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壳体组件及其制作方法和电子设备与流程

2021-11-22 17:2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具体是涉及壳体组件及其制作方法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电子设备的壳体组件譬如手机后盖的纹理和颜色通常通过贴设于玻璃盖板上的装饰膜譬如菲林膜片实现。但是菲林膜片中的纹理层和镀膜层通常层叠设置,镀膜层的颜色通常是单一纯色,使得手机后盖颜色单调;纹理层能够使手机后盖在光的折射与反射作用下形成光影纹路效果,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手机后盖的纹理层次明显不足。技术实现要素: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及其制作方法和电子设备。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壳体组件,包括:5.壳体基材,所述壳体基材包括层叠设置的透光基体和纹路基体;其中所述纹路基体由第一经线材料与第一纬线材料编织形成,所述第一经线材料与所述第一纬线材料围成第一网格;以及6.装饰膜,所述装饰膜包括沿厚度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塑胶层、纹理层、镀膜层和油墨层,所述塑胶层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基材的一侧表面。7.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壳体组件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8.提供透光基体和纹路基体,所述透光基体与所述纹路基体层叠设置生成壳体基材,其中所述纹路基体由第一经线材料与第一纬线材料编织形成,所述第一经线材料与所述第一纬线材料围成第一网格;9.提供装饰膜,所述装饰膜包括沿厚度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塑胶层、纹理层、镀膜层和油墨层;10.将所述装饰膜的所述塑胶层设置于所述壳体基材的一侧表面。11.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组件。12.本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通过使壳体基材中的纹路基体与装饰膜分层设置,使得所述纹路基体的颜色与镀膜层的颜色层次分明且颜色更加丰富;所述纹路基体与所述纹路层分层间隔设置,使得所述纹路基体的纹路与所述纹理层的纹路层次分明;另外所述纹路基体中所述第一经线材料与所述第一纬线材料编织形成第一网格,所述第一网格即为所述纹路基体的纹路,即使没有光线的折射与发生,所述壳体组件依旧能够呈现出纹路效果。附图说明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1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立体示意图;15.图2是图1所示的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16.图3是图2所示的电子设备一实施例中壳体组件沿厚度方向的部分截面示意图;17.图4是图3所示的区域b的局部放大图;18.图5是图3所示的壳体组件沿c‑c方向的截面示意图;19.图6是图2所示的电子设备又一实施例中壳体组件沿厚度方向的部分截面示意图;20.图7是图6所示的区域d的局部放大图;21.图8是图7所示的沿e‑e方向的截面示意图;22.图9是图6所示的壳体组件一个变形沿厚度方向的部分截面示意图;23.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24.图11是图10所示的步骤s01一个实施例的子流程示意图;25.图12是图10所述的步骤s01又一个实施例的子流程示意图;26.图13是图12所示的子流程中的流程截面图;27.图14是图12所述的步骤s01一个变形的子流程示意图;28.图15是图10所示的步骤s02的子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2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对本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30.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31.请参照图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立体示意图。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1000。具体地,该电子设备1000可以为移动或便携式并执行无线通信的各种类型的计算机系统设备中的任何一种(图1中只示例性的示出了一种形态)。具体地,电子设备1000可以为移动电话或智能电话(例如,基于iphonetm,基于androidtm的电话),便携式游戏设备(例如nintendodstm,playstationportabletm,gameboyadvancetm,iphonetm)、膝上型电脑、pda、便携式互联网设备、音乐播放器以及数据存储设备,其他手持设备以及诸如头戴式耳机等,电子设备1000还可以为其他的需要充电的可穿戴设备(例如,诸如电子手镯、电子项链、电子设备或智能手表的头戴式设备(hmd))。32.电子设备1000还可以是多个电子设备中的任何一个,多个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蜂窝电话、智能电话、其他无线通信设备、个人数字助理、音频播放器、其他媒体播放器、音乐记录器、录像机、其他媒体记录器、收音机、医疗设备、车辆运输仪器、计算器、可编程遥控器、寻呼机、膝上型计算机、台式计算机、打印机、上网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da)、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mp)、运动图像专家组(mpeg‑1或mpeg‑2)音频层3(mp3)播放器,便携式医疗设备以及数码相机及其组合等设备。33.在一些情况下,电子设备1000可以执行多种功能(例如,播放音乐,显示视频,存储图片以及接收和发送电话呼叫)。如果需要,电子设备1000可以是诸如蜂窝电话、媒体播放器、其他手持设备、腕表设备、吊坠设备、听筒设备或其他紧凑型便携式的设备。34.请参照图2,图2是图1所示的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1000,可包括但不限于壳体组件100和显示屏组件200。壳体组件100与显示屏组件200固定连接并围成用于收容主板、摄像头模组、电池等器件的容置空间1001。35.请参照图3和图4,图3是图2所示的电子设备一实施例中壳体组件沿厚度方向的部分截面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的区域b的局部放大图。壳体组件100可包括但不限于壳体基材10和装饰膜20。壳体基材10包括层叠设置的透光基体11和纹路基体12,其中透光基体11可用于支撑并保护纹路基体12,纹路基体12可呈现出预设纹路、预设颜色,且纹路基体12呈现出的预设纹路、预设颜色可透过透光基体11。装饰膜20位于壳体基材10的一侧表面,一方面纹路基体12与装饰膜20可分别呈现不同的颜色,使得壳体组件100可呈现出纹路基体12与装饰膜20的组合颜色,另一方面由于纹路基体12与装饰膜20分层设置,使得壳体组件100的颜色、纹理富有层次感。36.其中,装饰膜20可包括沿厚度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塑胶层21、纹理层22、镀膜层23和油墨层24,其中塑胶层21与壳体基材10固定连接。塑胶层21为透光结构,用于承载纹理层22、镀膜层23和油墨层24。纹理层22上通过模具压印形成深浅不一的纹路,以使纹理层22能够通过光的折射与发射呈现出明暗交错的光影效果。镀膜层23用于使装饰膜20呈现出预设颜色,譬如使壳体组件100整体呈现出黑色、银色或者红色等。油墨层24一方面可用于作为装饰膜20的底色,另一方面用于吸收外接光线,避免外界光线穿过装饰膜20,使得电子设备1000内的器件老化。37.本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100,通过使壳体基材10中的纹路基体12与装饰膜20分层设置,使得纹路基体12的颜色与镀膜层23的颜色层次分明且颜色更加丰富;纹路基体12与纹路层23分层间隔设置,使得纹路基体12的纹路与纹理层23的纹路层次分明;另外,纹路基体12中第一经线材料121与第一纬线122材料编织形成第一网格120,第一网格120即为纹路基体12的纹路,即使没有光线的折射与发生,壳体组件100依旧能够呈现出纹路效果。38.请一并参照图5,图5是图3所示的壳体组件沿c‑c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具体地,纹路基体12可由具有预设颜色的第一经线材料121和第一纬线材料122编织形成,第一经线材料121与第一纬线材料122进而围成第一网格120,以使纹路基体12能够呈现出预设纹路和预设颜色。3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40.可选地,第一经线材料121与第一纬线材料122的材质可以是化学纤维、真丝、金属丝或天然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譬如,纹路基体12可由欧根纱制成,其中欧根纱采用化学纤维材质的第一经线材料121和第一纬线材料122编织形成,其中欧根纱的厚度在0.09‑0.11mm之间,因此纹路基体12的设置壳体基材10的厚度影响不大;欧根纱能够呈现出多种颜色和纹理,进而使得壳体基材10、壳体组件100够根据需求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纹理效果。41.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经线材料121与第一纬线材料122的材质还可以是金线、银线、铜线的一种或几种。具体地,金线呈黄色,银线呈白色,铜线呈紫红色。纹路基体12可由金材质的第一经线材料121与第一纬线材料122编织形成,使得纹路基体12整体呈现黄色。可以理解地,纹路基体12的第一经线材料121可采用金线,第一纬线材料122可采用银线进而使得纹路基体12呈现出黄白纹理。当然,第一经线材料121与第纬线材料还可采用其他金属丝,在此不一一列举。42.请继续参照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基材10不仅包括透光基体11和纹路基体12,还可包括固化胶13,其中透光基体11的数量为一层。具体地,固化胶13位于纹路基体12的第一经线材料121与第一纬线材料122围成的第一网格120中以及纹路基体12的相背两侧表面,固化胶13与纹路基体12形成纹路膜层结构130以用于固化纹路基体12。换言之,固化胶13可包括间隔相对设置的第一胶层131和第二胶层132以及连接第一胶层131、第二胶层132之间的胶柱133,第一胶层131、第二胶层132分别位于纹路基体12相背的两侧表面,胶柱133嵌设于第一网格120中。可选地,第一胶层131、第二胶层132的厚度为8‑12μm,使得固化胶13既能够包裹纹路基层,又不至于使得纹路膜层结构130过厚。43.纹路膜层结构130位于透光基体11与装饰膜20之间,进而使得纹路基体12能够充分与壳体基材10接触。可选地,固化胶13可为热固化胶水、紫外固化(uv,ultraviolet)胶水或热固、紫外双固化胶水中的一种。本实施例中,固化胶13可采用uv胶水,经紫外线照射后可快速固化,以完全包裹纹路基体12并形成纹路膜层结构130。44.可选地,透光基体11的材质可以是玻璃、塑胶等透光材质中的一种。纹路基体12与固化胶13形成的纹路膜层结构130位于透光结构的一侧表面并与透光基体11充分接触。45.可选地,壳体基材10还可包括胶水层14,胶水层14位于透光结构与纹路膜层结构130之间,用于连接固定透光基体11与纹路膜层结构130,进而使得壳体基材10结构连接性好。另外,胶水层14具有良好的光学效果,使得纹路基体12的颜色和纹理能够依次透过胶水层14与透光基体11。46.可以理解地,纹路基体12与装饰膜20分层设置,使得纹路基体12的颜色、纹路与装饰膜20的颜色、纹路具有层次感;另外,纹路基体12的颜色与装饰膜20的颜色存在较大区别,使得壳体组件100呈现的颜色更加丰富、绚丽。47.请参照图6至图8,图6是图2所示的电子设备又一实施例中壳体组件沿厚度方向的部分截面示意图,图7是图6所示的区域d的局部放大图,图8是图7所示的沿e‑e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在又一个实施例中,壳体基材10可包括至少两层透光基体11和一层纹路基体12。其中透光基体11可包括纤维结构111和凝固胶112,纤维结构111可由玻璃材纤维材质的第二经线材料1111与第二纬线材料1112编织形成,第二经线材料1111与第二纬线材料1112围成第二网格1110,凝固胶112位于第二网格1110中并位于纤维结构111相背的两侧表面。其中,纤维结构111用于增强透光基体11的结构强度,同时又不影响透光基体11的透光性能。凝固胶112既能够填充第二网格1110并包裹纤维结构111,进而保护纤维结构111,又具有透光性能,进而使得透光基体11同时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和透光性能。48.可选地,凝固胶112由树脂与固化剂混合并搅拌形成,其中树脂在软化过程中具有流动性,使得凝固胶112能够完全填充第一网格120;固化剂由于提高凝固胶112的强度,防止凝固胶112固化以后发生变形。其中,树脂为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酚醛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固化剂为胺类或酸酐类固化剂中的一种或多种。49.其中,单层透光基体11的厚度在0.09‑0.10mm之间,而壳体基材10的厚度通常在0.40‑0.60mm之间,因此壳体基材10通常包括3‑5层透光基体11,也即壳体基材10包括至少两层透光基体11。50.可选地,纹路基体12可位于任一相邻两层透光基体11之间。也即,至少两层透光基体11可分为两部分,其中每部分透光基体11中透光基层的层数可以是一层、两层或两层以上,在此不做具体限制。两部分的透光基体11分别生成第一透光基体组1101和第二透光基体组1102,可以理解地,当第一透光基体组1101或第二透光基体组1102中的透光基体11至少为两层时,至少两层透光基体11层叠设置。51.纹路基体12位于第一透光基体组1101与第二透光基体组1102之间。然后通过热压处理,使第一透光基体组1101、纹路基体12、第二透光基体组1102一体成型,并生成壳体基材10。本实施方式中,装饰膜20贴合于透光基体11背离纹路基体12的一侧表面,通过使纹路基体12位于任一相邻两层透光基体11之间,使得纹路基体12与装饰膜20层次分明,进而使得纹路基体12的纹理效果和颜色相对装饰膜20富有层次感。52.请一并参照图7,图9是图6所示的壳体组件一个变形沿厚度方向的部分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透光基体组1101包括两层透光基体11,第二透光基体组1102包括两层透光基体11,热压完成后壳体基材10的厚度在0.45‑0.55mm之间(如图6和图7所示)。可选地,第一透光基体组1101可包括三层透光基体11,第二透光基体组1102可包括一层透光基体11,同样的热压完成后壳体基材10的厚度在0.45‑0.55mm之间(如图8所示)。53.可选地,壳体基材10的多个透光基体11可依次层叠设置。纹路基体12位于多个透光基体11的一侧表面,纹路基体12可通过热压处理的方式与多个透光基体11一体成型并生成壳体基材10。本实施例中,装饰膜20贴合于纹路基体12背离多个透光基体11的一侧表面,通过使纹路基体12位于多个透光基体11的一侧表面,使得纹路基体12与装饰膜20层次分明,进而使得纹路基体12的纹理效果和颜色相对装饰膜20富有层次感。54.请参照图3,具体地,塑胶层21可采用pc(聚碳酸酯)、pp(聚丙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pvc(聚氯乙烯)材料中的一种制作而成,塑胶层21的厚度在0.13‑0.15mm之间。本实施方式中,塑胶层21采用pet材料制成,pet材料具有抗冲击强度好且抗紫外线、透光性好的优点。55.纹理层22设置于塑胶层21背离壳体基材10的表面。纹理层22材料是uv固化胶13,具体是聚氨酯丙烯酸酯。纹理层22通过转印工艺,具体是通过uv转印机将uv固化胶13涂覆于塑胶层21的表面,并经紫外光线照射后固化形成。纹理层22上具有深浅不一的纹理,以使塑胶层21的表面能够形成微纳米光学纹理,进而使得装饰膜20能够呈现出斑驳的光影效果。本实施例中,纹理层22的厚度为7‑9μm,紫外光照射能量1000‑1200mj。56.镀膜层23设置于纹理层22背离塑胶层21的表面,镀膜层23的数量至少为一层。当镀膜层23数为一层时,镀膜层23所用的材料为tio2或sio2,镀膜层23的厚度为150‑500nm。当镀膜层23数为多层时,多层镀膜层23可分为外层镀膜层23和内层镀膜层23,其中内层镀膜层23贴合于纹理层22设置。外层镀膜层23的层膜厚度为150‑500nm,外层镀膜层23所用的材料为tio2或sio2;内层膜层的层膜厚度为200‑800nm,内层镀膜层23所用的材料为nb2o5、al2o3、tio2和sio2中的一种或多种。57.其中,tio2具有最佳的不透光性、最佳白度和光亮度,粘附力强且具有较好的紫外线掩蔽作用,能够使镀膜层23呈现出雪白色。sio2具有坚硬、脆性的特点并且是无色透光的固体,可与tio2混合调节镀膜层23的颜色。nb2o5具有受热变黄色的特性,能够在壳体组件100受热时使壳体颜色发生变化。58.油墨层24位于镀膜层23背离纹理层22的表面。油墨层24通过丝印印刷的方式设置于镀膜层23的表面,用于吸收外界的光线,阻止外接光线穿过壳体组件100进入电子设备1000内部,影响电子设备1000内部元器件譬如摄像头模组的工作,并避免电子设备1000内元器件见光老化。本实施方式中,油墨层24的数量为三层,每层油墨的厚度在6‑8μm之间,用于确保油墨层24遮光的可靠性。59.请参照图10至图15,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11是图10所示的步骤s01一个实施例的子流程示意图,图12是图10所述的步骤s01又一个实施例的子流程示意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子流程中的流程截面图,图14是图12所述的步骤s01一个变形的子流程示意图,图15是图10所示的步骤s02的子流程示意图。60.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壳体组件的制作方法,壳体组件的制作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61.步骤s01:提供透光基体11和纹路基体12,将透光基体11与纹路基体12层叠设置并生成壳体基材10。62.其中,纹路基体12可由具有预设颜色的第一经线材料121和第一纬线材料122编织形成,第一经线材料121与第一纬线材料122进而围成第一网格120,以使纹路基体12能够呈现出预设纹路和预设颜色。63.可选地,第一经线材料121与第一纬线材料122的材质可以是化学纤维、真丝、金属丝或天然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譬如,纹路基体12可由欧根纱制成,其中欧根纱采用化学纤维材质的第一经线材料121和第二经线材料1111编织形成,其中欧根纱的厚度在0.09‑0.11mm之间,因此纹路基体12的设置壳体基材10的厚度影响不大;欧根纱能够呈现出多种颜色和纹理,进而使得壳体基材10、壳体组件100够根据需求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纹理效果。64.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经线材料121与第一纬线材料122的材质还可以是金线、银线、铜线的一种或几种。具体地,金线呈黄色,银线呈白色,铜线呈紫红色。纹路基体12可由金材质的第一经线材料121与第一纬线材料122编织形成,使得纹路基体12整体呈现黄色。可以理解地,纹路基体12的第一经线材料121可采用金线,第一纬线材料122可采用银线进而使得纹路基体12呈现出黄白纹理。当然,第一经线材料121与第纬线材料还可采用其他金属丝,在此不一一列举。65.在一个实施例中,透光结构的材质可以是玻璃、塑胶等透光材质中的一种。纹路基体12位于透光结构的一侧表面。66.请参照图11,本实施例中,透光基体11与纹路基体12层叠设置生成壳体基材10还包括一下步骤:67.步骤s11,提供固化胶13,将固化胶13涂覆于所述第一网格120中及所述纹路基体12的相背两侧表面,以使固化胶13与纹路基体12生成纹路膜层结构130。68.具体地,固化胶13将纹路基体12的第一网格120填平且固化胶13位于纹路基体12的相背两侧表面,固化胶13与纹路基体12形成纹路膜层结构130以用于固化纹路基体12。换言之,固化胶13可包括间隔相对设置的第一胶层131和第二胶层132以及连接第一胶层131、第二胶层132之间的胶柱133,第一胶层131、第二胶层132分别位于纹路基体12相背的两侧表面,胶柱133嵌设于第一网格120中。可选地,第一胶层131、第二胶层132的厚度为8‑12μm,使得固化胶13既能够包裹纹路基层,又不至于使得纹路膜层结构130过厚。69.其中,固化胶13可为热固化胶水、紫外固化(uv,ultraviolet)胶水或热固、紫外双固化胶13水中的一种。本实施例中,固化胶13可采用uv胶水,经紫外线照射后可快速固化,以完全包裹纹路基体12并形成膜层结构。70.步骤s12,提供胶水层14,并使胶水层14位于透光基体11与纹路膜层结构130之间。71.具体地,胶水层14用于连接固定透光基体11与纹路膜层结构130,进而提高壳体基材10的结构可靠性。另外,胶水层14具有良好的光学效果,使得纹路基体12的颜色和纹理能够依次透过胶水层14与透光基体11。72.请参照图12和图13,再又一个实施例中,透光结构包括至少两层透光基体11,至少两层透光基体11与纹路基体12通过热压处理的方式生成壳体基材10。73.本实施例中,提供透光基体11包括以下步骤:74.步骤s101,提供纤维结构111,其中纤维结构111由由玻璃材质的第二经线材料1111与第二纬线材料1112编织形成,第二经线材料1111与第二纬线材料1112围成第二网格1110。75.其中,纤维结构111用于增强透光基体11的结构强度,同时又不影响透光基体11的透光性能。76.步骤s102,提供凝固胶112,将凝固胶112涂覆于第二网格1110中并位于纤维结构111的相背两侧表面,以使凝固胶112与纤维结构111形成预浸料。77.可选地,凝固胶112由树脂与固化剂混合并搅拌形成,其中树脂在软化过程中具有流动性,使得凝固胶112能够完全填充第一网格120;固化剂由于提高凝固胶112的强度,防止凝固胶112固化以后发生变形。其中,树脂为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酚醛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固化剂为胺类或酸酐类固化剂中的一种或多种。78.其中,预浸料的厚度在0.09‑0.10mm之间,而壳体基材10的厚度通常在0.40‑0.60mm之间,因此壳体基材10通常包括3‑5层预浸料。79.步骤s103,提供离型膜,将离型膜贴设于预浸料的相背两侧表面。80.离型膜用于包括预浸料的相背两侧表面,防止粉尘、碎屑等落入预浸料的表面,影响预浸料的透光性能。81.步骤s104,对预浸料进行分切并去除离型膜,使预浸料形成多个透光基体11。82.具体地,预浸料的分切可按照不同的尺寸要求进行,譬如按照某一具体手机电池盖模具对应的长方形对预浸料进行分切。83.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透光基体11与纹路基体12层叠设置生成壳体基材10还包括一下步骤:84.步骤s105a,将多个透光基体11分为两部分,两部分的透光基体11分别生成第一透光基体组1101和第二透光基体组1102。85.其中每部分透光基体11中透光基层的层数可以是一层、两层或两层以上,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可以理解地,当第一透光基体组1101或第二透光基体组1102中的透光基体11至少为两层时,至少两层透光基体11层叠设置。86.步骤106a,将纹路基体12夹设于第一透光基体组1101与第二透光基体组1102之间,第一透光基体组1101、第二透光基体组1102与纹路基体12生成壳体基材10。87.具体地,将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透光基体组1101、纹路基体12、第二透光基体组1102放置于镜面模具中,然后通过热压机进行热压,使得第一透光基体组1101、第二透光基体组1102与纹路基体12一体成型。其中,镜面模具贴合透光基体11的表面贴设有离型膜,以防止镜面模具上的灰尘粘附于壳体基材10的表面。88.可选地,热压机的压力720kgf/cm2,压制的温度为130‑170℃,压制时间为100‑120min,真空为700‑760mmhg,以使第一透光基体组1101、第二透光基体组1102与纹路基体12能够快速、稳定且可靠地一体成型。89.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透光基体组1101包括两层透光基体11,第二透光基体组1102包括两层透光基体11,热压完成后壳体基材10的厚度在0.45‑0.55mm之间。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透光基体组1101可包括一层透光基体11,第二透光基体组1102可包括三层透光基体11,同样的热压完成后壳体基材10的厚度在0.45‑0.55mm之间。可以理解地,第一透光基体组1101还可包括三层、四层透光基体11,第二透光基体组1102还可包括三层、四层透光基体11,在此不一一列举。90.请参照图14,在又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透光基体11与纹路基体12层叠设置生成壳体基材10还包括以下步骤:91.步骤s105b,将多个透光基体11依次层叠设置,生成透光光盖板。92.步骤s106b,将纹路基体12固定于透光盖板的一侧表面。93.也即,将层叠设置的透光盖板、纹路基体12放置于镜面模具中,然后通过热压机进行热压,使得透光盖板与纹路基体12一体成型。其中,镜面模具贴合透光基体11的表面贴设有离型膜,以防止镜面模具上的灰尘粘附于壳体基材10的表面。94.请参照图15,步骤s02,提供装饰膜20,装饰膜20包括沿厚度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塑胶层21、纹理层22、镀膜层23和油墨层24。95.本实施例中,提供装饰膜20可包括以下步骤:96.步骤s21:提供塑胶层21。97.其中,塑胶层21可采用pc(聚碳酸酯)、pp(聚丙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pvc(聚氯乙烯)材料中的一种制作而成,塑胶层21的厚度在0.13‑0.15mm之间。本实施方式中,塑胶层21采用pet材料制成,pet材料具有抗冲击强度好且抗紫外线、透光性好的优点。98.步骤s22,在塑胶层21的一侧表面形成纹理层22。99.具体地,纹理层22设置于塑胶层21的一侧表面。纹理层22材料是uv固化胶13,具体是聚氨酯丙烯酸酯。纹理层22通过转印工艺,具体是通过uv转印机将uv固化胶13涂覆于塑胶层21的表面,并经紫外光线照射后固化形成。纹理层22上具有深浅不一的纹理,以使塑胶层21的表面能够形成微纳米光学纹理,进而使得装饰膜20能够呈现出斑驳的光影效果。本实施例中,纹理层22的厚度为7‑9μm,紫外光照射能量1000‑1200mj。100.步骤s23,在纹理层22背离塑胶层21的表面形成镀膜层23。101.具体地,镀膜层23的数量至少为一层。当镀膜层23数为一层时,镀膜层23所用的材料为tio2或sio2,镀膜层23的厚度为150‑500nm。当镀膜层23数为多层时,多层镀膜层23可分为外层镀膜层23和内层镀膜层23,其中内层镀膜层23贴合于纹理层22设置。外层镀膜层23的层膜厚度为150‑500nm,外层镀膜层23所用的材料为tio2或sio2;内层膜层的层膜厚度为200‑800nm,内层镀膜层23所用的材料为nb2o5、al2o3、tio2和sio2中的一种或多种。102.镀膜层23的颜色即为装饰膜20呈现的颜色,具体地,tio2具有最佳的不透光性、最佳白度和光亮度,粘附力强且具有较好的紫外线掩蔽作用,能够使镀膜层23呈现出雪白色。sio2具有坚硬、脆性的特点并且是无色透光的固体,可与tio2混合调节镀膜层23的颜色。nb2o5具有受热变黄色的特性,能够在壳体组件100受热时使壳体颜色发生变化。103.步骤s24,在镀膜层23背离纹理层22的表面形成油墨层24。104.具体地,油墨层24通过丝印印刷的方式设置于镀膜层23的表面,用于吸收外界的光线,阻止外接光线穿过壳体组件100进入电子设备1000内部,影响电子设备1000内部元器件譬如摄像头模组的工作,并避免电子设备1000内元器件见光老化。本实施方式中,油墨层24的数量为三层,每层油墨的厚度在6‑8μm之间,用于确保油墨层24遮光的可靠性。105.在其他实施例中,装饰膜20还可通过喷涂油漆或者转印油漆形成,在此不一一列举。106.步骤s03,将装饰膜20设置于壳体基材10的一侧表面。107.具体地,将光学胶涂覆于壳体基材10的一侧表面,通过光学胶使壳体基材10与装饰膜20固定连接。108.在一个实施例中,纹路基体12位于透光结构的一侧表面时,装饰膜20与纹路基体12贴合设置,既能够使纹路基体12与装饰膜20分层设置,又使纹路基体12与装饰膜20充分重合,使得壳体组件100整体的颜色、纹理富有层次感,并且使壳体组件100的颜色更加丰富。109.又一个实施例中,纹路基体12位于任一相邻两个透光基体11之间,装饰膜20贴合于靠近纹路基体12的透光基体11表面,既能够使纹路基体12与装饰膜20分层设置,又使纹路基体12与装饰膜20充分重合,使得壳体组件100整体的颜色、纹理富有层次感,并且使壳体组件100的颜色更加丰富。110.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当前第1页12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