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自动旋转车型双面夹具的制作方法

2021-11-23 00:5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双面夹具技术领域,具体为自动旋转车型双面夹具。


背景技术:

2.焊接夹具在零部件的加工过程中具有比较广泛的应用,其结构对于零部件的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人们对零部件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的要求不断提高,焊接夹具的性能得到了人们的更多关注。
3.在传统技术中,零部件定位于焊接夹具上,然后再进行焊接操作,具体操作时,操作人员需要在安装焊接夹具的区域进行上件操作,上件完成后再进行焊接,焊接完成后再进行下一零部件的上件操作,显然,此种方式下,上件和焊接必须分时序进行,导致零部件的加工效率较低,上述技术中,操作人员进行上件操作的位置与进行焊接操作的位置相同,当操作人员进行上件操作时,此位置处的焊接装置容易对操作人员造成人身伤害,使得整个焊接过程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并且现有的车身焊装夹具只能适用于一种车型车身的焊接,并且焊接时的定位机构复杂,制造、使用以及维修维护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自动旋转车型双面夹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二)技术方案
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自动旋转车型双面夹具,包括m夹具本体和e夹具本体,所述m夹具本体顶端的一侧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第一夹紧臂,所述m夹具本体顶端的另一侧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第二夹紧臂,所述m夹具本体顶端位于第一夹紧臂与第二夹紧臂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架,所述m夹具本体顶端位于支架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气缸,所述e夹具本体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两个止动块,两个所述止动块的内部均套接有压块,所述e夹具本体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单元气缸,所述e夹具本体的顶端位于止动块的一侧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三夹紧臂,所述e夹具本体位于第一单元气缸的一侧设置有第四夹紧臂。
8.优选的,所述m夹具本体顶端的中部固定安装有第二气缸,所述m夹具本体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三气缸,所述m夹具本体的顶端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导向块。
9.优选的,所述m夹具本体的另一侧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第四气缸,所述m夹具本体另一侧位于第四气缸的下方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顶升机构。
10.优选的,所述e夹具本体的一侧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第二单元气缸,所述e夹具本体的另一侧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第三单元气缸,所述e夹具本体顶端位于第二单元气缸的一侧对称固定安装有第四单元气缸。
11.优选的,所述e夹具本体的顶端设置有顶升气缸,所述e夹具本体顶端位于第二单
元气缸的上方设置有第二顶升机构。
12.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自动旋转车型双面夹具,其具备的有益效果如下:
13.1、该实用新型整体结构设计构思巧妙,性能稳定,能使工件精准定位并加紧,保证批量产品形状与尺寸精度并实现同一个工位两个车型的工件焊接,减少了制造和维修成本,以及节省了生产车间的使用场地。
14.2、该实用新型夹具从初始状态到夹紧仅需几秒钟,符合大批量生产,各个定位单元保证了工件焊接的准确度,减少了工件的报废率,该套设备还可以配合其他工位进行流水线焊接。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m夹具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m夹具侧视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m夹具正视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e夹具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e夹具俯视图。
20.图中:1、m夹具本体;2、第一夹紧臂;3、第二夹紧臂;4、支架;5、第一气缸;6、第二气缸;7、第三气缸;8、导向块;9、第四气缸;10、第一顶升机构;11、m夹具本体;12、压块;13、第一单元气缸;14、第二单元气缸;15、第三夹紧臂;16、止动块;17、第三单元气缸;18、第四单元气缸;19、第四夹紧臂;20、顶升气缸;21、第二顶升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2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自动旋转车型双面夹具,如图1

5所示,包括m夹具本体1和e夹具本体11,m夹具本体1顶端的一侧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第一夹紧臂2,m夹具本体1顶端的另一侧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第二夹紧臂3,m夹具本体1顶端位于第一夹紧臂2与第二夹紧臂3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架4,m夹具本体1顶端位于支架4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气缸5,e夹具本体1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两个止动块16,两个止动块16的内部均套接有压块12,e夹具本体1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单元气缸13,e夹具本体11的顶端位于止动块16的一侧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三夹紧臂15,e夹具本体11位于第一单元气缸13的一侧设置有第四夹紧臂19。
22.m夹具本体1顶端的中部固定安装有第二气缸6,m夹具本体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三气缸7,m夹具本体1的顶端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导向块8,m夹具本体1的另一侧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第四气缸9,m夹具本体1另一侧位于第四气缸9的下方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顶升机构10。
23.e夹具本体11的一侧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第二单元气缸14,e夹具本体11的另一侧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第三单元气缸17,e夹具本体11顶端位于第二单元气缸14的一侧对称固定安装有第四单元气缸18,e夹具本体11的顶端设置有顶升气缸20,e夹具本体11顶端位于第二单元气缸14的上方设置有第二顶升机构21。
24.工作原理:m夹具初始状态,夹紧单元的第一夹紧臂2第二夹紧臂3打开,第一气缸5、第二气缸6、第三气缸7和第四气缸9收缩,第一顶升机构10收缩,当工件放进定位销后,第一气缸5,第二气缸6,第三气缸7和第四气缸9气缸动作伸出,第一夹紧臂2和第二夹紧臂3夹
紧工件,进行工件焊接,焊接结束后,第一顶升机构10中的气缸伸出,使工件上升,变位机旋转角度,工件因重心偏移滑向第一顶升机构10的圆柱上。
25.e夹具初始状态,夹紧单元的第三夹紧臂15和第四夹紧臂19打开,第一单元气缸13、第二单元气缸14、第三单元气缸17和第四单元气缸18收缩,第二顶升机构21收缩,当工件放进定位销后,第一单元气缸13、第二单元气缸14、第三单元气缸17和第四单元气缸18伸出,第三夹紧臂15和第四夹紧臂19夹紧工件,进行工件焊接,焊接结束后,第二顶升机构21中的气缸伸出,使工件上升,变位机旋转角度,工件因重心偏移滑向第二顶升机构21的圆柱和挡板上。
26.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
1.自动旋转车型双面夹具,包括m夹具本体(1)和e夹具本体(11),其特征在于:所述m夹具本体(1)顶端的一侧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第一夹紧臂(2),所述m夹具本体(1)顶端的另一侧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第二夹紧臂(3),所述m夹具本体(1)顶端位于第一夹紧臂(2)与第二夹紧臂(3)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架(4),所述m夹具本体(1)顶端位于支架(4)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气缸(5),所述e夹具本体(1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两个止动块(16),两个所述止动块(16)的内部均套接有压块(12),所述e夹具本体(1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单元气缸(13),所述e夹具本体(11)的顶端位于止动块(16)的一侧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三夹紧臂(15),所述e夹具本体(11)位于第一单元气缸(13)的一侧设置有第四夹紧臂(1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旋转车型双面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m夹具本体(1)顶端的中部固定安装有第二气缸(6),所述m夹具本体(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三气缸(7),所述m夹具本体(1)的顶端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导向块(8)。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旋转车型双面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m夹具本体(1)的另一侧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第四气缸(9),所述m夹具本体(1)另一侧位于第四气缸(9)的下方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顶升机构(1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旋转车型双面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e夹具本体(11)的一侧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第二单元气缸(14),所述e夹具本体(11)的另一侧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第三单元气缸(17),所述e夹具本体(11)顶端位于第二单元气缸(14)的一侧对称固定安装有第四单元气缸(18)。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旋转车型双面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e夹具本体(11)的顶端设置有顶升气缸(20),所述e夹具本体(11)顶端位于第二单元气缸(14)的上方设置有第二顶升机构(21)。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自动旋转车型双面夹具,涉及双面夹具领域。包括M夹具本体和E夹具本体,M夹具本体顶端的一侧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第一夹紧臂,M夹具本体顶端的另一侧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第二夹紧臂,M夹具本体顶端位于第一夹紧臂与第二夹紧臂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架,E夹具本体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两个止动块,E夹具本体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单元气缸,E夹具本体的顶端位于止动块的一侧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三夹紧臂,E夹具本体位于第一单元气缸的一侧设置有第四夹紧臂。该实用新型性能稳定,保证了批量产品形状与尺寸精度并实现同一个工位两个车型的工件焊接,减少了制造和维修成本,以及节省了生产车间的使用场地。节省了生产车间的使用场地。节省了生产车间的使用场地。


技术研发人员:姚文俊 林钟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立新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3.06
技术公布日:2021/11/22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