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冰箱的制作方法

2021-11-16 01:2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家用电冰箱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冰箱。


背景技术:

2.为满足用户的需求,现有风冷冰箱设置有多个温区,以储存不同食材,从而使食材处于最佳储藏环境。风冷冰箱风道设置在储藏间后壁,蒸发器设置在风道后面。蒸发器因结霜太多影响制冷效果,因此每间隔一段时间需要化霜,化霜时候蒸发器下方的加热管持续加热,蒸发器的温度会暂时上升到7度左右。因热气上升冷气下沉原理,化霜时候热气会通过导风圈进入到风道中,再通过风道进入储藏间中,影响对应间室的温度,因此储藏间温度提高,热气携带水份在食材上覆着形成冰晶同时造成食材表面容易腐败变质以及冰淇淋表面呈现融化状态等问题。
3.有鉴于此,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冰箱。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冰箱,其包括:
7.第一内胆,其围设出冷藏室,且其后壁上设有冷藏送风风道;
8.第二内胆,其内设隔挡件;所述隔挡件将所述第二内胆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变温室和冷冻室;
9.风道后盖,其设于所述第二内胆的后壁上;且所述风道后盖所述第二内胆的后壁共同限定出设有蒸发器的冷却风道;
10.风道泡沫板,其与所述风道后盖共同限定出与所述冷冻室相连通的第一气流流道及与所述变温室相连通的第二气流流道;
11.风机遮蔽腔,其形成于所述风道泡沫板上,并与所述冷却风道相连通;所述风机遮蔽腔上形成有与所述冷藏送风风道相连通的第三送风口,且所述风机遮蔽腔内安装有风机;
12.所述风机的竖向对称面记为m1,所述风机遮蔽腔上形成有分居于竖向对称面m1相对两侧的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
13.所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均呈弧形,且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风机遮蔽腔与所述第一气流流道,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所述风机遮蔽腔与所述第二气流流道;其中,所述第一出风口所在的弧形型线所对应的弦、第二出风口所在的弧形型线所对应的弦均与所述竖向对称面m1相平行;
14.蒸发器化霜时,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及第三送风口关闭,所述冷藏室、变温室、冷冻室均与所述风机遮蔽腔相断开。
15.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上端点记为a1,下端点记为b1,所述第
一出风口所在的弧形型线记为第一弧
16.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上端点记为a2,下端点记为b2,所述第二出风口所在的弧形型线记为第二弧
17.所述第一弧与第二弧在一同个圆o2上。
18.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风机所在的圆记为圆o1;其中,圆o1与圆o2为同心圆。
19.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所述第一弧与第二弧所在的圆o2的半径为r2;所述风机所在的圆o1的半径记为r1;
20.其中,r2:r1∈[1,2.5]。
[0021]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a1o2b1∈[45
°
,70
°
],∠a2o2b2∈[45
°
,70
°
]。
[0022]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风道泡沫板上形成第一隔离件、第二隔离件及第三隔离件;所述第一隔离件与第二隔离件设于风道泡沫板的上端部,且第一隔离件与第二隔离件的上端面与其所在区域的风道泡沫板的上端面共面;
[0023]
所述第一隔离件与第三隔离件共同限定出第一送风口,所述第二隔离件与第三隔离件共同限定出第二送风口;所述第一送风口处设有形成有第一出风口的第一风门单元,所述第二送风口处设有形成有第二出风口的第二风门单元;
[0024]
所述第一隔离件、所述第二隔离件、所述第三隔离件、所述第一风门单元、所述第二风门单元各自靠近风道后盖的端部均与所述风道后盖相配合,且所述风道泡沫板、第一隔离件、第二隔离件、第三隔离件、第一风门单元、第二风门单元与所述风道后盖共同限定出所述风机遮蔽腔。
[0025]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第一隔离件上靠近所述第二隔离件一侧的侧壁记为第一侧壁,所述第二隔离件上靠近第一隔离件一侧的侧壁记为第二侧壁;
[0026]
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均呈弧形;且由下至上,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0027]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第三隔离件包括靠近所述风机一侧的第一气流壁,所述第一气流壁形成为蜗壳型线的一部分。
[0028]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气流壁所形成的蜗壳型线的蜗舌入口处直径为d βd,β∈[0.05,0.15]。
[0029]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β=0.1。
[003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0031]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冰箱,其包括冷藏室及被分隔为变温室和冷冻室的第二内胆;第二内胆内设有与其后壁共同限定出设冷却风道的风道后盖、与风道后盖共同限定出与冷冻室相连通的第一气流流道及与变温室相连通的第二气流流道的风道泡沫板;风道泡沫板上形成有风机遮蔽腔;风机的竖向对称面记为m1,风机遮蔽腔上形成分居于竖向对称面m1相对两侧且均呈弧形的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均连通风机遮蔽腔与所述送风风道;第一出风口所在的弧形型线所对应的弦、第二出风口所在的弧形型线所对应的弦均与所述竖向对称面m1相平行;本实用新型有效减少风量损失,增加有效出风量;并能够避免在蒸发器化霜时的热空气进入储藏间室。
附图说明
[0032]
图1为本实用新型冰箱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3]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冰箱的剖视图;
[0034]
图3为本实用新型冰箱的送风单元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35]
图4为本实用新型冰箱的的送风单元的另一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36]
图5为本实用新型冰箱的送风单元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7]
图6为本实用新型冰箱的风道泡沫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8]
图7为本实用新型冰箱的风道泡沫板的另一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39]
图8为本实用新型冰箱的第一风门单元与第二风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40]
图9为本实用新型冰箱的第一风门单元与第二风门单元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41]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冰箱的送风单元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42]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冰箱的送风单元另一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43]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冰箱的送风单元另一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44]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冰箱的送风单元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45]
以上各图中:箱体11;送风单元14;第一送风风道141;冷却风道15;风机遮蔽腔16;冷藏送风风道17;第一内胆18;第二内胆19;风机20;隔挡件4;冷藏室71;变温室72;冷冻室73;风道前盖1;连接风管8;风道后盖2;吸风口21;第一固定槽22;第二固定槽23;风道泡沫板3;第一隔离件31;第二隔离件32;第三隔离件33;气流壁35;一凹槽36;第二凹槽37;第一送风口41;第二送风口42;第三送风口43;第一侧壁311;第二侧壁312;第一风门单元5;第一风门框51;第一风板52;第一安装盒53;第一出风口50;第二风门单元6;第二风门框61;第二风板62;第二安装盒63;第二出风口60;导风部7;第一气流流道81;第二气流流道82;第一冷冻排风口91;第二冷冻排风口92;第三冷冻排风口93;第四冷冻排风口94;第一变温排风口95;第二变温排风口96;第三变温排风口97;第四变温排风口98。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0047]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0048]
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49]
一种冰箱,如图1

图13所示,其包括箱体11,箱体11包括箱胆及外壳;箱胆围设出储藏间室,并于箱胆的前端形成开口。箱胆包括与开口相对应的胆后壁。
[0050]
本实施例中,冰箱设置有多个箱胆;多个箱胆包括第一内胆18和第二内胆19,其中
第一内胆18位于第二内胆19的上侧。第一内胆18围设出冷藏室71,冷藏室71的后壁上设有冷藏送风风道17。第二内胆19的后壁上设有送风单元14;第二内胆19所围设成的储藏间室内设有隔挡件4,隔挡件4沿由第二内胆19的开口端向其后壁的方向设置,以将第二内胆19所围设成的储藏间室分隔为变温室72和冷冻室73。设于第二内胆19上的送风单元14将气流送入变温室72或冷冻室73内,以调整变温室72或冷冻室73的温度。
[0051]
具体的,送风单元14包括风道前盖1、风道后盖2及风道泡沫板3。其中,风道前盖1与风道后盖2共同限定出容置腔,风道泡沫板3设于容置腔内,且风道泡沫板3远离风道后盖2的一侧与风道前盖1相配合。风道泡沫板3上形成有送风区,且风道泡沫板3与风道后盖2相配合共同限定出第一送风风道141。
[0052]
风道后盖2设于风道泡沫板3与胆后壁之间,且风道后盖2与胆后壁之间共同限定出冷却风道15,冷却风道15内设有蒸发器;蒸发器的底部设有用于对蒸发器化霜的加热管。其中,风道后盖2上形成有吸风口21,吸风口21连通冷却风道15与第一送风风道141。
[0053]
风道泡沫板3上形成有间距分布的第一隔离件31、第二隔离件32及第三隔离件33;第一隔离件31、第二隔离件32及第三隔离件33分布于吸风口21的外围。其中,第一隔离件31与第二隔离件32设于风道泡沫板3的上端部,且第一隔离件31与第二隔离件32的上端面与其所在区域的风道泡沫板3的上端面共面。以上第一隔离件31与第二隔离件32间距设置,并共同限定出第三送风口43。其中,第一隔离件31上靠近第二隔离件32一侧的侧壁记为第一侧壁311,第二隔离件32上靠近第一隔离件31一侧的侧壁记为第二侧壁312;其中第一侧壁311和第二侧壁312均呈弧形。由下至上,第一侧壁311与第二侧壁312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0054]
第一隔离件31与第三隔离件33共同限定出第一送风口41,第二隔离件32与第三隔离件33共同限定出第二送风口42。第一送风口41处设有第一风门单元5,第二送风口42处设有第二风门单元6。其中,第一隔离件31、第二隔离件32、第三隔离件33、第一风门单元5、第二风门单元6各自靠近风道后盖2的端部均与风道后盖2相配合,第一隔离件31、第二隔离件32、第三隔离件33、第一风门单元5、第二风门单元6、风道泡沫板3及风道后盖2共同限定出风机遮蔽腔16。风机遮蔽腔16内设有风机20,风机20的竖向对称面记为m1。其中,第三送风口43设于风机遮蔽腔16的上侧,即,竖向对称面m1穿过第三送风口43。第一送风口41与第二送风口42分居于竖向对称面m1的相对两侧。另外,第三隔离件33上设有连通其上下两侧空间的通道,以在风机遮蔽腔16内产生冷凝水时,使冷凝水通过该通道流出风机遮蔽腔16,以及时排出风机遮蔽腔16内的冷凝水,有效保持风机遮蔽腔16的干燥。
[0055]
本实施例中,冰箱内设有连接风管8,连接风管8的一端与冷藏送风风道17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三送风口43相连通;通过连接风管8将冷藏送风风道17与风机遮蔽腔16相连通。其中,冷藏送风风道17内靠近与连接风管8一端设有冷藏风门,冷藏风门打开或关闭以连通或阻断冷藏送风风道17与风机遮蔽腔16,以控制风机遮蔽腔16内的气流进入冷藏室71,从而实现对冷藏室71温度的调节。
[0056]
具体的,设于第一送风口41处的第一风门单元5包括第一风门框51、可旋转地连接于第一风门框51上的第一风板52、驱动第一风板52旋转运动的第一风门电机;其中,第一风门框51限定出第一出风口50,第一风板52旋转打开或关闭第一出风口50。第一风门框51的一端设有容纳第一风门电机的第一安装盒53。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门框51呈矩形,其限定出的第一出风口50亦呈矩形,第一风板52与第一出风口50的形状相一致。第一安装盒53设于
第一风门框51的一端,且位于第一风门框51的一侧;即第一风门框51与第一安装盒53呈l型设置。
[0057]
设于第二送风口42处的第二风门单元6包括第二风门框61、可旋转地连接于第二风门框61上的第二风板62、驱动第二风板62旋转运动的第二风门电机;其中,第二风门框61限定出第二出风口60,第二风板62旋转打开或关闭第二出风口60。第二风门框61的一端设有容纳第二风门电机的第二安装盒63。本实施例中,第二风门框61呈矩形,其限定出的第二出风口60亦呈矩形,第二风板62与第二出风口60的形状相一致。第二安装盒63设于第二风门框61的一端,且位于第二风门框61的一侧;即第二风门框61与第二安装盒63呈l型设置。即第一风门单元5与第二风门单元6结构相同,在此为表述方便,对其进行了分别说明。
[0058]
其中,第一风门框51远离第一安装盒53的一端与第一隔离件31相配合,第一安装盒53与第三隔离件33的一端相配合。第二风门框61远离第二安装盒63的一端与第二隔离件32相配合,第二安装盒63与第三隔离件33的另一端相配合。
[0059]
以上,第一隔离件31、第一风门框51、第一安装盒53、第三隔离件33、第二安装盒63、第二风门框61及第二隔离件32依次相邻设置。其中,第一安装盒53、第三隔离件33、第二安装盒63依次相邻设置限定出风机遮蔽腔16的下边界。
[0060]
具体的,风道泡沫板3上形成有用于固定第一风门单元5的第一凹槽36和用于固定第二风门单元6的第二凹槽37。风道后盖2上形成有第一固定槽22和第二固定槽23;其中,第一固定槽22位置与第一凹槽36位置相对应,第二固定槽23与第二凹槽37位置相对应。
[0061]
第一风门单元5安装于第一凹槽36和第一固定槽22内,在第一凹槽36、第一隔离件31、第三隔离件33、第一固定槽22的相互作用力下将第一风门单元5进行有效密封固定。同样,第二风门单元6安装于第二凹槽37与第二固定槽23内,在第二凹槽37、第二隔离件32、第三隔离件33及第二固定槽23的相互作用力下将第二风门单元6进行有效密封固定。以上设置有效确保了第一隔离件31、第一风门框51、第一安装盒53、第三隔离件33、第二安装盒63、第二风门框61及第二隔离件32依次连接的密封性,且安装方便。
[0062]
第一出风口50与第二出风口60均呈弧形;第一出风口50的上端点记为a1,下端点记为b1,第一出风口50所在的弧形型线记为第一弧
[0063]
第二出风口60的上端点记为a2,下端点记为b2,第二出风口60所在的弧形型线记为第二弧以上设置增大出风面积,有效减少风量损失。
[0064]
其中,第一出风口50所在的弧形型线所对应的弦a1b1平行于竖向对称面m1,第二出风口60所在的弧形型线所对应的弦a2b2平行于竖向对称面m1。
[0065]
本实施例中,第一弧与第二弧在一同个圆上;第一弧与第二弧所在的圆记为圆o2,其半径记为r2。
[0066]
其中,∠a1o2b1∈[45
°
,70
°
];∠a2o2b2∈[45
°
,70
°
];本实施例中,∠a1o2b1=∠a2o2b2=60
°
。即第一出风口50与第二出风口60关于竖向对称面m1形成对称。
[0067]
风机20所在的圆记为圆o1,风机20的半径记为r1;其中圆o1与圆o2为同心圆。本实施例中,r2:r1∈[1,2.5]。在以上限定的范围内,更有利于气流由第一出风口50与第二出风
口60流出,减少风阻。本实施例中,r2:r1=2。
[0068]
另外,第三隔离件33设于第三送风口43的下侧,且与第三送风口43正对设置。第三隔离件33包括靠近第三送风口43一侧的气流壁35,气流壁35形成为蜗壳型线的一部分。本实施例中的,第三隔离件33上气流壁35所形成的蜗壳型线为阿基米德螺旋线或者等边基法型线或者不等边基法型线近似代替。本实施例中,气流壁35所形成的蜗壳型线的蜗舌入口处直径为d βd,β∈[0.05,0.15]。本实施例中,β=0.1。以上设置第三隔离件33靠近风机20一侧的气流壁35设置为蜗壳型线的一部分,能够有效减小风量损失,以增加由第一出风口50或第二出风口60流出的风量,从而增加有效送风量。
[0069]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第一出风口50与第二出风口60关于竖向对称面m1形成对称。
[0070]
风道泡沫板3的下部设有导风部7,导风部7与风机遮蔽腔16的第三隔离件33位置相对应,且导风部7的顶部与风机遮蔽腔16的下端相连接;导风部7与风机遮蔽腔16相连接将送风风区分隔为分居于其相对两侧的第一气流流道81和第二气流流道82。本实施例中,沿由下至上的方向,导风部7的横向宽度先逐渐减小后保持不变。
[0071]
其中,第一气流流道81与第二气流流道82均由风道泡沫板3的上端延伸至风道泡沫板3的下端。其中第一气流流道81设于第一出风口50的相邻位置,第二气流流道82设于第二出风口60的相邻位置。相应的,第一气流流道81与冷冻室73相对应,第二气流流道82与变温室72相对应。
[0072]
本实施例中,第一气流流道81内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冷冻排风口91、第二冷冻排风口92、第三冷冻排风口93及第四冷冻排风口94;其中,第一冷冻排风口91设于其顶部,第二冷冻排风口92与第一出风口50相邻,第三冷冻排风口93和第四冷冻排风口94位于导风部7的相邻区域内。以上多个排风口连通第一气流流道81与冷冻室73。
[0073]
第二气流流道82内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变温排风口95、第二变温排风口96、第三变温排风口97及第四变温排风口98;其中,第一变温排风口95设于其顶部,第二变温排风口96与第二出风口60相邻,第三变温排风口97和第四变温排风口98位于导风部7的相邻区域内。以上多个排风口连通第二气流流道82与变温室72。
[0074]
风机20工作,第一风板52打开时,第一出风口50打开,冷却气流通过第一出风口50进入第一气流流道81内;进入第一气流流道81内的气流一部分气流向上通过第一冷冻排风口91和第二冷冻排风口92进入冷冻室73;另一部分气流向下通过第三冷冻排风口93和第四冷冻排风口94进入冷冻室73内。
[0075]
风机20工作,第二风板62打开时,第二出风口60打开,冷却气流通过第二出风口60进入第二气流流道82内;进入第二气流流道82内的气流一部分气流向上通过第一变温排风口95和第二变温排风口96进入变温室72;另一部分气流向下通过第三变温排风口97和第四变温排风口98进入变温室72内。
[0076]
风机20工作,冷藏风门打开时,风机遮蔽腔16与冷藏送风风道17相连通,冷却气流通过连接风管8进入冷藏送风风道17内,并由冷藏送风风道17进入冷藏室71。
[0077]
风机20工作,第一风板52与第二风板62打开,第一出风口50与第二出风口60打开,同时向冷冻室73和变温室72送风。
[0078]
化霜时,设于蒸发器底部的加热器加热工作;第一风板52、第二风板62、及冷藏风
门关闭,第一隔离件31、第一风门单元5、第三隔离件33、第二风门单元6及第二隔离件32形成有效隔离,有效隔离第一气流流道81、风机遮蔽腔16、冷藏送风风道17与风机遮蔽腔16,从而隔断冷冻室73、变温室72、冷藏室71与风机遮蔽腔16;以使由吸风口21进入风机遮蔽腔16内的热气流被阻断,使热气流无法进入冷冻室73、变温室72、冷藏室71。
[0079]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第一风板52、第二风板62及冷藏风门的开关相互独立控制,根据冰箱系统控制设置打开或关闭。
[0080]
化霜结束时,第一风板52、第二风板62、冷藏风门根据需要打开,冷却气流由吸风口21进入风机遮蔽腔16内,然后通过打开的第一出风口50或第二出风口60或冷藏风门进入对应的气流流道,通过相应气流流道内的排风口进入对应的储藏间室(冷冻室73、变温室72、冷藏室71),以对相应储藏间室(冷冻室73、变温室72、冷藏室71)冷却降温。
[0081]
本实用新型设置风机遮蔽腔16,风机遮蔽腔16上形成有分居于竖向对称面m1相对两侧的第一出风口50和第二出风口60;第一出风口50与第二出风口60均呈弧形,且第一出风口所在的弧形型线所对应的弦平行于竖向对称面m1,第二出风口所在的弧形型线所对应的弦平行于竖向对称面m1;以上设置增大出风面积,有效减少风量损失;另外,通过控制第一风板52与第一风板62的开关控制,断开风机遮蔽腔16与各储藏间室的连通,从而断开冷却风道15与储藏间室的连通,以避免蒸发器化霜时所产生的热空气进入储藏间室而导致储藏间室内温度波动,从而提高储藏间室的温度稳定性。
[0082]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