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高炉上料用料流阀应急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29 23:2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高炉上料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高炉上料用料流阀应急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炼铁高炉上料系统料流阀采用绝对值编码器控制阀门开度大小,全开为60
°
,全关为0
°
,根据工艺需求,手动设定角度,通过编码器读取料流阀转动轴的转动角度,从而在阀门开至设定位置后准确控制阀门状态,以实现任意角度开启状态,用以控制料速。
3.料流阀属于炉顶上料关键性设备,若编码器故障,会导致阀门无法在特定开度位置控制停止,可能会导致休风检修,导致炉内波动,损失巨大,因此,需要尽可能为编码器正常工作提供保障,延长其使用寿命,或准备一套备用的应急控制装置,在编码器故障的情况下,仍然能实现阀门在相应开度位置的控制。
4.经检索,中国专利公开号:cn 204536948 u;公开日:2015年8月5日;公开了一种料流调节阀编码器保温装置,包括编码器护罩和安装在编码器护罩开口端的温度控制装置,所述温度控制装置包括与编码器护罩开口端密封连接的底板、安装在底板下表面上的加热板和散热器以及安装在底板上表面上的电路板和外壳,所述加热板电源端与电路板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外壳端部设置控制面板,控制面板信号端与电路板控制端连接。该申请案在编码器处增设了保护罩以及温度控制装置,通过对编码器提供有效保护及合适的工作环境,以延长其有效工作寿命,但在编码器出现故障时,仍会丧失对料流阀开闭控制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高炉上料用料流阀应急控制装置,包括,
7.料流阀,其一侧面延伸出转动轴端部;
8.编码器,其与转动轴端部传动连接,编码器与料流阀的控制器信号连接;
9.还包括:
10.触发板,其一端与转动轴端部固定连接;
11.接近控制单元,其设于料流阀侧面,接近控制单元包括接近开关一和接近开关二,其中,接近开关一布置于料流阀关闭时触发板另一端对应位置处,接近开关二布置于料流阀完全开启时触发板另一端对应位置处,接近开关一和接近开关二均与料流阀的控制器信号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接近控制单元还包括接近开关三,其布置于料流阀半开时触发板另一端对应位置处,接近开关三与料流阀的控制器信号连接。
13.进一步地,所述接近控制单元还包括安装板,安装板与料流阀侧面固定连接,安装板对应位置处开设有三处安装孔,分别用于安装接近开关一、接近开关二和接近开关三。
14.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板上用于安装接近开关三的安装孔为腰形安装孔,腰形安装
孔处的安装板上设有角度刻线。
15.进一步地,所述接近开关一的外侧壁设有螺纹,通过两个螺母将接近开关一连接于安装板对应的安装孔处;
16.接近开关一、接近开关二和接近开关三结构均相同,均通过螺母与安装板对应安装孔连接。
17.进一步地,所述编码器外侧罩设有保护罩。
18.有益效果
19.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20.(1)本实用新型的高炉上料用料流阀应急控制装置,通过触发板和接近控制单元的设置,当编码器出现故障时,特定位置处接近开关的布置,使得料流阀的转动轴带动的触发板会在运动到位后及时触发接近开关,能准确有效的检测料流阀开闭到位的信息,从而对料流阀的开闭状态实现准确有效的控制,避免对阀门控制不当产生的一系列严重后果;
21.(2)本实用新型的高炉上料用料流阀应急控制装置,接近控制单元上还设置接近开关三,方便对料流阀半开启状态的准确控制;
22.(3)本实用新型的高炉上料用料流阀应急控制装置,接近开关三通过安装板上的腰形安装孔与安装板连接,方便根据不同的半开启需求来设置接近开关三的位置,并在腰形安装孔处设置角度刻线,以便于对接近开关三进行准确的定位安装;
23.(4)本实用新型的高炉上料用料流阀应急控制装置,各接近开关与安装板通过螺母实现可拆卸连接,拆装方便;
24.(5)本实用新型的高炉上料用料流阀应急控制装置,设置有保护罩能延长编码器的有效使用寿命;
25.(6)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易于制造。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高炉上料用料流阀应急控制装置示意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编码器处结构侧视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接近控制单元及触发板示意图;
29.图4为实施例5的接近控制单元示意图;
30.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接近开关示意图;
31.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板示意图;
32.图中:
33.1、料流阀;10、转动轴;
34.2、编码器;20、保护罩;
35.3、触发板;
36.4、接近控制单元;40、接近开关一;41、接近开关二;42、接近开关三;43、安装板;430、腰形安装孔;431、角度刻线;44、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进行描述。
38.实施例1
39.本实施例的高炉上料用料流阀应急控制装置,包括,
40.料流阀1,其一侧面延伸出转动轴10端部;
41.编码器2,其与转动轴10端部传动连接,编码器2与料流阀1的控制器信号连接;
42.还包括:
43.触发板3,其一端与转动轴10端部固定连接;
44.接近控制单元4,其设于料流阀1侧面,接近控制单元4包括接近开关一40和接近开关二41,其中,接近开关一40布置于料流阀1关闭时触发板3另一端对应位置处,接近开关二41布置于料流阀1完全开启时触发板3另一端对应位置处,接近开关一40和接近开关二41均与料流阀1的控制器信号连接。
45.料流阀1开闭角度位置的控制主要由编码器2读取转动轴10的旋转位移,然后将角度信息传输给料流阀1控制器从而实现对料流阀1开闭角度的精确控制,若编码器2出现故障,将无法有效读取料流阀1转动轴10的旋转角度,会导致阀门无法在特定开度位置控制停止,由此会引发一系列的严重后果,针对此,本实施例作出改进。
46.如图1和图3所示,料流阀1的转动轴10一端部从料流阀1侧面伸出,本实施例将钢板制成的触发板3一端部焊接在转动轴10伸出端的端面上,触发板3竖向设置,当料流阀1处于关闭状态时,触发板3竖直向下,随着转动轴10的转动,必然带动触发板3转动,使触发板3的另一端划过相同的角度,根据此,在触发板3另一端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接近控制单元4的各接近开关,在料流阀1关闭时,即触发板3竖直向下时,触发板3另一端对应位置处布置接近开关一40,在料流阀1全开时,即触发板3转动60
°
后,触发板3另一端对应位置处布置接近开关二41,利用接近开关的特点,当触发板3另一端端部靠近接近开关一定程度后,即会触发接近开关发出信号,由此,当编码器2出现故障时,利用特定位置接近开关的布置,能准确有效的检测料流阀1开闭到位的信息,从而对料流阀1的开闭状态实现准确有效的控制,避免对阀门控制不当产生的一系列严重后果。
47.实施例2
48.本实施例的高炉上料用料流阀应急控制装置,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近控制单元4还包括接近开关三42,其布置于料流阀1半开时触发板3另一端对应位置处,接近开关三42与料流阀1的控制器信号连接。
49.如图4所示,接近开关三42布置于料流阀1半开时,如30
°
开启、45
°
开启等,触发板3另一端对应位置处,高炉上料过程中料流阀1有常用的开启角度,通过接近开关三42的布置,能在编码器2故障时,方便控制料流阀1的半开状态。
50.实施例3
51.本实施例的高炉上料用料流阀应急控制装置,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近控制单元4还包括安装板43,安装板43与料流阀1侧面固定连接,安装板43对应位置处开设有三处安装孔,分别用于安装接近开关一40、接近开关二41和接近开关三42;
52.所述安装板43上用于安装接近开关三42的安装孔为腰形安装孔430,腰形安装孔430处的安装板43上设有角度刻线431。
53.如图4和图6所示,安装板43呈弧形,由钢板弯制而成,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在料流阀1前侧面,接近开关呈柱状,在安装板43对应位置处开设安装孔供各接近开关穿过安装。
54.本实施例中用于安装接近开关三42的安装孔位于安装板43中部,为腰形安装孔430,长度方向沿安装板43长度方向开设,腰形安装孔430的设置使得接近开关三42在此安装孔中的位置时可调的,以便对应料流阀1不同的半开启角度的需求,并在腰形安装孔430处的安装板43上设置角度刻线431,以方便对接近开关三42对应角度的布置。
55.实施例4
56.本实施例的高炉上料用料流阀应急控制装置,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近开关一40的外侧壁设有螺纹,通过两个螺母44将接近开关一40连接于安装板43对应的安装孔处;
57.接近开关一40、接近开关二41和接近开关三42结构均相同,均通过螺母44与安装板43对应安装孔连接。
58.如图4和图5所示,接近开关一40、接近开关二41和接近开关三42均通过相同的连接方式与安装板43连接,接近开关呈柱状,通过在外壁设置螺纹配合螺母44的连接结构能方便有效的与安装板43完成可拆卸连接,拆装均很方便。
59.实施例5
60.本实施例的高炉上料用料流阀应急控制装置,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所述编码器2外侧罩设有保护罩20。
61.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还设置有保护罩20,通过连接杆与料流阀1侧面固定,编码器2安装于保护罩20底部,编码器2的检测段穿过保护罩20并与转动轴10端面传动连接,通过保护罩20的设置能对编码器2进行保护,以延长其有效使用寿命。
62.本实用新型所述实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思想的前提下,本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