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便携式工程地质勘探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30 00:2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地质勘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工程地质勘探装置。


背景技术:

2.工程地质勘探,利用一定的机械工具或开挖作业深入地下了解地质情况的工作。在地面露头较少、岩性变化较大或地质构造复杂的地方,仅靠地面观测往往不能弄清地质情况,这就需要借助地质勘探工程来了解和获得地下深部的地质情况和资料。工程地质常用的勘探工程有钻探和开挖作业两大类。
3.传统的地质勘探装置采用钻探时,钻孔需人工手拿操作,费时费力,降低工作效率,且钻孔速度不能够根据需求进行调节,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便携式地质勘探用钻孔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工程地质勘探装置,旨在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本实用新例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便携式工程地质勘探装置,包括底座、调速箱和钻头,还包括:
6.调节机构,设于调速箱内,用于控制钻孔速度,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用于对钻孔速度进行调节的调节结构;
7.升降机构,设于底座上,用于控制钻头与底座之间的间距,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用于控制钻头与底座之间间距的控制结构和用于对控制结构进行驱动的驱动结构。
8.进一步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主动轮和第二主动轮,所述第二主动轮的一端和第一主动轮同轴连接,且所述第二主动轮的另一端与第二电机同轴连接,所述第二主动轮与第一从动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一从动轮的一侧设有固定杆,所述第一主动轮与第二从动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二从动轮与第三主动轮通过移动轴同轴连接,所述移动轴与固定座滑动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三主动轮与第三从动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三从动轮与转轴固定连接,且转轴的下端与钻头固定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结构包括支撑板、第一移动块、升降板和第二移动块,所述支撑板固定设于底座与壳体之间,所述支撑板与第二移动块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移动块的一侧与升降板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板的后侧与调速箱可拆卸连接,所述升降板与第一移动块滑动连接。
11.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结构包括一号从动链轮、二号从动链轮和主动链轮,所述一号从动链轮、二号从动链轮和主动链轮通过传动链进行传动,所述传动链靠近升降板的一侧设有第一移动块,所述主动链轮与第一电机同轴连接。
12.进一步的,所述底座的下端弹性连接有插杆,所述插杆对称设置,且插杆与底座的
连接处设有弹簧。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例的有益效果是:
14.1.该便携式工程地质勘探装置,通过设置调节机构用于对钻孔速度进行调节,灵活性强;
15.2.该便携式工程地质勘探装置,通过设置升降机构能够控制钻头的位置,使得在钻孔过程中钻头自动化上下移动,无需勘探人员手拿即可完成加深钻孔深度和拔出钻头操作,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16.图1为便携式工程地质勘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便携式工程地质勘探装置中调节机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便携式工程地质勘探装置中调节机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便携式工程地质勘探装置中支撑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

底座,200

驱动结构,201

控制结构,21

一号从动链轮,22

传动链,23

支撑板,24

二号从动链轮,25

第一电机,26

主动链轮,27

第一移动块,28

升降板,29

第二移动块,3

调节结构,31

第一从动轮,32

第一主动轮,33

第三主动轮,34

转轴,35

第三从动轮,36

第二电机,37

第二从动轮,38

固定座,39

移动轴,310

第二主动轮,311

固定杆,4

调速箱,6

钻头,7

弹簧,8

插杆,10

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使本实用新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例。
22.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例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23.如图1

4所示,为本实用新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工程地质勘探装置,包括底座1、调速箱4和钻头6,还包括:
24.调节机构,设于调速箱4内,用于控制钻孔速度,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用于对钻孔速度进行调节的调节结构3;
25.升降机构,设于底座1上,用于控制钻头6与底座1之间的间距,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用于控制钻头6与底座1之间间距的控制结构201和用于对控制结构进行驱动的驱动结构200。
26.在本实用新例实施例中,设置调节机构用于根据勘探人员的需求对钻头6的钻孔速度进行调节;需将钻头6钻到地下一定深度时,启动升降机构即可带动调速箱4下移,进而带动钻头6下移,不需勘探人员手持装置,省时省力,且该装置的插杆8可折叠,能够用背包携带该装置,较便捷。
27.如图2和图3所示,作为本实用新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调节机构3包括第一主动轮32和第二主动轮310,所述第二主动轮310的一端和第一主动轮32同轴连接,且所述第二主动轮310的另一端与第二电机36同轴连接,所述第二主动轮310与第一从动轮31啮合连接,所述第一从动轮31的一侧设有固定杆311,所述第一主动轮32与第二从动轮37啮合连
接,所述第二从动轮37与第三主动轮33通过移动轴39同轴连接,所述移动轴39与固定座38滑动连接。
28.在本实用新例实施例中,优选的,驱动第二电机36转动,带动第二主动轮310和第一主动轮32转动,进而使得与其分别啮合连接的第一从动轮31和第二从动轮37转动,第二从动轮37与第三主动轮33同轴连接,使得第三主动轮33带动第三从动轮35转动,进而带动钻头6转动钻孔,需调节转速时,调节移动轴39上移,优选的,移动轴39与第一从动轮31的中心轴滑动连接,使得第二从动轮37通过固定杆311与第一从动轮31抵接,第一主动轮32自转,此时由第一从动轮31间接带动第三主动轮33转动,从而对钻头6的转速进行了调节,优选的,本实施例设置三组齿轮对钻头6的转速进行控制,还可根据需求对齿轮的组数进行设计,扩大转速的范围。
29.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本实用新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三主动轮33与第三从动轮35啮合连接,所述第三从动轮35与转轴34固定连接,且转轴34的下端与钻头6固定连接。
30.在本实用新例实施例中,第二从动轮37与第三主动轮33同轴连接,第二从动轮37带动第三主动轮33转动,进而通过控制第二从动轮37与第一主动轮32的啮合连接关系,对第三主动轮33的转动速度进行调节,进而对第三从动轮35的转动速度进行调节,从而对钻头6的钻孔速度进行调节。
31.如图1所示,作为本实用新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控制结构201包括支撑板23、第一移动块27、升降板28和第二移动块29,所述支撑板23固定设于底座1与壳体10之间,所述支撑板23与第二移动块29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移动块29的一侧与升降板28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板28的后侧与调速箱4可拆卸连接,所述升降板28与第一移动块27滑动连接。
32.在本实用新例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升降板28内开设有供第一移动块27移动的滑槽,所述支撑板23内开设有供第二移动块29移动的滑槽,所述调速箱4通过螺栓与升降板28的后侧可拆卸连接。
33.如图1所示,作为本实用新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驱动结构200包括一号从动链轮21、二号从动链轮24和主动链轮26,所述一号从动链轮21、二号从动链轮24和主动链轮26通过传动链22进行传动,所述传动链22靠近升降板28的一侧设有第一移动块27,所述主动链轮26与第一电机25同轴连接。
34.在本实用新例实施例中,优选的,驱动第一电机25,主动链轮26通过传动链22对一号从动链轮21和二号从动链轮24进行传动,带动第一移动块27转动,进而带动第一移动块27在升降板28的滑槽内移动,升降板28进行上下移动,带动第二移动块29在支撑板23内移动,用于支撑,优选的,所述主动链轮26、一号从动链轮21和二号从动链轮24的中心轴均与壳体10的内壁固定连接。
35.如图1所示,作为本实用新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底座1的下端弹性连接有插杆8,所述插杆8对称设置,且插杆8与底座1的连接处设有弹簧7。
36.在本实用新例实施例中,优选的,将装置从背包取出后,打开插杆8,此时弹簧7呈拉伸状态,将插杆8插入地下将装置固定再进行钻孔操作。
37.本实用新例的工作原理是:
38.该便携式工程地质勘探装置,将装置从背包取出后,打开插杆8,此时弹簧7呈拉伸
状态,将插杆8插入地下固定;驱动第二电机36转动,第二主动轮310和第一主动轮32转动,带动第一从动轮31和第二从动轮37转动,第三主动轮33带动第三从动轮35转动,从而带动钻头6转动钻孔,需调节转速时,调节移动轴39上移,第二从动轮37通过固定杆311与第一从动轮31抵接,第一主动轮32自转,此时由第一从动轮31间接带动第三主动轮33转动,从而对钻头6的转速进行调节;驱动第一电机25,主动链轮26通过传动链22对一号从动链轮21和二号从动链轮24进行传动,带动第一移动块27在升降板28的滑槽内移动,使得升降板28进行上下移动,进而带动调速箱4上下移动,从而能够对钻头6的位置进行控制。钻孔结束后,将插杆8折叠在底座1的下端,便于收纳。
39.以上的仅是本实用新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例的保护范围,这些均不会影响本实用新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