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无机房电梯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1-22 13:4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机房电梯结构。


背景技术:

2.电梯作为建筑物内垂直运输最主要的交通工具,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对电梯井道的尺寸要求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3.对于无机房电梯,曳引机一般放置在井道顶部、轿厢一侧侧壁与井道侧壁之间的位置,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传统的直条型电梯井道,使得曳引机在井道内的布置会极大地限制整个井道的宽度尺寸的缩小,导致建筑利用面积降低,相对成本升高。
4.另外,对于上述传统无机房电梯,曳引机在井道内的布置也往往使得轿厢侧壁与井道侧壁的距离较大,当其大于国标要求的限定值时,就需要采用较高的轿顶护栏,导致井道顶层高度的大幅增加,最终也导致建筑成本的升高。而随着最新电梯国标的颁布执行,该限定值变得更小,传统无机房电梯往往只能采用较高的轿顶护栏,导致产品竞争力的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无机房电梯曳引机在井道内的布置会极大地限制整个井道的宽度尺寸的缩小,导致建筑利用面积降低,导致井道顶层高度的大幅增加,相对成本升高的技术缺陷。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7.一种无机房电梯结构,包括井道,所述井道内设置有轿厢系统、对重系统、曳引机、以及钢丝绳系统,所述井道顶部侧壁设置有镂空部,所述镂空部与井道形成“7”字型的井道结构,所述曳引机固定安装在所述镂空部内且曳引机的曳引轮伸出在所述井道内,曳引机对轿厢系统、对重系统通过钢丝绳系统进行曳引。
8.进一步的,所述轿厢系统包括轿厢、轿厢反绳轮、以及对称设置在井道两侧的轿厢导轨,所述轿厢与所述轿厢导轨活动连接,所述轿厢反绳轮设置在两侧轿厢导轨的前后两侧。
9.进一步的,所述对重系统包括对重、对重反绳轮、以及对重导轨,所述对重的两端与所述对重导轨滑动连接,所述对重导轨设置于所述井道内,所述对重反绳轮设置于所述对重顶部,所述对重反绳轮通过钢丝绳系统与曳引机传动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钢丝绳系统包括钢丝绳、轿厢绳头、以及对重绳头,所述轿厢绳头固定设置于轿厢导轨顶部一侧,所述对重绳头固定设置于对重顶部井道梁上。
11.进一步的,所述镂空部为矩状凹陷结构,所述镂空部内底部固定设置有承重圈梁,所述曳引机固定设置在所述承重圈梁上。
12.进一步的,从俯视方向看,所述对重反绳轮与曳引轮呈一字排列,且所述曳引轮的投影与对重反绳轮的投影相互不重合。
13.进一步的,所述曳引机两端出绳点分别设置于轿厢导轨两侧。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5.本发明提出的无机房电梯及其井道,通过采用“7”字型的异形井道,使得曳引机在井道侧壁的放置不影响电梯井道的宽度尺寸,同时由于采用井道顶部圈梁进行电梯承重,从而使得电梯的整体布置更加灵活,成本得以降低。由于对重架与轿厢底部反绳轮分设于轿厢及对重导轨两侧,故对重与轿厢反绳轮出绳互不影响,井道的宽度仅受到对重架厚度及运动部件安全距离影响,而对重导轨距可尽井道深做到最宽,且对重架上行的极限高度比传统布置要高,故对重架的高度可做到极限高,故对重架的厚度可做到最小,故可实现井道的极至小,提高建筑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发明无机房电梯井道的布置图;
18.图2为本发明对重位于顶层的主视剖视图;
19.图3为本发明轿厢位于顶层的主视剖视图;
20.图4为本发明对重位于顶层的侧视剖视图。
21.图中:1.井道、2.轿厢、3.镂空部、4.曳引机、5.对重、6.对重反绳轮、7.对重导轨、8.轿厢反绳轮、9.轿厢导轨、10.承重圈梁、11.钢丝绳、12.轿顶护栏、13.轿厢绳头、14.对重绳头。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3.如图1

4所示,一种无机房电梯结构,包括井道1,所述井道1内设置有轿厢系统、对重系统、曳引机4、以及钢丝绳系统,所述井道1顶部侧壁设置有镂空部3,所述镂空部3与井道1形成“7”字型的井道结构,所述曳引机4固定安装在所述镂空部3内且曳引机4的曳引轮伸出在所述井道1内,曳引机4对轿厢系统、对重系统通过钢丝绳系统进行曳引。
24.参照图1的无机房电梯井道布置可以看出,所述无机房电梯包括轿厢系统、对重系统、曳引机及钢丝绳系统,所述轿厢系统包括轿厢、轿厢反绳轮及轿厢导轨,所述对重系统包括对重、对重反绳轮及对重导轨,所述钢丝绳系统包括钢丝绳、轿厢绳头及对重绳头,所述无机房电梯安装在“7”字型的异形井道中。参照图1,结合曳引机的布置,对重反绳轮可平行于对重设置,而无需倾斜设置,则对重反绳轮与对重的连接结构更为简单,成本更低。
25.参照图2可得知,由于设置镂空部,安装曳引机的井道顶部位置的井道宽度比井道其他位置的井道宽度大,使曳引机得以在井道顶部镂空的空间安装,从而不会成为井道宽度做小的限制因素,避免由于曳引机的布置导致整个井道的宽度都需加大的情况,最终使
建筑成本得以大幅降低,由于曳引机布置在井道顶部镂空部内,从而无需重点控制曳引机的厚度,曳引机的成本不会因此升高,如果由于成本控制或曳引机的内部结构设计的影响,需要加大曳引机厚度,则只需将井道顶部镂空的空间适当加大即可,而这对建筑成本的影响很小。
26.具体的,如图所示,所述轿厢系统包括轿厢2、轿厢反绳轮8、以及对称设置在井道1两侧的轿厢导轨9,所述轿厢2与所述轿厢导轨9活动连接,所述轿厢反绳轮8设置在两侧轿厢导轨9的前后两侧。
27.具体的,如图所示,所述对重系统包括对重5、对重反绳轮6、以及对重导轨7,所述对重5的两端与所述对重导轨7滑动连接,所述对重导轨7设置于所述井道1内,所述对重反绳轮6设置于所述对重5顶部,所述对重反绳轮6通过钢丝绳系统与曳引机4传动连接。具体的,如图所示,所述钢丝绳系统包括钢丝绳11、轿厢绳头13、以及对重绳头14,所述轿厢绳头13固定设置于轿厢导轨顶部一侧,所述对重绳头14固定设置于对重顶部井道梁上。
28.具体的,如图所示,所述镂空部3为矩状凹陷结构,所述镂空部3内底部固定设置有承重圈梁10,所述曳引机4固定设置在所述承重圈梁10上。
29.具体的,如图所示,从俯视方向看,所述对重反绳轮6与曳引轮呈一字排列,且所述曳引轮的投影与对重反绳轮的投影相互不重合。
30.参照图4、图1,所述异形井道的顶部镂空的空间设置有承重圈梁,曳引机设置在承重圈梁上,即采用建筑承重,而不是传统无机房电梯通常采用的对重导轨承重,而由于对重导轨无需为曳引机承重,因此对重导轨的强度得以降低,从而可以采用尺寸更小的导轨或空心导轨,大幅降低导轨成本;由于曳引机采用建筑圈梁承重,因此曳引机在井道的布置不会受到对重导轨、轿厢导轨等电梯部件的限制,布置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如图1所示的井道布置图为其中一种较优的布置方式,对重反绳轮与曳引轮成一字排开,且曳引轮与对重反绳轮的投影不重合,从而曳引机的布置不会影响对重的上行空间,即曳引机无需为了腾出对重上行的空间而安装在更高的位置,也即井道顶层高度得以降低。
31.参照图1,由于对重反绳轮与曳引轮成一字排开,曳引轮与轿厢反绳轮的引绳点不与对重投影重合,从而无需采用异形对重块,对重块的成本得以降低。由于对重与轿厢反绳轮出绳互不影响,井道的宽度仅受到对重架厚度及运动部件安全距离影响,而对重导轨距可尽井道深做到最宽,且对重架上行的极限高度比传统布置要高,故对重架的高度在不影响顶层高时可做到极限高,故对重架的厚度可做到最小,故可实现井道的极至小,提高建筑的利用率。
32.进一步的,所述曳引机4两端出绳点分别设置于轿厢导轨两侧。
33.参照图3,由于“7”字型井道的采用,使得曳引机安装侧的轿厢侧壁与井道侧壁的距离得以做小,从而即使基于最新国标对轿顶护栏高度的更严格的要求,依然可以采用较矮的轿顶护栏,从而可使井道顶层高度得以降低,进一步降低建筑成本。
34.本发明提出的无机房电梯及其井道,通过采用“7”字型的异形井道,使得曳引机在井道侧壁的放置不影响电梯井道的宽度尺寸,同时由于采用井道顶部圈梁进行电梯承重,从而使得电梯的整体布置更加灵活,成本得以降低。
35.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36.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