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定位工具的制作方法

2021-11-20 02:1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机械设备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定位工具。


背景技术:

2.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业设备变得复杂,并且不同的设备之间可以相互连接以实现更复杂的控制和功能。在这样的多个设备的相互连接和安装的过程中,各设备原有的控制机制和操作方式都需要适应连接后的结构。在现有技术中,通常依靠操作人员的经验和现场观察来对多个设备连接之后的控制目标进行调整。这样的调整由于依赖于操作人员的经验和现场安装情况,因此难以形成标准化流程并且难以确保多次拆卸和安装后的精度。
3.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在连接多个设备时快速定位控制对象的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定位工具,其能够有助于快速定位多个设备连接时的控制对象。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定位工具,包括:
6.底框架,所述底框架包括第一组支撑杆和第二组支撑杆,其中所述第一组支撑杆和所述第二组支撑杆中的每一组支撑杆包括彼此平行的一对支撑杆并且分别与相邻的另一组支撑杆中的每一个支撑杆垂直;
7.侧板,所述侧板分别位于所述底框架的至少两个支撑杆上并且垂直于所述底框架向上延伸,其中,所述侧板的内表面上设置有滑动部件,所述滑动部件从所述侧板的靠近所述底框架的一端延伸到所述侧板的远离所述底框架的另一端;
8.底板,所述底板位于所述底框架上并且在至少一侧连接到所述滑动部件。
9.本技术实施例的定位工具,通过由底框架和侧板形成一个刚性框架来容纳连接的设备,底板通过侧板上的滑动部件在底框架和侧板形成的空间中滑动,从而能够通过先接触设备进行直接基准定位并且然后滑动到底框架处与另一个设备或者控制对象接触来实现控制对象的定位,从而避免了由操作人员人工或肉眼来定位连接多个设备之后的控制对象的精度和标准程度不够的问题。
10.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11.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1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工具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1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工具的整体立体示意图;
14.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工具的底框架和底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15.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工具的侧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17.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业设备变得复杂,并且不同的设备之间可以相互连接以实现更复杂的控制和功能。在这样的多个设备的相互连接和安装的过程中,各设备原有的控制机制和操作方式都需要适应连接后的结构。在现有技术中,通常依靠操作人员的经验和现场观察来对多个设备连接之后的控制目标进行调整。这样的调整由于依赖于操作人员的经验和现场安装情况,因此难以形成标准化流程并且难以确保多次拆卸和安装后的精度。
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工具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如图1中所示,在出于业务的需要而连接多个设备进行控制的情况下,例如,如图1中所示,设备1的端部上连接有设备2,从而实现了联合设备,并且原来操作设备1时的操作对象位于设备1的端部上,但是在设备1与设备2连接之后,如果操作人员仍然按照操作设备1的操作方式来对控制对象进行控制,那么就会由于控制对象已经不再位于设备1的操作端部而导致操作指令执行错误,甚至可能导致出现操作事故。
19.为此,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工具,其包括至少一个侧板和底框架,通过彼此垂直的侧板和底框架形成的空间来容纳与设备1连接的设备2的至少一部分,并且之后并且由于侧板具有一定的长度/高度,因此可以根据设备2的大小而调整。之后,放置在底框架上的底板可以借助于侧板上的滑动部件而沿着侧板上下滑动,从而接触或定位到设备1的原来端部并且进行基准定位的设置,并且之后在将设备2连接到设备1 的端部之后,可以利用进行了基准定位设置的底板滑动到设备2的端部来对设置当前的控制对象的定位。
20.因此本技术实施例的工具,通过由底框架和侧板形成一个刚性框架来容纳连接的设备,底板通过侧板上的滑动部件在底框架和侧板形成的空间中滑动,从而能够通过先接触设备进行直接基准定位并且然后滑动到底框架处与另一个设备或者控制对象接触来实现控制对象的定位,从而避免了由操作人员人工或肉眼来定位连接多个设备之后的控制对象的精度和标准程度不够的问题。
21.上述实施例是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原理和示例性的应用框架的说明,下面通过多个实施例来进一步对本技术实施例具体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工具的整体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工具的底框架和底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并且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工具的侧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3.如图2中所示,例如,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工具1可以包括底框架 11、至少一个侧板12以及底板13。
24.底框架11可以包括第一组支撑杆111和第二组支撑杆11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组支撑杆111和第二组支撑杆112中的每一组支撑杆可以包括彼此平行的一对支撑杆并且分别与相邻的另一组支撑杆中的每一个支撑杆垂直。
25.侧板12可以位于底框架11的至少两个支撑杆上。例如,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侧板12的数量可以为1个、2个或3个。并且因此相应地侧板12可以设置在底框架11的与其对应的支撑杆上,并且垂直于该支撑杆向上延伸。即,垂直于底框架11向上延伸。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当只设置一个侧板12时,为了加强侧板12与底框架11的连接的稳定性,可以在侧板12的两侧分别设置辅助固定构件,该辅助固定构件可以一端连接到侧板12并且另一端可以连接到底框架11。
26.例如,当只设置一个侧板12并将其连接到底框架11的第一组支撑杆111中的一个时,可以在该侧板12的两侧分别设置两个辅助固定构件并且分别将每个辅助固定构件的一端连接到侧板12的对应的一侧并且另一端可以连接到第二组支撑杆112中对应的一个。因此,在侧板12的每一侧可以通过侧板12、辅助固定构件以及第二组支撑杆112形成三角形的固定结构,从而实现对于侧板12与底框架11的连接的固定。
27.当设置两个侧板12时,例如可以在底框架11的第一组支撑杆111 的两个支撑杆上分别设置一个侧板12,从而形成平行的侧板12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与上面设置一个侧板12的情况类似地,为了加强与底框架 11的连接,可以在两个侧板12的两侧分别设置辅助固定构件,并且通过每个辅助固定构件与其对应的侧板12和底框架一起形成三角形的固定结构,因此,能够实现对向平行的两个侧板的结构构建。
28.此外,当设置两个侧板12时,可以在底框架11的第一组支撑杆111 和第二组支撑杆112中彼此相邻的两个支撑杆上分别设置侧板12,从而这两个侧板12可以彼此垂直地设置在底框架11上。因此,在该情况下,可以通过两个彼此相邻的侧板12与底框架11一起构成角形结构,从而在无需额外的辅助固定构件的情况下,就能够实现侧板12与底框架11 的稳定连接。
29.如图2中所示,侧板12的内表面上可以进一步设置有滑动部件16。该滑动部件16可以设置为从侧板12的靠近底框架11的一端延伸到侧板 12的远离底框架11的另一端。例如,当设置有一个侧板12的情况下,可以在侧板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设置该滑动部件16。例如,该滑动部件16可以为滑轨或其它使得与其接触的对象能够沿着其滑动的装置。在设置有多个侧板12的情况下,可以在其中的一个侧板12上设置该滑动部件16,或者也可以在多个侧板12的内表面上分别设置滑动部件16。
30.底板13可以设置在底框架11上,并且至少在一侧连接到滑动部件 16。例如,当只在一个侧板12上设置有滑动部件16时,底板13可以直接连接到该滑动部件16。例如,在滑动部件16为滑轨组件时,底板13 可以在一侧连接到该滑轨组件的滑轮,从而可以随着滑轮在侧板12上的滑轨上下移动而移动。在设置有多个侧板12并且设置有多个滑动部件16 时,例如,当设置三个侧板12并且在其中的两个侧板12的内表面上分别设置有滑动部件16时,可以将底板13在与滑动部件16对应的两侧连接到滑动部件16,例如,连接到滑动部件16的滑轮,从而使其能够沿着滑动部件16滑动。
3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底板13通过连接到滑动部件16并从而随着滑动部件16在侧板12的长度方向上上下移动,因此能够在第一设备放置在侧板12的远离底框架11的一端形成
的空间中的情况下,底板13通过滑动部件16向侧板12的该端移动以靠近或接触第一设备的控制端面,并且利用该控制端面进行基准面设定。例如,可以将第一设备的控制端面放置在侧板12的该一端,即远离底框架11的一端,并且接触侧板12 的内表面以进行辅助定位,之后可以将底板13利用滑动部件16滑动到该一端并且与该第一设备的控制端面靠近或接触,并且通过该靠近或接触直接或利用任何定位工具在底板13上定位该第一设备的控制端面的控制目标点或区域。从而通过底板13与第一设备的控制端面的靠近或接触而将该控制端面上的控制目标点货区域复制到该底板13上,并且接下来可以根据连接的第二设备的规格调整该底板13的位置,以最终设置第二设备的控制点使其与第一设备的控制点一致。因此,能够实现基于第一设备的控制点的第二设备的控制对象的设置和调整。
32.此外,工具1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一固定件14。第一固定件14可以设置在侧板12的远离底框架11的一端的端面上,并且朝向侧板12内侧的方向垂直于侧板12延伸超出侧板12的内表面。例如,如图4中所示,第一固定件14可以具有扇形形状,从而两个直边分别位于侧板12的端面上,从而当第一设备位于侧板12形成的空间中时,第一固定件14可以用于从上方对第一设备进行辅助固定。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14可以设置在一个侧板12上,也可以如图4中所示地设置在两个侧板12上。在本技术的另外的实施例中,当侧板12的数目为多个时,第一固定件14可以为多个,并且可以分别设置在侧板12所形成的空间的角部处。
33.此外,工具1进一步包括:第二固定件15。第二固定件15可以设置在侧板12的远离底框架11的一端的端面上,并且可旋转地连接到侧板 12的所述一端。例如,如图4中所示,第二固定件15可以通过例如旋转轴151来连接到侧板12的远离底框架11的一端,从而可以利用改旋转轴来围绕该一端旋转。在该情况下,可以在第一固定件14固定了第一设备之后,第二固定件15通过旋转来进一步对第一设备进行固定。或者当第一设备的外形不适合由第一固定件14固定时,可以利用第二固定件15 的可旋转的特性来对第一设备进行固定。
34.此外,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底框架11可以进一步包括:加强件113。该加强件113可以设置在第一组支撑杆111和所述第二组支撑杆112中的至少两个支撑杆上,并且加强件113的端部分别连接到该至少两个支撑杆。例如,可以设置彼此交叉的加强件113以在底框架11的由第一组支撑杆111和第二组支撑杆112形成的矩形空间中形成十字形状,并且加强件113的各端分别连接到支撑杆,从而可以利用彼此交叉的加强件113 来加强底框架11的稳定性。在本技术的另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在上述第一组支撑杆111和第二组支撑杆112形成的矩形空间中设置彼此平行的加强件113,从而每个加强件113的两端可以分别连接到彼此相邻的两个支撑杆,以与其形成三角结构,从而实现对底框架11的稳定性的加强。
35.此外,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侧板12可以进一步包括引导支架121,该引导支架121可以设置在侧板12的内表面上并且与侧板12的远离底框架11的一端相距预定距离。如图4中所示,引导支架121可以设置在侧板12上,并且垂直于侧板12朝向侧板12的内侧延伸预定长度。例如,当设置有两个侧板12时,可以在每个侧板12上同等高度的位置处设置引导支架121,从而当第一设备放入侧板12形成的空间中时可以使用该引导支架121来引导并支撑第一设备。
36.此外,为了适应第一设备的不同规格,可以在侧板12上进一步设置多个引导安装孔122,该多个引导安装孔122可以沿着侧板12的高度方向排列,例如垂直于底框架11的方向并且引导支架121可以安装在多个引导安装孔122中位于同一高度上的至少一个引导安
装孔中。因此,可以利用该多个引导安装孔122来根据第一设备的规格调整引导支架121 的位置。
37.因此本技术实施例的工具,通过由底框架和侧板形成一个刚性框架来容纳连接的设备,底板通过侧板上的滑动部件在底框架和侧板形成的空间中滑动,从而能够通过先接触设备进行直接基准定位并且然后滑动到底框架处与另一个设备或者控制对象接触来实现控制对象的定位,从而避免了由操作人员人工或肉眼来定位连接多个设备之后的控制对象的精度和标准程度不够的问题。
3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