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智能垃圾分类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11-29 18:5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分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垃圾分类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生产与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物也随之迅速增加,生活垃圾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的状况以及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也越加明显。
3.为了加快“更瘦更绿”的环保工作,急需妥善处理居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智能回收显得非常重要,而目前的垃圾分类装置一般采用人工分类的方式,在倒垃圾时分别倒入不同的垃圾桶内,这种分类方式效率较低,使得垃圾分类回收的效率较低,因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智能垃圾分类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垃圾分类设备,以解决目前垃圾分类回收效率较低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智能垃圾分类设备,所述分类设备包括:
7.回收箱,所述回收箱上设置有投放门;
8.固定连接于所述回收箱内的输送单元;
9.固定连接于输送单元上的垃圾识别单元,用于识别位于所述输送单元上的垃圾种类,所述输送单元上设置有转动的输送带;
10.位于所述输送单元的下方的多组垃圾存放单元,用于分类存放垃圾;
11.所述垃圾存放单元包括垃圾桶和垃圾桶支撑板,所述垃圾桶和垃圾桶支撑板滑动连接;
12.固定连接于所述输送单元上的多组垃圾投送单元,用于将垃圾分类投放至所述垃圾桶内;
13.固定连接于所述垃圾桶支撑板的下方的称重单元,用于称量投放至所述垃圾桶内的垃圾的重量;
14.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输送单元、所述垃圾识别单元、所述垃圾投送单元和所述称重单元电性连接。
15.进一步的,所述输送带上还等距连接有分类挡板,所述分类挡板与所述输送带垂直设置。
16.进一步的,所述输送带的转动轨迹包括投放段和输送段,所述投放段呈斜坡形,所述输送段呈水平状。
17.进一步的,所述垃圾识别单元包括:
18.固定连接于所述输送单元上的图像采集模块,用于采集垃圾的图像并将其传输至
控制单元;
19.固定连接于所述输送单元上的金属探测模块,用于识别垃圾的材质并将其传输至控制单元。
20.进一步的,所述垃圾投送单元包括:
21.滑动连接于所述输送单元上的推板,所述推板在所述输送单元上滑动时将所述输送单元上的垃圾投放进所述垃圾桶内;
22.固定连接于所述输送单元上的气缸,所述气缸的输出轴与所述推板固定连接,所述气缸与所述控制单元电性连接。
23.进一步的,所述垃圾桶的下端转动连接有滚轮,所述垃圾桶支撑板上设置导轨槽,所述滚轮滚动连接到所述导轨槽上。
24.进一步的,所述分类设备还包括:
25.固定连接于所述回收箱内的挡停板支架;
26.在竖直方向上滑动连接于所述挡停板支架上的挡停板,所述挡停板设置于所述输送单元的上方;
27.转动连接于所述挡停板支架上的滑轮和搭接在所述滑轮上的连接绳,所述连接绳的两端分别连接到投放门和挡停板上,所述投放门为升降门;以及
28.固定连接于所述挡停板支架上的距离传感器和固定连接到所述挡停板上的测量板,用于检测投放门的开启,所述距离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单元电性连接。
2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0.1、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垃圾识别单元识别位于输送单元上的垃圾,并通过垃圾投送单元将垃圾分类投放进不同的垃圾存放单元内,再通过称重单元测量垃圾的重量,从而方便计算垃圾的价值,有效的提高了垃圾回收的效率。
31.2、本实用新型还能够在投放垃圾时,防止不同的垃圾混合。
32.3、本实用新型方便取出垃圾存放单元,提高了垃圾回收的效率、
附图说明
3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3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5.图3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的主视图图。
36.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挡停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37.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垃圾存放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38.附图标记:1

回收箱,11

投放门,12

取物门,13

抽风扇,2

输送单元,21

投放段,22

输送段,23

支撑脚,24

球头,25

球头座,26

输送电机,27

输送带,28

分类挡板,3

垃圾识别单元,31

图像采集模块,32

金属探测模块,4

垃圾投送单元,41

推板,42

气缸,43

限位杆,44

气泵,5

垃圾存放单元,51

垃圾桶,52

垃圾桶支撑板,53

滚轮,54

导轨槽,6

称重单元,7

挡停单元,71

挡停板,72

挡停板支架,73

连接绳,74

滑轮,75

距离传感器,76

测量板,8

用户识别单元,9

显示屏。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0.请参照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垃圾分类设备,所述分类设备包括:
41.固定连接于所述回收箱1内的输送单元2,用于带动垃圾沿预定轨迹移动;
42.固定连接于输送单元2上的垃圾识别单元3,用于识别位于所述输送单元2上的垃圾种类;
43.位于所述输送单元2的下方的多组垃圾存放单元5,用于分类存放垃圾;
44.所述垃圾存放单元5包括垃圾桶51和垃圾桶支撑板52,所述垃圾桶51和垃圾桶支撑板52滑动连接,使得所述垃圾桶51能够拉出;
45.固定连接于所述输送单元2上的多组垃圾投送单元4,用于将识别的垃圾分类投放至所述垃圾桶51内;
46.固定连接于所述垃圾桶支撑板52的下方的称重单元6,用于称量投放至所述垃圾桶51内的垃圾的重量;
47.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输送单元2、所述垃圾识别单元3、所述垃圾投送单元4和所述称重单元6电性连接;
48.在投放垃圾至本实用新型时,将垃圾投放至本实用新型的中所述输送单元2的一端,所述输送单元2带动垃圾在所述输送单元2上移动,当垃圾经过所述垃圾识别单元3时,所述垃圾识别单元3识别垃圾种类,所述垃圾识别单元3将识别的垃圾种类信息传输至控制单元内,所述控制单元驱动所述输送单元2将垃圾运送至预定的垃圾存放单元5的上方,并启动所述垃圾投送单元4,所述垃圾投送单元4将所述输送单元2上的垃圾投放至所述垃圾存放单元5内,当垃圾进入所述垃圾桶51内时,所述称重单元6的称重数值产生变化,所述称重单元6将变化的数值传输至所述控制单元内,所述控制单元件所述称重单元6称重的变化值输出;
49.在一些示例中,所述输送单元2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输送单元2两端的辊子支架以及转动连接到所述辊子上的输送辊子,所述辊子支架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输送电机26,所述输送电机26的输出轴通过链条连接到所述输送辊子上,所述输送辊子上套设有输送带27,当所述输送电机26通电转动时,所述输送电机26通过输送辊子带动所述输送带27转动,通过控制所述输送电机26的转速能够控制所述输送带27的转速,从而控制垃圾的输送距离;
50.作为本实施例中一种优选的方式,所述输送电机26为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所述伺服电机和步进电机能够精确控制所述输送电机26的转速和转动圈数,从而能够精确的控制垃圾的输送位置;
51.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控制单元为微处理器;
52.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称重单元为电子秤或压力传感器。
5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带27上还等距连接有分类挡板28,所述分类挡板28与所述输送带27垂直设置,所述分类挡板28用于防止垃圾在所述输送带27上滑
动;
54.当所述输送带27转动时,所述输送带27带动所述分类挡板28转动,所述分类挡板28能够推动垃圾在跟随所述输送带27移动,防止垃圾掉落或在所述输送带27上滚动;
55.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分类挡板28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到所述输送带27上。
5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带27的转动轨迹成折弯状,所述转动轨迹分为投放段21和输送段22,所述投放段21呈斜坡形,方便用户投放垃圾,所述输送段22呈水平状,方便垃圾运输;
57.所述垃圾投送单元4和所述垃圾存放单元5分别位于所述输送段22的上方和下方。
5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单元2还包括:
59.支撑脚23,用于支撑所述输送单元2,所述支撑脚23远离所述输送单元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球头24,所述球头24上套设有球头座25,所述球头24和球头座25的设置使得所述输送单元2方便安装;
60.在组装本实用新型时,根据所述垃圾存放单元5的大小以及所述投放段21的高度调节所述投放段21的角度,通过控制位于所述投放段21处的支撑脚23的长度能够方便的调节所述投放段21的角度,当所述输送单元2的安装位置处于非平面时,所述球头座25能够根据安装位置的角度自调节,使得所述输送单元2始终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6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垃圾识别单元3包括:
62.固定连接于所述输送单元2上的图像采集模块31,用于采集垃圾的图像并将其传输至控制单元;
63.固定连接于所述输送单元2上的金属探测模块32,用于识别垃圾的材质并将其传输至控制单元;
64.当垃圾经过所述金属探测模块32时,所述金属探测模块32能够识别垃圾中是否含有金属,当垃圾经过图像采集模块31时,所述图像采集模块31能够采集垃圾的图像信息并将其传输至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图像信息进行智能识别,从而识别垃圾种类,例如干垃圾、湿垃圾以及是否可以回收;
65.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图像采集模块31通过摄像头支架固定连接到所述输送单元2的一端;
66.所述金属探测模块32为门形金属探测器,所述金属探测模块32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到所述输送单元2上。
6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垃圾投送单元4包括:
68.滑动连接于所述输送单元2上的推板41,所述推板41在所述输送单元2上滑动时将所述输送单元2上的垃圾投放进所述垃圾桶51内;
69.固定连接于所述输送单元2上的气缸42,所述气缸42的输出轴与所述推板41固定连接,用于带动所述推板41在所述输送单元2上滑动,所述气缸42与所述控制单元电性连接;
70.当垃圾在所述输送单元2的带动下移动至预设位置时,所述控制单元打开所述气缸42的开关,所述气缸42带动所述推板41移动,所述推板41将垃圾从所述输送单元2上推到所述垃圾桶支撑板52内;
71.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优选的方式,所述垃圾投送单元4还包括:
72.滑动连接于所述输送单元2上的限位杆43,所述限位杆43的一端固定连接到所述推板41上,用于对所述推板41导向;
73.在一些示例中,所述输送单元2上设置有导向孔,所述限位杆43设置于所述导向孔内;
74.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优选的方式,所述限位杆43与所述输送单元2连接的一端上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固定连接到所述推板41上,所述推板41套设在所述限位杆43上,且所述推板41与所述限位杆43连接的位置的内径大于所述限位杆43的外径,使得所述推板41与所述限位杆43浮动连接,能够防止所述推板41卡料;
75.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优选的方式,所述垃圾投送单元4还包括:
76.气泵44,所述气泵44与所述推板41通过气管连接;
77.需要说明的时,所述推板41还可以更换为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与所述控制单元电性连接。
78.请参照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垃圾桶51的下端转动连接有滚轮53,所述垃圾桶支撑板52上设置导轨槽54,所述滚轮53滚动连接到所述导轨槽54上;
79.优选的,所述导轨槽54上还设置有防止所述滚轮53脱离的凹槽。
80.请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类设备还包括:
81.回收箱1,所述输送单元2、垃圾识别单元3、垃圾投送单元4、垃圾存放单元5和称重单元6均设置于所述回收箱1内,所述回收箱1在所述投放段21处设置有投放门11,所述回收箱1在所述垃圾存放单元5的位置设置有取物门12,所述投放门11便于投放垃圾,所述取物门12便于取出所述垃圾存放单元5。
8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类设备还包括:
83.固定连接至所述回收箱1上内的挡停单元7,用于防止垃圾混合;
84.请参照图4,所述挡停单元7包括:
85.固定连接于所述回收箱1内的挡停板支架72;
86.在竖直方向上滑动连接于所述挡停板支架72上的挡停板71,所述挡停板71设置于所述投放段21的上方;
87.转动连接于所述挡停板支架72上的滑轮74和搭接在所述滑轮74上的连接绳73,所述连接绳73的两端分别连接到投放门11和挡停板71上,所述投放门11为升降门;以及
88.固定连接于所述挡停板支架72上的距离传感器75和固定连接到所述挡停板71上的测量板76,用于检测投放门11的开启,所述距离传感器75与所述控制单元电性连接;
89.在投放垃圾时,控制所述投放门11升降,将单个垃圾从所述投放门11内投放至所述投放段21上,所述挡停板71能够防止垃圾投放的过度深入,控制所述投放门11下降,所述距离传感器75能够检测所述距离传感器75和所述测量板76之间的距离,当所述测量板76的距离增大时,所述控制单元识别所述投放门11的开启,所述控制单元停止所述输送单元2的转动,当所述距离传感器75检测至所述测量板76和所述距离传感器75的距离小于阈值时,所述控制单元检测到所述投放门11的关闭,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输送单元2转动,从而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
9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收箱1上还设置有抽风扇13,防止所述回收箱1内产生臭味。
9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类设备还包括;
92.支付单元,所述支付单元包括用户识别单元8、显示屏9以及支付模块,所述用户识别单元8和显示屏9与所述控制单元电性连接,所述用户识别单元8用于识别用户账户,所述显示屏9用于显示用户信息、垃圾信息以及支付信息等,在用户投放垃圾之前,用于通过用户识别单元8登录账户,投放垃圾时,所述控制单元通过垃圾识别单元3识别垃圾的种类和通过称重单元6计算垃圾的重量从而计算支付金额,并在垃圾投放完成后将支付金额支付至用户账户内。
9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