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保温管移动支座的制作方法

2021-11-22 21:0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保温管支座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保温管移动支座。


背景技术:

2.保温管适合输送在

50℃—150℃范围内的各种介质,它广泛应用于集中供热、供冷和热油的输送及暖室、冷库、煤矿、石油、化工等行业的保温保冷工程。管道保温可节省热源,使系统运行费用降低,所以在室内采暖系统中,一般在地沟内敷设的供回水管道均需采取保温措施。
3.安装保温管时,需要保温管支座对保温管进行支撑,参照图1,相关技术中的保温管支座包括底座3,底座3上固定连接有呈半圆形的下管架11,下管架11上方设有同样呈半圆形的上管架12,上管架12与下管架11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在对保温管2进行安装时,首先将保温管2搭接在下管架11上,然后将上管架11扣合在保温管2上方,最后利用螺栓对上管架12与下管架11进行锁紧固定。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保温管外套管的材质为具有延展性的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因温差会发生热胀冷缩,当保温管因温差发生热胀冷缩时,保温管支座不能随保温管发生移动;从而支座对保温管提供的支撑力位置发生改变,导致保温管受力不均,此时保温管可能会发生弯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小保温管发生弯折的可能性,本技术提供一种保温管移动支座。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保温管移动支座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保温管移动支座,包括相互拼接的上管架与下管架,下管架的下方设有底座,下管架靠近底座的一侧面固定连接有多个竖直设置的支板,支板的下表面安装有滚轮,底座的上表面开设有与支板一一对应的滑道,滚轮与滑道滚动配合。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保温管与下管架之间存在较大的摩擦力,所以当保温管沿轴向方向发生热胀冷缩时,保温管带动上管架与下管架沿保温管的轴向方向移动,下管架带动支板移动,同时滚轮与滑道发生相对滚动,从而使上管架与下管架对保温管提供支撑力的位置不发生明显的变化,进而使得上管架与下管架对保温管产生均匀的支撑力,减小保温管发生弯折的可能性。
9.可选的,支板下表面与滚轮相对的位置固定连接有两个安装板,滚轮位于两个安装板之间并与安装板转动连接,每个安装板远离滚轮的侧壁上均设有与滑道侧壁滚动配合的限位件。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滚轮在滑道中发生滚动时,限位件与滑道的侧壁接触并滚动配合,限位件对滚轮的移动路径进行限位,减小滚轮移动路径发生改变的可能性。
11.可选的,限位件包括安装在安装板侧壁上的滑移轮,滑移轮与滑道相靠近的一侧壁接触并滚动配合。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滚轮在滑道中滚动时,滑移轮与滑道相靠近的一侧壁接触并滚动配合,减小滚轮移动路径发生偏移的可能性。
13.可选的,上管架与下管架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设有多个与保温管外管壁抵接的抵接组件,多个抵接组件沿上管架与下管架的周向等距分布。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保温管沿径向发生热胀冷缩时,抵接组件始终与保温管的外管壁抵接,能够更加稳定的对保温管进行夹紧固定。
15.可选的,抵接组件包括一端固定连接在上管架或下管架上的氮气弹簧,所述氮气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一个弧形的抵接板。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保温管沿径向发生热胀冷缩时,氮气弹簧带动抵接板移动,使抵接板始终与保温管的外管壁抵接,能够更加稳定的对保温管进行夹紧固定。
17.可选的,所述下管架上的抵接板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保温管与凹槽相对应的位置固定连接有与凹槽相互插接的凸块。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块与凹槽插接,当保温管沿轴向发生热胀冷缩时,凸块带动下管架沿保温管的轴向移动,使架体对保温管提供支撑力的位置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减小保温管与下管架之间发生相对移动的可能性。
19.可选的,所述底座的下方设置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呈四棱台状且支撑座下底面的横截面积大于支撑座上顶面的横截面积。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支座时,将支撑座埋入地下,因支撑座下底面的横截面积大于支撑座上顶面的横截面积,使支撑座具有较好的支撑性,减小底座受到保温管的压力发生下陷的可能性,从而减小土壤进入滑道的可能性。
21.可选的,所述底座与支撑座之间固定连接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的边界凸出于底座的边界。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支座时,使分隔板远离底座的一表面与地面贴合,进一步减小土壤进入滑道中的可能性,从而使滚轮在滑道中滚动时更加顺畅。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设置滚轮,滚轮与滑道滚动配合,使上管架与下管架随保温管移动,减小保温管因受力不均发生弯折的可能性;
25.2.通过设置抵接组件,减小保温管在上管架和下管架之间发生相对移动的可能性;
26.3.通过在抵接板上开设凹槽,保温管与凹槽相对应的位置固定连接凸块,凸块位于凹槽中,减小保温管与下管架发生相对移动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27.图1是相关技术中支座结构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体现支座结构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体现限位件结构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架体;11、下管架;12、上管架;2、保温管;21、凸块;3、底座;31、滑道;4、支板;5、滚轮;51、安装板;6、抵接组件;61、氮气弹簧;62、抵接板;621、凹槽;7、限位件;71、滑移轮; 8、支撑座;9、分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2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保温管移动支座。参照图2,移动支座包括环形架体1,架体1中穿设有保温管2;架体1下方设有底座3,架体1靠近底座3的一侧面固定连接有三个支板4,三个支板4竖直设置且等距分布。支板4的下底面安装有两个滚轮5,两个滚轮5的连线方向沿着支板4的长度方向。底座3靠近支板4的一表面开设有与支板4一一对应的滑道31,滑道31沿保温管2的轴向设置;滚轮5与滑道31滚动配合。
33.由于保温管2与架体1之间存在较大的摩擦力,所以当保温管2沿轴向发生热胀冷缩时,保温管2会带动架体1发生微小的移动,架体1移动的过程中会带动支板4与底座3发生相对移动,支板4移动时会带动滚轮5与滑道31发生相对滚动;架体1随保温管2移动后对保温管2支撑的位置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减小保温管2因架体1提供支撑力的位置改变而发生弯折的可能性,提高保温管2的使用寿命。
34.架体1包括固定连接在三个支板4顶部的下管架11,在下管架11上方设有上管架12,下管架11与上管架12均呈半圆形,且下管架11与上管架12相互拼接后形成完整的圆形,上管架12与下管架11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上管架12与下管架11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设有两个抵接组件6,四个抵接组件6沿架体1的周向方向等间距排列,保温管2位于四个抵接组件6之间。
35.当要将保温管2穿设在架体1中时,松动螺栓,使上管架12与下管架11分离;然后将保温管2放置在下管架11上,使保温管2的外壁与下管架11的两个抵接组件6抵接;最后将上管架12与下管架11拼接,拧动螺栓对上管架12与下管架11进行固定,此时四个抵接组件6对保温管2进行抵紧并固定。当保温管2沿径向方向发生热胀冷缩时,抵接组件6始终与保温管2的外壁相互抵接,减小保温管2与架体1之间发生相对移动导致保温管2发生磨损的可能性。
36.抵接组件6包括一端固定连接在上管架12或下管架11上的氮气弹簧61,氮气弹簧6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呈弧形的抵接板62;每个抵接板62的中心轴线与架体1的中心轴线共线设置。其中设置在下管架11上的两个抵接板62上均开设有一个凹槽621,凹槽621位于抵接板62远离下管架11的一侧面;保温管2与凹槽621相对应的位置固定连接有凸块21。当保温管2安装在下管架11与上管架12之间时,凸块21插接在凹槽621中,此时保温管2处于原状态未发生形变,且氮气弹簧61处于压缩状态并对保温管2进行抵紧。
37.当保温管2沿轴向方向发生热胀冷缩时,凸块21随保温管2发生移动;凸块21移动的同时,通过凸块21与凹槽621的配合,使下管架11和上管架12随凸块21移动,从而保证架体1随保温管2的伸缩进行移动,进而保证架体1尽可能处于保温管2中间的位置,使保温管2受力均匀,减小保温管2发生弯折的可能性。
38.当保温管2遇冷沿径向发生收缩时,氮气弹簧61向靠近保温管2内部的方向恢复形变,氮气弹簧61恢复形变的同时使抵接板62始终与保温管2的外壁抵接,减小保温管2与架体1之间发生相对移动的可能性,从而保证保温管2始终处于被夹紧的状态。
39.参照图2与图3,支板4下表面与滚轮5相对的位置分别固定连接有两个竖直设置的安装板51,滚轮5位于两个安装板51之间并通过转轴与两个安装板51转动连接。当滚轮5沿着滑道31进行滚动时,滚轮5可能会沿着滑道31的宽度方向发生偏移,从而可能会导致架体
1在移动的过程中滚轮5与滑道31发生卡滞。
40.为了减小滚轮5与滑道31发生卡滞的可能性,在滚轮5两侧的安装板51上分别设有限位件7,限位件7与滑道31的竖直侧壁相互抵接。当滚轮5沿滑道31发生相对滚动时,限位件7对滚轮5的路径进行限位,使得滚轮5始终沿着同一直线进行滚动,从而减小滚轮5在滑道31中移动时发生偏移的可能性。
41.限位件7为水平安装在安装板51侧壁上的滑移轮71。当滚轮5沿滑道31进行滚动时,滚轮5两侧的滑移轮71与滑道31的两竖直侧壁相互接触并发生相对滚动。通过设置滑移轮71能够减小滚轮5在滑道31中进行滚动时发生偏移的可能性。
42.底座3下方设有支撑座8,支撑座8呈四棱台形且支撑座8下底面的横截面积大于上顶面的横截面积。底座3与支撑座8之间设有分隔板9,底座3、分隔板9以及支撑座8之间依次固定连接,且分隔板9的边界凸出于底座3的边界设置。
43.当安装移动支座时,将支撑座8埋于地下,使分隔板9与地面贴合。当架体1支撑保温管2时,由于支撑座8下底面面积较大,所以支撑座8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从而减小由于保温管2过重时使得底座3发生下陷的可能性,进而能够减小土壤进入滑道31的可能性,使滚轮5沿着滑道31可以顺畅的滚动。分隔板9使地面与底座3分离,进一步减小底座3下陷的可能性。
4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保温管移动支座的实施原理为:当水温发生变化使得保温管2发生热胀冷缩时,保温管2会带动架体1沿着保温管2的轴向发生移动,此时架体会带动滚轮5沿着滑道31进行滚动,滚轮5沿着滑道31进行滚动时滑移轮71与滑道31的侧壁之间发生相对滚动,从而使得架体1尽可能支撑在保温管2的中间位置,使得保温管2受力均匀,减小保温管2发生弯折的可能性。
45.当保温管2发生热胀冷缩时,氮气弹簧61带动抵接板62始终抵接在保温管2的侧壁上,从而更加稳定的对保温管2进行支撑。
4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