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移动设备遗忘在车内的提醒方法、车载计算机及车辆与流程

2021-11-24 22:1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设备遗忘在车内的提醒方法、计算机及车辆。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车载计算机的功能愈发强大,当在车内时,用户能够将移动设备(比如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与车载计算机建立连接,从而实现数据交互,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3.但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使得人们总是遗忘一些简单的事物。在上车时,人们总是习惯性的将移动设备连接到车载计算机中,但是下车时,又会经常性的将手机遗忘在车上,往往需要返回车上拿手机。这不仅浪费了驾驶员的宝贵的时间,还影响了人们对于汽车使用的体验感。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设备遗忘在车内的提醒方法、计算机及车辆。
5.第一方面,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设备遗忘在车内的提醒方法,包括:
6.检测车辆状态判断驾驶员是否准备离开,若是,则进行一级提醒;
7.检测车辆是否上锁,若是,则检测目标移动设备的信号强度值;
8.根据信号强度值判断目标移动设备是否在车内,若是,则进行二级提醒。
9.在一个实施例中,检测车辆状态,包括:
10.检测车辆是否熄火、检测车门是否打开和/或检测座位压力值是否小于预设压力值。
11.在一个实施例中,检测车辆状态判断驾驶员是否准备离开,若是,则进行一级提醒,包括:
12.检测车辆是否熄火,若是,则判定驾驶员处于准备离开的第一阶段;
13.继续检测车门是否打开,若是,则判定驾驶员处于准备离开的第二阶段;
14.继续检测座位压力值是否小于预设压力值,若是,则判定驾驶员处于准备离开的第三阶段并进行一级提醒。
15.在一个实施例中,进行一级提醒,包括:
16.发出一级控制信号至显示器和/或音响,以使显示器进行图像提醒和/或音响进行语音提醒。
17.在一个实施例中,信号强度值包括蓝牙信号强度值或wifi信号强度值。
18.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信号强度值判断目标移动设备是否在车内,若是,则进行二级提醒,包括:
19.将信号强度值与预设强度值进行比对;
20.若信号强度值大于预设强度值,则判定目标移动设备在车内并进行二级提醒。
21.在一个实施例中,进行二级提醒,包括:
22.发出二级控制信号至车灯和/或喇叭,以使车灯进行闪烁提醒和/或喇叭进行鸣叫提醒。
23.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检测目标移动设备的信号强度值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24.接收用户的选择指令;
25.根据选择指令将对应的移动设备确定为目标移动设备。
26.第二方面,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载计算机,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储存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处理器执行如下步骤:
27.检测车辆状态判断驾驶员是否准备离开,若是,则进行一级提醒;
28.检测车辆是否上锁,若是,则检测目标移动设备的信号强度值;
29.根据信号强度值判断目标移动设备是否在车内,若是,则进行二级提醒。
30.第三方面,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车载计算机。
31.通过上述移动设备遗忘在车内的提醒方法、车载计算机及车辆,当判定驾驶员准备离开时进行一级提醒,告知驾驶员如果要离开车辆记得拿取移动设备,避免驾驶员在锁车后再开锁拿取移动设备;当车辆上锁且移动设备在车内时进行二级提醒,告知驾驶员移动设备还在车内记得拿取,避免驾驶员遗忘移动设备;采用两级提醒,提高提醒效果;根据信号强度值来判断移动设备是否在车内,判断结果更加精准,误差小。
附图说明
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3.其中:
34.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移动设备遗忘在车内的提醒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35.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判断驾驶人员是否准备离开的具体流程示意图;
36.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根据信号强度值判断移动设备是否在车内的具体流程示意图;
37.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车载计算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8.图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车辆中各装置之间的电路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0.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
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41.第一方面,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设备遗忘在车内的提醒方法,包括:
42.步骤102,检测车辆状态判断驾驶员是否准备离开,若是,则进行一级提醒。
43.其中,检测车辆状态主要是指检测车辆上的外围设备的工作状态,比如发动机、车门等,基于日常车辆使用的情形,当驾驶员准备离开时,会控制对应的外围设备使其工作状态发生改变。一级提醒主要作为预提醒用于在车辆上锁前对驾驶员进行提醒,因为只要车辆没有上锁,就无法百分百确定驾驶员是否离开。
44.步骤104,检测车辆是否上锁,若是,则检测目标移动设备的信号强度值。
45.步骤106,根据信号强度值判断目标移动设备是否在车内,若是,则进行二级提醒。
46.其中,本实施例需要以移动设备无线连接至车内的车载计算机为前提条件,在保持连接状态的过程中,车载计算机能够实时检测移动设备的信号强度值。
47.其中,当车辆上锁后,可以确定驾驶员已经在车外并开始离开,此时进行的二级提醒主要作为终提醒用于在车辆上锁后对驾驶员进行提醒。一般情况下,一级提醒的程度弱于二级提醒。
48.通过上述移动设备遗忘在车内的提醒方法,当判定驾驶员准备离开时进行一级提醒,告知驾驶员如果要离开车辆记得拿取移动设备,避免驾驶员在锁车后再开锁拿取移动设备;当车辆上锁且移动设备在车内时进行二级提醒,告知驾驶员移动设备还在车内记得拿取,避免驾驶员遗忘移动设备;采用两级提醒,提高提醒效果;根据信号强度值来判断移动设备是否在车内,判断结果更加精准,误差小。
49.在一个实施例中,检测车辆状态,包括:
50.检测车辆是否熄火、检测车门是否打开和/或检测座位压力值是否小于预设压力值。
51.其中,熄火、开门、离座是驾驶员离开车辆必须要完成的操作,因此通过检测外围设备的状态来判断对应的操作是否完成,从而判断驾驶员是否准备离开,更符合实际场景。
52.其中,可以通过获取设置在座椅上的压力传感器组件反馈的数据来得到座位压力值。预设压力值可以设置成最大压力值和最小压力值之间的任意值,最大压力值和最小压力值是指驾驶员完全坐在座位上对应的压力值和驾驶员完全离开座位对应的压力值;优选靠近最小压力值的任意值。
53.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检测车辆状态判断驾驶员是否准备离开,若是,则进行一级提醒,包括:
54.步骤202,检测车辆是否熄火,若是,则判定驾驶员处于准备离开的第一阶段。
55.步骤204,继续检测车门是否打开,若是,则判定驾驶员处于准备离开的第二阶段。
56.步骤206,继续检测座位压力值是否小于预设压力值,若是,则判定驾驶员处于准备离开的第三阶段并进行一级提醒。
57.其中,上述实施例有提到,熄火、开门、离座是驾驶员离开车辆必须要完成的操作,而当驾驶员从行驶车辆到离开车辆,会依次完成熄火、开门、离座等操作,因此对应性的依次检测熄火、开门、离座等操作是否完成,只有检测到驾驶员依次完成了这些操作时,才判
定驾驶员准备离开,并进行一级提醒。
58.通过依次检测熄火、开门、离座等操作是否完成,更符合实际场景。
59.在一个实施例中,进行一级提醒,包括:
60.发出一级控制信号至显示器和/或音响,以使显示器进行图像提醒和/或音响进行语音提醒。
61.其中,一级提醒作为预提醒,提醒程度不需要太强,因此可以利用车内的显示器和音响来实现对应的视觉和听觉提醒。
62.在一个实施例中,信号强度值包括蓝牙信号强度值或wifi信号强度值。
63.其中,无论是蓝牙通信还是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通信,对应的信号强度值都会随着传输距离变远而变弱,且信号强度值与传输距离基本呈线性关系。因此可以通过信号强度值计算移动设备的位置,然后结合车辆的尺寸,从而判断移动设备是否在车内。
64.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信号强度值判断目标移动设备是否在车内,若是,则进行二级提醒,包括:
65.步骤302,将信号强度值与预设强度值进行比对。
66.步骤304,若信号强度值大于预设强度值,则判定目标移动设备在车内并进行二级提醒。
67.其中,以蓝牙通信为例,当车辆上锁后,车内空间和车外空间由车体隔绝,而车体由大量金属材料制成,具有信号屏蔽效果,因此移动设备在车内的信号强度值与移动设备在车外的信号强度值会存在一个明显的越变,从而可以取越变范围内的任意值作为预设强度值,当检测到信号强度值大于预设强度值时,说明移动设备还在车内,需要进行二级提醒。
68.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信号强度值判断目标移动设备是否在车内,若是,则进行二级提醒,包括:
69.将信号强度值输入到训练好的判断模型中,得到判断模型输出的判断结果,判断结果包括车内和车外。
70.通过机器模型自动得到对应的判断结果,利用机器学习的优势,排除因外部环境(比如车辆)引起的误差,提高判断精度。
71.在一个实施例中,判断模型的训练步骤包括:
72.获取训练样本集,训练样本集包括多个训练样本,每个训练样本包括训练信号强度值和训练判断结果;
73.获取一个训练样本,将训练信号强度值作为判断模型的输入,将训练判断结果作为判断模型的期望输出,对判断模型进行训练;
74.确定判断模型的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的比对结果,若比对结果不满足要求时,根据比对结果更新所述判断模型的模型参数;
75.获取下一个训练样本,重新进入将训练信号强度值作为判断模型的输入,将训练判断结果作为判断模型的期望输出,对判断模型进行训练的步骤,直至得到的比对结果满足要求时,停止训练,得到训练好的判断模型。
76.在一个实施例中,进行二级提醒,包括:
77.发出二级控制信号至车灯和/或喇叭,以使车灯进行闪烁提醒和/或喇叭进行鸣叫提醒。
78.其中,二级提醒作为终提醒,提醒程度需要比较强,因此可以利用车灯和喇叭来实现对应的视觉和听觉提醒。需要注意的是,二级提醒对应的车灯和喇叭的效果与锁车时不同,比如可以增加车灯闪烁的时间和喇叭鸣叫的时间。
79.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检测目标移动设备的信号强度值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80.接收用户的选择指令;
81.根据选择指令将对应的移动设备确定为目标移动设备。
82.其中,任何移动设备都可以连接车载计算机,当驾驶员需要只提醒需要提醒的移动设备时,可以输入对应的选择指令,从而车载计算机根据选择指令将对应的移动设备确定为目标移动设备实现绑定。
83.第二方面,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载计算机,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储存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处理器执行如下步骤:
84.检测车辆状态判断驾驶员是否准备离开,若是,则进行一级提醒;
85.检测车辆是否上锁,若是,则检测目标移动设备的信号强度值;
86.根据信号强度值判断目标移动设备是否在车内,若是,则进行二级提醒。
87.通过上述车载计算机,当判定驾驶员准备离开时进行一级提醒,告知驾驶员如果要离开车辆记得拿取移动设备,避免驾驶员在锁车后再开锁拿取移动设备;当车辆上锁且移动设备在车内时进行二级提醒,告知驾驶员移动设备还在车内记得拿取,避免驾驶员遗忘移动设备;采用两级提醒,提高提醒效果;根据信号强度值来判断移动设备是否在车内,判断结果更加精准,误差小。
88.在一个实施例中,检测车辆状态,包括:
89.检测车辆是否熄火、检测车门是否打开和/或检测座位压力值是否小于预设压力值。
90.在一个实施例中,检测车辆状态判断驾驶员是否准备离开,若是,则进行一级提醒,包括:
91.检测车辆是否熄火,若是,则判定驾驶员处于准备离开的第一阶段;
92.继续检测车门是否打开,若是,则判定驾驶员处于准备离开的第二阶段;
93.继续检测座位压力值是否小于预设压力值,若是,则判定驾驶员处于准备离开的第三阶段并进行一级提醒。
94.在一个实施例中,进行一级提醒,包括:
95.发出一级控制信号至显示器和/或音响,以使显示器进行图像提醒和/或音响进行语音提醒。
96.在一个实施例中,信号强度值包括蓝牙信号强度值或wifi信号强度值。
97.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信号强度值判断目标移动设备是否在车内,若是,则进行二级提醒,包括:
98.将信号强度值与预设强度值进行比对;
99.若信号强度值大于预设强度值,则判定目标移动设备在车内并进行二级提醒。
100.在一个实施例中,进行二级提醒,包括:
101.发出二级控制信号至车灯和/或喇叭,以使车灯进行闪烁提醒和/或喇叭进行鸣叫提醒。
102.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检测目标移动设备的信号强度值的步骤之前,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处理器还执行如下步骤:
103.接收用户的选择指令;
104.根据选择指令将对应的移动设备确定为目标移动设备。
105.第三方面,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车载计算机。
106.通过上述车辆,当判定驾驶员准备离开时进行一级提醒,告知驾驶员如果要离开车辆记得拿取移动设备,避免驾驶员在锁车后再开锁拿取移动设备;当车辆上锁且移动设备在车内时进行二级提醒,告知驾驶员移动设备还在车内记得拿取,避免驾驶员遗忘移动设备;采用两级提醒,提高提醒效果;根据信号强度值来判断移动设备是否在车内,判断结果更加精准,误差小。
107.如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车辆还包括分别与处理器连接的无线通信装置、点火装置、车门驱动装置、压力传感器组件、显示器、音响、车灯和喇叭;
108.所述无线通信装置用于与移动设备无线连接;
109.显示器和音响用于实施一级提醒;
110.车灯和喇叭用于实施二级提醒;
111.所述压力传感器组件设置在座椅上并用于检测座位压力值并发送至处理器。
112.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113.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