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红外额温计的制作方法

2021-11-18 12:1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体温量测技术领域,具体为红外额温计。


背景技术:

2.体温测量是诊断疾病时常用的检查方法,有口腔测温、腋下测温和肛门测温三种。体温测量可以用于临床疾病的预防、诊断。异常结果:口腔温度不在36.5℃至37.5℃,腋下不在36

37℃,肛门不在37

38℃。需要检查的人群:自己感觉忽冷忽热、全身发红、发热的人群;血糖过低的人。多数情况下用腋温来测量,很少用口温的,也很少用肛温的(正常值是36.5
°‑
37.7
°
)。每次用腋温测时,中间不能间断,必须一直加紧体温计至10分钟才是最准确的。
3.而上述的三种量测方式,无论哪一种都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进行量测,并且体温计在量测的过程中难免会需要与人体进行接触,在使用过后必然需要进行消毒清洗才能进行下一次的量测,因此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支持下额温计开始更为广泛的投入到使用中,额温计能够准确的测量人体体温,替代传统的水银体温计,并且在量测的过程中不会与人体直接接触,可以进行连续的量测工作,并且量测的效率高,便于对大批人群进行集体快速的量测。
4.红外额温计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携带移转,现有的红外额温计在移转的过程中缺少对其本体的保护结构,在移转携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损坏,此外现有的红外额温计在不使用状态通常是直接放在桌面上的,缺少有效的对红外额温计进行有效的固定,容易滑落到地面上出现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红外额温计,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7.(二)技术方案
8.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红外额温计,包括额温计本体和防护壳,所述额温计本体的两侧粘接有防滑垫,所述额温计本体的两侧位于防滑垫的下方固定连接有导向插块,所述额温计本体的背面设有防护卡槽,所述防护壳内表面的侧壁上设有导向插槽,所述防护壳外表面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滑动铰接座,所述滑动铰接座上转动连接有卡位杆,所述防护壳的背面固定连接有转动安装座,所述转动安装座内插接有转动连杆,所述转动连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调节夹持机构。
9.可选的,所述额温计本体包括红外感应器、设定按键、显示屏和量测开关,所述额温计本体的形状为l型。
10.可选的,所述滑动铰接座包括横向滑动槽,所述横向滑动槽内滑动连接有滑动安装块,所述横向滑动槽内表面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固定
连接在滑动安装块的侧面。
11.可选的,所述卡位杆的形状为凹型,所述两侧的滑动安装块分别通过转轴与卡位杆的两端转动连接,且所述卡位杆的尺寸与防护卡槽相适配。
12.可选的,所述转动安装座的内部设有插接槽,所述插接槽内表面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限位弹簧,所述转动连杆插接在插接槽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齿轮,所述限位弹簧的一端抵接在限位齿轮的侧面,所述插接槽的内表面与限位齿轮相对应的位置设有与之相适配的卡槽。
13.可选的,所述调节夹持机构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侧面设有导向滑槽,所述导向滑槽内滑动链接有导向滑块,诉讼湖导向滑块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导向滑块对称分布在导向滑槽的两端,两个所述导向滑块的侧面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夹板,所述安装板的侧面位于导向滑槽的下方固定连接有转动安装板,所述转动安装板上表面转动连接有夹紧螺杆,所述夹紧螺杆两端的螺纹方向相反,且所述限位夹板上与夹紧螺杆相对应的位置设有与之相适配得到螺纹孔。
14.(三)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红外额温计,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6.1、该红外额温计,通过防护壳、导向插块、导向插槽、滑动铰接座、防护卡槽和卡位杆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在测量的间歇时间将额温计本体放置在防护壳内进行有效的防护,避免额温计本体掉落在地上受到损坏,并且在转移的过程中能够对红外感应器进行保护避免受到损坏。
17.2、该红外额温计,通过转动安装座、转动连杆和调节夹持机构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对防护壳的安装角度进行调节,并且能够根据实际场地的调节在调节夹持间距,从而使得本装置能够适用于更多的场所,减少安装过程中受到的限制。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防护壳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额温计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滑动铰接座俯视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转动安装座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额温计本体;2、防护壳;3、防滑垫;4、导向插块;5、防护卡槽;6、导向插槽;7、滑动铰接座;701、横向滑动槽;702、滑动安装块;703、复位弹簧;8、卡位杆;9、转动安装座;10、转动连杆;11、调节夹持机构;1101、安装板;1102、导向滑槽;1103、导向滑块;1104、限位夹板;1105、转动安装板;1106、夹紧螺杆;12、红外感应器;13、设定按键;14、显示屏;15、量测开关;16、插接槽;17、限位弹簧;18、限位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5.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红外额温计,包括额温计本体1和防护壳2,额温计本体1包括红外感应器12、设定按键13、显示屏14和量测开关15,额温计本体1的形状为l型,额温计本体1的两侧粘接有防滑垫3,额温计本体1的两侧位于防滑垫3的下方固定连接有导向插块4,额温计本体1的背面设有防护卡槽5,防护壳2内表面的侧壁上设有导向插槽6,防护壳2外表面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滑动铰接座7,滑动铰接座7包括横向滑动槽701,横向滑动槽701内滑动连接有滑动安装块702,横向滑动槽701内表面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703,复位弹簧70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滑动安装块702的侧面,滑动铰接座7上转动连接有卡位杆8,卡位杆8的形状为凹型,两侧的滑动安装块702分别通过转轴与卡位杆8的两端转动连接,且卡位杆8的尺寸与防护卡槽5相适配,通过防护壳2、导向插块4、导向插槽6、滑动铰接座7、防护卡槽5和卡位杆8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在测量的间歇时间将额温计本体1放置在防护壳2内进行有效的防护,避免额温计本体1掉落在地上受到损坏,并且在转移的过程中能够对红外感应器12进行保护避免受到损坏,防护壳2的背面固定连接有转动安装座9,转动安装座9的内部设有插接槽16,插接槽16内表面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限位弹簧17,转动连杆10插接在插接槽16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齿轮18,限位弹簧17的一端抵接在限位齿轮18的侧面,插接槽16的内表面与限位齿轮18相对应的位置设有与之相适配的卡槽,转动安装座9内插接有转动连杆10,转动连杆1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调节夹持机构11,调节夹持机构11包括安装板1101,安装板1101的侧面设有导向滑槽1102,导向滑槽1102内滑动链接有导向滑块1103,诉讼湖导向滑块110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导向滑块1103对称分布在导向滑槽1102的两端,两个导向滑块1103的侧面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夹板1104,安装板1101的侧面位于导向滑槽1102的下方固定连接有转动安装板1105,转动安装板1105上表面转动连接有夹紧螺杆1106,夹紧螺杆1106两端的螺纹方向相反,且限位夹板1104上与夹紧螺杆1106相对应的位置设有与之相适配得到螺纹孔,通过转动安装座9、转动连杆10和调节夹持机构11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对防护壳2的安装角度进行调节,并且能够根据实际场地的调节在调节夹持间距,从而使得本装置能够适用于更多的场所,减少安装过程中受到的限制。
26.使用时,通过转动夹紧螺杆1106使限位夹板1104同时向中间靠近,从而使限位夹板1104夹持在使用场所的桌边或护栏等物件上,从而完成对防护壳2位置的固定,当需要调节角度以便于取用时,按动防护壳2使转动连杆10伸入转动安装座9内的长度加长,从而使得限位齿轮18脱离与插接槽16内表面的卡槽的锁定,此时可对防护壳2进行转动,从而调节防护壳2的安装角度以便于取用,在使用的间歇时段,可将额温计本体1插入到防护壳2内,额温计本体1在完全插入后其侧面的导向插块4进入到l型导向插槽6底部的水平段,向一侧拉动卡位杆8,使其能够套在额温计本体1上,调整其位置与防护卡槽5相对应,松手后复位弹簧703带动滑动安装块702复位,将卡位杆8向一侧拉动,使其卡在防护卡槽5内,并将额温计本体1向一侧带动,使额温计本体1上的红外感应器12进入到防护壳2的保护槽内。
27.综上,本实用新型通过防护壳2、导向插块4、导向插槽6、滑动铰接座7、防护卡槽5和卡位杆8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在测量的间歇时间将额温计本体1放置在防护壳2内进行有效的防护,避免额温计本体1掉落在地上受到损坏,并且在转移的过程中能够对红外感应器12进行保护避免受到损坏,通过转动安装座9、转动连杆10和调节夹持机构11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对防护壳2的安装角度进行调节,并且能够根据实际场地
的调节在调节夹持间距,从而使得本装置能够适用于更多的场所,减少安装过程中受到的限制。
2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