弹性密封部具有弹性,其材质可以为橡胶、硅胶等。这样,第一封堵件32抵压在分隔壁15上时,第一弹性密封部可受压压缩并挤压在第一支撑部和分隔壁15的壁面之间,第一弹性密封部覆盖并封闭第二孔14,第二孔14的封闭性较好。
93.在一些实施例中,分隔壁15的高度小于第一通道12的其余部分的高度。为便于说明,第一通道12的其余部分构成第一段,第一孔13设置在第一段内,分隔壁15围成的区域构成第二段,第一段的位于第一孔13靠近分隔壁15的部分以及第二段共同构成上述第二腔体;第一段位于第二段的上方,第二段与第一段的下端相连通。
94.其中,第一段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段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夹角。示例性的,第一段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段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如图5所示)。且第一段位于第二段的上方,这样,经由出墨口排出的墨水进入第一段后,该部分墨水可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落入第二段内,也就是易于将墨水导入第二腔体内。
95.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至图6,墨盒填充装置还包括第一弹性密封件40,第一弹性密封件40上设有贯穿的第一通孔41;其中,墨盒90安装在本体10上时,第一弹性密封件40夹设在第二端口的端面与墨盒90的出墨口的端面之间,第一通孔41连通出墨口与第二端口。
96.其中,第一弹性密封件40可为片状结构件,其材质可以为橡胶、硅胶等。墨盒90安装在本体10上时,第一弹性密封件40可受压压缩并挤压在出墨口的端面与第二端口的端面之间。
97.这样,出墨口的端面与第一弹性密封件40之间以及第一弹性密封件40与第二端口的端面之间均形成密封。经由出墨口排出的墨水可依次经由出墨口、第一通孔41、第二端口进入第一通道12内,以避免墨盒90和第一通道12之间漏墨。
98.为便于墨水流通,第二端口的口径可以大于或等于第一通孔41的孔径,且第一通孔41的孔径可以大于出墨口的口径(未示出)。
99.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至图6,第一通道12的靠近第一端口的一端设有观察窗口16,观察窗口16贯穿本体10的外壁面;墨盒填充装置还设有透明的封闭件50,封闭件50封盖观察窗口16。
100.这样,使用墨盒填充装置为墨盒90填充墨水时,出墨口可暴露在用户的视野内,以便于判断是否有墨水经由出墨口排出。
101.例如,用户通过抽拉操作件20向墨盒90内填充墨水过程中,留存在出墨口处的部分墨水会首先进入第一通道12内,直至留存在出墨口处的墨水排空。
102.且用户多次抽拉操作件20以使墨盒90内注满墨水后,墨水也可以经由出墨口排出至第一通道12内。这样,用户可以通过观察出墨口二次出墨判断墨盒90已注满墨水。
103.在一些实施例中,储墨腔11的容积小于或等于墨盒90的储墨容积。这样,储墨腔11内的墨水注入完成后,即可判断墨盒90注满。此时,墨盒90注满时,出墨口处不会有墨水排出。
104.其中,储墨腔11的容积与墨盒90的储墨容积之间的差可以为5mm

10mm之间。
105.为便于用户判断储墨腔11内的墨水是否排空,本体10的与储墨腔11相对应的位置处可以设置液位刻度线,以用于指示储墨腔11的当前液位高度。
106.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至图7,墨盒填充装置还包括导墨管60,导墨管60的一端与储墨腔11的内壁面相连,且导墨管60的内腔与连通孔18相连通,导墨管60的另一端与储墨腔11的底壁之间具有导墨间隙。
107.可以理解的,当墨水的液位高度降低至导墨管60的端口的下侧时,墨水与导墨管60相互分离,墨水不能经由导墨管60进入墨盒90内,操作件20伸缩过程中,储墨腔11内的墨水不会经由注墨口进入墨盒90内。因此,导墨间隙可以较小,以便于将较多的墨水注入墨盒90内。
108.其中,导墨间隙的大小可以为1mm

3mm,导墨间隙较小,填充墨水过程中,导墨管60的端口可始终浸没在墨水内,墨盒90的注墨口始终通过墨水进行液封。
109.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至图7,墨盒填充装置还包括第二弹性密封件70,第二弹性密封件70上设有贯穿的第二通孔71;其中,墨盒90安装在本体10上时,第二弹性密封件70夹设在连通孔18的端面与墨盒90的注墨口的端面之间,第二通孔71连通连通孔18与注墨口。
110.其中,第二弹性密封件70的材质可以为橡胶、硅胶等。墨盒90安装在本体10上时,第二弹性密封件70可受压压缩并挤压在注墨口的端面与连通孔18的端面之间。
111.这样,注墨口的端面与第二弹性密封件70之间以及第二弹性密封件70与连通孔18的端面之间均形成密封。储墨腔11内的墨水可依次经由导墨管60、连通孔18、第二通孔71、注墨口进入墨盒90内,以避免墨盒90和储墨腔11之间漏墨。
112.为便于墨水流通,第二通孔71的孔径可以大于注墨口的孔径,且第二通孔71的孔径大于连通孔18的孔径(未示出)。
113.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以及图8,本体10上设有连通通道19,连通通道19连通储墨腔11的内外两侧,以使储墨腔11可始终与大气相互连通,储墨腔11内的气压较为稳定,即储墨腔11内的气压为大气压力。
114.连通通道19的设置可以为一个、两个(如图1至图3所示)或更多,本实施例不进行限制。
115.为避免灰尘等异物经由连通通道19进入储墨腔11内,连通通道19的尺寸可以较小,例如连通通道19的内径可以为5mm

10mm。可选的,也可以在连通通道19处设置过滤件(未示出),以将异物截留在过滤件处。
116.过滤件可为无纺布过滤件、金属网过滤件等。过滤件的过滤孔隙大小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117.墨盒填充装置可包括第二单向阀(未示出),第一孔13形成在第二单向阀上。可选
的,请参阅图5和图7,第一通道12的不同位置处的内径可以不同,即第一通道12为台阶通孔状结构,第一通道12具有台阶面123。这样,第一孔13可以位于该台阶面123上。
118.在一些实施例中,墨盒填充装置还包括第二封堵组件80,第二封堵组件80包括第二弹性件81和第二封堵件82,第二弹性件8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通道12内壁面和第二封堵件82相连,第二封堵件82可在第二弹性件81的弹性力作用下抵顶在第一孔13的端面上,以关闭第一孔13。
119.其中,第一通道12的内壁面上可以设置凸出的固定部124,用于固定第二封堵组件80,。固定部124与第一通道12的内壁面之间具有流通间隙,以供排出的墨水流过。
120.第二弹性件81可以为弹簧,例如压簧,这样,在自然状态下,第二封堵件82可在第一弹性件31的弹性力作用下抵压在台阶面123上,以通过第二封堵件82与台阶面123之间的相互贴合来封闭第一孔13。
121.且当操作件20伸出第一通道12时,第二腔体的气体压力开始减小,第一孔13两侧的压力差变大,当第一孔13两侧的气体压力差大于第二弹性件81的弹性力时,第二弹性件81受压压缩,并带动第二封堵件82脱离台阶面123,以使台阶面123的两侧相互连通,并减小墨盒90内腔的气体压力。
122.为提高第一孔13封闭时的密闭性,第二封堵件82的形状可与台阶面123的形状相适配。例如,台阶面123为平面时,第二封堵件82为平板结构。
123.可选的,为避免第二弹性件81伸缩过程中,第二封堵件82发生歪斜,第一通道12内可以设置第二导向槽(未示出),第二弹性件81位于第二导向槽内,第二导向槽敞口设置,第二封堵件82设置在第一导向槽外。
124.第二封堵件82可以为弹性件,这样第二封堵件82抵压在台阶面123上时,第二封堵件82可变形并封闭第一孔13,第一孔13的密封性较好。
12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封堵件82也可以为复合结构件,具体的,第二封堵件82包括第二支撑部(未示出)和第二弹性密封部(未示出);第二弹性密封部贴设在第二支撑部的背离第二弹性件81的一侧,第二弹性密封部用于在第二弹性件81的弹性力作用下覆盖第一孔13。
126.其中,第二支撑部为板状结构件,且根据台阶面123的形状不同,第二支撑部可为平板状或弧形板状。这样,第二弹性密封部抵压在台阶面123上时,第二弹性密封部与台阶面123之间的贴合性较好。
127.第二弹性密封部的面积大于第一孔13的面积,第二弹性密封部具有弹性,其材质可以为橡胶、硅胶等。这样,第二弹性密封部抵压在台阶面123上时,第二弹性密封部可受压压缩并挤压在第二支撑部和台阶面123之间,第二弹性密封部覆盖并封闭第一孔13,第一孔13的封闭性较好。
12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墨盒填充方法,应用于上述墨盒填充装置,墨盒填充方法,包括安装墨盒90,用户将墨盒90放置在基座10a的安装槽17内,将封盖10b连接在基座10a上,以通过封盖10b封盖安装槽17的槽口。
129.此时,墨盒90的注墨口与墨盒填充装置的储墨腔11连通,墨盒90的出墨口与墨盒填充装置的第一通道连通。
130.然后,用户可以抽拉操作件20,以使操作件20朝向伸出第一通道12的一侧移动,此
时,第二腔体的体积变大,第二腔体的气体压力变小,第一孔13的两侧形成压力差,第一孔13打开。由于墨盒90内腔与第一通道12连通,墨盒90内腔部分空气进入第二腔体内,使得墨盒90内腔的气体压力变小,由于储墨腔11与大气连通,储墨腔11内的气体压力为大气压力。也就是说,墨盒90内腔的气体压力小于储墨腔11的气体压力,储墨腔11内的墨水可以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填充入墨盒90内,即实现了将墨水填充进入墨盒90内。
131.且向墨盒90填充墨水过程中,第二孔14关闭,经由墨盒90出墨口排出的墨水导入第一通道12内,具体的,墨水可以导入第二腔体内。
132.为实现墨水回收,用户可以推动操作件20,以使操作件20朝向伸入第一通道12的一侧移动,此时第一孔13关闭,且第二腔体的体积变小,第二腔体的气体压力变大。且随着第二腔体的气体压力变大,第二孔14打开,操作件20会将导入第一通道12内的墨水经由第二孔14回收至储墨腔11内,即实现墨水的回收。
133.这样,通过抽拉操作件20可以对墨盒90进行填充墨水,同时将墨盒90出墨口处排出的墨水导入第二腔体内。通过推动操作件20,可以将墨盒90出墨口处排出的墨水回收至储墨腔内。
134.即通过操作件的一次往复移动,可以实现填充墨盒90以及回收墨水,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操作件20的往复移动次数。
135.本说明书中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
13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3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