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代步工具的制作方法

2021-11-30 01:0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运动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代步工具。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行时都会使用到代步工具,目前最常用的代步工具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汽车等,这些代步工具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3.然而,以上提到的代步工具无法满足所有人群和所有场合,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较危险,摩托车、汽车等一些机动车还需要考取驾驶证,进一步限制了这类代步工具的使用人群,尤其对一些老人,在平时出行不上公路的前提下,这样的代步工具危险性大、速度快,不好操控。


技术实现要素:

4.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代步工具,以解决现有的代步工具对部分人群而言危险性大、速度快,不好操控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代步工具,包括车体,所述车体分为上层的行李箱和下层的驱动装置箱,所述驱动装置箱的前侧设置有前轮,所述驱动装置箱两侧的后方分别设置有后轮,所述驱动装置箱内设置有驱动装置,所述车体的前侧设置有把手机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踏板轴,所述踏板轴设置于驱动装置箱的底部,踏板轴与驱动装置箱转动配合,所述踏板轴的两端均固定设置有踏板,两个踏板的前端均设置有摆臂,两个摆臂的另一端设置有传动机构,两个摆臂均转动连接于传动机构的外侧,所述传动机构给前轮和后轮均传递动力。
6.优选地,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传动轴,所述传动轴左右两端均设置有传动轮,两个摆臂分别转动连接于对应传动轮的外侧,所述传动轴上传动轮的内侧对称设置有后轮驱动链轮,所述后轮驱动链轮驱动后轮的转动,所述传动轴上后轮驱动链轮的内侧对称设置有前轮驱动链轮,所述前轮驱动链轮驱动前轮的转动。
7.优选地,所述前轮与驱动装置箱之间设置有前轮轴,所述前轮轴转动设置于驱动装置箱上,所述前轮固定设置于前轮轴的中部,所述前轮轴上前轮的两侧分别固定设置有前链轮,每个前链轮与对应的前轮驱动链轮之间通过链条相配合连接。
8.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前轮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驱动装置箱上。
9.优选地,所述后轮与驱动装置箱之间设置有后轮轴,所述后轮轴转动设置于驱动装置箱上,两个后轮固定设置于后轮轴的两端,所述后轮轴上两个后轮的内侧对称设置有后链轮,每个后链轮与对应的后轮驱动链轮之间通过链条相配合连接。
10.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后轮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驱动装置箱上。
11.优选地,所述行李箱的内部为空腔结构,所述行李箱的顶部后方设置为后座。
12.优选地,所述把手机构包括把手固定块和把手架,所述把手固定块转动连接于车
体的前侧,所述前轮设置于把手固定块上,所述把手固定块上开设有把手架配合槽,所述把手架配合于把手架配合槽内,所述把手架包括顶部横杆,所述顶部横杆两端均设置有把手,每个把手下方均设置有刹车,所述刹车通过刹车线作用于传动轴上,所述顶部横杆的中部向下设置有竖杆,所述竖杆的末端水平设置有底部横杆,所述底部横杆与竖杆的下段配合在把手架配合槽内,所述底部横杆沿着轴向开设有螺纹孔,所述底部横杆的一侧设置有定位螺栓,所述底部横杆的另一侧设置有活动螺栓,所述底部横杆的螺纹孔内定位螺栓与活动螺栓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定位螺栓配合活动螺栓将把手架固定于把手固定块上。
13.优选地,所述后轮为三角轮,所述三角轮包括安装套,所述安装套固定连接于后轮轴上,所述安装套的外围均匀向外设置有三个连杆,每个连杆的末端均设置有滚轮。
14.进一步优选地,相邻两个连杆之间设置有加强杆。
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16.1.使用踩踏板的方式带动传动轮转动,对一些特殊人群来说,便于操控,在行进的过程中,速度不会过快,危险性低;
17.2.使用链条传动,传动方式可靠,传动效率较高;
18.3.将后轮设计为三角轮有利于应对不同的使用场合,比如爬楼梯。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20.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代步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图1中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图1中把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图1中把手固定块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图4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6.其中:1

车体;101

行李箱;102

驱动装置箱;2

前轮;201

前轮轴;202

前链轮;3

后轮;301

后轮轴;302

后链轮;4

驱动装置;401

踏板轴;402

踏板;403

摆臂;5

传动机构;501

传动轴;502

传动轮;503

后轮驱动链轮;504

前轮驱动链轮;6

后座;7

把手机构;701

把手固定块;702

把手架;7021

顶部横杆;7022

把手;7023

竖杆;7024

底部横杆;7025

螺纹孔;7026

定位螺栓;7027

活动螺栓;7028

弹簧;703

把手架配合槽;8

安装套;801

连杆;802

滚轮;803

加强杆。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请参照图1

5,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代步工具,包括车体1,所述车体1分为上层的行李箱101和下层的驱动装置箱102,所述驱动装置箱102的前侧设置有前轮2,所述驱动装置箱102两侧的后方分别设置有后轮3,所述驱动装置箱102内设置有驱动装置4,所述驱动装置4包括踏板轴401,所述踏板轴401设置于驱动装置箱102的底部,踏板轴401与驱动装置箱102转动配合,所述踏板轴401的两端均固定设置有踏板402,两个踏板402的前端均设置有摆臂403,两个摆臂403的另一端设置有传动机构5,两个摆臂403均转动连接于传动机构5的外侧,所述传动机构5给前轮2和后轮3均传递动力,所述车体1的前侧设置有把手机构7;
29.所述传动机构5包括传动轴501,所述传动轴501左右两端均设置有传动轮502,两个摆臂403分别转动连接于对应传动轮502的外侧,所述传动轴501上传动轮502的内侧对称设置有后轮驱动链轮503,所述后轮驱动链轮503驱动后轮3的转动,所述传动轴501上后轮驱动链轮503的内侧对称设置有前轮驱动链轮504,所述前轮驱动链轮504驱动前轮2的转动;
30.所述前轮2与驱动装置箱102之间设置有前轮轴201,所述前轮轴201转动设置于驱动装置箱102上,所述前轮2固定设置于前轮轴201的中部,所述前轮轴201上前轮2的两侧分别固定设置有前链轮202,每个前链轮202与对应的前轮驱动链轮504之间通过链条相配合连接;
31.所述前轮轴201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驱动装置箱102上;
32.所述后轮3与驱动装置箱102之间设置有后轮轴301,所述后轮轴301转动设置于驱动装置箱102上,两个后轮3固定设置于后轮轴301的两端,所述后轮轴301上两个后轮3的内侧对称设置有后链轮302,每个后链轮302与对应的后轮驱动链轮503之间通过链条相配合连接;
33.所述后轮轴301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驱动装置箱102上;
34.所述行李箱101的内部为空腔结构,主要用于放置一些小件行李,所述行李箱101的顶部后方设置为后座6;
35.所述把手机构7包括把手固定块701和把手架702,所述把手固定块701转动连接于车体1的前侧,所述前轮2设置于把手固定块701上,所述把手固定块701上开设有把手架配合槽703,所述把手架702配合于把手架配合槽703内,所述把手架702包括顶部横杆7021,所述顶部横杆7021两端均设置有把手7022,每个把手7022下方均设置有刹车,所述刹车通过刹车线作用于传动轴501上,所述顶部横杆7021的中部向下设置有竖杆7023,所述竖杆7023的末端水平设置有底部横杆7024,所述底部横杆7024与竖杆7023的下段配合在把手架配合槽703内,所述底部横杆7024沿着轴向开设有螺纹孔7025,所述底部横杆7024的一侧设置有定位螺栓7026,所述底部横杆7024的另一侧设置有活动螺栓7027,所述底部横杆7024的螺
纹孔7025内定位螺栓7026与活动螺栓7027之间设置有弹簧7028,所述定位螺栓7026配合活动螺栓7027将把手架702固定于把手固定块701上,当需要调整把手架702的角度时,只需要松开活动螺栓7027,然后将把手架702旋转一定角度后拧紧活动螺栓7027,实现把手架702位置的调节;
36.所述后轮3为三角轮,所述三角轮包括安装套8,所述安装套8固定连接于后轮轴301上,所述安装套8的外围均匀向外设置有三个连杆801,每个连杆801的末端均设置有滚轮802;
37.相邻两个连杆801之间设置有加强杆803。
38.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