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瞳距调节装置及视力训练仪的制作方法

2021-11-24 18:5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视力训练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瞳距调节装置及视力训练仪。


背景技术:

2.现有的一些视力训练仪的镜筒无法调节瞳距,这就导致训练仪只能满足特定瞳距的人群的使用要求,瞳距过大或者过小的用户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即适用范围很局限。
3.另外,现有还有一些训练仪能够实现瞳距的调节,但是调节时只能够使瞳距固定在调节范围内的固定数值上,瞳距不一定能和用户的瞳距完全匹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使瞳距能够保持在调节范围内的任一数值上的瞳距调节装置及视力训练仪。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瞳距调节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架体和至少两个调节机构,所述架体与至少两个镜筒固定相连,所述调节机构均设置于所述架体上,且每个所述调节机构通过一连接件对应与一镜筒连接,所述连接件与架体转动连接于一转动点,所述连接件在各自对应的调节机构的带动下分别绕着对应的转动点转动,所述连接件转动的同时带动对应的镜筒向靠近或者远离另一个镜筒的方向移动;每个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调节齿轮和与第一调节齿轮相啮合的第二调节齿轮,所述第二调节齿轮与对应的连接件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动点,所述第一调节齿轮转动设置于所述架体上。
6.优选地,两个所述调节机构相独立设置,两个所述调节机构的两个第一调节齿轮同向或反向转动,驱动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二调节齿轮反向或同向转动。
7.优选地,两个所述调节机构的两个第一调节齿轮之间通过一第三连接杆同轴相连,两个所述调节机构的两个第一调节齿轮同向转动,驱动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二调节齿轮反向转动。
8.优选地,所述调节机构还均包括调节手轮,所述调节手轮与所述第一调节齿轮固定连接。
9.优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至少两个固定壁,每个所述固定壁固定于所述架体上,且对应与一所述调节机构相连。
10.优选地,所述架体包括本体和设置于本体上的两个夹持部,两个所述调节机构均设置于所述本体上,所述两个夹持部各固定夹持一镜筒。
11.优选地,所述调节机构还均包括一转动设置于架体上的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一端与调节手轮固定相连,另一端与第一调节齿轮同轴固定连接。
12.优选地,所述所述第二调节齿轮与架体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动点,且与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转动点位于所述第二调节齿轮的中心轴线上。
13.优选地,所述固定壁上设置有穿孔,所述第二连接杆穿过所述穿孔并转动设置于
所述穿孔内。
14.本发明还揭示了另外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视力训练仪,包括两个镜筒和上述的瞳距调节装置,所述瞳距调节装置与镜筒相连。
15.优选地,每个所述镜筒上固定设置一光模块,所述光模块包括电路板、激光发射器、激光罩和透镜,所述激光发射器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激光罩罩设于所述激光发射器外,且所述激光罩的一端与电路板连接,所述透镜设置于所述激光罩的另一端。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镜筒上设置两个调节机构,实现两个镜筒之间的间距可调节,且镜筒能够在调节过程中实现任一位置的停顿,使瞳距能够保持在调节范围内的任一数值上,从而适用于各种瞳距的人群,拓宽了使用范围。
18.2、本实用新型对两个镜筒分别设置两个调节机构,使得用户既可以实现单个镜筒位置的调节,也可以实现两个镜筒位置的同步调节。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视力训练仪其中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视力训练仪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镜筒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
24.100、瞳距调节装置,1、架体,11、本体,12、夹持部,2、第一调节机构,21、第一调节齿轮,22、第二调节齿轮,23、第一调节手轮,3、第二调节机构,31、第三调节齿轮,32、第四调节齿轮,33、第二调节手轮,4、第一连接件,5、第二连接件,6、镜筒,61、光源座,62、光模块,621、电路板,622、激光发射器,623、激光罩,624、透镜,7、第一固定壁,8、第二固定壁,20、第三连接杆,200、视力训练仪。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26.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一种瞳距调节装置及视力训练仪,通过对两个镜筒各设置一个调节机构,使得用户既可以实现单个镜筒位置的调节,也可以实现两个镜筒位置的同步调节,且可使镜筒能够在调节过程中实现任一位置的停顿,进而使瞳距能够保持在调节范围内的任一数值上。
27.结合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一种瞳距调节装置100,包括至少一个架体1、第一调节机构2、第二调节机构3、第一连接件4和第二连接件5,其中,架体1与两个镜筒6相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调节机构也可以设置在外围的其他架体结构(图未示)或者壳体(图未示)上,第一调节机构2通过第一连接件4与其中一个镜筒6相连,第二调节机构3通过第二连接件5与另一个镜筒6相连,两个调节机构2,3分别通过各自的连接件4,5带动对应的镜筒6向靠近或者远离另一个镜筒6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两个镜筒6间的间距可调。
28.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两个镜筒6平行设置,架体1包括本体11和设置于本体11上的
两个夹持部12,其中,本体11架设在两个镜筒6上,且本体11所在的方向与两个镜筒6所延伸的方向相垂直,本体11和两个镜筒6均是在水平方向上延伸。两个夹持部12各固定夹持一镜筒6,本实施例中,两个夹持部12为一环状,其内径与镜筒6的外径相配合。架体1用于支撑和安装调节机构2,3,当然,本实用新型对架体1的结构及设置的具体位置不做限制,只要能支撑和安装调节机构2,3即可。且架体1不限于设置一个,可设置多个,如设置两个,分别位于镜筒6的前后两端。
29.第一调节机构2和第二调节机构3均设置于架体的本体11上,且这两个调节机构2,3在本体11延伸的方向上分别设置于本体11的两侧。每个调节机构2,3各通过一固定壁与本体11相连。具体地,如图1所示,架体的本体11在其延伸的方向上的两侧各设置一固定壁7,8,为了便于描述,定义两个固定壁分别是第一固定壁7和第二固定壁8,其中,第一固定壁7和第二固定壁8均与本体11固定连接,且第一固定壁7和第二固定壁8均在竖直方向上延伸设置且两者相对设置,第一固定壁7和第二固定壁8用于分别支撑第一调节机构2和第二调节机构3。
30.如图2所示,第一调节机构2设置于第一固定壁7上,具体地,第一调节机构2包括第一调节齿轮21、第二调节齿轮22、第一连接杆(图未示)和第一调节手轮23,其中,第一调节齿轮21的延伸方向与镜筒6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二调节齿轮22与第一调节齿轮21相啮合,且第二调节齿轮22的延伸方向与本体11的延伸方向相同,即第一调节齿轮21与第二调节齿轮22相垂直。第二调节齿轮22与第一连接件4通过第二连接杆(图未示)相固定连接,且第二连接杆穿过本体11且转动设置于本体11上,即第二调节齿轮22通过第二连接杆与本体11转动连接于第一转动点(图未示),所述第一转动点位于所述第二调节齿轮22的中心轴线上。第一连接杆穿过第一固定壁7,且其一端与第一调节齿轮21同轴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调节手轮23固定相连。第一连接杆转动设置于第一固定壁7上,即在第一调节手轮23的作用下,第一连接杆可以在第一固定壁7内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调节齿轮21的转动,第二调节齿轮22在第一调节齿轮21的转动带动下转动。在其他替换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杆和第一调节手轮23可以省略设置,如直接手动作用于第一调节齿轮21上。
31.第二调节机构3设置于第二固定壁8上,第二调节机构3和第一调节机构2的结构相同。即第二调节机构3具体包括第三调节齿轮31、第四调节齿轮32、第一连接杆(图未示)和第二调节手轮33,其中,第三调节齿轮31延伸方向与镜筒6的延伸方向相同,第四调节齿轮32与第三调节齿轮31相配合,且第四调节齿轮32的延伸方向与本体11的延伸方向相同,即第三调节齿轮31与第四调节齿轮32相垂直。第四调节齿轮32与第二连接件5通过第二连接杆(图未示)相固定连接,且第二连接杆穿过本体11且转动设置于本体11上,即第四调节齿轮32通过第二连接杆与本体11转动连接于第二转动点(图未示),所述第二转动点位于所述第四调节齿轮32的中心轴线上。第一连接杆穿过第二固定壁8,且其一端与第三调节齿轮31同轴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调节手轮33固定相连。第一连接杆转动设置于第二固定壁8上,其在第二调节手轮33的作用下转动,进而带动第三调节齿轮31的转动,第四调节齿轮32在第三调节齿轮31的转动带动下转动。同样的,在其他替换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调节手轮33可以省略设置,即直接手动作用于第三调节齿轮31上。
32.第一调节机构2通过第一连接件4与架体1的其中一个夹持部12相连,通过该夹持部12与该夹持部12固持的镜筒6相连;第二调节机构3通过第二连接件5与架体的另一个夹
持部12相连,通过该另一个夹持部12与该另一个夹持部12固持的另一个镜筒6相连。具体地,第一连接件4和第二连接件5均竖直设置,其中,第一连接件4与第二调节齿轮22相固定连接。第一连接件4的下端与其中一夹持部12固定连接,且第二调节齿轮22还与架体的本体11转动连接于上述第一转动点,即第一连接件4在第二调节齿轮22的转动带动下可绕第一转动点转动。
33.第二连接件5与第四调节齿轮32相固定连接,第二连接件5的下端与另一个夹持部12固定连接,且第四调节齿轮32还与本体11转动连接于上述第二转动点,即第二连接件5在第四调节齿轮32的转动带动下可绕第二转动点转动。
34.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2所示,第一调节机构2和第二调节机构3两者独立设置,第一调节齿轮21和第三调节齿轮31之间不连接。该实施例的瞳距调节装置的具体工作原理为:用户根据实际情况转动第一调节手轮23和/或第二调节手轮33,调节手轮24,34通过连接杆23,33驱动对应的调节齿轮21,31转动,调节齿轮21,31驱动对应的调节齿轮22,32转动,调节齿轮22,32转动后通过连接件4,5带动对应的镜筒6绕着连接件4,5与本体11连接的转动点41,51转动,实现相应镜筒6向靠近或者远离另一个镜筒6的方向移动,即可调节两个镜筒6之间的距离。
35.如图3所示,在其他替换实施例中,第一调节机构2和第二调节机构3可互相连接,即第一调节齿轮21和第三调节齿轮31相连,具体可通过一第三连接杆20同轴相连,连接后,第一调节齿轮21和第三调节齿轮31为联动状态。该实施例的瞳距调节装置的具体工作原理为:用户根据实际情况转动任意一侧的调节手轮,调节手轮通过该侧的连接杆驱动对应的第一调节齿轮转动,该第一调节齿轮转动的同时带动另一侧的第一调节齿轮同向转动,两个第一调节齿轮分别驱动对应的第二调节齿轮反向转动,两个第二调节齿轮转动后通过连接件带动对应的两个镜筒5绕着各自连接件与本体11连接的转动点转动,实现两个镜筒6向彼此靠近或者远离的方向移动,即可调节两个镜筒6之间的距离。
36.结合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一种视力训练仪200,包括两个镜筒6和上述瞳距调节装置100,瞳距调节装置100与两个镜筒6相连,用于调整两个镜筒6之间的间距。
37.结合图1、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每个镜筒6为中空的圆柱体,且每个镜筒6的一端均套设有一个光源座61,光源座61上固定设置有一光模块62。光模块62具体包括电路板621、激光发射器622、激光罩623和透镜624,其中,激光发射器622设置在电路板621上,激光罩623罩设在激光发射器622的外围,激光罩623为中空的柱状体,激光罩623的一端与电路板621连接,透镜624设置在激光罩623的另一端;光模块62发出的光穿过镜筒6后从镜筒6的另一端射出。
38.本实用新型的瞳距调节装置100因实现了瞳距在调节范围内任一数值的上的保持,所以提高了其所属设备(如视力训练仪200)的适用性,使瞳距调节装置所属设备能够适用于不同瞳距的人群。另外,本实用新型既可以实现镜筒6位置的单个调节,也可以实现镜筒6位置的联动调节。
39.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技术特征已揭示如上,然而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仍可能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教示及揭示而作种种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替换及修饰,因此,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应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的内容,而应包括各种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替换
及修饰,并为本专利申请权利要求所涵盖。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