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端板结构和具有其的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

2021-12-01 10:0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端板结构和具有其的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2.现如今,电动汽车是当前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热门方向,其中,电池模组是电动汽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系统,电池模组采用扎带固定的方式,能够降低电池模组的重量,提升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提升整包电池的空间利用率。
3.但是,扎带电池模组中的扎带与塑料端板的组合相比于传统电池模组中的金属侧板和金属端板焊接的组合来说,采用扎带固定的固定强度较低,无法承受电池模组的膨胀力,从而导致电池模组的尺寸变化较大,另外,扎带电池模组中的电芯组件与控制器连接的线束通过线束支架来固定,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板结构和具有其的电池模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采用扎带固定的电池模组的固定强度较低且固定线束的支架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端板结构,端板结构用于电池包,电池包包括电池模组和用于安装电池模组的下壳体,电池模组包括电芯组件和与电芯组件连接的线束,端板结构包括:板体部;第二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位于板体部远离电芯组件的一侧并凸出于板体部设置,以用于与下壳体可拆卸地连接;其中,端板结构还包括第一加强筋,第一加强筋分别与板体部和第二固定部连接;线束通过卡扣卡夹在第一加强筋上;第一加强筋上设置有用于对卡扣进行限位的第一开口槽。
6.进一步地,板体部靠近电芯组件的一侧为用于与电芯组件接触的内板,板体部上开设有多个减重孔,减重孔延伸至内板远离电芯组件的一侧。
7.进一步地,第一加强筋靠近板体部的一侧延伸至减重孔的孔底面处,第一加强筋的远离板体部的一端朝向第二固定部的外边缘延伸且位于外边缘的内侧。
8.进一步地,第二固定部为凸出于板体部的连接板,第二固定部上设置有分别供两个第二紧固件穿过的两个安装孔,下壳体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二紧固件连接的两个固定孔,两个第二紧固件分别穿过相应的安装孔后插设在相应的固定孔内。
9.进一步地,第二固定部为多个,多个第二固定部沿板体部的第一预设方向依次间隔布置;第一加强筋为多个,多个第一加强筋与多个第二固定部一一对应地设置;和/或第一加强筋位于相应的第二固定部的第一预设方向的中部。
10.进一步地,相邻两个减重孔之间设置有第二加强筋,线束通过卡扣卡夹在第二加强筋上;第二加强筋上设置有用于对卡扣进行限位的第二开口槽。
11.进一步地,第一固定部,第一固定部位于板体部远离电池模组的支撑基面的一侧并凸出于板体部设置,以用于与电池模组的第一扎带连接。
12.进一步地,第一固定部为凸出于板体部的凸起部,第一固定部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一紧固件连接的第一固定孔,第一紧固件穿过第一扎带后插设在第一固定孔内。
13.进一步地,第一固定部为一个,一个第一固定部位于板体部的第一预设方向的中部,以与位于电芯组件的第一预设方向的中部的第一扎带对应设置;或者第一固定部为多个,多个第一固定部沿板体部的第一预设方向依次间隔布置,多个第一固定部中的一个第一固定部位于板体部的第一预设方向的中部。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电芯组件和分别设置在电芯组件的相对两侧的两个端板结构,各个端板结构为上述的端板结构。
15.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端板结构包括板体部和位于板体部远离电池模组的电芯组件的一侧并凸出于板体部设置的第二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与用于安装电池模组的下壳体可拆卸地连接;端板结构还包括分别与板体部和第二固定部连接的第一加强筋;电池模组的线束通过卡扣卡夹在第一加强筋上;第一加强筋上设置有用于对卡扣进行限位的第一开口槽。这样,第一加强筋和第一开口槽的设置,不仅能够增强板体部和第二固定部之间的连接的稳定性,增强端板结构的稳定性,还能够将卡扣固定在第一加强筋的预定位置处,作为一个装配基准,以便于使装配人员能够清楚明了地知道卡扣应该卡接在该预定位置处,保证了线束的整齐美观,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采用扎带固定的电池模组的固定强度较低且线束支架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的问题,使端板结构在起到端板的原有功能的基础上也能充当线束支架的作用,方便整个电池包内的线束的布置,从而提高了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简化了电池模组的组成结构及所需的空间。
附图说明
16.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7.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端板结构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端板结构的侧视图;
19.图3示出了具有图1所示的端板结构的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示出了图3所示电池模组在连接有线束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示出了图4所示电池模组的线束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示出了图4所示电池模组的线束的卡扣的结构示意图;
23.图7示出了图4所示电池模组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24.图8示出了多个图4所示电池模组在安装在下壳体上时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25.图9示出了图8所示电池模组在b处的局部放大图。
26.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7.100、电池模组;1、端板结构;10、板体部;101、内板;102、减重孔;103、第二加强筋;1030、第二开口槽;11、第一固定部;110、第一紧固件;111、第一固定孔;12、第二固定部;120、第二紧固件;121、安装孔;13、第一加强筋;130、第一开口槽;2、电芯组件;3、第一扎带;30、扎带段;31、第一分段;32、第二分段;33、第三紧固件;4、下壳体;5、第二扎带;6、电气采集端;7、线束;8、卡扣;81、束线部;82、卡夹部;821、弹性部。
具体实施方式
2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29.如图1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端板结构,端板结构用于电池包,电池包包括电池模组100和用于安装电池模组100的下壳体4,电池模组100包括电芯组件2和与电芯组件2连接的线束7,端板结构包括:板体部10;第二固定部12,第二固定部12位于板体部10远离电芯组件2的一侧并凸出于板体部10设置,以用于与下壳体4可拆卸地连接;其中,端板结构还包括第一加强筋13,第一加强筋13分别与板体部10和第二固定部12连接;线束7通过卡扣8卡夹在第一加强筋13上;第一加强筋13上设置有用于对卡扣8进行限位的第一开口槽130。
30.本实用新型的端板结构包括板体部10和位于板体部10远离电池模组100的电芯组件2的一侧并凸出于板体部10设置的第二固定部12,第二固定部12与用于安装电池模组100的下壳体4可拆卸地连接;端板结构还包括分别与板体部10和第二固定部12连接的第一加强筋13;电池模组100的线束7通过卡扣8卡夹在第一加强筋13上;第一加强筋13上设置有用于对卡扣8进行限位的第一开口槽130。这样,第一加强筋13和第一开口槽130的设置,不仅能够增强板体部10和第二固定部12之间的连接的稳定性,增强端板结构的稳定性,还能够将卡扣8固定在第一加强筋13的预定位置处,作为一个装配基准,以便于使装配人员能够清楚明了地知道卡扣8应该卡接在该预定位置处,保证了线束7的整齐美观,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采用扎带固定的电池模组的固定强度较低且线束支架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的问题,使端板结构在起到端板的原有功能的基础上也能充当线束支架的作用,方便整个电池包内的线束的布置,从而提高了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简化了电池模组的组成结构及所需的空间。
31.具体地,第一加强筋13为三角形肋板,第一开口槽130位于第一加强筋13的斜面上。
32.如图1所示,板体部10靠近电芯组件2的一侧为用于与电芯组件2接触的内板101,板体部10上开设有多个减重孔102,减重孔102延伸至内板101远离电芯组件2的一侧。
33.具体地,端板结构为注塑一体成型的结构,内板101的设置能够与电芯组件2接触,以对电芯组件2进行支撑,减重孔102的设置能够在保证板体部10的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减轻端板结构的重量并减少端板结构的耗材,以降低端板结构的加工成本。
34.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加强筋13靠近板体部10的一侧延伸至减重孔102的孔底面处,第一加强筋13的远离板体部10的一端朝向第二固定部12的外边缘延伸且位于外边缘的内侧。
35.第一加强筋13这样设置,能够保证板体部10与第二固定部12之间具有足够的连接稳定性。
36.具体地,第二固定部12为凸出于板体部10的连接板,第二固定部12上设置有分别供两个第二紧固件120穿过的两个安装孔121,下壳体4上设置有分别用于与两个第二紧固件120连接的两个固定孔,两个第二紧固件120分别穿过相应的安装孔121后插设在相应的固定孔内。
37.第二固定部12为多个,多个第二固定部12沿板体部10的第一预设方向依次间隔布置;第一加强筋13为多个,多个第一加强筋13与多个第二固定部12一一对应地设置;和/或
第一加强筋13位于相应的第二固定部12的第一预设方向的中部。
38.如图1所示,第二固定部12为三个,多个第二固定部12沿板体部10的第一预设方向依次间隔布置,一个第二固定部12位于板体部10的第一预设方向的中部,另外两个第二固定部12位于靠近板体部10的两侧的位置处。
39.如图3所示,第一预设方向为y方向。
40.优选地,第二固定部12上的两个安装孔121均为长圆孔,以便于调节端板结构在下壳体4上的安装位置。两个安装孔121沿第一预设方向间隔布置,第一加强筋13位于相应的第二固定部12的两个安装孔121之间的位置处。
41.如图1所示,相邻两个减重孔102之间设置有第二加强筋103,线束7通过卡扣8卡夹在第二加强筋103上;第二加强筋103上设置有用于对卡扣8进行限位的第二开口槽1030。
42.具体地,第二开口槽1030位于第二加强筋103远离内板101的一侧,第二加强筋103及第二开口槽1030的设置增加了用于固定线束的位置的数量,使线束的固定位置更加灵活多变,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采用扎带固定的电池模组的固定强度较低且线束支架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的问题,降低了电池模组上的线束发生晃动的可能性。
43.如图1所示,端板结构还包括第一固定部11,第一固定部11位于板体部10远离电池模组100的支撑基面的一侧并凸出于板体部10设置,以用于与电池模组100的第一扎带3连接。
44.具体地,第一固定部11为凸出于板体部10的凸起部,第一固定部11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一紧固件110连接的第一固定孔111,第一紧固件110穿过第一扎带3后插设在第一固定孔111内。
45.可选地,第一固定部11为一个,一个第一固定部11位于板体部10的第一预设方向的中部,以与位于电芯组件2的第一预设方向的中部的第一扎带3对应设置;或者第一固定部11为多个,多个第一固定部11沿板体部10的第一预设方向依次间隔布置,多个第一固定部11中的一个第一固定部11位于板体部10的第一预设方向的中部。
46.如图1所示,第一固定部11为一个,一个第一固定部11位于板体部10的第一预设方向的中部。
47.本实用新型的端板结构通过设置第一固定部11和第二固定部12,第一固定部11位于板体部10远离电池模组100的支撑基面的一侧并凸出于板体部10设置,以用于与电池模组100的第一扎带3连接;第二固定部12位于板体部10远离电池模组100的电芯组件2的一侧并凸出于板体部10设置,以用于与电池模组100的下壳体4可拆卸地连接,以通过端板结构、第一扎带3和下壳体4将电芯组件2固定;所述端板结构还包括第一加强筋13,第一加强筋13分别与板体部10和第二固定部12连接,以增强板体部10和第二固定部12之间的连接的稳定性,增强端板结构的稳定性,增强采用第一扎带和端板结构固定的电池模组的固定强度,增强第一扎带和端板结构对电池模组的膨胀力的承受能力,从而保证电池模组的尺寸变化较小,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池模组采用扎带与端板固定时无法承受电池模组的膨胀力的问题。
48.如图3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电芯组件2和分别设置在电芯组件2的相对两侧的两个端板结构1,各个端板结构1为上述的端板结构。
49.具体地,两个端板结构1沿第二预设方向相对布置且位于电芯组件2的相对两侧。
50.如图3所示,第二预设方向为x方向。
51.如图3所示,电芯组件2的第三预设方向的第一端通过第一扎带3固定,第一扎带3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扎带段30;各个扎带段30包括沿第二预设方向延伸的第一分段31和沿第三预设方向延伸的第二分段32,两个扎带段30的第一分段31之间通过第三紧固件33连接,两个扎带段30的第二分段32分别与相应的端板结构1的第一固定部11连接;其中,第二预设方向和第三预设方向相互垂直。
52.如图3所示,第三预设方向为z方向。
53.具体地,各个扎带段30的第一分段31和第二分段32均为一体加工成型的结构,第一扎带3为由两个扎带段30相对设置而形成的u形扎带,第一扎带3为钢扎带结构。
54.具体地,第三预设方向为竖直方向,第一预设方向和第二预设方向分别为相互垂直的两个水平方向,第一扎带3位于电芯组件2的上端部分,以通过第一扎带3来限制电芯组件2的上端部分沿第二预设方向的膨胀力。
55.具体地,第一扎带3为一个,一个第一扎带3位于电芯组件2的第一预设方向的中部,以与位于板体部10的第一预设方向的中部的第一固定部11对应设置;和/或第一扎带3为多个,多个第一扎带3沿板体部10的第一预设方向依次间隔布置,多个第一扎带3中的一个第一扎带3位于电芯组件2的第一预设方向的中部。
56.优选地,第三紧固件33为螺栓和螺母,相对设置的两个扎带段30的第一分段31之间通过螺栓和螺母连接,可通过调整螺母在螺栓上的位置来调节相应的两个扎带段30的第二分段32之间的距离,从而调整第一扎带3的束缚力。
57.如图3和图7所示,电芯组件2还包括两个第二扎带5,两个第二扎带5沿第三预设方向间隔布置,且分别位于第二固定部12的相对两侧,以将电芯组件2固定,其中,第二预设方向和第三预设方向相互垂直;和/或端板结构1为上述的端板结构,电池模组还包括电气采集端6,电气采集端6通过线束7与电池模组的控制器连接;线束7通过卡扣8固定在端板结构1上。
58.具体地,两个第二扎带5沿第三预设方向分别设置在电芯组件2的相对两端,以对电芯组件2的两端均进行固定,第二扎带5为钢扎带结构。
59.具体地,卡扣8包括束线部81和卡夹部82,束线部81用于套设在线束7上,以将线束整理固定,卡夹部82用于夹设在端板结构1的第一加强筋13或第二加强筋103上,卡夹部82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弹性部821,当将第一加强筋13或第二加强筋103插入两个弹性部821之间时,通过两个弹性部821的相互之间的弹性力来夹紧在第一加强筋13或第二加强筋103上。
60.如图4和图9所示,线束7包括用于与控制器连接的主端口和用于与电芯组件2的电气采集端6连接的多个分端口,以使电芯组件2通过相应的线束7将相关的电压、电流以及温度等信号传递给控制器,以便于控制器实时掌握电芯组件2的工作情况。
61.如图8和图9所示,电池包包括多个电池模组100和用于安装多个电池模组100的下壳体4,各个电池模组100的电芯组件2的第三预设方向的第二端位于在下壳体4内,各个端板结构1通过相应的第二固定部12与下壳体4连接。
62.这样,通过端板结构1、第一扎带3、下壳体4以及第二扎带5之间的共同作用,能够对相应的电芯组件2在各个方向进行有效地固定,增强第一扎带3和端板结构1对电芯组件2
的膨胀力的承受能力,从而保证电池模组的尺寸变化较小。
63.如图9所示,电芯组件2由多个沿第二预设方向依次排列且相互并联或串联的多个电芯组合而成。下壳体4上设置有与沿第一预设方向依次布置的与多个电芯组件2一一对应的多个安装槽,各个电池模组100的电芯组件2的远离相应的第一扎带3的一端均位于相应的安装槽内;各个电芯组件2均对应设置有一个端板结构1、第一扎带3以及第二扎带5,多个电芯组件2之间通过连接排实现相互并联或串联,并与通过线束7与控制器连接,以形成一个大的电池包。
64.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65.本实用新型的端板结构包括板体部10和位于板体部10远离电池模组100的电芯组件2的一侧并凸出于板体部10设置的第二固定部12,第二固定部12与用于安装电池模组100的下壳体4可拆卸地连接;端板结构还包括分别与板体部10和第二固定部12连接的第一加强筋13;电池模组100的线束7通过卡扣8卡夹在第一加强筋13上;第一加强筋13上设置有用于对卡扣8进行限位的第一开口槽130。这样,第一加强筋13和第一开口槽130的设置,不仅能够增强板体部10和第二固定部12之间的连接的稳定性,增强端板结构的稳定性,还能够将卡扣8固定在第一加强筋13的预定位置处,作为一个装配基准,以便于使装配人员能够清楚明了地知道卡扣8应该卡接在该预定位置处,保证了线束7的整齐美观,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采用扎带固定的电池模组的固定强度较低且线束支架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的问题,使端板结构在起到端板的原有功能的基础上也能充当线束支架的作用,方便整个电池包内的线束的布置,从而提高了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简化了电池模组的组成结构及所需的空间。
6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