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带短路保护的汇流排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2-01 14:2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带短路保护的汇流排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发展,电动汽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软包锂离子电池因具有重量轻、比容量高、安全性能好、内阻小、设计灵活等优点,在市场上广泛得到使用。随着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软包锂离子电池内短路是触发热失控的诱因之一,当模组短路时,短时间短路电流会达到2000a~5000a,模组内聚集大量的热,易发生起火等安全危险。进一步蔓延至整个电池包及其他设备,使用户面临发生安全事故的危险。
3.现阶段软包锂离子电池短路多为系统层级的短路保护,系统层级短路保护的实施方案大多为在主回路上增加熔断保险丝,但是瞬时熔断后会产生较大的反向电压,产生二次危害。现阶段并无对模组层级的短路保护结构,尤其是针对标准软包锂离子电池模组的短路保护。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带短路保护的汇流排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缺少对模组层级的短路保护结构,尤其是针对标准软包锂离子电池模组的短路保护的问题。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带短路保护的汇流排结构,包括第一汇流排、第二汇流排、绝缘件和导通组件,第一汇流排的下端、第二汇流排的下端分别抵接至绝缘件的下端,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相互平行且对称设置,绝缘件的上端设置导通组件,且导通组件的两侧分别抵接至第一汇流排的上端、第二汇流排的上端,第一汇流排通过导通组件与第二汇流排导通。
7.进一步的,所述导通组件包括上盖、底壳和电极片,底壳的上端设有凹槽,底壳的下端接触连接至绝缘件的上端,电极片固定安装至凹槽内,且电极片的两端分别穿过底壳后分别固定连接至第一汇流排、第二汇流排,底壳上端固定安装上盖,上盖的外围分别抵接至第一汇流排的上端、第二汇流排的上端。
8.进一步的,所述电极片外围、底壳的凹槽内部填充灭弧材料。
9.进一步的,所述灭弧材料是石英砂、绝缘油、压缩空气或六氟化硫等材质的任意一种。
10.进一步的,所述上盖的下端与底壳的上端之间填充光固化胶。
11.进一步的,所述绝缘件包括一体结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相互垂直设置,第一板体上端接触连接至导通组件的下端,第一汇流排的一端和第二汇流排的一端分别接触连接至第一板体的下端,且第一汇流排的一端和第二汇流排的一端分别位于第二板体的两侧。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汇流排包括一体结构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第三板体是矩形结构,第三板体的上侧抵接至第一板体的下端,第三板体的一端接触连接至第二板体的一侧,第三板体的另一端通过第四板体接触抵接至导通组件的上端。
13.进一步的,所述第四板体的横截面是v型结构、弧形结构、c型结构和u型结构的任意一种。
14.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带短路保护的汇流排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两个汇流排对插排列,绝缘件安装在两个汇流排一侧之间,对汇流排起绝缘作用,导通组件安装在两个汇流排另一侧之间,对汇流排起导通作用,保证电池模组正常工作,遇到大电流时,电极片可以快速做出熔断响应,切断电池模组连接回路,降低了诱发热失控的几率。
附图说明
15.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带短路保护的汇流排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带短路保护的汇流排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带短路保护的汇流排结构实施至电池组的下视图。
19.附图标记说明:
[0020]1‑
第一汇流排;11

第三板体;12

第四板体;2

第二汇流排;3

绝缘件;31

第一板体;32

第二板体;4

导通组件;41

上盖;42

底壳;5

模组绝缘件;51

定位柱;6

电池极耳。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2]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3]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24]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25]
带短路保护的汇流排结构,包括第一汇流排1、第二汇流排2、绝缘件3和导通组件4,第一汇流排1的下端、第二汇流排2的下端分别抵接至绝缘件3的下端,第一汇流排1和第二汇流排2相互平行且对称设置,绝缘件3的上端设置导通组件4,且导通组件4的两侧分别抵接至第一汇流排1的上端、第二汇流排2的上端,第一汇流排1通过导通组件4与第二汇流排2导通。
[0026]
导通组件4包括上盖41、底壳42和电极片,底壳42的上端设有凹槽,底壳42的下端接触连接至绝缘件3的上端,电极片固定安装至凹槽内,且电极片的两端分别穿过底壳42后分别固定连接至第一汇流排1、第二汇流排2,在实现正常工况及极限工况下运行的同时,又可以在短路瞬间发生熔断切断电路,降低诱发热失控的几率,底壳42上端固定安装上盖41,其固定安装的方式是铆接或栓接,固定更加牢固,不会脱落,上盖41的外围分别抵接至第一汇流排1的上端、第二汇流排2的上端。
[0027]
电极片的形状是丝状或片状,电极片的材质是低熔点合金,其熔点高于动力电池的正常及极限工况下的运行温度,实现电池模组在运行中的过流,保证了电池模组在极限条件下正常运行,不影响正常使用,在短路瞬间2000a电流条件下,能在短路瞬间熔断,切断电池模组连接回路而达到短路保护的作用,电极片有多个,电极片采用线切割的加工方式。助熔层涂覆在电极片的表面,助熔层的材质是锡等助熔材质,锡熔点较低,可以起到助熔的作用。
[0028]
电极片外围、底壳42的凹槽内部填充灭弧材料,灭弧材料是石英砂、绝缘油、压缩空气、六氟化硫等灭弧气体或液体介质的任意一种,防止熔断时反向电压产生电弧发生二次风险,使电池模组更加安全可靠,上盖41的下端与底壳42的上端之间填充光固化胶,固化后封装上盖41和封装底壳42密封性好,光固化胶固化后的强度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0029]
绝缘件3包括一体结构第一板体31和第二板体32,第一板体31和第二板体32相互垂直设置,第一板体31上端接触连接至导通组件4的下端,第一汇流排1的一端和第二汇流排2的一端分别接触连接至第一板体31的下端,且第一汇流排1的一端和第二汇流排2的一端分别位于第二板体32的两侧,第二板体32避免第一汇流排1、第二汇流排2安装侧导通。
[0030]
第一汇流排1包括一体结构第三板体11和第四板体12,第三板体11是矩形结构,第三板体11的上侧抵接至第一板体31的下端,第三板体11的一端接触连接至第二板体32的一侧,第三板体11的另一端通过第四板体12接触抵接至导通组件4的上端,第二汇流排2可设计为与第一汇流排1的结构相同,也可不同,但第二汇流排2也包括类同第三板体11和第四板体12的功能部件。
[0031]
第四板体12的横截面是v型结构、弧形结构、c型结构和u型结构的任意一种,本实施例采用v型结构,形成类似梯形的整体结构,第一汇流排1和第二汇流排2的可连接平面成为梯形的下底边,与上底边封装面平行,第一汇流排1和第二汇流排2的v型折边形成梯形结构的“腰”。
[0032]
带短路保护的汇流排结构的使用过程:
[0033]
如图3所示,为所述带短路保护的汇流排结构在动力电池模组上的安装示意图,该汇流排结构安装在模组绝缘件53上,模组绝缘件53上有与汇流排结构的梯形结构反向的倒梯形结构,汇流排结构可沿着倒梯形结构的“腰”安装进入模组绝缘件532,模组绝缘件53上
有两个定位柱51,第一汇流排1和第二汇流排2上分别设有定位孔,汇流排结构上的孔位与定位柱51对齐,热熔定位柱51后形成的蘑菇头固定汇流排结构,多个极性不同的电池极耳6分别折弯搭接在第一汇流排1和第二汇流排2上的可连接平面上,通过激光焊接连接,通过导通组件4导通过电流,形成串联连接,保证电池模组正常工作,遇到大电流时,电极片可以快速做出熔断响应,切断电池模组连接回路,降低了诱发热失控的几率。
[0034]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