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骨料上料装置用防护罩的制作方法

2021-11-25 13:4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混凝土生产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骨料上料装置用防护罩。


背景技术:

2.混凝土指以水泥为主要胶凝材料。骨料亦称“集料”,是在混凝土及砂浆中起骨架和填充作用的粒状材料。
3.混凝土生产过程中,一般采用上料装置将混凝土的骨料转运至指定位置以使骨料与其他原料进行混合。相关技术中,如图1所示,上料装置包括机架600和传送带700,传送带700与机架600传动连接。将骨料放置在传送带700上,传送带700运行将骨料转运至各个工艺设备处。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如下缺陷:由于骨料表面沾负有较多的粉料,因此当骨料转运时,粉料从骨料表面脱出形成粉尘,从而影响厂区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小骨料上粘接的粉料对厂区环境的影响,本技术提供一种骨料上料装置用防护罩。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骨料上料装置用防护罩,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骨料上料装置用防护罩,包括架设在机架上的连接板和移动板,所述连接板、移动板的两端均沿物料移动方向与机架滑移连接,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沿靠近或远离移动板的方向与连接板滑移连接,所述移动板上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与定位块可插接配合,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用于驱动定位块滑移的驱动组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板与移动板架设在机架上,使得骨料转运过程中骨料表面沾附的粉料不易向防护罩外侧扩散,从而实现减小骨料上粘接的粉料对厂区环境影响的目的;当工作人员需要维修传送带时,控制驱动组件,使得定位块与定位孔的插接状态解除,拽动移动板,移动板移动,以使传送带的待检修部分被暴露出来,从而便于工作人员检修传送带;当传送带运行时,控制驱动组件,使得定位块与定位孔插接配合,从而使得移动板和连接板之间不易出现相对位移。
9.可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绳和驱动弹簧,所述驱动弹簧一端与连接板连接,另一端与定位块连接,在驱动弹簧弹力作用下,所述定位块与定位孔插接配合,所述驱动绳与连接板连接,且驱动绳位于定位块的滑移轨迹上,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用于张紧驱动绳的张紧组件。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张紧组件,使得定位块在驱动绳作用下向远离定位孔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定位块与定位孔的插接状态解除,以便于工作人员滑移移动板或连接板。
11.可选的,所述驱动绳两端连接有张紧组件。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绳两端均与张紧组件连接,使得工作人员在传送带
两侧均可调节驱动绳张紧程度。
13.可选的,所述驱动弹簧套设在定位块的外侧。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弹簧套设在定位块外侧,提高了定位块滑移时定位块各个位置的受力均匀性。
15.可选的,所述张紧组件包括张紧辊和张紧块,所述张紧辊与连接板转动连接,所述驱动绳绕卷在张紧辊上,所述张紧辊一端开设有呈夹角设置的多条张紧槽,所述张紧块与连接板沿靠近或远离张紧槽槽底的方向与连接板滑移连接,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用于调控张紧块滑移的调控件。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张紧辊使得驱动绳张紧,以使定位块与定位孔的卡接状态解除;滑移张紧块,使得张紧块与张紧槽卡接,从而使得张紧辊不易发生反向转动。
17.可选的,所述调控件为调控弹簧,所述调控弹簧一端与连接板连接,另一端与张紧块连接,在所述调控弹簧弹力作用下,所述张紧块与张紧槽卡接配合。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拽动张紧块,使得张紧块与张紧槽的卡接状态解除,以便于工作人员转动张紧辊。
19.可选的,所述定位块上转动连接有滚轮,所述驱动绳与滚轮周侧抵触。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滚轮的设置减小了定位块与驱动绳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时二者之间的摩擦力。
21.可选的,所述机架上开设有沿物料移动方向的两条第一滑槽和两条第二滑槽,两条第一滑槽分设传送两侧,两条第二滑槽分设传送带两侧,所述移动板两侧均与对应侧的第一滑槽滑移连接,所述连接板两侧均与对应侧的第二滑槽滑移连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滑槽的设置实现了移动板与机架的滑移连接,第二滑槽的设置实现了连接板与机架的滑移连接。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连接板和移动板的设置,使得骨料上粘接的粉料不易向厂区扩散,从而实现减小骨料上粘接的粉料对厂区环境影响目的;
25.2.滚轮的设置,减小了驱动绳和定位块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使得驱动绳不易因磨损而断裂。
附图说明
26.图1是相关技术的附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接板和移动板的连接示意图;
30.图5是本技术张紧组件和驱动组件的放大示意图;
31.图6是图4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00、连接板;110、定位块;111、滚轮;120、滑移槽;200、移动板;210、定位孔;300、驱动组件;310、驱动绳;320、驱动弹簧;400、张紧组件;410、张紧辊;411、张紧槽;412、把手;420、张紧块;421、滑移块;500、调控弹簧;600、机架;610、第一滑槽;620、第二滑槽;700、传送带。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2

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骨料上料装置用防护罩。参照图2和图 3,防护罩包括架设在机架600上的移动板200。机架600上开设有两条沿原料移动方向的第一滑槽610。两条第一滑槽610分设于传送带700两侧,移动板200两侧分别与对应侧的第一滑槽610滑移连接,从而使得移动板200呈拱形。
35.防护罩还包括连接板100。机架600上开设有两条沿物料移动方向的第二滑槽620,两条第二滑槽620分设于传送带700两侧。连接板100两侧均与对应侧的第二滑槽620滑移连接,从而使得连接板100呈拱形。
36.位于传送带700一侧的第一滑槽610位于第二滑槽620靠近传送带700的一侧,以使移动板200可滑移至与连接板100重合的位置。
37.移动板200与连接板100均设置有多块,且移动板200与移动板200交错设置,本实施例中以一块移动板200和一块连接板100为例进行说明。
38.参照图4和图5,为了使得移动板200和连接板100之间不易发生相对位移,连接板100靠近移动板200的一端开设有多个连接孔,多个连接孔沿连接板100周向均匀设置。连接板100上设置有与连接孔一一对应的定位块110,定位块110与对应的连接孔沿拱形连接板100的径向滑移连接。移动板200上开设有与定位块110一一对应的定位孔210,定位块110与定位孔210可插接配合。
39.为了便于工作人员调节定位块110与定位孔210的插接状态,连接板100上设置有用于驱动定位块110滑移的驱动组件300。驱动组件300包括驱动绳310和与定位块110一一对应的驱动弹簧320,驱动弹簧320一端与对应的定位块110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连接板100远离传送带700的一侧固定连接,在驱动弹簧320弹力作用下,定位块110插入定位孔210中。驱动绳310位于定位块110的移动轨迹上,且驱动绳310两端均通过张紧组件400与连接板100连接,以调节驱动绳310的张紧状态,定位块110靠近传送带700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滚轮111,驱动绳310与滚轮111外周侧抵触。
40.工作人员控制张紧组件400从而使得驱动绳310张紧,并使得定位块110向远离定位孔210的方向移动,直至定位块110与定位孔210的插接状态解除,从而便于工作人员移动连接板100或移动板200。
41.参照图5和图6,张紧组件400包括张紧辊410和张紧块420。张紧辊410与连接板100转动连接,张紧辊410上一端固定连接有把手412,以便与工作人员握持把手412转动张紧辊410,张紧辊410另一端开设有多条张紧槽411,多条张紧槽411夹角设置,本实施例中张紧槽411设置有两条。连接板100开设有沿靠近或远离张紧槽411槽底的滑移槽120,滑移槽120设置为t形槽,张紧块420上固定连接有与滑移槽120滑移连接的滑移块421,且张紧块420与张紧槽411可卡接。
42.为了使得张紧块420与张紧槽411卡接时,张紧块420上不易脱出张紧槽411,因此滑移槽120内设置有用于调控张紧块420滑移的调控件。调控件为调控弹簧500,调控弹簧500一端与张紧块420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滑移槽120侧壁固定连接,且调控弹簧500弹力作用下,张紧块420与张紧槽411卡接。
4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骨料上料装置用防护罩的实施原理为:拽动张紧块420,使得调
控弹簧500被压缩,同时张紧块420与张紧槽411的卡接状态解除,然后握持把手412并转动,从而使得驱动绳310绕卷在张紧辊410上,此时驱动绳310张紧,并带动定位块110以使驱动弹簧320被压缩,且定位块110与定位孔210的插接配合状态解除,最后松开张紧块420以使张紧块420与张紧槽411卡接,从而便于工作人员移动连接板100和移动板200。
44.当工作人员需要将移动板200和连接板100的位置锁定时,拽动张紧块420,使得调控弹簧500被压缩,同时张紧块420与张紧槽411的卡接状态解除,最后松开把手412,从而使得驱动弹簧320带动定位块110向靠近传送带700的方向移动,直至定位块110与定位孔210插接配合。
4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