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汽车电动升降折叠尾翼的制作方法

2021-11-25 21:1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尾翼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电动升降折叠尾翼。


背景技术:

2.汽车尾翼是指汽车行李箱盖上,后端所装形式鸭尾的突出物,属于汽车空气动力套件中的一部分。主要作用是为了对车辆尾部的提供气流下压力,增加车辆尾部与地面的摩擦力。
3.气流下压力是汽车高速行驶时,高速气流流向汽车表面一定角度的凸起表面时,会产生在凸起表面一个方向与气流方向相反的气流阻力和一个气流水平方向向下的气流下压力,气流阻力会使汽车行驶阻力变大,加速无力,燃油油耗高。气流下压力可在汽车高速行驶时,提高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提升汽车高速稳定性。气流下压力,气流阻力大小与凸起表面角度及凸起表面面积成正比。车辆在行驶时,车速是不断变化的,在不同的车速下,车辆所需要的下压力也是不同的。
4.目前的汽车尾翼如公告号为cn 212022820 u的专利公布的一种汽车隐形折叠式尾翼,只能解决升降和尾翼角度的调节,但是无法改变尾翼面积,因为在需要的时候,气流对车位的压力也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改变,从而影响车辆高速行驶稳定性,燃油油耗。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电动升降折叠尾翼,可以增加整个翼板的长度,提高翼板整体面积,翼板的表面积增大,车辆高速行驶时的下压力也随之增大,提高车辆高速行驶稳定性。
6.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电动升降折叠尾翼,包括折叠系统和支撑系统;所述折叠系统包括主板、主翼板、摆臂和翼板折叠组件;所述主板固定于所述支撑系统上,所述主板的中部上方设置所述主翼板;所述摆臂中部通过第一驱动轴转动配合于所述主板的中部;所述主翼板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翼板折叠组件;所述翼板折叠组件包括侧翼板和若干摆动连杆,所述侧翼板位于所述主板的上方,各所述摆动连杆相对平行设置,所述摆动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侧翼板、所述主板铰接;所述摆臂的两端分别通过推动连杆连接至所述翼板折叠组件。
7.由于摆臂的端部通过推动连杆与翼板折叠组件连接,因此第一驱动轴带动摆臂摆动的时候,将带动翼板折叠组件向中部或者向两侧摆动。
8.常规情况下,摆动连杆的上端向内侧放置,两个侧翼板在主翼板上方重叠,需要对翼板进行延展的时候,通过第一驱动轴带动摆臂摆动,具体的,将摆臂的端部向两侧摆动,进而借助侧翼板向外侧摆动,直至侧翼板摆动与主翼板重新重叠,此时侧翼板对接于主翼板的外侧,进而实现增加整个翼板的长度,提高翼板整体面积,翼板的表面积增大,车辆高速行驶时的下压力也随之增大,提高车辆高速行驶稳定性。
9.优选地,所述摆臂通过所述第一驱动轴于所述主板上方水平摆动。即摆臂运动的
平面与主板基本平行,可以更加提高整体的空间利用率。
10.优选地,所述推动连杆的一端通过杆端关节轴承与所述摆臂的端部铰接,所述推动连杆的另一端通过杆端关节轴承与其中一所述摆动连杆铰接。以便提高推动连杆两端的自由度,更好的布置连杆与摆臂、摆动连杆的相对位置。
11.优选地,所述支撑系统包括下铰接支架、第二驱动轴、主从动臂、主动臂、下从动臂和上从动臂;对应所述主板的两端分别分布有所述下铰接支架;所述第二驱动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下铰接支架的前端转动配合,所述第二驱动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主动臂的下端固定,所述主动臂的上端与所述下从动臂的下端铰接;所述主从动臂的下端与所述下铰接支架的后端铰接,所述主从动臂的中部与所述下从动臂的中部铰接,所述主从动臂的上端铰接至所述主板的前侧;所述下从动臂的上端与所述上从动臂的下端铰接,所述上从动臂的上端铰接至所述主板的后侧。
12.常规情况下,下从动臂上端向后同时下端向前与下铰接支架并列合拢,同时上铰接支架和下铰接支架也并列合拢,其中主动臂的上端处于向前摆动,上从动臂处于向后摆动,此时整个上方的翼板处于靠近下铰接支架的状态。
13.需要向上升起翼板的时候,通过第二驱动轴带动主动臂的上端向后摆动,主从动臂和和下从动臂的上端向上推动,同时下从动臂的上端向上推动上从动臂,由此将翼板整体向上推动,同时翼板的后端相对前端会处于更靠上的状态,由此实现对翼板整体的升降和角度的改变操作。
14.优选地,所述主板的两端分别设有上铰接支架,所述主从动臂的上端和上从动臂的上端分别铰接至所述上铰接支架。便于固定主从动臂的上端和上从动臂的上端。
15.优选地,所述第二驱动轴设有角度限位传感器。能够实时知道第二驱动轴的转动角度,以便得出翼板的升降高度和角度。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7.本方案通过在主翼板重叠设置侧翼板,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将侧翼板移动至向主翼板的两端对接,以实现对翼板整体长度的延展,翼板的表面积增大,车辆高速行驶时的下压力也随之增大,提高车辆高速行驶稳定性。以及在高速刹车时,尾翼转至水平大角度情况下,增加气流阻力,减少刹车距离。通过采用可以提供升降的支撑系统,能够实现翼板的升降和改变角度,以便获得不同的气流压力,获得更适合开车行驶的气流压力和方向。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三幅,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尾翼正面的视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左视图;
22.其中,主板1、摆臂2、第一驱动轴3、推动连杆4、摆动连杆5、下铰接支架6、主动臂7、主从动臂8、下从动臂9、上铰接支架10、上从动臂11、侧翼固定座12、第二驱动轴13、角度限
位传感器14、主翼板15、侧翼板16。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定。
24.实施例
25.如图1所示,一种汽车电动升降折叠尾翼,包括折叠系统和支撑系统。
26.所述折叠系统包括主板1、主翼板15、摆臂2和翼板折叠组件。
27.所述主板1固定于所述支撑系统上,所述主板1的中部上方设置所述主翼板15。所述摆臂2中部通过第一驱动轴3转动配合于所述主板1的中部,第一驱动轴3通过第一减速电机带动。
28.结合图2所示,所述主翼板15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翼板折叠组件;所述翼板折叠组件包括侧翼板16和若干摆动连杆5,所述侧翼板16位于所述主板1的上方,各所述摆动连杆5相对平行设置,所述摆动连杆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侧翼板16、所述主板1铰接;所述摆臂2的两端分别通过推动连杆4连接至所述翼板折叠组件。
29.由于摆臂2的端部通过推动连杆4与翼板折叠组件,因此第一驱动轴3带动摆臂2摆动的时候,将带动翼板折叠组件向中部或者向两侧摆动。
30.常规情况下,摆动连杆5的上端向内侧放置,两个侧翼板16在主翼板15 上方重叠,需要对翼板进行延展的时候,通过第一驱动轴3带动摆臂2摆动,具体的,将摆臂2的端部向两侧摆动,进而借助侧翼板16向外侧摆动,直至侧翼板16摆动与主翼板15重新重叠,此时侧翼板16对接于主翼板15的外侧,进而实现增加整个翼板的长度,提高翼板整体面积,翼板的表面积增大,车辆高速行驶时的下压力也随之增大,提高车辆高速行驶稳定性。
31.所述摆臂2通过所述第一驱动轴3于所述主板1上水平摆动。即摆臂2运动的平面与主板1基本平行,可以更加提高整体的空间利用率。
32.所述推动连杆4的一端通过杆端关节轴承与所述摆臂2的端部铰接,所述推动连杆4的另一端通过杆端关节轴承与其中一所述摆动连杆5铰接。以便提高推动连杆4两端的自由度,更好的布置连杆与摆臂2、摆动连杆5的相对位置。
33.结合图3所示,所述支撑系统包括下铰接支架6、第二驱动轴13、主从动臂8、主动臂7、下从动臂9和上从动臂11。
34.对应所述主板1的两端分别分布有所述下铰接支架6;所述第二驱动轴13 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下铰接支架6的前端转动配合,所述第二驱动轴1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主动臂7的下端固定,所述主动臂7的上端与所述下从动臂9的下端铰接。
35.所述主从动臂8的下端与所述下铰接支架6的后端铰接,所述主从动臂8 的中部与所述下从动臂9的中部铰接,所述主从动臂8的上端铰接至所述主板1 的前侧;所述下从动臂9的上端与所述上从动臂11的下端铰接,所述上从动臂 11的上端铰接至所述主板1的后侧。第二驱动轴13通过第二减速电机带动。
36.常规情况下,下从动臂9上端向后同时下端向前与下铰接支架6并列合拢,同时上铰接支架10和下铰接支架6也并列合拢,其中主动臂7的上端处于向前摆动,上从动臂11处于向后摆动,此时整个上方的翼板处于靠近下铰接支架6 的状态。
37.需要向上升起翼板的时候,通过第二驱动轴13带动主动臂7的上端向后摆动,主从动臂8和和下从动臂9的上端向上推动,同时下从动臂9的上端向上推动上从动臂11,由此将翼板整体向上推动,同时翼板的后端相对前端会处于更靠上的状态,由此实现对翼板整体的升降和角度的改变操作。
38.所述主板1的两端分别设有上铰接支架10,所述主从动臂8的上端和上从动臂11的上端分别铰接至所述上铰接支架10。便于固定主从动臂8的上端和上从动臂11的上端。具体的侧翼板16的下表面设有侧翼固定座12,所述上铰接支架10固定于侧翼固定座12的下表面。
39.所述第二驱动轴13设有角度限位传感器14,型号:ybl1

lxx

15p2。能够实时知道第二驱动轴13的转动角度,以便得出翼板的升降高度和角度。
40.本方案通过在主翼板15重叠设置侧翼板16,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将侧翼板 16移动至向主翼板15的两端对接,以实现对翼板整体长度的延展,翼板的表面积增大,车辆高速行驶时的下压力也随之增大,提高车辆高速行驶稳定性。以及在高速刹车时,尾翼转至水平大角度情况下,增加气流阻力,减少刹车距离。通过采用可以提供升降的支撑系统,能够实现翼板的升降和改变角度,以便获得不同的气流压力,获得更适合开车行驶的气流压力和方向。
41.上述实施例不应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转换的方式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