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全塑可回收按压乳液泵的制作方法

2021-12-01 14:0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乳液泵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全塑可回收按压乳液泵。


背景技术:

2.在诸如沐浴液、洗发水等瓶装产品的容器开口上通常安装有乳液泵,例如按压式的乳液泵。使用者可通过按压该乳液泵将容器内的产品泵出容器,以供使用。
3.现有的乳液泵通常包括压头、缸体和安装于缸体内的出液组件,出液组件与缸体配合用于从乳液瓶中吸出乳液,出液组件包括压杆、气缸盖、复位件和单向阀,气缸盖安装于缸体内并与缸体之间形成有容腔,压杆一端安装压头另一端伸入缸体内部推动气缸盖下压运动,弹性复位件用于气缸盖复位,容腔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并分别设置单向阀,进液口与乳液瓶连通,出液口与压头连通,在使用人按压压头时,容腔内的气体或液体从出口排出,放松压头时,弹性复位件带动复位,容腔的容积恢复,此过程从乳液瓶中吸入乳液,从而实现乳液泵的功能。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现有的乳液泵容易误压压头,而挤出乳液。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使得乳液泵在被误压时不容易挤出乳液,本技术提供一种全塑可回收按压乳液泵。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全塑可回收按压乳液泵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全塑可回收按压乳液泵,包括压头、缸体、限位件和安装于缸体内的出液组件,所述限位件安装于所述压头和所述缸体之间,所述压头远离所述缸体的一端外壁设置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件为套管并竖向开设有安装缺口,所述安装缺口沿所述限位件周向延伸开设且延伸距离为所述限位件圆周长度的六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限位件对压头的运动进行限制,阻止压头做按压运动,当乳液瓶放入包中或运输时,通过限位件的作用,阻碍使用,在需要使用时,只需取下限位件即可,限位件采用带安装缺口的套管,使得限位件安装和取下更加方便。
9.可选的,所述限位件外周壁设置有拉拔块,所述拉拔块有两个,两个所述拉拔块分设所述安装缺口的两侧。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限位件上设置拉拔块,进一步方便对限位件进行施力,有利于抠下限位件和卡入限位件。
11.可选的,所述限位件竖向开设有变形槽。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件上开设的变形槽,使得限位件上安装缺口具有较好的外扩变形能力,进一步方便限位件的安装。
13.可选的,所述出液组件包括压杆、抵接座和复位件,所述抵接座卡装于所述缸体内,所述压杆滑移贯穿所述抵接座,所述复位件套装于所述压杆外,所述压杆远离所述抵接座的一端外壁设置有抵接翻边,所述复位件为柔性pp管并夹持于所述抵接翻边和所述抵接
座之间。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抵接座,一方面,限制压杆的滑移方向,另一方面,用于限制复位件,通过复位件对压杆提供弹性复位力。
15.可选的,所述复位件包括分设上下的套装部和下变形部,所述下变形部从下到上逐渐缩小。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变形部易于变形,压杆方便下压并可以得到复位件的复位力而恢复到原位,套装部用于限制复位件的变形,一定程度控制压杆下压的行程。
17.可选的,所述复位件还包括上变形部,所述上变形部位于所述套装部上方,所述上变形部从上到下逐渐缩小。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上变形部和下变形部两部分,使得压杆的滑移行程较长的同时,变形部分的外径不会过大,可以两段式变形,提供的弹性复位力更加稳定,不容易随意变形而卡住。
19.可选的,所述上变形部和所述下变形部相背的端面开设有变形缺口。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设变形缺口,提高复位件的变形能力。
21.可选的,所述压杆从下到上包括推动段和复位段,所述推动段外径小于所述复位段外径,所述推动段和所述复位段之间形成行程面。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行程面用于限制压杆的滑移,起到行程限位的作用。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限位件对压头的运动进行限制,阻止压头做按压运动,当乳液瓶放入包中或运输时,通过限位件的作用,阻碍使用,在需要使用时,只需取下限位件即可,限位件采用带安装缺口的套管,使得限位件安装和取下更加方便;
25.2.设置上变形部和下变形部两部分,使得压杆的滑移行程较长的同时,变形部分的外径不会过大,可以两段式变形,提供的弹性复位力更加稳定,不容易随意变形而卡住,下变形部和上变形部易于变形,压杆方便下压并可以得到复位件的复位力而恢复到原位。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剖视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单向阀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缸体内部部件的剖视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缸体;11、安装腔;111、下腔;112、上腔;12、吸液段;121、限位环;122、进液口;13、阀段;14、容积变化段;15、通压孔;16、第一卡块;17、第二卡块;2、单向阀;21、阀体;22、阀片;23、弹性接片;24、弹性限位片;3、气缸盖;31、杆孔;32、下环形密封凸起;33、下环形抵接凸起;34、上环形密封凸起;35、上环形抵接凸起;4、单向阀杆;41、第一出液管孔;42、封闭翻边;43、密封槽;44、单向排液口;5、复位件;51、套装部;52、上变形部;53、下变形部;54、变形缺口;6、抵接座;61、环形抵接槽;7、压杆;71、复位段;711、抵接翻边;72、推动段;721、限制环;722、二段环槽;73、行程面;8、压头;81、插柱;82、出口;83、喷嘴;84、遮蔽管;85、限位凸起;9、安装盖;91、第三卡块;92、旋入空间;10、限位件;101、安装缺口;102、拉拔块;103、变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全塑可回收按压乳液泵。
33.参照图1,一种全塑可回收按压乳液泵,包括压头8、缸体1、限位件10和安装于缸体1内的出液组件,出液组件包括单向阀2、气缸盖3、单向阀杆4、复位件5、抵接座6、压杆7和安装盖9,缸体1内部中空设为安装腔11,且下部安装入乳液瓶中吸取乳液,缸体1下部为三段阶梯管从下往上依次包括吸液段12、阀段13和容积变化段14,且外径和内径均从下往上逐渐增大,其中吸液段12供吸管安装,使得乳液泵可以从乳液瓶的底部吸液,吸液段12靠近阀段13的内壁一体设置限位环121,阻止吸管插入阀段13内。
34.参照图1和图2,单向阀2包括阀体21、阀片22和弹性接片23,单向阀2整体嵌装于阀段13内部,阀体21为上下贯通的管件,阀段13内壁一体悬伸设置有弹性限位片24,弹性限位片24为薄片具有较好的柔性,使得单向阀2可以从上往下嵌入阀段13内,弹性限位片24抵接阀体21的上侧壁,从而限制阀体21向上滑移脱离阀段13。
35.参照图1和图2,阀片22为开口朝上的壳体,阀片22下壁为球冠并抵接限位环121,限位环121的中心孔设为进液口122,通过阀片22封闭进液口122,同时阀片22与阀体21同轴,在本实施例中弹性接片23有三片,三片弹性接片23沿阀片22周向等角度间隔设置,弹性接片23一端与阀体21内壁一体设置,且另一端沿阀片22周向延伸一定角度并与阀片22外壁一体设置,使得阀片22具有较好的向上变形的能力。
36.参照图1和图3,气缸盖3滑移安装于容积变化段14内并分隔安装腔11为下腔111和上腔112两部分,气缸盖3同轴开设有上下贯通的杆孔31,同时气缸盖3的上下端面均开设环形的槽,使得气缸盖3下端面形成有位于内圈的下环形密封凸起32和位于外圈的下环形抵接凸起33,气缸盖3上端面形成有位于内圈的上环形密封凸起34和位于外圈的上环形抵接凸起35,同时下环形抵接凸起33和上环形抵接凸起35沿着相互远离的方向向外扩展延伸设置,使得气缸盖3与缸体1内壁之间形成有环形的空腔,气缸盖3为柔性pp材料,具有较好的延展性,使得气缸盖3与缸体1之间具有较好的密封性,容积变化段14外壁开设有通压孔15,当气缸盖3下移时,通过通压孔15连通乳液瓶,改变乳液瓶内的负压状态。
37.参照图1和图3,单向阀杆4为下端封闭的管件且内部空腔设为第一出液管孔41,单向阀杆4下端滑移安装于杆孔31内且端部位于下腔111中,单向阀杆4下端外壁设置有封闭翻边42且外沿向上翻折形成有供下环形密封凸起32嵌入的密封槽43,实现单向阀杆4与气缸盖3之间的密封,单向阀杆4下部外壁开设有连通第一出液管孔41的单向排液口44,当下环形密封凸起32嵌入密封槽43时,杆孔31的孔壁封闭单向排液口44。
38.参照图1和图3,压杆7为上下贯通的管件,压杆7从下到上包括推动段72和复位段71,推动段72外径小于所述复位段71外径,推动段72和复位段71之间形成行程面73,单向阀杆4上端插装并卡接固定于推动段72远离复位段71的一端内部,推动段72内壁设置有限制单向阀杆4插入深度的限制环721,单向阀杆4上端抵接限制环721,同时推动段72下端同轴开设有二段环槽722,上环形密封凸起34滑移安装于二段环槽722槽壁和单向阀杆4外壁之间,当下环形密封凸起32嵌入密封槽43时,上环形密封凸起34与二段环槽722的槽底间隔一定距离,使得压杆7下压时,先带动单向阀杆4下移,通过单向排液口44连通下腔111和第一出液管孔41,然后压杆7再推动气缸盖3下移,缩小下腔111的容积,乳液流入第一出液管孔
41。
39.参照图1和图3,抵接座6与压杆7同轴并位于气缸盖3上方,推动段72滑移贯穿抵接座6,且行程面73阻碍压杆7完全滑移穿过抵接座6,同时抵接座6卡装固定于上腔112内,保持抵接座6安置的稳定。
40.参照图1和图3,复位段71远离推动段72的一端外壁设置有抵接翻边711,复位件5为柔性pp管并套装于压杆7外,同时复位件5整体夹持于抵接翻边711和抵接座6之间,复位件5包括套装部51和设置于套装部51两端的上变形部52和下变形部53,套装部51内外径保持一致,下变形部53从下到上内外径均逐渐缩小并保持厚度不变,上变形部52从上到下内外径均逐渐缩小并保持厚度不变,同时上变形部52和下变形部53相背的端面均开设有变形缺口54,每个端面开设变形缺口54的数量可以为四个并沿复位件5周向等角度间隔开设;抵接座6和抵接翻边711相向的侧壁上均开设有环形抵接槽61,抵接座6上的环形抵接槽61供下变形部53嵌入,抵接翻边711上的环形抵接槽61供上变形部52嵌入,通过复位件5弹性驱动压杆7复位,压杆7进而带动单向阀杆4和气缸盖3复位。
41.参照图1和图3,压头8设置有插柱81,插柱81竖直插装固定于压杆7的上端内,压头8内开设有出口82,出口82一端水平开设供乳液排出,出口82另一端贯通插柱81并与压杆7内部空间连通。
42.参照图1,安装盖9为管件用于把乳液泵固定在乳液瓶上,缸体1上部外壁设置有第一卡块16和第二卡块17,第一卡块16位于第二卡块17上方,第二卡块17的外径大于第一卡块16,安装盖9内孔为阶梯孔且上端内径下端内径,安装盖9上端内壁一体设置有第三卡块91,第三卡块91位于第一卡块16和第二卡块17之间,第二卡块17抵接安装盖9内的台阶面,实现安装盖9与缸体1之间的卡装固定,由于第二卡块17大于第一卡块16,使得缸体1可以从下往上与安装盖9卡装固定,同时通过第二卡块17与乳液瓶的瓶口抵接,第二卡块17夹持于安装盖9和乳液瓶之间,实现泵体的牢固安装,安装盖9下端内壁与缸体1之间形成旋入空间92,安装盖9下端内壁开设有内螺纹,实现安装盖9与乳液瓶之间的螺纹固定。
43.参照图4,限位件10为开设有安装缺口101的管件,其横截面为五分之四的扇环,限位件10外周壁一体设置有拉拔块102,拉拔块102有两个,两个拉拔块102分设安装缺口101的两侧,且两个拉拔块102沿限位件10周向180度旋转对称设置,限位件10内壁竖向开设有变形槽103,变形槽103与安装缺口101相对设置。
44.参照图1和图4,压头8顶部水平延伸设置有用于出液的喷嘴83,压头8设置插柱81的端面朝缸体1方向延伸设置有遮蔽管84,遮蔽管84的外径小于缸体1的内径,使得遮蔽管84可以滑移入缸体1,限位件10套装于遮蔽管84外,同时压头8远离缸体1一端的外壁一体设置有限位凸起85,限位件10夹持于限位凸起85和安装盖9之间,通过限位件10阻止压头8朝缸体1方向的下压运动。
45.乳液泵的部件内无弹簧等金属部件,使得乳液泵整体全塑均可回收,回收更加方便,不需要经过拆出金属部件的步骤。
4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全塑可回收乳液泵的实施原理为:通过按压压头8,压头8驱动压杆7下压,压杆7先带动单向阀杆4下移,通过单向排液口44连通下腔111和第一出液管孔41,然后压杆7再推动气缸盖3下移,缩小下腔111的容积,乳液流入第一出液管孔41,放松对压头8的按压,压杆7在复位件5的推动下复位,进而先带动单向阀杆4上移,然后在带动气缸
盖3上移,此时因为单向排液口44已经封闭,缸体1内位于气缸盖3与阀体21之间的空腔容积扩大而产生负压,单向阀2的阀片22上移,吸入乳液瓶内的乳液,当再次下移时,气缸盖3不再封闭通压孔15,外部空气进入乳液瓶,填补乳液瓶内失去乳液后的空间。
4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