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集配水切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2-01 14:2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提供一种集配水切换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城市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的不断建设完善,河流污染逐步由有机污染向氮磷污染转变,大量湖泊、湿地面临着富营养化风险,如何有效的削减氮磷负荷和恢复湿地生态,已经成为水环境改善面临的主要难题。
3.近年来人工湿地以其投资费用低,建设、运行成本低,处理过程能耗低,处理效果稳定、脱氮效果好,景观效应良好等优点多被用于改善水体水质之中,成为水质提升的主要生态措施。《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技术大纲》(环办水体函〔2019〕937号)及《关于进一步规范城镇(园区)污水处理环境管理的通知》(环水体〔2020〕71号)明确提出“在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下游、河流入湖口等关键节点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等生态措施,与污水处理厂共同发挥作用,进一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
4.潜流湿地作为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重要功能单元,其运行效果直接影响污染物的去除效率进而影响系统的出水水质。集配水系统配水、集水的均匀性、运行工艺调整的灵活性、运维教程中堵塞的减轻与预防是潜流湿地工程设计和运维的重点。有研究表明,在潜流湿地运行过程中定期改变潜流湿地内部水流的流场,上层集(配)水与下层集(配)水系统的周期性交替运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轻湿地堵塞的风险,有效降低潜流湿地因堵塞问题造成的运维成本升高并延长潜流湿地的使用寿命,提高水质净化的功效。现有设计常采用“上部进水、底部出水”或“底部进水、上部出水”的集、配水系统,此种设计集、配水管位置固定且进出水位置单一,潜流湿地内部流场相对固定,无法通过调整进水管(或出水管)的运行状态改变水的流场。在传统设计中要实现多级潜流湿地“上进下出、下进上出”交错进出水且同一单元能够实现“上进下出、下进上出”周期性交替运行的功能,通常需在传统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一套集、配水系统,在集配水管的主管上增加阀门和阀门工作井来实现“上进下出、下进上出”周期性交替运行的目的,因此存在消耗材料多、施工复杂,建设投资大幅增加的问题,同时在运维过程中阀门井内操作空间小,存在操作不便等问题,无形中增加运维过程中的人力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集配水切换装置,旨在解决现有多级潜流湿地主要通过增加阀门和阀门工作井来实现“上进下出、下进上出”周期性交替运行而导致的成本较高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集配水切换装置,设于潜流湿地内部以供集配水,包括集水管、配水管、两端分别连通于集水管与配水管的连接管、设于集水管内的第一调整件以及设于配水管内的第二调整件,连接管将集水管分为具有第一入水口的上集水管段和具有第二入
水口的下集水管段,连接管将配水管分为具有第一出水口的上配水管段和具有第二出水口的下配水管段,第一调整件用于实现连接管的一端选择性地连通于上集水管段或下集水管段;第二调整件用于实现连接管的另一端选择性地连通于上配水管段或下配水管段。
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配水切换装置,通过第一调整件来调整连接管与上集水管段连通或与下集水管段连通,并通过第二调整件来调整连接管与上配水管段连通或与下配水管段连通,即通过调整第一调整件和第二调整件即可实现调整集水方向,是从上集水管段的上入水口集水还是从下集水管段的下入水口集水,和实现调整配水方向,是从上配水管段的上出水口配水还是从下配水管段的下出水口配水,从而实现仅控制第一调整件和第二调整件即可实现“上进下出、下进上出”的周期性交替集配水切换调整,有效的减少了工程材料的用量,避免使用阀门、阀门井,从而有效的降低了使用成本以及人力成本。
9.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调整件包括与集水管的内侧壁滑动配合的第一塞板,以及连接于第一塞板且用于调整第一塞板位置的第一推拉杆,第一推拉杆的一端穿设于集水管且伸出至外部;第二调整件包括与配水管的内侧壁滑动配合的第二塞板,以及连接于第二塞板且用于调整第二塞板位置的第二推拉杆,第二推拉杆的一端穿设于配水管且伸出至外部。
10.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第一调整件包括第一塞板和第一推拉杆,利用第一推拉杆即可在外部控制内部的第一塞板在集水管内移动,从而实现调整连接管与上集水管段连通或连接管与下集水管段连通;第二调整件包括第二塞板和第二推拉杆,利用第二推拉杆即可在外部控制内部的第二塞板在配水管内移动,从而实现调整连接管与上配水管段连通或连接管与下配水管段连通。
11.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塞板具有第一阻水端,第一调整件还包括第一阻水垫,第一阻水端设有第一阻水垫;和/或,第一塞板于第一阻水端相对的一端设有第一阻水垫。
12.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在第一塞板的第一阻水端设置第一阻水垫,和/或第一塞板于第一阻水端相对的一端设置第一阻水垫,从而增加第一塞板与集水管之间的密封性,以提升第一塞板的隔水性。
13.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塞板具有第二阻水端,第二调整件还包括第二阻水垫,第二阻水端设有第二阻水垫;和/或,第二塞板于第二阻水端相对的一端设有第二阻水垫。
14.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在第二阻水端上设置第二阻水垫,和/或第二塞板于第二阻水端相对的一端设置第二阻水垫,从而增加第二塞板与集水管之间的密封性,以提升第二塞板的隔水性。
15.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调整件包括与集水管的内侧壁转动连接的第一挡板,以及连接于第一挡板上且用于控制第一挡板相对集水管转动的第一调整杆,第一调整杆穿设于集水管且伸出至外部;第二调整件包括与配水管的内侧壁转动连接的第二挡板,以及连接于第二挡板上且用于控制第二挡板相对配水管转动的第二调整杆,第二调整杆穿设于配水管且伸出至外部。
16.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挡板转动连接在集水管的内侧壁上,并通过第一调整杆来控制第一挡板的转动,即第一调整杆能够控制第一挡板转动来阻断连接管与上集水管段或连接管与下集水管段之间的流通;通过将第二挡板转动连接在配水管的内
侧壁上,并通过第二调整杆来控制第二挡板的转动,即第二调整杆能够控制第二挡板转动来阻断连接管与上配水管段或连接管与下配水管段之间的流通,从而实现控制第一调整杆和第二调整杆即可控制集配水切换装置进行“上进下出、下进上出”周期性切换的目的。
17.在一个实施例中,集配水切换装置还包括连接于第一入水口的第一入水管、连接于第二入水口的第二入水管、连接于第一出水口的第一出水管以及连接于第二出水口的第二出水管。
18.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在第一入水口连接第一入水管,在第二入水口连接第二入水管,通过第一入水管和第二入水管来分别进行上部集水和下部集水。在第一出水口连接第一出水管,在第二出水口连接第二出水管,通过第一出水管和第二出水管来分别进行上部配水和下部配水。
19.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入水管、第二入水管、第一出水管和第二出水管上均开设有过水孔。
20.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入水管、第二入水管、第一出水管和第二出水管上开设过水孔来实现水流在第一入水管、第二入水管、第一出水管和第二出水管中的流通。
21.在一个实施例中,各过水孔均为斜孔。
22.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将各过水孔设为斜孔以减少潜流湿地的泥土进入过水孔,降低堵塞的风险。
23.在一个实施例中,各过水孔的开孔间距为15cm

20cm,且各过水孔的孔径不小于2cm。
24.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将各过水孔开孔间距设为15cm

20cm。使得过水孔均布于第一入水管、第二入水管、第一出水管和第二出水管上,同时过水孔的孔径设为不小于2cm,以保证过水孔的水流动效率。
25.在一个实施例中,集水管朝向于潜流湿地外部的一端呈开口结构,集水管的另一端呈封闭结构;配水管朝向于潜流湿地外部的一端呈开口结构,配水管的另一端呈封闭结构。
26.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将集水管和配水管朝向于限流湿地外部的一端设为开孔结构,以便于第一调整件和第二调整件伸出集水管和配水管至潜流湿地外部,从而便于从外部调整第一调整件和第二调整件来实现对集配水切换装置进行“上进下出、下进上出”周期性切换。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集配水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集配水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集配水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入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34.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配水切换装置在一种工况下的使用状态图;
35.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配水切换装置在另一种工况下的使用状态图。
36.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37.100、集配水切换装置;10、集水管;11、上集水管段;111、第一入水口;12、下集水管段;121、第二入水口;13、第一入水管;14、第二入水管;20、配水管;21、上配水管段;211、第一出水口;22、下配水管段;221、第二出水口;23、第一出水管;24、第二出水管;30、连接管;40、第一调整件;41、第一塞板;411、第一阻水端;42、第一推拉杆;43、第一挡板;44、第一调整杆;50、第二调整件;51、第二塞板;511、第二阻水端;52、第二推拉杆;53、第二挡板;54、第二调整杆;60、第一阻水垫;70、过水孔;80、第二阻水垫。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2.对于潜流湿地的运行管理,研究表明,在潜流湿地运行过程中定期改变潜流湿地内部水流的流场,上层集(配)水与下层集(配)水系统的周期性交替运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轻湿地堵塞的风险,有效降低潜流湿地因堵塞问题造成的运维成本升高并延长潜流湿地的使用寿命,提高水质净化的功效。现有设计常采用“上部进水、底部出水”或“底部进水、上部出水”的集、配水系统,此种设计集、配水管位置固定且进出水位置单一,潜流湿地内部流场相对固定,无法通过调整进水管(或出水管)的运行状态改变水的流场。在传统设计中要实现多级潜流湿地“上进下出、下进上出”交错进出水且同一单元能够实现“上
进下出、下进上出”周期性交替运行的功能,通常需在传统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一套集、配水系统,在集配水管的主管上增加阀门和阀门工作井来实现“上进下出、下进上出”周期性交替运行的目的,因此存在消耗材料多、施工复杂,建设投资大幅增加的问题,同时在运维过程中阀门井内操作空间小,存在操作不便等问题,无形中增加运维过程中的人力成本。
43.请参考图1,针对于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集配水切换装置100,设于潜流湿地内部以供集配水,改变潜流湿地内部的水流流场。集配水切换装置100包括集水管10、配水管20、两端分别连通于集水管10与配水管20的连接管30、设于集水管10内的第一调整件40以及设于配水管20内的第二调整件50。连接管30将集水管分为具有第一入水口111的上集水管段11和具有第二入水口121的下集水管段12,连接管30将配水管20分为具有第一出水口211的上配水管段21和具有第二出水口221的下配水管段22,第一调整件40用于实现连接管30的一端选择性地连通于上集水管段11或下集水管段12;第二调整件50用于实现连接管30的另一端选择性地连通于上配水管段21或下配水管段22。
44.使用时,将集配水切换装置100设置在潜流湿地的地底内部,连接管30则穿过潜流湿地之间的多级隔堤且两端分别与相应的配水管20和集水管10相连通。具体地,连接管30可以直接与集水管10和配水管20进行焊接形成一体以连通,或者,可以在集水管10和配水管20上分别安装三通阀或四通阀等,以三通阀为例,在三通阀的其中两通路分别连接两段子管以形成集水管10,然后在该三通阀的另一通路与连接管30的一端连通,使得集水管10与连接管30相连通;同理,配水管20与连接管30的连接方式同上。集水管10和配水管20均沿竖直或大致竖直的方向插设于潜流湿地内,则集水管10的上集水管段11和配水管20的上配水管段21位于潜流湿地靠近与外部地面的上层,集水管10的下集水管段12和配水管20的下配水管段22位于潜流湿地远离于外部地面的下层,通过控制第一调整件40即可实现控制上层的第一入水口111或下层的第二入水口121进行集水,通过控制第二调整件50即可实现控制上层的第一出水口211或下层的第二出水口221进行配水,以实现“上进下出、下进上出”的周期性交替集配水切换调整。其中,第一调整件40和第二调整件50能够分别用于封堵集水管10和配水管20,从而改变集水管10到连接管30再到配水管20的流向,实现连接管30的一端选择性地连通于上集水管段11或下集水管段12以及连接管30的另一端选择性地连通于上配水管段21或下配水管段22。例如,第一调整件40和第二调整件50采用活塞,将第一调整件40的活塞调整至集水管10的第一入水口111至连接管30之间,则第二入水口121进行集水,将第二调整件50的活塞调整至配水管20的第二出水口221至连接管30之间,则第一出水口211进行配水,从而实现了“下进上出”的配水调整;反之,再将第一调整件40的活塞调整至集水管10的第二入水口121至连接管30之间,则第一入水口111进行集水,将第二调整件50的活塞调整至配水管20的第一出水口211至连接管30之间,则第二出水口221进行配水,从而实现了“上进下出”的配水调整。
4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配水切换装置100,通过第一调整件40来调整连接管30与上集水管段11连通或与下集水管段12连通,并通过第二调整件50来调整连接管30与上配水管段21连通或与下配水管段22连通,即通过调整第一调整件40和第二调整件50即可实现调整集水方向,是从上集水管段11的上入水口集水还是从下集水管段12的下入水口集水,和实现调整配水方向,是从上配水管段21的上出水口配水还是从下配水管段22的下出水口配水,从而实现仅控制第一调整件40和第二调整件50即可实现“上进下出、下进上出”的周期
性交替集配水切换调整,有效的减少了工程材料的用量,避免使用阀门、阀门井,从而有效的降低了使用成本以及人力成本。
46.请参考图1至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调整件40包括与集水管10的内侧壁滑动配合的第一塞板41,以及连接于第一塞板41且用于调整第一塞板41位置的第一推拉杆42,第一推拉杆42的一端穿设于集水管10且伸出至外部。在使用第一调整件40时,可在潜流湿地的地面外部通过控制第一推拉杆42,向里推动或向外拉动第一推拉杆42,使得第一塞板41在集水管10内朝向于第二入水口121或朝向于第一入水口111滑动。第二调整件50包括与配水管20的内侧壁滑动配合的第二塞板51,以及连接于第二塞板51且用于调整第二塞板51位置的第二推拉杆52,第二推拉杆52的一端穿设于配水管20且伸出至潜流湿地的外部。在使用第二调整件50时,可在潜流湿地的地面外部通过控制第二推拉杆52,向里推动或向外拉动第二推拉杆52,使得第二塞板51在配水管20内朝向于第二出水口221或第一出水口211滑动。例如,当需要调整为“下进上出”的配水模式时,通过拉动第一推拉杆42以使第一塞板41滑动至连接管30与第一入水口111之间,即连接管30与第一入水口111之间的流动路径被堵塞,从而只能够从第二入水口121进行集水,即实现了“下进”的调整。通过推动第二推拉杆52以使第二塞板51滑动至连接管30与第二出水口221之间,即连接管30与第二出水口221之间的流动路径被堵塞,从而只能够从第一出水口211进行配水,即实现了“上出”的调整。仅通过控制第一推拉杆42和第二推拉杆52即可切换调整“上进下出、下进上出”的周期性交替集配水,减少了阀门和阀门井的使用,显著的降低了成本。其中,上述的第一调整件40中,第一推拉杆42与第一塞板41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插接或旋接,即在第一塞板41的中心开设有连接孔,将第一推拉杆42的一端穿设于连接孔内,然后通过在第一塞板41的相对两端的第一推拉杆42上旋上螺母,以将第一推拉杆42与第一塞板41进行固定。可以理解地,第二调整件50的结构与第一调整件40的结构一致。
47.请参考图1和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塞板41具有第一阻水端411,第一调整件40还包括第一阻水垫60,第一阻水端411设有第一阻水垫60;和/或,第一塞板41于第一阻水端411相对的一端设有第一阻水垫60。上述的第一阻水端411指的是第一塞板41朝向于下集水管段12的一端,通过在第一塞板41的第一阻水端411设置第一阻水垫60,和/或在第一塞板41于第一阻水端411相对的一端设置第一阻水垫60,从而增加第一塞板41与集水管10之间的密封性,以提升第一塞板41的隔水性。其中,第一阻水垫60可以采用橡胶、硅胶等材质,在第一塞板41设于集水管10中时,第一塞板41的第一阻水端411上设置的第一阻水垫60提高了与集水管10的内侧壁之间的密封性,以提高阻水效果。
48.请参考图1和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塞板51具有第二阻水端511,第二调整件50还包括第二阻水垫80,第二阻水端511上设有第二阻水垫80;和/或,第二塞板51于第二阻水端511相对的一端设有第二阻水垫80。上述的第二阻水端511指的是第二塞板51朝向于下配水管段22的一端,通过在第二阻水端511上设置第二阻水垫80,和/或在第二塞板51于第二阻水端511相对的一端设置第二阻水垫80,从而增加第二塞板51与配水管20之间的密封性,以提升第二塞板51的隔水性。其中,第二阻水垫80可以采用橡胶、硅胶等材质,在第二塞板51设于配水管20中时,第二塞板51的第二阻水端511上设置的第二阻水垫80提高了与配水管20的内侧壁之间的密封性,以提高阻水效果。
49.请参考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调整件40包括与集水管10的内侧壁转动连接的
第一挡板43,以及连接于第一挡板43的第一调整杆44,第一调整杆44用于控制第一挡板43转动至阻断连接管30与第一入水口111的流通或阻断连接管30与第二入水口121的流通,第一调整杆44穿设于集水管10且伸出至外部。在使用时,通过推动或拉动第一调整杆44,第一挡板43将在集水管10的内侧壁上转动,即第一挡板43转动至抵顶于集水管10靠近于第二入水口121或靠近于第一入水口111的一侧集水管10,从而实现阻断连接管30与第一入水口111的流通或阻断连接管30与第二入水口121的流通。第二调整件50包括与配水管20的内侧壁转动连接的第二挡板53,以及连接于第二挡板53的第二调整杆54,第二调整杆54用于控制第二挡板53转动至阻断连接管30与第一出水口211的流通或阻断连接管30与第二出水口221的流通。在使用时,通过推动或拉动第二调整杆54,第二挡板53将在配水管20的内侧壁上转动,即第一挡板43转动至抵顶于配水管20靠近于第二出水口221或靠近于第一出水口211的一侧配水管20,从而实现阻断连接管30与第一出水口211的流通或阻断连接管30与第二出水口221的流通。以调整集配水切换装置100为“上进下出”的配水模式为例,首先推动第一调整杆44,使得第一调整杆44控制第一挡板43朝向于第二入水口121转动并抵靠于下集水管段12的管壁上,从而第一挡板43将阻断下集水管段12以将第二入水口121与连接管30隔开,即第一入水口111实现集水,实现“上进”的调整。然后拉动第二调整杆54,使得第二调整杆54控制第二挡板53朝向于第一出水口211转动并抵靠于上配水管段21的管壁上,从而第二挡板53将阻断上配水管段21以将第一出水口211与连接管30隔开,即第二出水口221实现配水,实现“下出”的调整。
50.请参考图1和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集配水切换装置100还包括连接于第一入水口111的第一入水管13、连接于第二入水口121的第二入水管14、连接于第一出水口211的第一出水管23以及连接于第二出水口221的第二出水管24。在第一入水口111连接第一入水管13,在第二入水口121连接第二入水管14,通过第一入水管13和第二入水管14来分别进行上部集水和下部集水。在第一出水口211连接第一出水管23,在第二出水口221连接第二出水管24,通过第一出水管23和第二出水管24来分别进行上部配水和下部配水。其中,第一入水管13、第二入水管14、第一出水管23和第二出水管24均可以通过直接连接的方式与对应的集水管10和配水管20进行连接,或者采用三通阀、四通阀进行连接,具体以实际需求为准。
51.请参考图4和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入水管13、第二入水管14、第一出水管23和第二出水管24上均开设有过水孔70。第一入水管13、第二入水管14、第一出水管23和第二出水管24上通过原有的管口即可实现水流的流通,同时,通过在第一入水管13、第二入水管14、第一出水管23和第二出水管24上开设过水孔70来提高集水或配水的效果,以加速调整潜流湿地的内部水流的流场,如图6所示,为第一入水管13的过水孔70开设的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地,第二入水管14、第一出水管23和第二出水管24与第一入水管13的过水孔70开设方式完全一致,因此不另再附图中展示第二入水管14、第一出水管23和第二出水管24的结构示意图。
52.请参考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各过水孔70均为斜孔。将各过水孔70设为斜孔以减少潜流湿地的泥土进入过水孔70,降低堵塞的风险。具体地,可以将各过水孔70设为垂直于对应的第一入水管13、第二入水管14、第一出水管23和第二出水管24上且斜向上45
°
进行开设,且各过水孔70在对应的第一入水管13、第二入水管14、第一出水管23和第二出水管24上上沿其中轴线的两侧进行交叉布置。
53.请参考图4和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各过水孔70的开孔间距为15cm

20cm,且各过水孔70的孔径不小于2cm。将各过水孔70开孔间距设为15cm

20cm。使得过水孔70均布于第一入水管13、第二入水管14、第一出水管23和第二出水管24上,同时过水孔70的孔径设为不小于2cm,以保证过水孔70的水流动效率。
54.请参考图1、图7和图8,在一个实施例中,集水管10朝向于潜流湿地外部的一端呈开口结构,集水管10的另一端呈封闭结构;配水管20朝向于潜流湿地外部的一端呈开口结构,配水管20的另一端呈封闭结构。如图7和图8所示,为集配水切换装置100的两种工况下的使用情况,将集水管10和配水管20朝向于限流湿地外部的一端设为开孔结构,以便于第一调整件40和第二调整件50伸出集水管10和配水管20至潜流湿地外部,从而便于从外部调整第一调整件40和第二调整件50来实现对集配水切换装置100进行“上进下出、下进上出”周期性切换。
55.请参考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集水管10、配水管20以及连接管30均采用耐腐蚀材质。将集水管10、配水管20以及连接管30采用耐腐蚀材质,从而集水管10、配水管20以及连接管30在潜流湿地内使用时不易腐蚀,更加耐用。例如,可以采用非金属管、金属管或其它材质的复合管。可以理解地,第一调整件40和第二调整件50也可以采用一定耐腐蚀性的材料制作,以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56.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