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池模组入壳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17 18:3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电池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模组入壳装置。


背景技术:

2.锂电池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由于锂金属的化学特性非常活泼,使得锂金属的加工、保存、使用,对环境要求非常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锂离子电池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方形铝壳电池、软包电池等。其中,单个电芯堆叠成模组之后的入壳过程是电池生产为成品必不可少的工序。现有技术中,实现模组入壳体的工序需要先将壳体平躺固定,通过模组移送装置将模组放置在壳体上,再将另一半电池模组壳体通过模组壳体移送装置盖在电池模组上,上述电池模组入壳体方式对电池模组移送组件的夹持力或者吸附力要求较高,容易损伤电池模组,同时通过叠放的方式实现电池模组入壳作业,对模组移送装置的移送定位精度要求较高,而现有的电池模组入壳精度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入壳装置,其旨在能够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4.一种电池模组入壳装置,包括机架;第一滑轨,水平设置于所述机架上;壳体定位移送组件,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滑轨上,所述壳体定位移送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和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所述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和所述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沿所述第一滑轨的滑动路径相对设置;以及承载组件,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设置在所述机架内部并可升降于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和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之间,所述承载组件用于承载电池模组。
5.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定位移送组件还包括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滑轨上的底板,所述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和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滑动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底板上开设有通孔,所述承载组件可滑动突出于所述通孔,所述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和所述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设置在所述通孔两侧。
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与所述底板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滑动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壳体定位移送组件还包括翻转机构,所述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滑动设置于第二连接板上,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滑动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翻转机构固定连接。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和所述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都包括第三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和所述第四连接板分别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上,所述第三连接板上垂直设置有第一限位板,所述第四连接板的一端
设置有第二限位板,所述第四连接板的另一端设置有限位机构,所述第三连接板上固定设置有第三驱动机构,所述第三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四连接板在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上滑动。
8.进一步的,所述翻转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第五连接板、以及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转动的第四驱动机构,所述第四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的下方设置有顶推机构。
10.进一步的,所述承载组件包括升降机构和夹持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竖直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升降机构用于带动所述夹持机构沿所述通孔在竖直方向上升降。
11.进一步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第一承载板、滑轨、第一立柱、第二立柱以及承载件,所述第一承载板滑动设置在所述升降机构上,所述滑轨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板上,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分别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滑轨两端,所述承载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载板上。
12.进一步的,所述承载件包括安装板、第二承载板以及第一立板,所述安装板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安装板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承载板上,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承载板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安装板分别设置在所述滑轨两侧,所述第一立板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承载板上。
13.进一步的,所述承载件还包括辅助支撑单元,所述辅助支撑单元用于对放置在所述承载件上的电池模组进行辅助支撑。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进行电池模组入壳体的工序时,滑动设置在第一滑轨上的壳体定位移送组件用于对接收到的电池模组壳体进行定位和固定,壳体定位精度高,在电池模组上料的过程中,在机架上固定设置的承载组件用于承载电池模组,并调节电池模组使其与电池模组壳体位置相对应,之后将滑动设置在第一滑轨上的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和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相向移动,当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和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相向移动并承接一部分电池模组后,将承载组件的夹持机构下移,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和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继续相向移动,实现模组同时入左右模组壳体,并且能够在电池模组入壳体的同时实现模组壳体合壳作业,能够节省模组壳体合壳工序的时间。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池模组入壳装置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壳体定位移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壳体定位移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顶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2.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承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夹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4.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辅助支撑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记
26.10、机架;20、第一滑轨;30、壳体定位移送组件;301、底板;3011、通孔;302、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21、第三连接板;3022、第四连接板; 3023、第一限位板;3024、第二限位板;3025、限位机构;3026、第三驱动机构;303、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4、第一连接板;305、第一驱动机构; 306、翻转机构;3061、第五连接板;3062、第四驱动机构;307、第二连接板;308、第二驱动机构;309、顶推机构;3091、气缸;3092、推杆;40、承载组件;401、升降机构;402、夹持机构;4021、第一承载板;4022、第二滑轨;4023、第一立柱;4024、第二立柱;4025、承载件;40251、安装板; 40252、第二承载板;40253、第一立板;40254、辅助支撑单元;40254a、升降驱动件;40254b、第二立板;50、移送驱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技术。也就是说,在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28.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9.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0.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实用新型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3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入壳装置,其能够实现模组同时入左右模组壳体,并且能够在电池模组入壳体的同时实现模组壳体合壳作业,能够节省模组壳体合壳工序的时间,电池生产效率高,模组入壳体适用范围广。
32.请参照图1

图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池模组入壳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壳体定位移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图3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壳体定位移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顶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承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
8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夹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辅助支撑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33.如图1所示,一种电池模组入壳装置,第一滑轨20,水平设置于机架10 上;壳体定位移送组件30,滑动设置在第一滑轨20上,壳体定位移送组件 30包括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2和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3,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2和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3沿第一滑轨20的滑动路径相对设置;以及承载组件40,与机架10固定连接,设置在机架10内部并可升降于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2和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3之间,承载组件40用于承载电池模组。
34.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在第一滑轨20的一侧设置有移送驱动件50,第一滑轨20设置有两条,第一滑轨20和移送驱动件50平行设置,壳体定位移送组件30通过移送驱动件50带动其在第一滑轨20上滑动。
35.上述实现的过程中,移送驱动件50带动壳体定位移送组件30在第一滑轨20上移动至电池模组壳体上料工位下方,电池模组壳体上料工位中的上料装置将电池模组壳体放置在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2和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3,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2和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3对放置其上的电池模组壳体进行定位,设置在机架10内部的承载组件40滑动突出于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2和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3之间,承载组件40 用于承载电池模组移送装置图中未示出移送的电池模组,并调节电池模组使其与电池模组壳体位置相对应,在实现电池模组入壳体的过程中,滑动设置在第一滑轨20上的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2和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3 相向移动,当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2和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3相向移动并承接一部分电池模组后,将承载组件40下移并退出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2和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之间,之后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2和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3继续相向移动,实现模组同时入左右模组壳体,在电池模组入壳体的同时实现模组壳体合壳作业,能够节省模组壳体合壳工序的时间,同时壳体定位精度高,模组入壳体适用范围广。
36.壳体定位移送组件30还包括滑动设置于第一滑轨20上的底板301,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2和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3滑动设置在底板301上,底板301上开设有通孔3011,承载组件40可滑动突出于通孔3011,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2和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3设置在通孔3011两侧。
37.参照图2,上述实现的过程中,底板301滑动设置于第一滑轨20上,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2和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2滑动设置在底板301 上,底板301上开设有通孔3011,当壳体定位移送组件30移动至承载组件 40上方时,承载组件40可滑动突出于通孔3011,电池模组移送装置移送的电池模组放置在承载组件40上,滑动设置在通孔3011两侧的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2和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3将放置在其上的电池模组壳体相向移动,在电池模组入壳体的同时实现模组壳体合壳作业。
38.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2与底板301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板304,第一连接板304与底板301固定连接,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2滑动设置于第一连接板304上,第一连接板304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 302滑动的第一驱动机构305;壳体定位移送组件30还包括翻转机构306,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3滑动设置于第二连接板上307,第二连接板307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3滑动的第二驱动机构308,第二连
接板307与翻转机构306固定连接。
39.参照图2、图3,上述实现的过程中,第一连接板304固定设置在底板301 上,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2滑动设置于第一连接板304上,第一连接板 304上设置的第一驱动机构305用于驱动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2在第一连接板304上滑动;壳体定位移送组件30还包括翻转机构306,翻转机构306 与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3固定连接,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3滑动设置于第二连接板307上,第二连接板307上设置的第二驱动机构308用于驱动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3在第二连接板307上滑动,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2和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3分别在第一驱动机构305和第二驱动机构308的驱动作用下实现电池模组壳体合壳作业。
40.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2和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3都包括第三连接板3021和第四连接板3022,第三连接板3021和第四连接板3022分别滑动设置于第一连接板304和第二连接板307上,第三连接板3021上垂直设置有第一限位板3023,第四连接板302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限位板3024,第四连接板3022的另一端设置有限位机构3025,第二限位板3024和限位机构3025 上设置有对射感应器,设置的对射感应器用于检测电池模组壳体是否在位,限位机构3025用于顶推电池模组壳体向第二限位板3024移动,第三连接板 3021上固定设置有第三驱动机构3026,第三驱动机构3026用于驱动第四连接板3022在第一连接板304和第二连接板307上滑动。
41.参照图4、图5,上述实现的过程中,第一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2和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3都包括第三连接板3021、第四连接板3022、第一限位板3023、第二限位板3024、限位机构3025以及第三驱动机构3026,第三连接板3021和第四连接板3022分别滑动设置于第一连接板304和第二连接板 307上,第三驱动机构3026用于驱动第四连接板3022在第一连接板304和第二连接板307上滑动,分体设置的第三连接板3021和第四连接板3022,当进行电池模组壳体合壳作业时,第四连接板3022在第三驱动机构3026的驱动作用下回缩,防止第四连接板3022对电池模组壳体合壳作业产生干涉,增加装置的适用性,第三连接板3021上垂直设置有第一限位板3023,第四连接板 302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限位板3024,第四连接板3022的另一端设置有限位机构3025,限位机构3025用于顶推电池模组壳体向第二限位板3024移动,对放置其上的电池模组壳体进行定位夹紧。
42.翻转机构306包括固定设置在底板301上的第五连接板3061、以及用于驱动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3转动的第四驱动机构3062,第四驱动机构 3062的输出端与第二连接板307固定连接。
43.复参照图2、图3,上述实现的过程中,底板301上开设有避让槽3012,第五连接板3061与底板301垂直设置,第四驱动机构3062的输出端与第二连接板307固定连接,第四驱动机构3062驱动第二连接板307进行转动,并带动第二连接板307上的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3转动,这样设置的目的是针对不同型号的电池模组当需要电池模组先部分入壳体时,可以通过翻转机构将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3转动90
°
,当电池模组放入壳体后,再翻转为初始位置,增加装置的适用性,可以适用于不同型号电池模组不同工序的入壳体作业,装置的兼容性强。
44.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3的下方设置有顶推机构309。
45.参照图6,上述实现的过程中,顶推机构309包括气缸3091和推杆3092,推杆3092与
气缸309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翻转机构将第二壳体定位移送机构303转动90
°
,当电池模组放入壳体内后,再翻转为初始位置的过程中,推杆3092能够对电池模组的底部进行顶推支撑,防止电池模组掉落,增加装置的稳定性。
46.承载组件40包括升降机构401和夹持机构402,升降机构401竖直固定安装在机架10内部,夹持机构402固定设置在升降机构上。
47.参照图1、图7,上述实现的过程中,升降机构401竖直固定安装在机架10内部,夹持机构402固定设置在升降机构上,夹持机构402用于夹持电池模组移送装置移送的电池模组,升降机构401用于带动夹持机构402沿通孔 3011在竖直方向上升降。
48.夹持机构402包括第一承载板4021、第二滑轨4022、第一立柱4023、第二立柱4024以及承载件4025,第一承载板4021滑动设置在升降机构401上,第二滑轨4022水平设置在第一承载板4021上,第一立柱4023和第二立柱4024 分别滑动设置在第二滑轨4022两端,第一立柱4023和第二立柱4024上设置有对射感应器,设置的对射感应器用于感应电池模组是否在位,承载件4025 固定设置在第一承载板4021上。
49.参照图8,上述实现的过程中,承载件4025固定设置在第一承载板4021 上,承载件4025设置在第二滑轨4022上方,承载件4025设置在第一立柱4023 和第二立柱4024之间,承载件4025用于承载电池模组移送装置移送的电池模组,第二滑轨4022内部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立柱4023和第二立柱4024相向运动夹持放置在承载件4025上的电池模组的电机。
50.承载件4025包括安装板40251、第二承载板40252以及第一立板40253,安装板40251设置有两个,两个安装板40251的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承载板 4021上,另一端分别与第二承载板40252固定连接,两个安装板40251分别设置在第二滑轨4022两侧,第一立板40253固定安装在第二承载板40252上。
51.承载件4025还包括辅助支撑单元40254,辅助支撑单元40254用于对放置在承载件4025上的电池模组进行辅助支撑。
52.参照图9,上述实现的过程中,辅助支撑单元40254设置有两组,两组辅助支撑单元40254都包括升降驱动件40254a和第二立板40254b,两个升降驱动件40254a分别固定设置在第一立板40253两侧,第二立板40254b与升降驱动件40254a的输出端固定连接,设置的辅助支撑元件能够对放置在承载件上的电池模组进行支撑,同时当进行电池模组壳体相向移动合壳的过程中,电池模组的底部两端与电池模组壳体接触,此时升降驱动件带动第二立板下降,确保电池模组顺利入壳体。
53.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该技术方案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该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