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加工对称螺旋槽的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11-29 23:3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螺旋槽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加工对称螺旋槽的设备。


背景技术:

2.在对棒类工件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在棒类工件的外壁上开设两组呈对称设置的螺旋槽,目前在棒类工件外壁上开设两组呈对称设置的螺旋槽的做法是:棒类工件首先由其中一台机床加工出其中一组螺旋槽,接着需要将棒类工件从该台机床上取下并连接到另一台机床上加工出另一组螺旋槽,而在上述加工过程中,由于棒类工件上的两组螺旋槽需要由两台机床加工形成,这样一来,两台机床需要对棒类工件进行两次装夹,从而会影响对棒类工件加工螺旋槽时的精度,且在其中一台机床对棒类工件加工出其中一组螺旋槽后需要通过人工的方式将棒类工件转移到另一台机床上,从而存在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大和棒类工件加工效率低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加工对称螺旋槽的设备,其能够直接完成对棒类工件上两组对称的螺旋槽的加工,即棒类工件无需在两台机床上分步骤加工,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对棒类工件加工两组对称的螺旋槽时的精度,而且能够提高对棒类工件的加工效率,以及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4.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加工对称螺旋槽的设备,包括机床,机床中的主轴用于夹持待加工的圆柱状的棒类工件并用于带动棒类工件转动,机床上设置有第一移动平台,第一移动平台的驱动端上连接有第二移动平台,第二移动平台的驱动端上连接有支撑架,第一移动平台用于带动第二移动平台和支撑架沿主轴的轴向方向往复移动,第二移动平台用于带动支撑架沿主轴的径向方向往复移动,支撑架上固定有沿主轴的径向方向分布的第一伺服电机和第二伺服电机,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和第二伺服电机输出轴均由上至下朝棒类工件的一侧倾斜,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有第一刀盘,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有第二刀盘,第一刀盘和第二刀盘位于棒类工件径向方向的两侧且第一刀盘和第二刀盘之间的间距大于棒类工件的外径。
5.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加工对称螺旋槽的设备,其中,第一刀盘和第二刀盘之间设置有支撑块,支撑块连接在第一移动平台的驱动端上,支撑块中设置有用于供棒类工件插入并穿过的通孔,棒类工件插入到通孔中后,棒类工件的外周壁与通孔的内周壁相贴,通孔沿主轴的轴向方向延伸,支撑块的上设置有斜槽,斜槽与第一刀盘和第二刀盘均平行,斜槽用于供第一刀盘或第二刀盘滑入;通过支撑块的设置,且支撑块中设置有用于供棒类工件插入的通孔,棒类工件插入到通孔中后,棒类工件的外周壁与通孔的内周壁相贴,这样一来,在第一刀盘和第二刀盘对棒类工件进行车铣时,能够避免棒类工件出现径向跳动或移位的情况,即支撑块能够对棒类工件起到支撑的作用;此外,通过斜槽的设置,第一刀盘能够从
斜槽的前侧滑入到斜槽中并对棒类工件进行车铣,第二刀盘能够从斜槽的后侧滑入到斜槽中并对棒类工件进行车铣。
6.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加工对称螺旋槽的设备,其中,支撑架为“凹”字形状结构,第一伺服电机和第二伺服电机分别固定在支撑架的前后两侧内壁上;通过采用这种结构的支撑架后,支撑架能够可靠地实现对第一伺服电机和第二伺服电机的支撑,此外,在第一伺服电机和第二伺服电机与支撑架进行固定时,可以在第一伺服电机和第二伺服电机均安装上一个电机架,然后再将电机架与支撑架进行固定即可。
7.本实用新型能够直接完成对棒类工件上两组对称的螺旋槽的加工,即棒类工件无需在两台机床上分步骤加工,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对棒类工件加工两组对称的螺旋槽时的精度,而且能够提高对棒类工件的加工效率,以及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8.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1.图3为支撑块的其中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12.图4为支撑块的另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3.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14.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15.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加工对称螺旋槽的设备,包括机床,机床中的主轴1用于夹持待加工的圆柱状的棒类工件2并用于带动棒类工件2转动,机床上设置有第一移动平台3,第一移动平台3的驱动端上连接有第二移动平台4,第二移动平台4的驱动端上连接有支撑架5,第一移动平台3用于带动第二移动平台4和支撑架5沿主轴1的轴向方向往复移动,第二移动平台4用于带动支撑架5沿主轴1的径向方向往复移动,支撑架5上固定有沿主轴1的径向方向分布的第一伺服电机6和第二伺服电机7,第一伺服电机6的输出轴和第二伺服电机7输出轴均由上至下朝棒类工件2的一侧倾斜,第一伺服电机6的输出轴上固定有第一刀盘61,第二伺服电机7的输出轴上固定有第二刀盘71,第一刀盘61和第二刀盘71位于棒类工件2径向
方向的两侧且第一刀盘61和第二刀盘71之间的间距大于棒类工件2的外径;上述第一移动平台和第二移动平台构成了“十”字形的移动平台机构,也即具有可在x、y方向上移动的移动平台机构,该移动平台机构为目前市面上的现有移动平台机构,例如第一移动平台和第二移动平台均可采用滑块、滑轨、丝杆和伺服电机构成的移动平台,因第一移动平台和第二移动平台构成的移动平台机构为目前市面上的现有移动平台机构,故不在此赘述。
16.第一刀盘61和第二刀盘71之间设置有支撑块8,支撑块8连接在第一移动平台3的驱动端上,支撑块8中设置有用于供棒类工件2插入并穿过的通孔81,棒类工件2插入到通孔81中后,棒类工件2的外周壁与通孔81的内周壁相贴,通孔81沿主轴1的轴向方向延伸,支撑块8的上设置有斜槽82,斜槽82与第一刀盘61和第二刀盘71均平行,斜槽82用于供第一刀盘61或第二刀盘71滑入;通过支撑块的设置,且支撑块中设置有用于供棒类工件插入的通孔,棒类工件插入到通孔中后,棒类工件的外周壁与通孔的内周壁相贴,这样一来,在第一刀盘和第二刀盘对棒类工件进行车铣时,能够避免棒类工件出现径向跳动或移位的情况,即支撑块能够对棒类工件起到支撑的作用;此外,通过斜槽的设置,第一刀盘能够从斜槽的前侧滑入到斜槽中并对棒类工件进行车铣,第二刀盘能够从斜槽的后侧滑入到斜槽中并对棒类工件进行车铣。
17.支撑架5为“凹”字形状结构,第一伺服电机6和第二伺服电机7分别固定在支撑架5的前后两侧内壁上;通过采用这种结构的支撑架后,支撑架能够可靠地实现对第一伺服电机和第二伺服电机的支撑,此外,在第一伺服电机和第二伺服电机与支撑架进行固定时,可以在第一伺服电机和第二伺服电机均安装上一个电机架,然后再将电机架与支撑架进行固定即可。
18.当需要使用本实用新型对棒类工件加工两组对称的螺旋槽时,首先将棒类工件穿过支撑块上的通孔并由主轴进行装夹,接着主轴带动棒类工件朝一个方向转动,然后第一伺服电机带动第一刀盘转动,第一刀盘转动时,第二移动平台驱动第一刀盘以使第一刀盘接触棒类工件(第二移动平台带动第一刀盘移动到位后,第二移动平台停止移动),紧接着第一移动平台带动支撑块、第二移动平台和第一刀盘朝靠近主轴的一侧移动,在第一刀盘移动的过程中,且在主轴带动棒类工件朝一个方向转动的情况下,能够在棒类工件上加工出其中一道螺旋槽,第一移动平台带动第一刀盘移动到位后,即其中一道螺旋槽加工完成后,第二移动平台带动第一刀盘移动复位(第二移动平台带动第一刀盘移动复位后,第一伺服电机停止驱动第一刀盘的转动),接着第一移动平台带动支撑块、第二移动平台和第一刀盘朝远离主轴的一侧移动复位;紧接着第二伺服电机带动第二刀盘转动,与此同时,主轴带动棒类工件朝另一个方向转动,然后第二伺服电机带动第二刀盘转动,第二刀盘转动时,第二移动平台驱动第二刀盘以使第二刀盘接触棒类工件(第二移动平台带动第二刀盘移动到位后,第二移动平台停止移动),紧接着第一移动平台带动支撑块、第二移动平台和第二刀盘朝靠近主轴的一侧移动,在第二刀盘移动的过程中,且在主轴带动棒类工件朝另一个方向转动的情况下,能够在棒类工件上加工出另一道螺旋槽,第一移动平台带动第二刀盘移动到位后,即另一道螺旋槽加工完成后,第二移动平台带动第二刀盘移动复位(第二移动平台带动第二刀盘移动复位后,第二伺服电机停止驱动第二刀盘的转动),接着第二移动平台带动支撑块、第二移动平台和第二刀盘朝远离主轴的一侧移动复位;在棒类工件上完成两道对称的螺旋槽的加工后,主轴停止带动棒类工件的转动并释放棒类工件,最后再将棒类
工件从主轴上取下即可(在主轴释放棒类工件后,加工完成后的棒类工件能够从通孔中抽出)。
1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