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连接器组装体的制作方法

2021-11-20 02:0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连接器和对方侧连接器相对置地嵌合而成的连接器组装体。


背景技术:

2.图1示出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许第6635242号公报)所记载的连接器组装体(在专利文献1中称为电连接器组),图2a、2b分别示出构成图1所示的连接器组装体30的第二连接器20以及第一连接器10。
3.连接器组装体30的特征在于,在第一卡合端子31与第二卡合端子32a~32f之间配置有壁状端子33。第一卡合端子31由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凸部端子11和第二连接器20的第一凹部端子21弹簧卡合而构成。第二卡合端子32a~32f由第一连接器10的第二凸部端子12a~12f和第二连接器20的第二凹部端子22a~22f弹簧卡合而构成。壁状端子33由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部分壁端子13和第二连接器20的第二部分壁端子23卡合而构成。
4.图3示出第一卡合端子31、第二卡合端子32a~32f和壁状端子33的配置关系,图4示出由第一部分壁端子13和第二部分壁端子23构成的壁状端子33。如图4所示,壁状端子33由第一部分壁端子13和第二部分壁端子23紧密接触而构成。
5.第一卡合端子31用于高频传送,通过在第一卡合端子31与其他第二卡合端子32a~32f之间设置壁状端子33,能够屏蔽从第一卡合端子31放射的电磁波。
6.在由上述的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20构成的连接器组装体30中,屏蔽从高频传送用的第一卡合端子31放射的电磁波的壁状端子33成为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部分壁端子13和第二连接器20的第二部分壁端子23在它们的板厚方向上重叠而构成的形态,因此,与在板厚方向上重叠相应地,板厚方向上的连接器的尺寸不可避免地增大。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组装体,在具备对端子间的电磁干扰进行屏蔽的屏蔽部的连接器组装体中,能够实现比以往更小型化。
8.一方的连接器的板部和另一方的连接器的板部相互组合。其结果,一方的连接器的板部和另一方的连接器的板部构成对端子和端子之间的电磁干扰进行屏蔽的屏蔽部。
9.发明效果
10.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能够使对端子间的电磁干扰进行屏蔽的屏蔽部在其厚度(板厚)方向上比以往小尺寸化,由此,能够相应地实现连接器组装体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11.图1是示出连接器组装体的现有例的立体图。
12.图2a是示出构成图1所示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
13.图2b是示出构成图1所示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
14.图3是示出图1中的端子的配置关系的立体图。
15.图4是图1中的壁状端子的立体图。
16.图5a是示出从上方观察构成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的实施例一的一方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17.图5b是从下方观察图5a所示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18.图6a是图5a所示的连接器的主视图。
19.图6b是图5a中的c

c线剖视图。
20.图7是示出图5a中的与外壳一体的接地端子的立体图。
21.图8是示出图5a中的绝缘体以及被绝缘体保持的端子的立体图。
22.图9a是示出从上方观察构成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的实施例一的对方侧连接器的立体图。
23.图9b是从下方观察图9a所示的对方侧连接器的立体图。
24.图10a是图9a所示的对方侧连接器的主视图。
25.图10b是图9a中的c

c线剖视图。
26.图11是图9a中的对方侧外壳的立体图。
27.图12是示出图9a中的对方侧绝缘体以及被对方侧绝缘体保持的对方侧端子的立体图。
28.图13a是示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的实施例一的俯视图。
29.图13b是示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的实施例一的主视图。
30.图13c是图13b中的e

e线剖视图。
31.图13d是图13b中的f

f线剖视图。
32.图14a是示出从上方观察构成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的实施例二的一方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33.图14b是从下方观察图14a所示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34.图15a是图14a所示的连接器的主视图。
35.图15b是图15a中的c

c线剖视图。
36.图16是图14a中的外壳的立体图。
37.图17是示出图14a中的绝缘体以及被绝缘体保持的端子的立体图。
38.图18是图14a中的接地端子的立体图。
39.图19a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的实施例三的一方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40.图19b是图19a所示的连接器的主视图。
41.图19c是图19b中的d

d线剖视图。
42.图20是示出与图19a中的外壳一体的接地端子的立体图。
43.图21a是示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的实施例三的主视图。
44.图21b是图21a中的c

c线剖视图。
45.附图标记说明
46.10第一连接器
47.11第一凸部端子
48.12a~12f第二凸部端子
49.13第一部分壁端子
50.20第二连接器
51.21第一凹部端子
52.22a~22f第二凹部端子
53.23第二部分壁端子
54.30连接器组装体
55.31第一卡合端子
56.32a~32f第二卡合端子
57.33壁状端子
58.40、40’、40”接地端子
59.41第一端子
60.41a接触片
61.41b连接部
62.42第二端子
63.42a接触片
64.42b连接部
65.43匚形部
66.43a脚部
67.43b突部
68.43c脚部
69.43d突起
70.43e对置面
71.44板部
72.45连结部
73.46被保持部
74.46a突起
75.47延长部
76.48延长部
77.49突出部
78.50、50’、40”外壳
79.51、52外壁部
80.51a、52a弯曲部
81.53、54缺口
82.55突起
83.60、60’绝缘体
84.61凹部
85.62狭缝
86.63槽
87.64凹部
88.70对方侧接地端子
89.71对方侧第一端子
90.71a连接部
91.72对方侧第二端子
92.72a连接部
93.73对方侧板部
94.74凹部
95.75突出部
96.76连结部
97.77延长部
98.80对方侧外壳
99.81、82外壁部
100.81a、82a凸部
101.81b延长部
102.82b突起
103.83连结部
104.84、85缺口
105.90对方侧绝缘体
106.91底板部
107.92侧壁
108.93凹部
109.100、100’、100”连接器
110.200对方侧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111.参照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12.[实施例一]
[0113]
图5a、图5b、图6a、图6b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的实施例一的一方的连接器100的图,连接器100由第一端子41、第二端子42、接地端子40、外壳50和绝缘体60构成。接地端子40在该例中与构成连接器100的外轮廓的外壳50一体形成。图7是示出一体形成的接地端子40以及外壳50的详细情况的图,图8是示出绝缘体60以及被绝缘体60保持的第一端子41、第二端子42的图。
[0114]
绝缘体60为树脂制,作为整体呈大致长方体形状。在绝缘体60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上分别安装有第一端子41,在绝缘体60的中央部上分别安装有两列各2根、共计4根第二端子42。
[0115]
第一端子41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接触片41a,第二端子42也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接触片42a。这些第一端子41以及第二端子42与基板的连接部41b、42b位于绝缘体60的底面侧。在该例中,2根第一端子41用于高频信号(用于高速传送),4根第二端子42用于低频信号(用于低速传送)。
[0116]
导电性的外壳50通过金属板的弯折加工而形成,由具有匚形形状的外壁的两个体
构成方形的框体构造。在分别位于构成方形的长边的对置的两边的外壁部51以及分别位于构成方形的短边的对置的两边的外壁部52的各上端,分别形成有以向框的内侧稍微突出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部51a、52a。
[0117]
与外壳50一体的接地端子40在外壳50的框内形成有两个,接地端子40的两端连结支承于对置的外壁部51。接地端子40设置在外壳5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个位置处。
[0118]
接地端子40在中央具有板部44,该板部44由在上方开口的成为匚形形状的一对匚形部43邻接并位于同一平面上而形成,在一对匚形部43的相互邻接的匚形的脚部43a的前端侧相互向外突出地形成有突部43b。
[0119]
接地端子40由上述的板部44、从对置的外壁部51的下端向框的内侧成为分别弯折延长的形状的连结部45、从各连结部45弯折而立起的被保持部46、从各被保持部46的上端延长并分别到达一对匚形部43的相互位于外侧的脚部43c的前端的延长部47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在各被保持部46上分别向宽度方向突出地形成有一对突起46a。
[0120]
在各外壁部51的下端的被两个连结部45夹着的部分形成有两个大小稍小的缺口53。这些缺口53被保持在绝缘体60上,与露出在绝缘体60的底面侧的第二端子42的连接部42b的位置对应地设置。
[0121]
如上所述,一体形成有接地端子40的外壳50安装在保持第一端子41以及第二端子42的绝缘体60上。安装通过从绝缘体60的上方覆盖外壳50并压入而进行。此时,两个接地端子40的、具备突起46a的各一对被保持部46分别被压入绝缘体60的四个部位的凹部61中而被固定保持。另外,两个接地端子40的、由各一对匚形部43构成的板部44分别插入到绝缘体60的狭缝62中而分别位于第一端子41和第二端子42之间,由此完成图5a、5b、6a、6b所示的连接器100。
[0122]
接着,对与上述的连接器100嵌合而构成连接器组装体的对方侧连接器200进行说明。
[0123]
图9a、图9b、图10a、图10b是示出对方侧连接器200的图,对方侧连接器200由对方侧第一端子71、对方侧第二端子72、接地端子70、对方侧外壳80和对方侧绝缘体90构成。图11是示出对方侧外壳80的详细情况的图,图12是示出从对方侧连接器200取下对方侧外壳80的状态的图。
[0124]
对方侧绝缘体90为树脂制,具有底板部91和分别设置在底板部91的四个角部的侧壁92。在底板部91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上分别安装有对方侧第一端子71,在底板部91的中央部上安装有2列对方侧第二端子72各2根,共计4根。另外,在2根对方侧第一端子71与4根对方侧第二端子72各自间分别安装有对方侧接地端子70。
[0125]
对方侧第一端子71呈柱状,在下端具备与基板的连接部71a。对方侧第二端子72呈板状,在下端具备与基板的连接部72a。2根对方侧第一端子71用于高频信号,4根对方侧第二端子72用于低频信号。
[0126]
如图10b所示,对方侧接地端子70在伸长方向中央具有对方侧板部73,对方侧板部73形成为在相互之间具有构成向上方开口的凹部74的一对突出部75的形状。一对突出部75向对方侧绝缘体90的底板部91上突出。在对方侧板部73中,连结一对突出部75的下端的连结部76位于对方侧绝缘体90的底面侧而露出。对方侧接地端子70由具有上述结构的对方侧板部73和分别从对方侧板部73的连结部76的两端延长的延长部77构成。两个对方侧接地端
子70的对方侧板部73分别位于对方侧第一端子71与对方侧第二端子72之间。
[0127]
呈方形的框状的导电性的对方侧外壳80通过金属板的折弯加工而形成,如图11所示,具备分别位于呈方形的长边的对置两边的外壁部81、分别位于呈方形的短边的对置两边的外壁部82、连结外壁部81和82的上端的一对连结部83。一对连结部83具有分别稍微堵塞方形的框的长边方向两端的板面。
[0128]
在一对外壁部81的相互的外侧面上分别沿边方向延伸而形成有细长的凸部81a,在一对外壁部82的相互的外侧面上也分别沿边方向延伸而形成有细长的凸部82a。需要说明的是,在一对外壁部81的边方向两端上形成有朝向外壁部82折弯延长的延长部81b。
[0129]
在各外壁部81的下端形成有两个缺口84,进而在这两个缺口84的边方向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缺口85。缺口84被设置成与被对方侧绝缘体90保持而在对方侧绝缘体90的底面侧露出的对方侧第二端子72的连接部72a的位置对应,缺口85被设置成与被对方侧绝缘体90保持而在对方侧绝缘体90的底面侧露出的对方侧接地端子70的延长部77的位置对应。在各外壁部82的边方向两端上相互向外突出地形成有突起82b。
[0130]
具有上述这样的结构的对方侧外壳80安装在对方侧绝缘体90上,该对方侧绝缘体90保持对方侧第一端子71、对方侧第二端子72以及对方侧接地端子70。对方侧外壳80的安装通过从对方侧绝缘体90的上方覆盖对方侧80并压入来进行,具备突起82b的两个外壁部82横跨对方侧绝缘体90的两个侧壁92,分别压入在侧壁92的外侧构成的凹部93,完成图9a、9b、10a、10b所示的对方侧连接器200。
[0131]
上述的连接器100以及对方侧连接器200分别安装在相互对置的基板的相互对置面上,成为相互嵌合、连接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在连接器100中,第一端子41以及第二端子42的各连接部41b、42b、接地端子40的板部44的、在绝缘体60的底面露出的部分(一对匚形部43的匚形的各中间部分)以及外壳50焊接在基板的对应的焊盘或图案上而连接。
[0132]
另一方面,在对方侧连接器200中,对方侧第一端子71以及对方侧第二端子72的各连接部71a、72a、对方侧接地端子70的对方侧板部73的连接部76以及延长部77乃至对方侧外壳80焊接在基板的对应的焊盘或图案上而连接。
[0133]
图13a、13b、13c、13d是示出连接器100与对方侧连接器200嵌合的、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的图,省略了基板的图示。
[0134]
通过对方侧连接器200向连接器100的嵌合,第一端子41和对方侧第一端子71、第二端子42和对方侧第二端子72分别嵌合、连接。另外,通过设置在对方侧外壳80上的凸部81a、82a越过外壳50的弯曲部51a、52a而嵌入,从而在外壳50的内侧嵌合对方侧外壳80。
[0135]
另一方面,接地端子40的板部44和对方侧接地端子70的对方侧板部73具有相互平行且与连接器100和对方侧连接器200的嵌合方向平行的板面,如图13d所示,对方侧板部73的一对突出部75分别插入并位于板部44的一对匚形部43的匚形内,一对匚形部43的相互邻接的匚形的脚部43a分别插入并位于对方侧板部73的凹部74中。邻接的匚形的脚部43a在向凹部74插入时,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弹性变形,在脚部43a的前端侧设置的突部43b通过脚部43a的弹性恢复力分别与一对突出部75的相互的内侧面弹性接触。由此,板部44和对方侧板部73相互导通。
[0136]
这样,在该例中,将板部44和对方侧板部73组合,在高频信号用的第一端子41以及对方侧第一端子71与低频信号用的第二端子42以及对方侧第二端子72之间构成屏蔽部。在
图13d中,用虚线包围的部分a示出构成该屏蔽部的部分,通过该屏蔽部,端子间(高频信号用的端子与低频信号用的端子之间以及两高频信号用的端子之间)的电磁干扰被屏蔽。
[0137]
板部44和对方侧板部73在该例中具有相同的厚度(板厚),板部44和对方侧板部73以厚度所处的范围一致、即形成一张板的方式组合。板部44和对方侧板部73之间的间隙以及插入并位于对方侧板部73的凹部74中的板部44的邻接的匚形的脚部43a之间的间隙比这些板部44以及对方侧板部73的厚度小,由此在该例中确保了良好的屏蔽性能。
[0138]
需要说明的是,板部44的厚度和对方侧板部73的厚度也可以不一定相同,在厚度不同的情况下,板部44和对方侧板部73以另一方的厚度所处的范围位于它们的一方的厚度所处的范围内的方式进行组合。这样,在板部44的厚度与对方侧板部73的厚度不同的情况下,板部44与对方侧板部43之间的间隙以及位于凹部74的匚形的脚部43a之间的间隙小于板部44与对方侧板部73的任一方厚度小的一方的厚度。
[0139]
[实施例二]
[0140]
在上述的实施例一中,在构成连接器组装体的一方的连接器100中,接地端子40与外壳50一体形成,但接地端子和外壳也可以分体形成。
[0141]
图14a、图14b、图15a、图15b是示出这样将接地端子和外壳分体的连接器100’的图,对与图5a、图5b、图6a、图6b所示的连接器100对应的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0142]
连接器100’由第一端子41、第二端子42、接地端子40’、外壳50’和绝缘体60’构成。图16、图17、图18分别是示出外壳50’、保持第一端子41以及第二端子42的绝缘体60’以及接地端子40’的详细的图。
[0143]
接地端子40’在中央具有由一对匚形部43构成的板部44,并具有从该一对匚形部43的匚形的中间部相互向外延长的延长部48。在一对匚形部43的相互位于外侧的脚部43c的相互的外侧面突出形成有突起43d。另外,在一对延长部48上以与脚部43c对置的方式分别形成有突出部49。
[0144]
具有上述形状的两个接地端子40’从绝缘体60’的底面侧安装在绝缘体60’上。此时,板部44分别插入到绝缘体60’的两个狭缝62中,位于第一端子41和第二端子42之间。另外,延长部48被收容在槽63(参照图14b)中,该槽63在绝缘体60’的底面与狭缝62连通而形成。突出部49插入到形成于绝缘体60’的相互的外侧面的凹部64中。接地端子40’通过具有突起43d的脚部43c和突出部49夹住绝缘体60’,从而安装固定在绝缘体60’上。
[0145]
外壳50’由外壁部51和外壁部52构成,在各外壁部51的下端,在两个缺口53的边方向的两侧,与在本例中安装于绝缘体60’的接地端子40’的延长部48的位置对应地各自设有缺口54。在这些缺口54的内侧面上分别形成有相互向内突出的突起55。
[0146]
外壳50’通过从上方覆盖保持第一端子41、第二端子42以及接地端子40'的绝缘体60’而安装。两个接地端子40’的各延长部48嵌入到外壳50'的缺口54中,通过被突起55夹持,外壳50’被固定在接地端子40’上,即经由接地端子40’将外壳50’安装固定在绝缘体60’上。由此,完成图14a、14b、15a、15b所示的连接器100’。
[0147]
[实施例三]
[0148]
图19a、图19b、图19c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的实施例三中的一方的连接器100”的结构的图,图20是示出一体形成有连接器100”中的接地端子40”的外壳50“的
图。另外,图21a、图21b是示出连接器100”和对方侧连接器200嵌合的状态的图。对与实施例一对应的部分标以相同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0149]
该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构成接地端子40”的板部44的一对匚形部43的形状,即在该例中,插入到对方侧板部73的凹部74中的一对匚形部43的相互邻接的匚形的脚部43a的相互的对置面43e形成为锯齿形状。锯齿形状沿脚部43a的延伸方向(连接器100”和对方侧连接器200的嵌合方向)延伸而形成,两脚部43a的锯齿形状形成为相互经由微小的间隙啮合。
[0150]
这样,通过将相互对置的脚部43a的对置面43e形成为锯齿形状,即将脚部43a之间的间隙形成为锯齿形状,能够提高屏蔽性能。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