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11-20 02:1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2.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所需的信号经过调制形成调制信号,并搭载在高频的载波信号上,通过发射天线发射至空中,通过接收天线接收空中的信号,接收天线接收到的信号中,不光包括所需的信号,而且还包括其它频率的谐波、噪声信号。对接收天线接收到的信号需要用滤波器滤除不需要的谐波、噪声信号。
3.本技术的发明人在长期的研发工作中发现,滤波腔的排布、滤波支路传输零点的设置并不合理,使得滤波支路的体积较大、带外抑制特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滤波器,该滤波器包括:壳体,具有第一方向和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第一公共腔,设置在壳体一侧;第一滤波支路,设置在壳体上,与第一公共腔耦合,由依次耦合的十一个滤波腔组成,第一滤波支路的十一个滤波腔形成三个容性交叉耦合零点和两个感性交叉耦合零点;第二滤波支路,设置在壳体上,由依次耦合的九个滤波腔组成,第二滤波支路的九个滤波腔形成一个容性交叉耦合零点和一个感性交叉耦合零点;第三滤波支路,设置在壳体上,与第一公共腔耦合,由依次耦合的八个滤波腔组成,第三滤波支路的八个滤波腔形成三个感性交叉耦合零点;第四滤波支路,设置在壳体上,与第一公共腔耦合,由依次耦合的八个滤波腔组成,第四滤波支路的八个滤波腔形成一个容性交叉耦合零点;第一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第八滤波腔为陶瓷滤波腔,且第一滤波支路的带宽范围为:1805mhz~1880mhz,第二滤波支路的带宽范围为:2110mhz~2170mhz,第三滤波支路的带宽范围为:1710mhz~1785mhz,第四滤波支路的带宽范围为:1920mhz~1980mhz。
6.本技术至少具备如下有益效果:一方面,通过公共腔的设置能够减少抽头、以及焊接点的数量,进而减小滤波器的体积、节省物料,通过滤波支路形成的交叉耦合零点能提高滤波器的带外抑制性能。
附图说明
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8.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9.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的第一滤波支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10.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的飞杆结构示意图;
11.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的第二滤波支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12.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的第三滤波支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13.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的第四滤波支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14.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的电路图;
15.图8是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的第一滤波支路的结构示意图;
16.图9是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的第二滤波支路的结构示意图;
17.图10是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的第三滤波支路的结构示意图;
18.图11是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的第四滤波支路的结构示意图;
19.图12是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13是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的一谐振器的剖视图;
21.图14是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的另一谐振器的剖视图;
22.图15是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的另一谐振器的剖视图;
23.图16是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的抑制响应示意图;
24.图17是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的损耗响应示意图;
25.图18是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的一实际指标调试图;
26.图19是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的另一实际指标调试图;
27.图20是本技术提供的通信系设备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对本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9.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30.请参阅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10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滤波器10包括:壳体120,具有第一方向d1和与第一方向d1垂直的第二方向d2。其中,壳体120可以包括底壁,侧壁以及上壁,以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第一公共腔c1,设置在壳体120一侧;第一滤波支路101,设置在壳体120上,与第一公共腔耦合,由依次耦合的十一个滤波腔组成,第一滤波支路101的十一个滤波腔形成三个容性交叉耦合零点和两个感性交叉耦合零点;第二滤波支路102,设置在壳体120上,由依次耦合的九个滤波腔组成,第二滤波支路102的九个滤波腔形成一个容性交叉耦合零点和一个感性交叉耦合零点;第三滤波支路103,设置在壳体120上,与第一公共腔c1耦合,由依次耦
合的八个滤波腔组成,第三滤波支路103的八个滤波腔形成三个感性交叉耦合零点;第四滤波支路104,设置在壳体120上,与第一公共腔耦合,由依次耦合的八个滤波腔组成,第四滤波支路104的八个滤波腔形成一个容性交叉耦合零点。其中,耦合零点也称为传输零点,能够实现零点抑制,便于调试指标。传输零点能够使得滤波器10传输函数等于零,即在传输零点对应的频点上电磁能量不能通过网络,因而起到完全隔离作用,对通带外的信号起到抑制作用,能更好的实现与多个通带间或外界的高度隔离。
32.公共腔的设置能够减少抽头、以及焊接点的数量,进而减小滤波器10的体积、节省物料,滤波支路形成的交叉耦合零点能提高滤波器10的带外抑制性能。
33.其中,第一滤波支路101的带宽范围为:1805mhz~1880mhz,第二滤波支路102的带宽范围为:2110mhz~2170mhz,第三滤波支路103的带宽范围为:1710mhz~1785mhz,第四滤波支路104的带宽范围为:1920mhz~1980mhz。
34.其中,在一些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滤波支路101的十一个滤波腔可以形成三个容性交叉耦合零点和一个感性交叉耦合零点。具体的,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一滤波腔a1与第三滤波腔a3之间、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五滤波腔a5与第七滤波腔a7之间、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七滤波腔a7与第九滤波腔a9之间分别设置有容性交叉耦合元件,以形成三个容性交叉耦合零点;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三滤波腔a3与第五滤波腔a5之间设置有感性交叉耦合元件,以形成第一滤波支路101的一个感性交叉耦合零点。在此实施例下,第一滤波支路101的带宽范围为:1930mhz~1990mhz,第二滤波支路102的带宽范围为:2110mhz~2180mhz,第三滤波支路103的带宽范围为:1850mhz~1910mhz,第四滤波支路104的带宽范围为:1710mhz~1780mhz。
35.因此,本技术所提供的滤波器10可以应用于5g通信系统。
36.请参阅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10的第一滤波支路101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37.具体的,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一滤波腔a1与第三滤波腔a3之间、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五滤波腔a5与第七滤波腔a7之间、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七滤波腔a7与第九滤波腔a9之间分别设置有容性交叉耦合元件,其电效果分别等效于电容c1、c2、c3,以形成第一滤波支路101的三个容性交叉耦合零点;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三滤波腔a3与第五滤波腔a5之间、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九滤波腔a9与第十一滤波腔a11之间设置有感性交叉耦合元件,其电效果分别等效于电感l1、l2,以形成第一滤波支路101的两个感性交叉耦合零点。
38.请参阅图3,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10的飞杆结构示意图。
39.具体的,容性交叉耦合元件为飞杆,飞杆包括支撑卡座31和耦合探针32,耦合探针32固定在支撑卡座31上,支撑卡座31设置于壳体120的底壁上。其中,支撑卡座31为ptfe或工程塑料。
40.更具体的,感性交叉耦合元件为金属耦合筋,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三滤波腔a3与第五滤波腔a5之间、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九滤波腔a9与第十一滤波腔a11之间分别开设有窗口,金属耦合筋设置于窗口处。
41.其中,由于金属耦合筋受到外界温度的变化小,通过金属耦合筋实现感性交叉耦合能够避免滤波器10产生温度漂移。
42.请参阅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10的第二滤波支路102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43.具体的,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七滤波腔b7与第九滤波腔b9之间设置有一感性交
叉耦合元件,其电效果等效于电感l1,以形成第二滤波支路102的一个感性交叉耦合零点,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六滤波腔b6与第九滤波腔b9之间设置有一容性交叉耦合元件,其电效果等效于电容c1,以形成第二滤波支路102的一个容性交叉耦合零点。关于容性耦合元件以及感性耦合元件的详细叙述请参阅上述内容,不再赘述。
44.请参阅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10的第三滤波支路103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45.具体的,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二滤波腔c2与第五滤波腔c5之间、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三滤波腔c3与第五滤波腔c5之间、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六滤波腔c6与第八滤波腔c8之间分别设置有一感性交叉耦合元件,其电效果分别等效于电感l1、l2、l3,以形成第三滤波支路103的三个感性交叉耦合零点。
46.请参阅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10的第四滤波支路104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47.具体的,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六滤波腔d6与第八滤波腔d8之间设置有一容性交叉耦合元件,其电效果等效于电容c1,以形成第四滤波支路104的一个容性交叉耦合交叉零点。
48.请参阅图7,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10的电路图。
49.如图7所示,第一滤波支路101、第三滤波支路103、第四滤波支路104均与第一公共腔c1耦合连接,且第一公共腔c1与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一滤波腔b1均与第一端口l1耦合连接。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八滤波腔c8与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八滤波腔d8与第二端口m2耦合连接,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十一滤波腔a11与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九滤波腔b9与第三端口m1耦合连接。其中,滤波腔之间的普通耦合与交叉耦合的电效果可以等效于图中所示的电阻(图中用长方形表示)。
50.请参阅图1,具体的,第一滤波支路101与第二滤波支路102的滤波腔划分为沿第一方向d1排列的三列;第三滤波支路103的滤波腔与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二滤波腔d2至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八滤波腔d8划分为沿第一方向d1排列的三列。
51.通过较为规则的分列排布以减小滤波腔之间设置的空隙,进而减小滤波器10的体积。
52.请一并参阅图1与图8,图8是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10的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结构示意图。
53.如图6所示,第一滤波支路101设置于壳体120上,具体的,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十一滤波腔a11、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九滤波腔a9、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七滤波腔a7、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五滤波腔a5、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三滤波腔a3、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一滤波腔a1沿第二方向d2依次相邻排列为一列;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十滤波腔a10、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八滤波腔a8、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六滤波腔a6、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四滤波腔a4、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二滤波腔a2沿第二方向d2依次相邻排列为一列;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二滤波腔a2分别与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一滤波腔a1、第三滤波腔a3相邻设置。
54.通过相邻设置以进一步减小滤波腔之间的间隙,以减小滤波器10的体积。
55.请一并参阅图1与图9,图9是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10的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结构示意图。
56.具体的,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七滤波腔b7、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六滤波腔b6、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五滤波腔b5、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四滤波腔b4、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
三滤波腔b3、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二滤波腔b2、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一滤波腔b1沿第二方向d2依次相邻排列为一列;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八滤波腔b8、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九滤波腔b9沿第二方向d2依次相邻排列为一列;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九滤波腔b9分别与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六滤波腔b6、第七滤波腔b7相邻排列。
57.如图1所示,具体的,第二滤波支路102的第九滤波腔b9与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十滤波腔a10沿第二方向d2依次相邻设置。
58.请一并参阅图1与图10、图11,图10、图11是分别是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10的第三滤波支路103、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结构示意图。
59.具体的,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一滤波腔c1、第二滤波腔c2、第五滤波腔c5、第六滤波腔c6、第八滤波腔c8沿第二方向d2依次相邻排列为一列;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二滤波腔d2、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三滤波腔c3、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四滤波腔c4、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七滤波腔c7、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八滤波腔d8沿第二方向d2依次相邻排列为一列;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三滤波腔d3、第四滤波腔d4、第五滤波腔d5、第六滤波腔d6、第七滤波腔d7沿第二方向d2依次相邻排列为一列;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三滤波腔c3分别与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二滤波腔c2、第三滤波支路103第五滤波腔c5、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三滤波腔d3、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四滤波腔d4相邻设置;且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一滤波腔c1、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二滤波腔d2、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三滤波腔d3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一公共腔c1分别与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一滤波腔a1、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一滤波腔c1、第四滤波支路104的第一滤波腔d1相邻设置。
60.请参阅图12,图12为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10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61.如图12所示,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滤波器10还包括第五滤波支路105、第六滤波支路106、第七滤波支路107、第八滤波支路108、第九滤波支路109、第十滤波支路110、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第十三滤波支路113、第十四滤波支路114、第十五滤波支路115、第十六滤波支路116、第二公共腔c2、第三公共腔c3以及第四公共腔c4。
62.具体的,第五滤波支路105由依次耦合的九个滤波腔构成,第六滤波支路106由依次耦合的十一个滤波腔构成,第七滤波支路107由依次耦合的八个滤波腔构成,第八滤波支路108由依次耦合的八个滤波腔构成,第九滤波支路109由依次耦合的十一个滤波腔构成,第十滤波支路110由依次耦合的九个滤波腔构成,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由依次耦合的八个滤波腔构成,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由依次耦合的八个滤波腔构成,第十三滤波支路113由依次耦合的九个滤波腔构成,第十四滤波支路114由依次耦合的十一个滤波腔构成,第十五滤波支路115由依次耦合的八个滤波腔构成,第十六滤波支路116由依次耦合的八个滤波腔构成。
63.具体的,第六滤波支路106、第七滤波支路107、第八滤波支路108与第二公共腔c2耦合,第二公共腔c2与第一公共腔c1与第一端口l1耦合;第九滤波支路109、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第十二滤波支路112与第三公共腔c3耦合第十四滤波支路114、第十五滤波支路115、第十六滤波支路116与第四公共腔耦合;第三公共腔c3与第四公共腔c4与第二端口l2耦合。
64.具体的,第五滤波支路105、第六滤波支路106、第九滤波支路109、第十滤波支路110、第十三滤波支路113、第十四滤波支路114沿第一方向d1依次设置;第八滤波支路108、第七滤波支路107、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第十六滤波支路116、第十五
滤波支路115沿第一方向d1依次设置。
65.具体的,第二滤波支路102、第五滤波支路105、第十滤波支路110、第十三滤波支路113的交叉耦合方式和排列结构均相同,第一滤波支路101、第六滤波支路106、第九滤波支路109、第十四滤波支路114的交叉耦合方式和排列结构均相同。
66.具体的,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二滤波腔g2与第四滤波腔g4之间、第二滤波腔g2与第五滤波腔g5之间、第六滤波腔g6与第八滤波腔g8之间分别设置有感性交叉耦合元件,以形成三个感性交叉耦合零点。
67.具体的,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五滤波腔h5与第七滤波腔h7之间设置有容性交叉耦合元件,以形成一个容性交叉耦合零点。
68.具体的,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第五滤波腔k5与第七滤波腔k7之间设置有容性交叉耦合元件,以形成一个容性交叉耦合零点。
69.具体的,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二滤波腔l2与第五滤波腔l5之间、第三滤波腔l3与第五滤波腔l5之间、第六滤波腔l6与第八滤波腔l8之间分别设置有感性交叉耦合元件,以形成三个感性交叉耦合零点。
70.具体的,第十五滤波支路115的第四滤波腔o4与第六滤波腔o6之间设置有容性交叉耦合元件,以形成一个容性交叉耦合零点。
71.具体的,第十六滤波支路116的第二滤波腔p2与第四滤波腔p4之间、第二滤波腔p2与第五滤波腔p5之间、第六滤波腔p6与第八滤波腔p8之间分别设置有感性交叉耦合元件,以形成三个感性交叉耦合零点。
72.具体的,第七滤波支路107与第八滤波支路108的滤波腔划分为沿第一方向d1相邻排列的四列;第十一滤波支路111与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滤波腔划分为沿第一方向d1相邻排列的三列;第十五滤波支路115与第十六滤波支路116的滤波腔划分为沿第一方向d1相邻排列的三列。
73.具体的,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三滤波腔g3、第四滤波腔g4、第六滤波腔g6、第八滤波腔g8沿第二方向d2依次相邻设置,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二滤波腔g2、第五滤波腔g5、第七滤波腔g7和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八滤波腔h8沿第二方向d2依次相邻设置,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一滤波腔g1和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二滤波腔h2、第四滤波腔h4、第七滤波腔h7沿第二方向d2依次相邻设置,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一滤波腔h1、第三滤波腔h3、第五滤波腔h5、第六滤波腔h6沿第二方向d2依次相邻设置;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二滤波腔g2分别与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三滤波腔g3、第四滤波腔g4相邻设置,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二滤波腔g2、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一滤波腔g1、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一滤波腔h1依次相邻设置且滤波腔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二公共腔c2分别与第五滤波支路105的第一滤波腔e1、第六滤波支路106的第一滤波腔f1、第七滤波支路107的第一滤波腔g1、第八滤波支路108的第一滤波腔h1相邻设置。
74.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第二滤波腔k2、第三滤波腔k3、第四滤波腔k4、第六滤波腔k6、第七滤波腔k7沿第二方向d2依次相邻设置,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第一滤波腔k1和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三滤波腔l3、第四滤波腔l4、第七滤波腔l7和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第七滤波腔k7沿第二方向d2依次相邻设置,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一滤波腔l1、第二滤波腔l2、第五滤波腔l5、第六滤波腔l6、第八滤波腔l8和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第八滤波腔k8沿
第二方向d2依次相邻设置,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三滤波腔l3分别与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第二滤波腔k2、第三滤波腔k3和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二滤波腔l2、第五滤波腔l5相邻设置;第三公共腔c3分别与第九滤波支路109的第一滤波腔i1、第十滤波支路110的第一滤波腔j1、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的第一滤波腔k1、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的第一滤波腔l1相邻设置。
75.第十五滤波支路115的第二滤波腔o2、第三滤波腔o3、第四滤波腔o4、第六滤波腔o6、第七滤波腔o7沿第二方向d2依次相邻设置,第十五滤波支路115的第一滤波腔o1、第十六滤波支路116的第三滤波腔p3、第十六滤波支路116的第四滤波腔p4、第十五滤波支路115第五滤波腔o5、第十六滤波支路116的第七滤波腔p7、第十五滤波支路115的第八滤波腔o8沿第二方向d2依次相邻设置,第十六滤波支路116的第一滤波腔p1、第二滤波腔p1、第五滤波腔p5、第六滤波腔p6、第八滤波腔p8沿第二方向d2依次相邻设置,第十六滤波支路116的第三滤波腔p3分别与第十五滤波支路115的第二滤波腔o2、第三滤波腔o3和第十六滤波支路116的第一滤波腔p1、第二滤波腔p2相邻设置;第四公共腔c4分别与第十三滤波支路113的第一滤波腔m1、第十四滤波支路114的第一滤波腔n1、第十五滤波支路115的第一滤波腔o1、第十六滤波支路116的第一滤波腔p1相邻设置。
76.请参阅图13,是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的一谐振器的剖视图。
77.进一步,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一滤波腔a1、第二滤波腔a2、第三滤波腔a3、第四滤波腔a4、第五滤波腔a5、第七滤波腔a7、第九滤波腔a9、第十滤波腔a10、第十一滤波腔a11、第二滤波支路102的滤波腔内设置有谐振器20,谐振器20包括谐振器侧壁201、谐振器底壁202、谐振器上壁203以及由它们形成的谐振腔205。其中,值得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谐振器侧壁201、谐振器底壁202、谐振器上壁203以及由它们形成的谐振腔205分别对应于上述的滤波腔的侧壁、滤波腔的上壁以及滤波腔。其中,谐振腔205的尺寸小于28mm。谐振腔内设置有谐振杆,谐振杆通过螺钉207固定于谐振器底壁202。谐振杆包括谐振杆底壁206谐振杆侧壁207,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中空内腔。谐振器20还包括竖直穿过谐振器上壁203设置的调谐螺杆208,调谐螺杆208的一端设置于谐振杆的中空内腔。其中,谐振器20的谐振杆为带盘结构型谐振杆,即谐振杆的侧壁207是由竖直部分和与竖直部分平滑连接并朝向中空内腔外弯折的弯折部分构成,且弯折部分的厚度大于竖直部分的厚度,即谐振杆的侧壁207的剖面为倒l形。其中,该谐振杆的材质为易切铁。
78.请参阅图14,是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的另一谐振器的结构图。
79.进一步,第一滤波支路101的第六滤波腔a6、第八滤波腔a8内设置有谐振器30,谐振器30包括谐振器侧壁301、谐振器底壁302、谐振器上壁303以及由它们形成的谐振腔305。其中,谐振腔305的尺寸小于28mm。谐振腔内设置有谐振杆,谐振杆设置于谐振器底壁302。谐振杆包括谐振杆侧壁306,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中空内腔。谐振器20还包括竖直穿过谐振器上壁303设置的调谐螺杆307,调谐螺杆307的一端设置于谐振杆的中空内腔。
80.其中,谐振器30的谐振杆为不带盘结构型谐振杆,即谐振杆的侧壁306仅仅是由竖直部分构成。其中,该谐振杆的材质为陶瓷。当然,在一些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该谐振杆的材质也可以是易切铁。
81.请参阅图15,是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的另一谐振器的剖视图。
82.进一步,第三滤波支路103的、第四滤波支路104的滤波腔内设置有谐振器40,其中
谐振器40包括谐振器底壁406、谐振器侧壁407以及由它们形成的中空内腔。其中,第三滤波支路103、第四滤波支路104的谐振器的谐振杆为不带盘结构型谐振杆,即谐振杆的侧壁407仅仅是由竖直部分构成。其中,该谐振杆的材质为易切铁,谐振器40的谐振腔405的尺寸小于22mm。关于谐振器30的其他部分结构之间的设置关系可参照谐振器20的结构描述,不再赘述。
83.进一步,第一滤波支路101、第六滤波支路106、第九滤波支路109、第十四滤波支路114的滤波腔内的谐振器结构相同,第二滤波支路102、第五滤波支路105、第十滤波支路110、第十三滤波支路113的滤波腔内的谐振器的结构相同,第三滤波支路103、第七滤波支路107、第十一滤波支路111、第十五滤波支路115的滤波腔内的谐振器结构相同,第四滤波支路104、第八滤波支路108、第十二滤波支路112、第十六滤波支路116的滤波腔内的谐振器的结构相同。
84.进一步,请参阅图16,图16为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10的抑制响应示意图。
85.如图所示,频带t1、t2为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10的抑制响应频带。在频点m1的频率为1.695ghz,其抑制为-19.545db;在频点m2的频率为1.805ghz,其抑制为-82.595db;在频点m3的频率为1.775ghz,其抑制为-125.339db;在频点m9的频率为1.99ghz,其抑制为-112.417db;在频点m10的频率为2.1ghz,其抑制为-40.881db;在频点m11的频率为2.18ghz,其抑制为-39.054db。关于其他频点处的抑制可具体参见图16,在此不再赘述。其中,频点m1、m2的频率位于第三滤波支路103的工作频段外且临近其工作频段;频点m4、m6的频率位于第一滤波支路101的工作频段外且临近其工作频段;频点m7、m12的频率位于第四滤波支路104的工作频段外且临近其工作频段;频点m10、m11的频率位于第二滤波支路102的工作频段外且临近其工作频段;从所提供的数据可知,滤波器10在滤波支路所处的频段之外的频段有着良好的抑制效果。
86.进一步,请参阅图17,图17为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10的损耗响应示意图。
87.如图所示,频带t3、t4为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10的损耗响应频带。其中,在频段1710mhz-1715 mhz内(位于第三滤波支路103的工作频段内),其平均损耗为-0.637db;在频段1780mhz-1785mhz内(位于第三滤波支路103的工作频段内),其平均损耗为-1.070db;在频段1805mhz-1810 mhz内(位于第一滤波支路101的工作频段内),其平均损耗为-1.077db;在频段1875mhz-1880mhz内(位于第一滤波支路101的工作频段内),其平均损耗为-0.913db;在频段1920mhz-1925 mhz内(位于第四滤波支路104的工作频段内),其平均损耗为-0.997db;在频段1975mhz-1980 mhz内(位于第四滤波支路104的工作频段内),其平均损耗为-0.813db;在频段2110mhz-2120mhz内(位于第二滤波支路102的工作频段内),其平均损耗为-0.772db;在频段2160mhz-2170mhz内(位于第二滤波支路102的工作频段内),其平均损耗为-0.752db。由上述数据可知,在滤波器10的工作频段内其平均损耗小于1.1db,损耗较小。
88.请参阅图18,为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10的实际指标调试图。
89.如图所示,频带t5为本技术所提供的滤波器10的实际指标调试频带。其中,在频点1的频率为1.71ghz,在频点3的频率为1.932ghz,其边频损耗小于1db;在频点2的频率为1.785ghz,在频点4的频率为1.98ghz,其边频损耗小于2db。即,在频段1710mhz~1785mhz(第三滤波支路103的工作频段)与1920mhz~1980mhz内(第四滤波支路104的工作频段),平
均损耗小于2db。
90.在频点5的频率为1.804ghz,其抑制为-89db;在频点6的频率为1.881ghz,其抑制为-98db;在频点7的频率为1.903ghz,其抑制为-29db;在频点8的频率为1.997ghz,其抑制为-24db。即,在频段1710mhz~1785mhz与1920mhz~1980mhz外,抑制大于20db。
91.所以,1710mhz~1785mhz与1920mhz~1980mhz内的平均损耗小于2db,在频段1710mhz~1785mhz与1920mhz~1980mhz外,抑制大于20db,滤波器10的带内损耗小,带外抑制高。
92.请参阅图19,为本技术提供的滤波器10的另一实际指标调试图。
93.如图所示,频带t6为本技术所提供的滤波器10的实际指标调试频带。其中,在频点1的频率为1.805ghz,其边频损耗为-1.4180db;在频点2的频率为1.88ghz,其边频损耗为-1.1897db;在频点4的频率为2.17ghz,其边频损耗为-1.0761db。在频段1805mhz~1880mhz(第一滤波支路101的工作频段)与2110mhz~2170mhz(第二滤波支路102的工作频段),平均损耗小于1.5db。
94.在频点3的频率为1.98ghz,其抑制为-118.40db;在频点5的频率为1.785ghz,其抑制为-115.74db;在频点6的频率为1.799ghz,其抑制为-5.96db;在频点7的频率为1.885ghz,其抑制为-7.8549db;在频点8的频率为1.88ghz,其抑制为-25.195db。即,在频段1805mhz~1880mhz与2110mhz~2170mhz外,抑制大于5db。
95.所以,在频段1805mhz~1880mhz与2110mhz~2170mhz内的平均损耗小于1.5db,在频段1805mhz~1880mhz与2110mhz~2170mhz外,抑制大于5db,滤波器10的带内损耗小,带外抑制高。
96.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通信设备60,如图20所示,图20是本技术的通信设备60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97.如图20所示,本实施例的通信设备60包括天线62和射频单元61,该天线62与射频单元61连接,该射频单元61可以是rru(remote radio unit)。该射频单元61包括上述实施例所揭示的滤波器10,用于对射频信号进行滤波。
98.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射频单元61可以集成到天线62进而形成有源天线单元aau(active antenna unit)。
99.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