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承载式金属模块化梁模板装置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1-18 01:3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筋混凝土工程建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承载式金属模块化梁模板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房屋建设领域所广泛采用的建筑形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可分为四大工程,即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模板工程和支撑工程,这四大工程共同作用完成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成型、定位、连接和受力。
3.模板和支撑工程主要负责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成型与定位功能,模板工程主要分为周转型模板、工厂模板和免拆模板;周转型模板指模板随钢筋混凝土浇筑位置的不同而进行周转,目前常见的木模板、金属模板、pvc模板等都属于周转型模板;工厂模板主要是指工厂生产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流水线型模板,此种工厂生产钢筋混凝土构件生产模式下,模板不进行周转而钢筋混凝土构件进行周转,免拆模板主要是浇筑完成后可一次成型,无需进行拆模工作的钢筋混凝土模板如免拆模板、保温一体化模板。目前的模板工程施工过程中,广泛应用的仍是工厂型模板,其模板周转复杂,人工作业量大,耗费现场大量的人力。
4.模板工程中也可分为标准化模板和非标准化模板,标准化模板是指模板具有一系列标准尺寸,模板根据钢筋混凝土构件尺寸的不同进行组合装配,如pvc模板、铝模板;非标准化模板指模板本身尺寸不固定,需要根据现场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尺寸不同进行加工,如木模板。但无论是标准化模板还是非标准化模板,与设计的匹配度均不够,模板工程的现场工作仍很复杂。
5.支撑工程主要负责承载钢筋混凝土施工荷载和对模板进行固定,目前广泛应用的主要有满堂式支撑和工具式支撑。满堂式支撑主要应用立杆式脚手架(圆管杆件和扣件连接脚手架)进行支撑,安装和拆除较为困难,且竖向支撑密度大,对施工场地限制较大。工具式支撑主要利用盘扣式脚手架、门式脚手架、钢支撑等支撑工具,安装和拆除简单,承载能力强,可周转使用,对施工影响较小,转运效率较低,但竖向支撑密度偏大、可调节能力偏弱,与模板的配套性不够。
6.预应力技术目前主要应用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之上,通过体内预应力技术提高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承载力,或通过体外预应力技术进行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加固与修复。在钢筋混凝土施工领域应用较少。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承载式金属模块化梁模板装置及系统。本实用新型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8.为实现上述目的,提出一种承载式金属模块化梁模板装置,其包括:梁底模板,其设置在梁模板装置的底部;梁角部模板,其分别设置在梁底模板的两侧;梁侧模板,其分别安装在梁角部模板的顶部;所述梁底模板、梁角部模板和梁侧模板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9.可选的,上述承载式金属模块化梁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梁角部模板包括竖向设置的竖向板和横向设置的横向板,竖向板和横向板之间形成直角或接近直角的角度。
10.可选的,上述承载式金属模块化梁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板安装在梁底模板上。
11.可选的,上述承载式金属模块化梁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侧模板安装在竖向板的顶部。
12.可选的,上述承载式金属模块化梁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梁角部模板一体化成型,所述竖向板和横向板之间为无缝连接。
13.可选的,上述承载式金属模块化梁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梁角部模板、梁底模板和梁侧模板之间采用销固件连接。
14.可选的,上述承载式金属模块化梁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梁角部模板设置有统一尺寸,所述梁底模板和梁侧模板设置为多种尺寸。
15.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承载式金属模块化梁模板系统,其包括多个如上任一所述的梁模板装置,多个梁模板装置之间依次连接。
16.有益效果
17.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梁角部模板、梁底模板、梁侧模板和该系统中的梁预应力支撑装置相互独立可拆卸。该承载式模块化金属梁模板装置通过模板间的组合定位,快速精确地定位梁模板装置,同时利用预应力支撑装置承受施工荷载,在装配完成后,可直接进行混凝土浇筑。本项专利通过模板与支撑体系综合设计,实现柱模板的快速定位与组装,优化减少现场人工作业量,简化施工工序,提高模板可重复利用率,加快钢筋混凝土工程建造效率,节约现场成本。
18.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
附图说明
19.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并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承载式金属模块化梁模板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梁预应力加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梁模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承载式金属模块化梁模板装置进行分节装配的示意图。
24.图中,1表示梁模板装置;11表示梁侧模板;12表示梁角部模板;13表示梁底模板;2表示梁预应力加载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和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
新型保护的范围。
26.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定义,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27.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连接”的含义可以是部件之间的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部件间通过其它部件的间接连接。
28.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上、下”的含义指的是使用者正对承载式金属模块化梁模板系统时,由梁预应力加载装置指向梁模板装置即为上,反之即为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机构的特定限定。
29.在一种实现方式下,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合金属构件的体外预应力加载装置,通过体外预应力加载增大梁模板跨度,减少支撑,以简化施工工序,提高建造效率。考虑到钢筋混凝土工程中,模板工程与支撑工程关系密切,本实用新型在设计该承载式金属模块化梁模板装置时,将模板工程与支撑工程综合考虑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的模板和支撑体系,优化钢筋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工序,提高钢筋混凝土工程建造效率。
30.具体而言,该承载式金属模块化梁模板装置包括图1以及图3所示的:
31.梁底模板13,其设置在梁模板装置的底部;
32.梁角部模板12,其分别设置在梁底模板13的两侧;
33.梁侧模板11,其分别安装在梁角部模板12的顶部;
34.所述梁底模板13、梁角部模板12和梁侧模板11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35.该承载式金属模块化梁模板装置1,将传统钢筋混凝土工程中的模板工程与支撑工程合二为一进行综合创新优化,其中,参考图3以及图4,将梁模板装置1进行模块化拆分,将梁模板装置1分为梁底模板13、梁侧模板11、梁角部模板12等部分。模板之间通过快速定位装置和销固件进行定位和紧固,加快了梁模板装置1装配效率,梁模板装置1底部布置预应力承载装置,在不增大截面的前提上,提高梁模板装置1承载力,同时通过模板间的组合,使梁模板装置1满足不同尺寸梁的要求,提高梁模板装置1的重复使用效率,降低成本。
36.所述的快速定位装置主要指快速定位螺栓孔和快速连接的螺栓。其工作原理在于,螺栓定位之时不需要严格的对孔,仅需略微穿过之后即可通过销固进行紧固。
37.其中的梁角部模板12包括竖向设置的竖向板和横向设置的横向板,竖向板和横向板之间形成直角或接近直角的角度。主要负责保证混凝土成型质量以及承受荷载,角部模板整体化可以保证浇筑完成后的混凝土角部质量可靠,同时提高模板的承载能力。其中,所述的梁角部模板12可全部采用统一尺寸,提高模板的重复利用效率。其中的横向板可安装在梁底模板13上,其中的竖向板的顶部可用于安装所述梁侧模板11。
38.在这种结构下,梁侧模板11和梁底模板13位于梁角部模板12之间,具有多种尺寸标准,可通过替换梁填充模板使该梁模板装置满足多种尺寸需求,其中,参考图4所示,所述的多个梁模板装置之间能够依次连接按照需要的尺寸进行拼接组合。其中的所述梁角部模板12能够设计为一体化成型,使得其中所述竖向板和横向板之间无缝连接。
39.由此,所述的梁侧模板11和梁底模板13主要起定位成型作用,与梁角部模板12不同,不具备承受荷载能力。所述梁角部模板12、梁底模板13和梁侧模板11之间采用销固件连
接。
40.图1或图4所示,所述的梁和柱交接位置还可设置节点模板。此处模板根据梁的尺寸不同而不同,因此此处模板单独设计,根据项目不同而进行更换。上述各模块化模板之间的连接方式都采用销固连接,便于模板的安装与拆除。
41.在一种实现方式下,所述梁角部模板12设置有统一尺寸,所述梁底模板13和梁侧模板11设置为多种尺寸。参考图1或图2所示,由其构成的连接的梁模板装置系统的下方所设置的梁预应力加载装置2主要负责定位、调平与承受荷载,预应力加载装置与其它模块化模板相互独立。所述的梁预应力加载装置2能够用于承载混凝土浇筑荷载,在需要加固处应用外箍销固件进行加固,支撑系统和模板系统合二为一,减少现场的模板工作量。
42.上述的承载式金属模块化梁模板装置,还包括快速定位装置。
43.由此,本实用新型中的梁模板装置系统,可以根据现场条件的不同选择适合现场的装配及拆卸方法。该系统可分块装配、分节装配和整体进行装配。梁预应力加载装置2与承载式梁模板装置1相互独立,在达到早拆模的养护强度后,可将梁侧模,梁底模进行置换,提高模板周转效率,降低整个工程的成本。
44.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