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便携式换电电动车电池包快换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2-03 19:5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电动车电池包快换固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换电电动车电池包快换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2.电动车是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电动汽车的电能补充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电动汽车电池充电时间长,不利于用户出行,若能迅速更换满电电池,则能解决电能快速补充问题。但是,目前电池包普遍布置在车身底盘下面,并通过多个螺栓或螺母实现电池包的固定,当更换电池包时,需要多次拧动螺栓或螺母,不便于快速更换电池包。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便携式换电电动车电池包快换固定结构,其可实现电池包于车身上的快换。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5.一种便携式换电电动车电池包快换固定结构,以构成电池包于车辆的车身上的装设,所述便携式换电电动车电池包快换固定结构包括:
6.卡接部,为设于所述车身上间隔设置的多个,各所述卡接部包括固设于所述车身上的卡接筒,以及相对布置于所述卡接筒内的两个卡块,且两所述卡块之间由弹性件相连,并于两所述卡块之间围构形成有通过部,于外力挤压下,两所述卡块之间可沿所述卡接筒的径向彼此远离而由所述卡接筒内探出;
7.配合部,为与各所述卡接部一一对应地设于所述电池包上的多个,所述电池包上构造有供各所述卡接部通过的多个通孔,各所述配合部包括环对应的所述通孔的边缘设置的固定筒,以及设于所述固定筒上的顶杆,且所述顶杆可插入所述通过部内,并挤压两所述卡块以构成两所述卡块间的彼此远离,并于所述固定筒中设有可供探出状态的所述卡块插入的卡孔。
8.进一步的,于所述卡接筒与所述车身连接的一端设有矩形的固定块,所述通孔为随形于所述固定块设置的矩形孔,所述固定筒为环所述通孔的边缘设置的矩形筒。
9.进一步的,所述顶杆的插入端构造有以引导所述顶杆插入所述通过部内的导向部,所述导向部为构造于所述顶杆的插入端的锥面。
10.进一步的,各所述卡块的端部构造有以引导所述卡块卡入所述卡孔的引导部。
11.进一步的,所述引导部包括分别设于所述卡块两端的第一引导斜面,以及分别构造于所述卡块两相对侧的第二引导斜面。
12.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为相对布置于两所述卡块之间的两个弹簧。
13.进一步的,所述顶杆可部分由所述固定筒内伸出,而解除对所述卡块的挤压。
14.进一步的,相对于所述顶杆的插入端,于所述顶杆的另一端设有分置于所述固定
筒内外两侧的限位板和限位块,且于所述固定筒上设有供所述限位块滑出所述固定筒的过孔。
15.进一步的,于所述固定筒内设有位于所述过孔边缘的引导板,所述引导板可与所述限位块抵接,并引导所述限位块由所述过孔滑出所述固定筒。
16.进一步的,相对于所述限位板,于所述顶杆的插入端设有以阻挡所述顶杆脱出所述固定筒的挡块。
17.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势:
18.(1)本发明所述的便携式换电电动车电池包快换固定结构,通过设置由弹性件相连的两个卡块,以及可顶推两个卡块相互远离的顶杆,可使得探出状态的卡块卡入固定筒的卡孔内,从而可实现电池包和车身之间的连接,结构简单,操作时仅需将固定筒向对应的卡接筒上套装,即可使得顶杆插入通过部内,而实现电池包的固定;拆卸时,先使得卡块缩回卡接筒内,再从车身上拔下电池包即可,从而使得本快换固定结构可实现电池包于车身上的快换,并可提高电池包于车身上的安装稳定性。
19.(2)通过设置随形设置的固定块和固定筒,可进一步提高电池包于车身上设置的稳定性。
20.(3)设置导向部可便于顶杆插入通过部内,从而可快速实现电池包与车身之间的连接。
21.(4)通过设置限位块和过孔,可使得限位块和过孔交错布置时,保持顶杆对卡块的挤压;且当限位块和过孔对正时,又可使得顶杆部分伸出固定筒,从而解除对卡块的挤压,进而实现电池包的拆卸。
22.(5)设置引导板,可便于实现限位块和过孔之间的对正,从而可便于顶杆部分伸出固定筒。
附图说明
23.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4.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便携式换电电动车电池包快换固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图1的正视图;
26.图3为图1的仰视图;
27.图4为图3中a-a线的剖视图;
28.图5为图4中i部分的放大图;
29.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两个卡块与弹簧之间的连接状态图;
30.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顶杆与固定筒之间的装配状态图;
31.附图标记说明:
32.1-车身,101-固定块,102-卡接筒;
33.2-电池包,201-固定板,202-卡块,203-固定筒,2031-引导板,2032-过孔,204-顶杆,2041-限位块,205-挡块,206-通过部。
具体实施方式
3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5.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36.本实施例涉及一种便携式换电电动车电池包快换固定结构,以构成电池包于车辆的车身上的装设,该便携式换电电动车电池包快换固定结构主要包括卡接部和配合部,其中,卡接部为设于车身上间隔设置的多个,各卡接部包括固设于车身上的卡接筒,以及相对布置于卡接筒内的两个卡块,且两卡块之间由弹性件相连,并于两卡块之间围构形成有通过部,于外力挤压下,两卡块之间可沿卡接筒的径向彼此远离而由卡接筒内探出。
37.配合部为与各卡接部一一对应地设于电池包上的多个,电池包上构造有供各卡接部通过的多个通孔,各配合部包括环对应的通孔的边缘设置的固定筒,以及设于固定筒上的顶杆,且顶杆可插入通过部内,并挤压两卡块以构成两卡块间的彼此远离,并于固定筒中设有可供探出状态的卡块插入的卡孔。
38.本实施例的便携式换电电动车电池包快换固定结构,通过设置由弹性件相连的两个卡块,以及可顶推两个卡块相互远离的顶杆,可使得探出状态的卡块卡入固定筒的卡孔内,从而可实现电池包和车身之间的连接,结构简单,便于电池包的快换。
39.基于如上设计思想,本实施例的便携式换电电动车电池包快换固定结构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至图5中所示,其中,为便于上述配合部的设置,于电池包2的两端分别设于固定板201,配合部即设于该固定板201上。且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于各端的固定板201上分别设有间隔布置的两个配合部。
40.本实施例的卡接筒102具体呈圆柱筒,卡块202为矩形块,并于卡块202与弹性件相连的一端构造有弧形槽。且由图6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弹性件具体为相对布置于两个卡块202之间的两个弹簧。另外,为提高电池包2于车身1上的安装牢固性,如图3中所示,于卡接筒102与车身1连接的一端设有矩形的固定块101,通孔为随形于所述固定孔设置的矩形孔,固定筒203为环通孔的边缘设置的矩形筒,且固定筒203的一端闭口设置,顶杆204即插设于该闭口端。
41.如上设置,可使得固定筒203与固定块101相抵接,从而可防止电池包2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发生晃动。进一步地,于固定块101的外周面粘贴有橡胶垫,固定块101即经由该橡胶垫与固定筒203相抵接,由此可防止固定筒203与固定块101之间因硬性接触而发生异响。
42.为便于顶杆204插入上述通过部206内,顶杆204的插入端构造有以引导顶杆204插入通过部206内的导向部,如图5中所示,该导向部为构造于顶杆204的插入端的锥面。另外,为便于卡块202卡入卡孔内,各卡块202的端部构造有以引导卡块202卡入卡孔的引导部。且由图5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引导部包括分别设于卡块202两端的第一引导斜面,以及分别构造于卡块202两相对侧的第二引导斜面。
43.由图7并结合图5中所示,为便于电池包2由车身1上的拆卸,也即为便于两个卡块202由卡孔内脱出,本实施例的顶杆204被构造为可由固定筒203内伸出,而解除对卡块202的挤压。具体来讲,相对于顶杆204的插入端,于顶杆204的另一端设有分置于固定筒203内外两侧的限位板和限位块2041,且于固定筒203上设有供限位块2041滑出固定筒203的过孔2032。
44.另外,为便于限位块2041由过孔2032内滑出,以使得顶杆204部分伸出固定筒203,如图5和图7中所示,于固定筒203内设有位于过孔2032边缘的引导板2031,引导板2031可与限位块2041抵接,并引导限位块2041由过孔2032滑出固定筒203。此时,为防止顶杆204由固定筒203内掉出,相对于限位板,于顶杆204的插入端设有以阻挡顶杆204脱出固定筒203的挡块205。
45.基于以上整体说明,本实施例的便携式换电电动车电池包快换固定结构,在安装电池包2时,先采用千斤顶将电池包2顶推至车身1处,然后仅需将固定筒203向对应的卡接筒102上套装,即可使得顶杆204插入通过部206内,而实现电池包2的固定。而在拆卸电池包2时,首先转动顶杆204至限位块2041与引导板2031相抵接(此时限位块2041对正过孔2032),然后向外抽出顶杆204,即可使得两个卡块202在弹簧的作用下缩回卡接筒102内,再从车身1上拔下电池包2即可实现电池包2的拆卸,从而使得本快换固定结构可实现电池包2于车身1上的快换,并可提高电池包2于车身1上的安装稳定性。
4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