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高强度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2021-11-29 13:1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强度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纳米复合材料是以树脂、橡胶、陶瓷和金属等基体为连续相,以纳米尺寸的金属、半导体、刚性粒子和其他无机粒子、纤维、纳米碳管等改性剂为分散相,通过适当的制备方法将改性剂均匀性地分散于基体材料中,形成一相含有纳米尺寸材料的复合体系,这一体系材料称之为纳米复合材料。
3.现有的纳米复合材料的强度及导电性均较差,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高强度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用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纳米复合材料的强度及导电性均较差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高强度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强度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准备原料和纳米铜线,原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材料:加强剂30

40份、增韧剂5

10份、抗冲击剂5

10份和导电增强剂1

5份,加强剂包括碳纤维、氧化铝纤维、硼酸镁晶须、聚氨酯树脂、纳米二氧化硅、石英砂;增韧剂包括纳米碳酸钙、氧化锌、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丁二烯橡胶;抗冲击剂包括乙烯丙烯橡胶、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

丁二烯

苯乙烯共聚物;导电增强剂包括石墨烯、乙炔黑;s2、将碳纤维、氧化铝纤维、硼酸镁晶须、聚氨酯树脂、纳米二氧化硅、石英砂加入到混合设备内,进行搅拌混合,并对进入混合设备的原料量进行计量,记录数据,混合完成后,将混合料排出,对排出的混合料进行计量,根据两组数据计算出损耗量;s3、将纳米碳酸钙、氧化锌、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丁二烯橡胶放入混合设备内,进行搅拌混合;s4、将乙烯丙烯橡胶、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

丁二烯

苯乙烯共聚物放入混合设备内,进行搅拌混合;s5、将s2、s3中得到的混合物与s4中的混合物进行搅拌混合,最后加入石墨烯、乙炔黑搅拌均匀,制得混合料;s6、对混合料进行加热,使混合料完全呈熔融状态后,将纳米铜线制成纳米铜线网格结构,然后将混合料注入到纳米铜线网格结构中,即可制得高强度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
6.优选的,所述s1中,准备原料和纳米铜线,原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材料:加强剂35份、增韧剂7份、抗冲击剂7份和导电增强剂3份,加强剂包括碳纤维、氧化铝纤维、硼酸镁晶
须、聚氨酯树脂、纳米二氧化硅、石英砂;增韧剂包括纳米碳酸钙、氧化锌、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丁二烯橡胶;抗冲击剂包括乙烯丙烯橡胶、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

丁二烯

苯乙烯共聚物;导电增强剂包括石墨烯、乙炔黑。
7.优选的,所述s2中,将碳纤维、氧化铝纤维、硼酸镁晶须、聚氨酯树脂、纳米二氧化硅、石英砂加入到混合设备内,进行搅拌混合,混合速度为300

400r/min,混合时间为30

40min,并对进入混合设备的原料量进行计量,记录数据,混合完成后,将混合料排出,对排出的混合料进行计量,根据两组数据计算出损耗量。
8.优选的,所述s3中,将纳米碳酸钙、氧化锌、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丁二烯橡胶放入混合设备内,进行搅拌混合,混合速度为350

450r/min,混合时间为30

40min,并对进入混合设备的原料量进行计量,记录数据,混合完成后,将混合料排出,对排出的混合料进行计量,根据两组数据计算出损耗量。
9.优选的,所述s4中,将乙烯丙烯橡胶、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

丁二烯

苯乙烯共聚物放入混合设备内,进行搅拌混合,混合速度为300

350r/min,混合时间为20

30min。
10.优选的,所述s5中,将s2、s3中得到的混合物与s4中的混合物进行搅拌混合,最后加入石墨烯、乙炔黑搅拌均匀,混合速度为500

600r/min,混合时间为50

60min,制得混合料。
11.优选的,所述s6中,纳米铜线网格结构制作步骤如下:将纳米铜线加入水中充分振荡溶解,然后加入浓度为2~5mg/ml的三羟甲基氨基甲烷溶液,用稀盐酸调节ph为8.5,加入浓度为1~4mg/ml的多巴胺溶液,充分搅拌反应5~8h,得到聚多巴胺包覆的纳米铜线溶液;将聚多巴胺包覆的纳米铜线溶液注入到聚四氟乙烯管状模具中,于

196
°
c的液氮中冷冻,待聚多巴胺包覆纳米铜线溶液完全冻结后,将其置于冷冻干燥机中,在温度

10
°
c~

50
°
c、真空度1.3~13帕的条件下,干燥48~96小时,形成纳米铜线网格结构。
12.优选的,所述s3中,将纳米碳酸钙、氧化锌、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丁二烯橡胶放入混合设备内,进行搅拌混合,搅拌时对搅拌速度进行监测,将监测的搅拌速度与设置的搅拌速度进行对比,对比出现误差则进行报警。
13.优选的,所述s2中,对碳纤维、氧化铝纤维、硼酸镁晶须、聚氨酯树脂、纳米二氧化硅、石英砂进行称量,记录称量数据,为数据a,对排出的混合料进行称量,记录称量数据,为数据b,用数据a减去数据b,得到的值即为损耗量。
14.优选的,所述s6中,对混合料进行加热,并通过温度传感器对加热的温度进行监测,并将监测数据在显示器上进行显示。
15.碳纤维:由碳元素组成的一种特种纤维。具有耐高温、抗摩擦、导电、导热及耐腐蚀等特性,外形呈纤维状、柔软、可加工成各种织物,由于其石墨微晶结构沿纤维轴择优取向,因此沿纤维轴方向有很高的强度和模量。碳纤维的密度小,因此比强度和比模量高。碳纤维的主要用途是作为增强材料与树脂、金属、陶瓷及炭等复合,制造先进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其比强度及比模量在现有工程材料中是最高的;氧化铝纤维:氧化铝纤维是一种主要成分为氧化铝的多晶质无机纤维,主晶形可呈γ

,δ

,θ

,α

氧化铝,通常它还含有 5%左右的二氧化硅,用以稳定晶相、抑制高温下晶粒的长大。氧化铝纤维是当今国内外最新型的超轻质高温绝热材料之一,它采用高科技的

溶胶—凝胶”法,将可溶性铝、硅盐制成具有一定粘度的胶体溶液,溶液经高速离心甩丝成纤维胚体,然后经过脱水、干燥和中高温热处理析晶等工艺,转变成al

si氧化铝多晶纤维,其主晶相为主要为刚玉相和少量莫来石相,化学成份是al2o3(95%) sio2(5%),纤维直径为3

7um,单丝长度为10

150mm,外观呈白色,光滑、柔软、富有弹性、尤如脱脂棉,它集晶体材料和纤维材料特性于一体,使用温度达1450℃—1600℃,熔点达1840℃,有较好的耐热稳定性,其导热率是普通耐火砖的1/6,容重只有其1/25,节能率达15—45%,氧化铝纤维与金属基体的浸润性良好,界面反应较小,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耐磨性、硬度均有提高,热膨胀系数降低;硼酸镁晶须:硼酸镁晶须于1953年作为天然矿物“suanite”在韩国南部首次被发现。到20世纪60年代,已经合成出片状和棱柱状的硼酸镁晶体。它的价格仅是碳化硅晶须的1/20~1/30,是当今复合材料最有希望广泛应用的晶须之一,具有轻量化、高强度、高弹性模量、高硬度,耐高温、耐腐蚀以及良好的机械强度和电绝缘性等优异性能;聚丙烯:是丙烯通过加聚反应而成的聚合物。系白色蜡状材料,外观透明而轻。化学式为(c3h6)n,密度为0.89~0.91g/cm3,易燃,熔点189℃,在155℃左右软化,使用温度范围为

30~140℃。在80℃以下能耐酸、碱、盐液及多种有机溶剂的腐蚀,能在高温和氧化作用下分解。聚丙烯广泛应用于服装、毛毯等纤维制品、医疗器械、汽车、自行车、零件、输送管道、化工容器等生产,也用于食品、药品包装,是一种半结晶的热塑性塑料。具有较高的耐冲击性,机械性质强韧,抗多种有机溶剂和酸碱腐蚀;高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hdpe),为白色粉末或颗粒状产品。无毒,无味,结晶度为80%~90%,软化点为125~135℃,使用温度可达100℃;硬度、拉伸强度和蠕变性优于低密度聚乙烯;耐磨性、电绝缘性、韧性及耐寒性较好;化学稳定性好,在室温条件下,不溶于任何有机溶剂,耐酸、碱和各种盐类的腐蚀;聚氨酯树脂:聚氨酯(pu),全名为聚氨基甲酸酯,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1937年由奥托
·
拜耳等制出此物。聚氨酯有聚酯型和聚醚型二大类。他们可制成聚氨酯塑料(以泡沫塑料为主)、聚氨酯纤维(中国称为氨纶)、聚氨酯橡胶及弹性体,作为一种具有高强度、抗撕裂、耐磨等特性的高分子材料;纳米二氧化硅是一种无机化工材料,俗称白炭黑。由于是超细纳米级,尺寸范围在1~100nm,因此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如具有对抗紫外线的光学性能,能提高其他材料抗老化、强度和耐化学性能;甲基丙烯酸甲酯

丁二烯

苯乙烯共聚物能改善高分子透明性和抗冲击性,强度较高。刚性大,能在85

90℃下保持足够的刚性。低温性好,在

40℃下仍有良好的韧性。透明性优良,透光率可达80%

90%,耐油、耐弱酸、耐弱碱,透明和耐紫外光老化是其突出的优点;纳米碳酸钙,纳米碳酸钙又称超微细碳酸钙。标准的名称即超细碳酸钙。纳米碳酸钙应用最成熟的行业是塑料工业主要应用于高档塑料制品。可改善塑料母料的流变性,提高其成型性。用作塑料填料具有增韧补强的作用,提高塑料的弯曲强度和弯曲弹性模量,热变形温度和尺寸稳定性,同时还赋予塑料滞热性。纳米碳酸钙用于油墨产品中体现出了优异的分散性和透明性和极好的光泽、及优异的油墨吸收性和高干燥性。纳米碳酸钙在树脂型油墨中作油墨填料,具有稳定性好,光泽度高,不影响印刷油墨的干燥性能.适应性强等优点,具有增韧补强的作用;
氧化锌:是一种无机物,化学式为zno,是锌的一种氧化物。难溶于水,可溶于酸和强碱。氧化锌是一种常用的化学添加剂,广泛地应用于塑料、硅酸盐制品、合成橡胶、润滑油、油漆涂料、药膏、粘合剂、食品、电池、阻燃剂等产品的制作中。氧化锌的能带隙和激子束缚能较大,透明度高,有优异的常温发光性能,在半导体领域的液晶显示器、薄膜晶体管、发光二极管等产品中均有应用。此外,微颗粒的氧化锌作为一种纳米材料也开始在相关领域发挥作用,可以提高耐腐蚀性和抗撕裂性;聚丁二烯橡胶:聚丁二烯橡胶是以1,3

丁二烯为单体聚合而得到的一种通用合成橡胶,1956年美国首先合成高顺式丁二烯橡胶,我国于1967年实现顺丁橡胶的工业化生产。在合成橡胶中,聚丁二烯橡胶的产量和消耗量仅次于丁苯橡胶,居第二位,可以增韧;乙烯丙烯橡胶抗冲击。
16.聚乙烯醇缩丁醛(polyvinyl butyral,简称pvb),是由聚乙烯醇与丁醛在酸催化下缩合的产物。由于pvb分子含有较长支链,具有良好的柔顺性,玻璃化温度低,有很高的拉伸强度和抗冲击强度。pvb具有优良的透明度,良好的溶解性,很好的耐光、耐水、耐热、耐寒和成膜性。它含有的官能团可以进行乙酞基的皂化反应、羟基的醋化、磺酸化等各种反应,与玻璃、金属(尤其是铝)等材料有很高的粘接力。因此,在制造夹层安全玻璃、粘合剂、陶瓷花纸、铝箔纸、电器材料、玻璃钢制品、织物处理剂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合成树脂材料,可以增韧。
17.石英砂:石英砂是重要的工业矿物原料,非化学危险品,广泛用于玻璃、铸造、陶瓷及防火材料、冶炼硅铁、冶金熔剂、冶金、建筑、化工、塑料、橡胶、磨料,滤料等工业,坚硬、耐磨;石墨烯:石墨烯(graphene)是一种以sp
²
杂化连接的碳原子紧密堆积成单层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的新材料。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力学特性,在材料学、微纳加工、能源、生物医学和药物传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被认为是一种未来革命性的材料,韧性好、强度高,具有优良的导电和光学性能;乙炔黑:乙炔黑是由碳化钙法或石脑油(粗汽油)热解时副产气分解精制得到的纯度99%以上的乙炔,经连续热解后得到的炭黑。将反应炉内部升温至乙炔分解起始温度800℃以上后,导入乙炔开始进行热分解。因系放热反应,反应可自动进行。为了获得稳定的质量,反应温度应保持在1800℃左右。炉内温度可通过反应炉外筒水冷夹套进行控制。乙炔黑作为镍氢电池的负极材料与氧化铬和电解液一起使用。它与炉法炭黑相比其结晶及二次结构更为发达,故导电性和吸液性也更优良。由于重金属等杂质少,故自放电造成的损耗小,它主要用于镍氢电池负极,li电池也有使用,电阻率极低,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导热性和抗静电效果。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碳纤维具有耐高温、抗摩擦、导电、导热及耐腐蚀,沿纤维轴方向有很高的强度;氧化铝纤维可以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耐磨性、硬度;硼酸镁晶须高强度、耐高温、耐腐蚀以及良好的机械强度;聚氨酯树脂具有高强度、抗撕裂、耐磨的特性;纳米二氧化硅能提高材料抗老化、强度和耐化学性能;石英砂可以提高硬度和耐磨性能,加强剂的使用,可以提高材料的强度;纳米碳酸钙具有增韧补强的作用;氧化锌提高耐腐蚀性和抗撕裂性;聚乙烯醇缩
丁醛有很好的拉伸强度和抗冲击强度增加韧性;聚丁二烯橡胶可以增韧,增韧剂的使用,可以提高材料的韧性,配合加强剂的使用,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材料的强度;乙烯丙烯橡胶具有抗冲击性能;高密度聚乙烯硬度、拉伸强度较高,抗冲击性能好;聚丙烯具有较高的耐冲击性,机械性质强韧,抗多种有机溶剂和酸碱腐蚀;甲基丙烯酸甲酯

丁二烯

苯乙烯共聚物能改善高分子材料的抗冲击性,强度较高,抗冲击剂的使用,可以增加材料的抗冲击性,配合加强剂和增韧剂的使用,更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强度;石墨烯韧性好、强度高,具有优良的导电和光学性能,在增加导电性能的同时,可以增加强度和韧性,乙炔黑电阻率极低,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导热性和抗静电效果,可以极大的提高材料的导电性能;本发明极大的提高了材料的强度和导电性能,制备方法简单。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高强度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1.实施例一参照图1,一种高强度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准备原料和纳米铜线,原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材料:加强剂30份、增韧剂5份、抗冲击剂5份和导电增强剂1份,加强剂包括碳纤维、氧化铝纤维、硼酸镁晶须、聚氨酯树脂、纳米二氧化硅、石英砂;增韧剂包括纳米碳酸钙、氧化锌、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丁二烯橡胶;抗冲击剂包括乙烯丙烯橡胶、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

丁二烯

苯乙烯共聚物;导电增强剂包括石墨烯、乙炔黑;s2、将碳纤维、氧化铝纤维、硼酸镁晶须、聚氨酯树脂、纳米二氧化硅、石英砂加入到混合设备内,进行搅拌混合,混合速度为300r/min,混合时间为30min,并对进入混合设备的原料量进行计量,记录数据,混合完成后,将混合料排出,对排出的混合料进行计量,根据两组数据计算出损耗量;s3、将纳米碳酸钙、氧化锌、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丁二烯橡胶放入混合设备内,进行搅拌混合,混合速度为350r/min,混合时间为30min;s4、将乙烯丙烯橡胶、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

丁二烯

苯乙烯共聚物放入混合设备内,进行搅拌混合,混合速度为300r/min,混合时间为20min;s5、将s2、s3中得到的混合物与s4中的混合物进行搅拌混合,最后加入石墨烯、乙炔黑搅拌均匀,混合速度为500r/min,混合时间为50min,制得混合料;s6、对混合料进行加热,使混合料完全呈熔融状态后,将纳米铜线制成纳米铜线网格结构,然后将混合料注入到纳米铜线网格结构中,即可制得高强度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
22.实施例二
参照图1,一种高强度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准备原料和纳米铜线,原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材料:加强剂32份、增韧剂6份、抗冲击剂6份和导电增强剂2份,加强剂包括碳纤维、氧化铝纤维、硼酸镁晶须、聚氨酯树脂、纳米二氧化硅、石英砂;增韧剂包括纳米碳酸钙、氧化锌、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丁二烯橡胶;抗冲击剂包括乙烯丙烯橡胶、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

丁二烯

苯乙烯共聚物;导电增强剂包括石墨烯、乙炔黑;s2、将碳纤维、氧化铝纤维、硼酸镁晶须、聚氨酯树脂、纳米二氧化硅、石英砂加入到混合设备内,进行搅拌混合,混合速度为320r/min,混合时间为32min,并对进入混合设备的原料量进行计量,记录数据,混合完成后,将混合料排出,对排出的混合料进行计量,根据两组数据计算出损耗量;s3、将纳米碳酸钙、氧化锌、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丁二烯橡胶放入混合设备内,进行搅拌混合,混合速度为370r/min,混合时间为32min;s4、将乙烯丙烯橡胶、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

丁二烯

苯乙烯共聚物放入混合设备内,进行搅拌混合,混合速度为310r/min,混合时间为22min;s5、将s2、s3中得到的混合物与s4中的混合物进行搅拌混合,最后加入石墨烯、乙炔黑搅拌均匀,混合速度为520r/min,混合时间为52min,制得混合料;s6、对混合料进行加热,使混合料完全呈熔融状态后,将纳米铜线制成纳米铜线网格结构,然后将混合料注入到纳米铜线网格结构中,即可制得高强度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
23.实施例三参照图1,一种高强度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准备原料和纳米铜线,原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材料:加强剂34份、增韧剂7份、抗冲击剂7份和导电增强剂3份,加强剂包括碳纤维、氧化铝纤维、硼酸镁晶须、聚氨酯树脂、纳米二氧化硅、石英砂;增韧剂包括纳米碳酸钙、氧化锌、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丁二烯橡胶;抗冲击剂包括乙烯丙烯橡胶、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

丁二烯

苯乙烯共聚物;导电增强剂包括石墨烯、乙炔黑;s2、将碳纤维、氧化铝纤维、硼酸镁晶须、聚氨酯树脂、纳米二氧化硅、石英砂加入到混合设备内,进行搅拌混合,混合速度为340r/min,混合时间为34min,并对进入混合设备的原料量进行计量,记录数据,混合完成后,将混合料排出,对排出的混合料进行计量,根据两组数据计算出损耗量;s3、将纳米碳酸钙、氧化锌、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丁二烯橡胶放入混合设备内,进行搅拌混合,混合速度为390r/min,混合时间为34min;s4、将乙烯丙烯橡胶、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

丁二烯

苯乙烯共聚物放入混合设备内,进行搅拌混合,混合速度为330r/min,混合时间为24min;s5、将s2、s3中得到的混合物与s4中的混合物进行搅拌混合,最后加入石墨烯、乙炔黑搅拌均匀,混合速度为540r/min,混合时间为54min,制得混合料;s6、对混合料进行加热,使混合料完全呈熔融状态后,将纳米铜线制成纳米铜线网格结构,然后将混合料注入到纳米铜线网格结构中,即可制得高强度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
24.实施例四参照图1,一种高强度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准备原料和纳米铜线,原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材料:加强剂38份、增韧剂9份、抗冲击剂9份和导电增强剂4份,加强剂包括碳纤维、氧化铝纤维、硼酸镁晶须、聚氨酯树脂、纳米二氧化硅、石英砂;增韧剂包括纳米碳酸钙、氧化锌、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丁二烯橡胶;抗冲击剂包括乙烯丙烯橡胶、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

丁二烯

苯乙烯共聚物;导电增强剂包括石墨烯、乙炔黑;s2、将碳纤维、氧化铝纤维、硼酸镁晶须、聚氨酯树脂、纳米二氧化硅、石英砂加入到混合设备内,进行搅拌混合,混合速度为380r/min,混合时间为38min,并对进入混合设备的原料量进行计量,记录数据,混合完成后,将混合料排出,对排出的混合料进行计量,根据两组数据计算出损耗量;s3、将纳米碳酸钙、氧化锌、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丁二烯橡胶放入混合设备内,进行搅拌混合,混合速度为430r/min,混合时间为38min;s4、将乙烯丙烯橡胶、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

丁二烯

苯乙烯共聚物放入混合设备内,进行搅拌混合,混合速度为340r/min,混合时间为28min;s5、将s2、s3中得到的混合物与s4中的混合物进行搅拌混合,最后加入石墨烯、乙炔黑搅拌均匀,混合速度为590r/min,混合时间为57min,制得混合料;s6、对混合料进行加热,使混合料完全呈熔融状态后,将纳米铜线制成纳米铜线网格结构,然后将混合料注入到纳米铜线网格结构中,即可制得高强度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
25.实施例五参照图1,一种高强度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准备原料和纳米铜线,原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材料:加强剂40份、增韧剂10份、抗冲击剂10份和导电增强剂5份,加强剂包括碳纤维、氧化铝纤维、硼酸镁晶须、聚氨酯树脂、纳米二氧化硅、石英砂;增韧剂包括纳米碳酸钙、氧化锌、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丁二烯橡胶;抗冲击剂包括乙烯丙烯橡胶、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

丁二烯

苯乙烯共聚物;导电增强剂包括石墨烯、乙炔黑;s2、将碳纤维、氧化铝纤维、硼酸镁晶须、聚氨酯树脂、纳米二氧化硅、石英砂加入到混合设备内,进行搅拌混合,混合速度为400r/min,混合时间为40min,并对进入混合设备的原料量进行计量,记录数据,混合完成后,将混合料排出,对排出的混合料进行计量,根据两组数据计算出损耗量;s3、将纳米碳酸钙、氧化锌、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丁二烯橡胶放入混合设备内,进行搅拌混合,混合速度为450r/min,混合时间为40min;s4、将乙烯丙烯橡胶、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

丁二烯

苯乙烯共聚物放入混合设备内,进行搅拌混合,混合速度为350r/min,混合时间为30min;s5、将s2、s3中得到的混合物与s4中的混合物进行搅拌混合,最后加入石墨烯、乙炔黑搅拌均匀,混合速度为600r/min,混合时间为60min,制得混合料;s6、对混合料进行加热,使混合料完全呈熔融状态后,将纳米铜线制成纳米铜线网格结构,然后将混合料注入到纳米铜线网格结构中,即可制得高强度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
材料。
26.对比例一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s1、准备原料和纳米铜线,原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材料:加强剂30份、增韧剂5份、抗冲击剂5份和导电增强剂1份,加强剂包括碳纤维、氧化铝纤维、硼酸镁晶须、聚氨酯树脂、纳米二氧化硅、石英砂;增韧剂包括纳米碳酸钙、氧化锌、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丁二烯橡胶;抗冲击剂包括乙烯丙烯橡胶、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

丁二烯

苯乙烯共聚物;导电增强剂包括石墨烯;s5、将s2、s3中得到的混合物与s4中的混合物进行搅拌混合,最后加入石墨烯搅拌均匀,混合速度为500r/min,混合时间为50min,制得混合料;其余与实施例一相同。
27.对比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s1、准备原料和纳米铜线,原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材料:加强剂30份、增韧剂5份、抗冲击剂5份和导电增强剂1份,加强剂包括碳纤维、氧化铝纤维、硼酸镁晶须、聚氨酯树脂;增韧剂包括纳米碳酸钙、氧化锌、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丁二烯橡胶;抗冲击剂包括乙烯丙烯橡胶、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

丁二烯

苯乙烯共聚物;导电增强剂包括石墨烯、乙炔黑;s2、将碳纤维、氧化铝纤维、硼酸镁晶须、聚氨酯树脂加入到混合设备内,进行搅拌混合,混合速度为300r/min,混合时间为30min,并对进入混合设备的原料量进行计量,记录数据,混合完成后,将混合料排出,对排出的混合料进行计量,根据两组数据计算出损耗量。
28.其余与实施例一相同。
29.对比例三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s1、准备原料和纳米铜线,原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材料:加强剂30份、增韧剂5份、抗冲击剂5份和导电增强剂1份,加强剂包括碳纤维、氧化铝纤维、硼酸镁晶须、聚氨酯树脂、纳米二氧化硅、石英砂;增韧剂包括纳米碳酸钙、氧化锌;抗冲击剂包括乙烯丙烯橡胶、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

丁二烯

苯乙烯共聚物;导电增强剂包括石墨烯、乙炔黑;s3、将纳米碳酸钙、氧化锌放入混合设备内,进行搅拌混合,混合速度为350r/min,混合时间为30min;其余与实施例一相同。
30.实验例采用gb/t16491

2008规定的方法对实施例一至五、对比例一至三制得材料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高强度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检验报告如下表: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