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椎间融合器的制作方法

2021-11-20 02:5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脊柱胸腰椎椎间融合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2.在用于骨骼修复或矫正的器材中,脊柱产品相比其他产品具有产品类型丰富、病症及入路多样的特点。其中,椎间融合器类产品可以根据所适用的椎体的不同类型,可以分类为颈椎融合器和胸腰椎融合器。现有的椎间融合器由早期的骨块式结构开始,发展演化过程中经历了钛合金融合器、peek(poly-ether-ether-ketone,聚醚醚酮)融合器以及3d打印融合器。上述各类现有设计方案均属于通过设计不同的规格,而在术中选择合适的长宽高度来配合的产品,导致产品规格多样化,无法适应不同高度的椎间隙。因此,可撑开式的椎间融合器应运而生。然而,现有的可撑开式的椎间融合器普遍存在结构复杂、操作繁琐、无法实现高度的自锁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简便、能够实现高度的自锁的椎间融合器。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椎间融合器。其中,所述椎间融合器包含主体、两个支撑板以及撑开组件。所述主体具有内腔,所述主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连通于所述内腔的上开口和下开口。所述两个支撑板分别设置于所述上开口和所述下开口,所述支撑板与所述主体滑动配合而能相对所述主体撑开。所述撑开组件包含螺杆及两组齿轮轴。所述螺杆沿第一水平方向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内腔。所述两组齿轮轴分别位于所述螺杆的上方和下方,每组齿轮轴包含至少一根齿轮轴,所述齿轮轴沿垂直于第一水平方向的第二水平方向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内腔,所述齿轮轴设置有沿第二水平方向间隔分布的齿轮和顶推臂,所述齿轮与所述螺杆啮合,所述顶推臂沿所述齿轮轴的径向延伸。其中,所述椎间融合器被配置为能够经由所述螺杆旋转带动所述两组齿轮轴同步旋转,所述两组齿轮轴的所述顶推臂分别顶推所述两个支撑板相对所述主体在竖直方向移动。
6.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支撑板的朝向所述主体的表面设置有滑块,所述主体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滑块与所述滑槽滑动配合。
7.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支撑板设置有多对所述滑块,所述多对滑块沿第一水平方向间隔布置,同对的两个所述滑块沿第二水平方向间隔布置;所述主体设置有多对滑槽,所述多对滑槽沿第一水平方向间隔布置,同对的两个所述滑槽沿第二水平方向间隔布置。其中,多个所述滑块一一对应地滑动配合于多个所述滑槽。
8.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两个支撑板设置的所述滑块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其中,所述两个支撑板共用多个所述滑槽,每个所述滑槽同时与分别属于所述两个支撑板的相对应的两个所述滑块滑动配合。
9.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主体具有在第二水平方向上平行的两个侧壁,多个所述滑槽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侧壁。
10.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支撑板的朝向所述主体的表面朝向所述主体凸设有凸台,所述凸台的外周形状与所述上开口和所述下开口的形状相匹配。其中,所述滑块设置于所述凸台的外周。
11.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每组所述齿轮轴包含多根所述齿轮轴,所述多根齿轮轴沿第一水平方向间隔分布。
12.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每根所述齿轮轴设置有多个所述顶推臂,所述多个顶推臂的其中一部分在第一水平方向上位于所述齿轮的一侧,其中另一部分在第一水平方向上位于所述齿轮的另一侧。
13.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主体具有在第二水平方向上平行的两个侧壁,所述主体对应于每根所述齿轮轴分别设置有一对轴孔,同对的两个所述轴孔分别相对地设置在所述两个侧壁上。其中,所述齿轮轴的两端分别可旋转地设置于同对的两个所述轴孔中。
14.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齿轮轴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挡圈,以在第二水平方向上将所述齿轮轴限位在两个所述轴孔之间。
15.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提出的椎间融合器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6.本发明提出的椎间融合器包含主体、两个支撑板以及撑开组件。撑开组件包含螺杆及两组齿轮轴。两组齿轮轴分别位于螺杆的上方和下方,齿轮轴设置有间隔分布的齿轮和顶推臂,齿轮与螺杆啮合。据此,通过调节螺杆旋转能够带动两组齿轮轴同步旋转,两组齿轮轴的顶推臂分别顶推两个支撑板相对主体在竖直方向移动。通过上述设计,本发明提出的椎间融合器在实现上下两个支撑板同步撑开的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的优点。并且,由于采用螺杆与齿轮轴的配合设计实现撑开功能,螺杆与齿轮的啮合特性还使本发明具备自锁功能。
附图说明
17.通过结合附图考虑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各种目标、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附图仅为本发明的示范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其中:
18.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椎间融合器的分解示意图;
19.图2是图1示出的椎间融合器的主体的主视图;
20.图3是图1示出的椎间融合器的主体的俯视图;
21.图4是图1示出的椎间融合器的主体的左视图;
22.图5是图1示出的椎间融合器的上支撑板的主视图;
23.图6是图1示出的椎间融合器的上支撑板的俯视图;
24.图7是图1示出的椎间融合器的上支撑板的左视图;
25.图8是图1示出的椎间融合器的下支撑板的主视图;
26.图9是图1示出的椎间融合器的下支撑板的俯视图;
27.图10是图1示出的椎间融合器的下支撑板的左视图;
28.图11是图1示出的椎间融合器的螺杆的主视图;
29.图12是图1示出的椎间融合器的齿轮轴的主视图;
30.图13是图1示出的椎间融合器的齿轮轴的左视图;
31.图14是图1示出的椎间融合器的挡圈的主视图;
32.图15是图1示出的椎间融合器的锁定销的主视图。
33.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34.100.主体;
35.110.侧壁;
36.111.滑槽;
37.112.上轴孔;
38.113.下轴孔;
39.114.上连通槽;
40.115.下连通槽;
41.120.第一端壁;
42.121.第一调节孔;
43.122.锁定孔;
44.123.锁定销;
45.124.器械把持孔;
46.130.第二端壁;
47.131.第二调节孔;
48.200.上支撑板;
49.210.上滑块;
50.220.上凸台;
51.221.避让槽;
52.230.上通孔;
53.240.防滑结构;
54.300.下支撑板;
55.310.下滑块;
56.320.下凸台;
57.330.下通孔;
58.400.螺杆;
59.410.单向螺纹;
60.420.螺头;
61.421.内六角结构;
62.500.齿轮轴;
63.510.齿轮;
64.520.顶推臂;
65.530.挡圈;
66.540.环形槽;
67.x.第一水平方向;
68.y.第二水平方向;
69.z.竖直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70.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实施例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是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71.在对本发明的不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下面描述中,参照附图进行,所述附图形成本发明的一部分,并且其中以示例方式显示了可实现本发明的多个方面的不同示例性结构、系统和步骤。应理解的是,可以使用部件、结构、示例性装置、系统和步骤的其他特定方案,并且可在不偏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进行结构和功能性修改。而且,虽然本说明书中可使用术语“之上”、“之间”、“之内”等来描述本发明的不同示例性特征和元件,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文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本说明书中的任何内容都不应理解为需要结构的特定三维方向才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内。
72.参阅图1,其代表性地示出了本发明提出的椎间融合器的分解示意图。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提出的椎间融合器是以应用于胸腰椎椎间融合的椎间融合器为例进行说明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为将本发明的相关设计应用于其他类型的融合器或其他场景中,而对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多种改型、添加、替代、删除或其他变化,这些变化仍在本发明提出的椎间融合器的原理的范围内。
73.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提出的椎间融合器能够设置在两块椎骨之间的缝隙中,并分别上下撑开两块椎骨。该椎间融合器主要包含主体100、两个支撑板以及撑开组件。配合参阅图2至图15,图2中代表性地示出了椎间融合器的主体100的主视图;图3中代表性地示出了椎间融合器的主体100的俯视图;图4中代表性地示出了椎间融合器的主体100的左视图;图5中代表性地示出了椎间融合器的上支撑板200的主视图;图6中代表性地示出了椎间融合器的上支撑板200的俯视图;图7中代表性地示出了椎间融合器的上支撑板200的左视图;图8中代表性地示出了椎间融合器的下支撑板300的主视图;图9中代表性地示出了椎间融合器的下支撑板300的俯视图;图10中代表性地示出了椎间融合器的下支撑板300的左视图;图11中代表性地示出了椎间融合器的螺杆400的主视图;图12中代表性地示出了椎间融合器的齿轮轴500的主视图;图13中代表性地示出了椎间融合器的齿轮轴500的左视图;图14中代表性地示出了椎间融合器的挡圈530的主视图;图15中代表性地示出了椎间融合器的锁定销123的主视图。以下将结合上述附图,对本发明提出的椎间融合器的各主要组成部分的结构、连接方式和功能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74.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100具有内腔,且主体100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上开口和下开口,上开口和下开口分别连通于内腔。两个支撑板分别设置在上开口和下开口,支撑板与主体100滑动配合而能相对主体100撑开。其中,为了便于理解和说明,定义设置在上开口的支撑板为上支撑板200,定义设置在下开口的支撑板为下支撑板300。即,上支撑板200能够由上开口起始相对主体100向上移动,下支撑板300能够由下开口起始相对主体100向下移动。撑开组件主要包含螺杆400及两组齿轮轴。螺杆400沿第一水平方向x
可旋转地设置在内腔中。两组齿轮轴分别位于螺杆400的上方和下方,且每组齿轮轴包含至少一根齿轮轴500(本实施方式中以每组齿轮轴包含两根齿轮轴500为例进行说明)。齿轮轴500沿垂直于第一水平方向x的第二水平方向y可旋转地设置在内腔中,齿轮轴500上设置有沿第二水平方向y(即齿轮轴500的轴向)间隔分布的齿轮510和顶推臂520。齿轮510与螺杆400的单向螺纹410啮合,顶推臂520沿齿轮轴500的径向延伸。据此,当需要将椎间融合器的两个支撑板上下撑开时,可以通过调节螺杆400旋转,利用螺杆400带动上下两组齿轮轴同步旋转,两组齿轮轴的顶推臂520随齿轮轴500旋转而分别顶推上下两个支撑板相对主体100在竖直方向移动。通过上述设计,本发明提出的椎间融合器在实现上下两个支撑板同步撑开的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的优点。并且,由于采用螺杆400与齿轮轴500的配合设计实现撑开功能,螺杆400与齿轮510的啮合特性还使本发明具备自锁功能。
75.较佳地,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100具有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平行的两个侧壁110,主体100对应于每根齿轮轴500分别设置有一对轴孔,同对的两个轴孔分别相对地设置在两个侧壁110上,齿轮轴500的两端分别可旋转地设置在同对的两个轴孔中。其中,基于本实施方式中每组齿轮轴均包含沿第一水平方向x间隔布置的两根齿轮轴500的设计,主体100相应地设置有四对轴孔。具体而言,这四对轴孔包含两对上轴孔112和两对下轴孔113。
76.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3所示,基于上轴孔112的设计,在本实施方式中,两对上轴孔112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间隔布置,且两对上轴孔112分别供位于螺杆400上方的两根齿轮轴500旋转设置。同对的两个上轴孔112分别设置在两个侧壁110上。在此基础上,侧壁110可以优选地自顶边向下开设上连通槽114,且上连通槽114的下端连通于上轴孔112,从而使上轴孔112呈现不完整的孔型,类似孔槽结构。上轴孔112剩余孔型可以优选为优弧形,即上连通槽114连通于上轴孔112的位置的宽度小于上轴孔112的最大宽度(亦或孔径),据此能够将齿轮轴500的端部卡入上轴孔112中,并能实现对齿轮轴500的定位。另外,上连通槽114可以优选为倒梯形的槽型,即上连通槽114的位于侧壁110顶边的槽口宽度大于连通于上轴孔112的位置的宽度,据此能够在齿轮轴500卡入过程中便于操作,并提供导向功能。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轴孔112亦可采用完整的孔型而开设在侧壁110上,并不以本实施方式为限。
77.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3所示,基于下轴孔113的设计,在本实施方式中,两对下轴孔113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间隔布置,且两对下轴孔113分别供位于螺杆400下方的两根齿轮轴500旋转设置。同对的两个下轴孔113分别设置在两个侧壁110上。在此基础上,侧壁110可以优选地自底边向上开设下连通槽115,且下连通槽115的上端连通于下轴孔113,从而使下轴孔113呈现不完整的孔型,类似孔槽结构。下轴孔113剩余孔型可以优选为优弧形,即下连通槽115连通于下轴孔113的位置的宽度小于下轴孔113的最大宽度(亦或孔径),据此能够将齿轮轴500的端部卡入下轴孔113中,并能实现对齿轮轴500的定位。另外,下连通槽115可以优选为梯形的槽型,即下连通槽115的位于侧壁110底边的槽口宽度大于连通于下轴孔113的位置的宽度,据此能够在齿轮轴500卡入过程中便于操作,并提供导向功能。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下轴孔113亦可采用完整的孔型而开设在侧壁110上,并不以本实施方式为限。
78.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14所示,基于主体100具有侧壁110且侧壁110设置有轴孔设计,在本实施方式中,齿轮轴500的两端可以优选地分别设置有挡圈530,用以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将齿轮轴500限位在两个轴孔之间,避免齿轮轴500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窜动。
79.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14所示,基于挡圈530的设计,在本实施方式中,挡圈530可以优选地采用“c”字型结构。
80.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12所示,基于挡圈530的设计,在本实施方式中,齿轮轴500的邻近两端的位置可以优选地设置有两个环形槽540,用以分别供齿轮轴500两端的两个挡圈530安装。据此,当齿轮轴500的两端分别可选择地设置在两个轴孔(上轴孔112或下轴孔113)中时,挡圈530的内环卡置在环形槽540内,挡圈530的侧面抵顶在侧壁110上,从而实现对齿轮轴500的限位。
81.较佳地,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100具有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相对的两个端壁,为了便于理解和说明,以下定义两个端壁分别为第一端壁120和第二端壁130。其中,这两个端壁上分别开设有调节孔,即开设在第一端壁120上的第一调节孔121和开设在第二端壁130上的第二调节孔131。螺杆400的两端分别可旋转地设置在两个调节孔中,且螺杆400的螺头420可以优选地显露于主体100外部,则螺头420经由第一调节孔121显露在第一端壁120的外部。
82.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4所示,基于主体100具有第一端壁120和第二端壁130的设计,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壁120(即显露有螺头420的端壁)可以优选地沿竖直方向z开设有锁定孔122。其中,该锁定孔122的一端孔口位于第一端壁120的顶部或者底部,锁定孔122的另一端孔口连通于第一端壁120上设置的第一调节孔121。在此基础上,椎间融合器还可以优选地包含锁定销123,锁定销123可拆装地设置在锁定孔122中,用以在水平方向上锁定螺杆400,防止螺杆400沿水平方向窜动。
83.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4所示,基于主体100具有第一端壁120和第二端壁130的设计,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壁120可以优选地呈平板状结构,第二端壁130可以优选地呈弧面状结构。
84.进一步地,如图1、图2和图4所示,基于主体100具有第一端壁120和第二端壁130的设计,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壁120的外表面的两侧可以分别优选地开设有两个器械把持孔124,且这两个器械把持孔124分别位于第一调节孔121的两侧。
85.较佳地,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支撑板200的朝向主体100的表面(即下表面)可以优选地设置有上滑块210。相应地,主体100可以优选地设置有滑槽111,滑槽111沿竖直方向z延伸。据此,上滑块210与滑槽111滑动配合,从而使上支撑板200可上下滑动地设置在主体100的上开口。
86.进一步地,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基于上支撑板200设置有上滑块210且主体100设置有滑槽111的设计,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板可以进一步优选地设置有两对上滑块210。其中,两对上滑块210是沿第一水平方向x间隔布置,且同对的两个上滑块210是沿第二水平方向y间隔布置。相应地,主体100可以进一步优选地设置有两对滑槽111。其中,两对滑槽111是沿第一水平方向x间隔布置,且同对的两个滑槽111是沿第二水平方向y间隔布置。据此,两对上滑块210分别对应于两对滑槽111,同对的两个上滑块210分别对应于同对的两个滑槽111,即,四个滑块与四个滑槽111一一对应地滑动配合。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滑块210的数量亦可为一个、两个、三个及四个以上,滑槽111的数量亦可为一个、两个、三个及四个以上。上滑块210为多个时,多个上滑块210亦可采用其他分布形式,滑槽111为多个时,亦可采用其他分布形式。上滑块210的数量并不限于与滑槽111的数量相等,上滑块210亦不限于与
滑槽111一一对应,例如,可以采用多个上滑块210中的两个以上同时与一个滑槽111滑动配合的设计,均不以本实施方式为限。
87.较佳地,如图1、图2和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支撑板300的朝向主体100的表面(即上表面)可以优选地设置有下滑块310。相应地,主体100可以优选地设置有滑槽111,滑槽111沿竖直方向z延伸。据此,下滑块310与滑槽111滑动配合,从而使下支撑板300可上下滑动地设置在主体100的下开口。
88.进一步地,如图1、图2和图8所示,基于下支撑板300设置有下滑块310且主体100设置有滑槽111的设计,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板可以进一步优选地设置有两对下滑块310。其中,两对下滑块310是沿第一水平方向x间隔布置,且同对的两个下滑块310是沿第二水平方向y间隔布置。相应地,主体100可以进一步优选地设置有两对滑槽111。其中,两对滑槽111是沿第一水平方向x间隔布置,且同对的两个滑槽111是沿第二水平方向y间隔布置。据此,两对下滑块310分别对应于两对滑槽111,同对的两个下滑块310分别对应于同对的两个滑槽111,即,四个滑块与四个滑槽111一一对应地滑动配合。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下滑块310的数量亦可为一个、两个、三个及四个以上,滑槽111的数量亦可为一个、两个、三个及四个以上。下滑块310为多个时,多个下滑块310亦可采用其他分布形式,滑槽111为多个时,亦可采用其他分布形式。下滑块310的数量并不限于与滑槽111的数量相等,下滑块310亦不限于与滑槽111一一对应,例如,可以采用多个下滑块310中的两个以上同时与一个滑槽111滑动配合的设计,均不以本实施方式为限。
89.进一步地,如图1、图2、图5和图8所示,基于上滑块210、下滑块310和滑槽111的上述设计,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支撑板200设置的上滑块210的数量和下支撑板300设置的下滑块310的数量均为四个,即上滑块210的数量与下滑块310的数量可以优选为相等。再者,当上滑块210与下滑块310的数量相等是,两者的布置方式可以进一步优选为相同,即,多个上滑块210与多个下滑块310一一对应,亦即,每一个上滑块210在竖直方向z上均对应有一个位于其下方的下滑块310。在此基础上,每对上下对应的一个上滑块210和一个下滑块310可以进一步优选地共用一个滑槽111,即,每个滑槽111是与一个上滑块210和一个下滑块310滑动配合,且该上滑块210位于该下滑块310的上方。具体而言,以本实施方式中上滑块210和下滑块310分别为四个为例,主体100可以对应设置有四个滑槽111,且这四个滑槽111分为两对,两对滑槽111沿第一水平方向x间隔布置,同对的两个滑槽111沿第二水平方向y间隔布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上滑块210与下滑块310一一对应时,亦可分别滑动配合于独立的滑槽111,且上滑块210所配合的滑槽111与相对应的下滑块310所配合的滑槽111是在竖直方向z上上下间隔地设置在主体100上。再者,当上滑块210与下滑块310不采用一一对应的设计时,上滑块210与下滑块310各自所配合的滑槽111亦可在水平方向上错开,均不以本实施方式为限。
90.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4所示,基于主体100设置有滑槽111的设计,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100具有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平行的两个侧壁110。在此基础上,滑槽111可以优选地设置在这两个侧壁110的至少其中之一上。
91.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4所示,基于滑槽111设置在侧壁110上的设计,同时基于主体100设置有两对滑槽111的设计,在本实施方式中,同对的两个滑槽111可以分别设置两个侧壁110上,即,分别属于两对的各一个滑槽111在一个侧壁110上沿第一水平方向x间隔布置,
分别属于两对的各另一个滑槽111在另一个侧壁110上沿第一水平方向x间隔布置。
92.较佳地,如图1、图5至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支撑板200的朝向主体100的表面(即下表面)可以优选地朝向主体100凸设有上凸台220。具体而言,上凸台220大致呈环状结构,且环绕在上支撑板200的下表面的周缘内侧一周。在此基础上,上支撑板200的外周形状可以优选地与主体100的外周形状相匹配,且上凸台220的外周形状可以优选地与上开口(亦包含下开口)的形状相匹配。据此,当上支撑板200未被撑开而设置在上开口处时,上凸台220的外周与主体100的内壁(即内腔的腔壁)相贴合,而使上支撑板200利用上凸台220将上开口封闭,且上支撑板200的外周与主体100的外周大致形成一整体结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凸台220亦可采用板状结构、块状结构、或间断的环状结构等,并不以本实施方式为限。
93.进一步地,如图1、图5和图7所示,基于上凸台220的设计,同时基于上支撑板200设置有上滑块210的设计,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滑块210可以优选地设置在上凸台220的外周。据此,当上支撑板200未被撑开而封闭于上开口时,上凸台220的外周贴合于主体100的内壁,且凸出于上凸台220的外周的上滑块210容纳在主体100开设的滑槽111中。当撑开组件将上支撑板200相对主体100向上撑开时,上滑块210在滑槽111内滑动。另外,滑槽111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采用上下两端封闭的结构,能够避免上滑块210由滑槽111脱出,从而实现对上支撑板200向上移动的限位。
94.进一步地,如图1、图5和图7所示,基于上凸台220的设计,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上凸台220在竖直方向z上具有一定厚度时,上凸台220还可以优选地设置有避让槽221,用以在上支撑板200未被撑开和刚开始被撑开的状态下,避免与螺杆400和齿轮轴500产生结构干涉。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基于上凸台220的设计,当上凸台220在竖直方向z上的厚度较薄时,亦可不设置上述避让槽221。即,上支撑板200未被撑开而设置在上开口处时,如上凸台220的厚度不足以与螺杆400和齿轮轴500产生结构干涉,则无需设置上述避让槽221,并不以本实施方式为限。
95.较佳地,如图1、图5至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支撑板300的朝向主体100的表面(即上表面)可以优选地朝向主体100凸设有下凸台320。具体而言,下凸台320大致呈环状结构,且环绕在下支撑板300的上表面的周缘内侧一周。在此基础上,下支撑板300的外周形状可以优选地与主体100的外周形状相匹配,且下凸台320的外周形状可以优选地与下开口(亦包含上开口)的形状相匹配。据此,当下支撑板300未被撑开而设置在下开口处时,下凸台320的外周与主体100的内壁(即内腔的腔壁)相贴合,而使下支撑板300利用下凸台320将下开口封闭,且下支撑板300的外周与主体100的外周大致形成一整体结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下凸台320亦可采用板状结构、块状结构、或间断的环状结构等,并不以本实施方式为限。
96.进一步地,如图1、图5和图7所示,基于下凸台320的设计,同时基于下支撑板300设置有下滑块310的设计,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滑块310可以优选地设置在下凸台320的外周。据此,当下支撑板300未被撑开而封闭于下开口时,下凸台320的外周贴合于主体100的内壁,且凸出于下凸台320的外周的下滑块310容纳在主体100开设的滑槽111中。当撑开组件将下支撑板300相对主体100向下撑开时,下滑块310在滑槽111内滑动。另外,滑槽111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采用上下两端封闭的结构,能够避免下滑块310由滑槽111脱出,从而实现对
下支撑板300向下移动的限位。
97.进一步地,如图1、图5和图7所示,基于下凸台320的设计,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下凸台320在竖直方向z上具有一定厚度时,下凸台320还可以优选地设置有避让槽221,用以在下支撑板300未被撑开和刚开始被撑开的状态下,避免与螺杆400和齿轮轴500产生结构干涉。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基于下凸台320的设计,当下凸台320在竖直方向z上的厚度较薄时,亦可不设置上述避让槽221。即,下支撑板300未被撑开而设置在下开口处时,如下凸台320的厚度不足以与螺杆400和齿轮轴500产生结构干涉,则无需设置上述避让槽221,并不以本实施方式为限。
98.较佳地,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支撑板200的背向主体100的表面(即上表面)可以优选地设置有防滑结构240,用以增大上支撑板200的上表面的表面积,从而优化上支撑板200与椎骨的结合效果。
99.较佳地,如图8和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支撑板300的背向主体100的表面(即下表面)可以优选地设置有防滑结构240,用以增大下支撑板300的下表面的表面积,从而优化下支撑板300与椎骨的结合效果。
100.进一步地,如图5、图6、图8和图9所示,基于上支撑板200和下支撑板300的防滑结构240的设计,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防滑结构240的形状可以优选为波浪形纹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防滑结构240的形状还可以采用锯齿形纹理(例如梯形锯齿、矩形锯齿等)、不规则纹理等,并不以本实施方式为限。另外,当上支撑板200和下支撑板300均设置防滑结构240时,上支撑板200与下支撑板300所设置的防滑结构240并不限于相同。
101.较佳地,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支撑板200可以优选地开设有上通孔230,上通孔230贯穿上支撑板20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
102.较佳地,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支撑板300可以优选地开设有下通孔330,下通孔330贯穿下支撑板30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
103.较佳地,如图1和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螺杆400的杆体上设置有单向螺纹410,螺杆400的一端设置有螺头420,且螺头420的端面可以优选地开设有内六角结构421。据此,当需要撑开两个支撑板时,可以利用外六角扳手或其他工具配合于螺头420的内六角结构421,从而实现对螺杆400的旋转调节。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螺头420的端面亦可设置其他便于旋拧的结构,例如外六角结构、内三角结构等,并不以本实施方式为限。
104.较佳地,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每组齿轮轴可以优选地包含两根齿轮轴500,且同组的两根齿轮轴500是沿第一水平方向x间隔分布。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每组齿轮轴所包含的齿轮轴500的数量还可以是一根、三根或四根以上,且当一组齿轮轴包含多根齿轮轴500时,同组的这些齿轮轴500是沿第一水平方向x间隔分布。另外,上下两组齿轮轴各自所包含的齿轮轴500的数量可以优选为相同,当然亦可不相同。
105.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每组齿轮轴包含两根齿轮轴500的设计,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下两组齿轮轴各自所包含的齿轮轴500可以优选为一一对应地布置形式。即,位于螺杆400上方的任一齿轮轴500均在竖直方向z上与一根位于螺杆400下方的齿轮轴500上下相对布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无论两组齿轮轴的数量是否相同,两组齿轮轴亦可采用错开的方式布置,并不以本实施方式为限。
106.较佳地,如图1、图12和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每根齿轮轴500上可以优选地
设置有两个顶推臂520。其中,这两个顶推臂520在第一水平方向x上可以优选地分别位于齿轮510的两侧。据此,通过在每根齿轮轴500上设置多个顶推臂520,能够进一步优化支撑板扩展的稳定性,还能够使操作者更加省力。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每根齿轮轴500上也可以仅设置一个顶推臂520,或者设置两个以上的顶推臂520,且当齿轮轴500上设置多个顶推臂520时,可以优选地将这些顶推臂520的一部分设置在齿轮510的沿第二水平方向y的一侧,并将其余的顶推臂520设置在齿轮510的另一侧。另外,各齿轮轴500上设置的顶推臂520的数量并不限于相同,布置形式也不限于相同,均不以本实施方式为限。
107.需说明的是,如图1至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支撑板200与下支撑板300的结构大致相同,亦可理解为上支撑板200与下支撑板300相对一基准面镜像分布,且该基准面是主体100的中间水平面。进一步地,基于上支撑板200与下支撑板300结构大致相同的设计,主体100亦可为一镜像对称结构,且主体100互为镜像的上、下两部分亦是相对上述基准面而言。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支撑板200与下支撑板300的几个亦可不相同,例如两者的形状不同、厚度不同、尺寸不同等,则主体100的结构亦可根据上支撑板200与下支撑板300的结构区别分别对应调整,并不以本实施方式为限。
108.在此应注意,附图中示出而且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椎间融合器仅仅是能够采用本发明原理的许多种椎间融合器中的几个示例。应当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原理绝非仅限于附图中示出或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椎间融合器的任何细节或椎间融合器的任何部件。
109.综上所述,本发明提出的椎间融合器包含主体、两个支撑板以及撑开组件。撑开组件包含螺杆及两组齿轮轴。两组齿轮轴分别位于螺杆的上方和下方,齿轮轴设置有间隔分布的齿轮和顶推臂,齿轮与螺杆啮合。据此,通过调节螺杆旋转能够带动两组齿轮轴同步旋转,两组齿轮轴的顶推臂分别顶推两个支撑板相对主体在竖直方向移动。通过上述设计,本发明提出的椎间融合器在实现上下两个支撑板同步撑开的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的优点。并且,由于采用螺杆与齿轮轴的配合设计实现撑开功能,螺杆与齿轮的啮合特性还使本发明具备自锁功能。
110.以上详细地描述和/或图示了本发明提出的椎间融合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这里所描述的特定实施方式,相反,每个实施方式的组成部分和/或步骤可与这里所描述的其它组成部分和/或步骤独立和分开使用。一个实施方式的每个组成部分和/或每个步骤也可与其它实施方式的其它组成部分和/或步骤结合使用。在介绍这里所描述和/或图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时,用语“一个”、“一”和“上述”等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术语“包含”、“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此外,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字限制。
111.虽然已根据不同的特定实施例对本发明提出的椎间融合器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认识到可在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对本发明的实施进行改动。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