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池组与电动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1-11-15 18:2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电池组与电动车辆
【技术领域】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组与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2.电池组是一种将外界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并储存于其内部,以在需要的时刻对外部设备进行供电的装置。一般地,电池组包括电芯组件、电池管理组件以及用于收容上述两组件的壳体。其中,作为核心部件的电芯组件通常包括多个相邻设置并相互串联(或并联)的电芯,该多个电芯可以共同配合以实现期望功率的输出。
3.为保证电芯组件能够稳定地安装于壳体内而不发生位移变化,有一些厂商会采用灌封胶、硅胶等胶水对电池组进行灌胶处理,以使上述胶水填充在电芯组件的外表面与壳体内壁之间,则电芯组件整体固定于壳体,进而可克服电芯组件在壳体内发生位移的缺陷。
4.然而,本技术的发明人在实现本技术的过程中发现:经过灌胶处理的电池组在内部电芯组件发生短路或过充等异常事故时,电芯组件将发生热失控并产生高温气体,而灌胶处理使电芯组件呈一密闭的状态,难以及时排出上述高温气体,故而经过灌胶处理的电池组在热失控时可能引发电池组爆炸等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电池组与电动车辆,以解决目前经过灌胶处理的电池组在电芯组件热失控时不能及时排出高温气体的技术问题。
6.本技术实施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7.一种电池组,包括壳体、电芯组件、第一隔件、泄压部与胶水。其中,壳体设有容置腔。电芯组件包括多个堆叠设置的电芯,其收容于所述容置腔。第一隔件设于所述电芯组件的第一侧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第一隔件在温度大于第一阈值时,发生变形。泄压部设于所述壳体,泄压部与第一隔件接触或者泄压部与第一隔件之间有空气通道。胶水填充于所述电芯组件的所述第一端部之外的至少部分区域与所述壳体之间的间隙,用于固定电芯组件和壳体。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电芯包括电极组件、包装袋和第一极耳,所述电极组件设于包装袋内,所述第一极耳延伸出所述包装袋,所述包装袋设有薄弱部,所述薄弱部设于所述第一隔件和所述电极组件之间。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包装袋设有密封部,所述密封部包括第一密封部,所述第一极耳自第一密封部延伸出包装袋,所述薄弱部包括设于第一密封部的第一薄弱部。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壳体包括底壁和多个侧壁,所述底壁与所述多个侧壁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第一隔件设于电芯组件和侧壁之间。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第一隔件在温度大于第一阈值时,发生收缩。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电池组包括收容于所述容置腔的电路板和固定架,所述电路板固定于所述固定架,所述空气通道包括设于固定架上的第一空气通道。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固定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电路板和第二支架均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设置设有间隙,所述电池组包括连接所述电芯的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穿过所述间隙与电路板固定,所述第一空气通道设于第一支架和/或第二支架。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电芯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电芯之间的隔离件,所述隔离件可限制所述胶水通过。
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泄压部为设于壳体的泄压孔或防爆结构,所述防爆结构包括防爆片。
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泄压孔包括设于壳体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显示板灯孔和/或按键孔。
17.本技术实施例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18.一种电动车辆,包括上述的电池组。
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2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组包括壳体、电芯组件、第一隔件、泄压部与胶水。其中,壳体设有容置腔。电芯组件设于上述容置腔且包括多个电芯。第一隔件设于电芯组件的第一侧与壳体之间,其在温度高于第一阈值时将发生变形。胶水填充于电芯组件的第一侧之外的至少部分区域与壳体之间,以固定电芯组件与壳体。则,与目前市场上的电池组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组在发生热失控时,第一隔件将发生受热变形,从而使电芯组件的第一侧及壳体之间形成第一泄压通道,然后该高温气体可经过第一泄压通道及泄压部逸出该电池组,从而避免电芯组件热失控时不能及时排出高温气体的弊端,以消除电池组爆炸的隐患。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组的立体示意图;
23.图2为图1中电池组的分解示意图;
24.图3为图2中顶壁的立体示意图;
25.图4为图2中电芯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26.图5为图2中电芯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27.图6为图2中电芯的立体示意图;
28.图7为图2中电芯的展开示意图;
29.图8为图2中第一隔件的立体示意图;
30.图9为图2中电池管理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31.图10为图2中电池管理组件的一个方向的投影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固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33.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技术。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4.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35.在本说明书中,所述“安装”包括焊接、螺接、卡接、粘合等方式将某一元件或装置固定或限制于特定位置或地方,所述元件或装置可在特定位置或地方保持不动也可在限定范围内活动,所述元件或装置固定或限制于特定位置或地方后可进行拆卸也可不能进行拆卸,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不作限制。
36.请一并参阅图1与图2,其分别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电池组的立体示意图及分解示意图,该电池组包括壳体100、电芯组件200、第一隔件300、泄压部(未示出)、胶水(未示出)以及电池管理组件400。其中,壳体100设有容置腔111。电芯组件200收容于容置腔111,其包括多个电芯210。第一隔件300设于电芯组件200的第一侧与壳体100之间,其在温度大于第一阈值时发生变形;其中,本实施例中第一阈值小于电芯组件200的热失控温度值。泄压部设于壳体100,该泄压部与第一隔件300接触,或者该泄压部与第一隔件300之间具有空气通道。胶水填充于电芯组件200的第一侧之外的至少部分区域与壳体100之间的间隙,用于固定电芯组件200与壳体100。值得注意的是,本技术中所述的“多个”意为两个以上。
37.对于上述壳体100,请具体参照图2,其包括底壁110、多个侧壁120与顶壁130。其中,底壁110整体呈一板状结构。该多个侧壁120围合呈一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中空的长方体形状,该多个侧壁120的一端固定于底壁110,并与底壁110围合形成上述的容置腔111。本实施例中,上述多个侧壁120具体为第一侧壁121、第二侧壁122、第三侧壁123以及第四侧壁124,该四个侧壁依次连接,并围合呈所述长方体形状。顶壁130设于上述多个侧壁120远离底壁110的一端,并基本封闭容置腔111的开口。
38.对于上述电芯组件200,请具体参照图4及图5,其分别示出了电芯组件200的立体示意图以及分解示意图,同时结合图1至图3,该电芯组件200包括多个沿上述第一方向x依次堆叠设置的电芯210,该电芯组件200的第一侧与壳体100的第一侧壁121对应,且上述第一隔件300设于电芯组件200与第一侧壁121之间。
39.对于电芯210,请具体参照图6及图7,其分别示出了单个电芯210的立体示意图及展开示意图,同时结合图4及图5,电芯210包括电极组件211、包装袋212和两第一极耳213。其中,电极组件211设于包装袋212内部,包装袋212由一整块材料弯折以包裹上述电极组件
211,同时在电极组件211的周边区域通过胶粘、热熔等方式密封连接形成;上述密封连接的部位形成包装袋212的密封部(未示出)。为便于电芯210在热失控时,其内的高温气体能够及时且有针对性地从一特定部位规则有序地逸出,该包装袋212在密封部的区域设置有薄弱部(未示出),该薄弱部的强度低于其他部位的强度,电芯210产生的高温气体会迅速冲破该薄弱部逸出。本实施例中,该薄弱部设于第一隔件300与电极组件211之间,即是该薄弱部设于电极组件211与第一侧壁121之间。
40.第一极耳213的一端与电极组件211连接,另一端延伸出包装袋212,该一对第一极耳213分别为一正极性的极耳与一负极性的极耳。可选地,上述密封部包括设于电极组件211与第一隔件300之间的第一密封部,所述第一极耳213自上述第一密封部伸出包装袋212,上述薄弱部包括设于该第一密封部的第一薄弱部;本实施例中,电芯组件200设有第一极耳213的一侧为本实施例电芯组件200的第一侧,上述第一薄弱部及第一极耳213均位于所述第一侧;为方便描述,电芯组件200远离第一极耳213的一侧为电芯组件200的第二侧。每一第一极耳213均包括连接部与弯折部,连接部的一端与电极组件211连接,另一端穿过上述包装袋211且沿上述第二方向y朝远离包装袋212的方向延伸;弯折部的一端与连接部远离主体的一端连接,另一端沿上述第一方向x延伸。任意相邻的两电芯210之间,两相互对应的第一极耳的弯折部的延伸方向相反,其中,相邻两电芯210的彼此靠近的一对弯折部相互搭接并焊接固定。
41.本实施例中,各电芯210之间串联,各电芯210之间位置相对应的第一极耳213的极性相反。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各电芯210之间亦可以并联连接,此时只需在上述基础上将相互连接的第一极耳设置成极性相同,同时通过一铜排连接各正极性的第一极耳,通过另一铜排连接各负极性的第一极耳即可。
42.进一步地,为避免弯折部因悬空而容易受到破坏发生变形,上述电芯组件200还包括第一支撑件220。具体地,请返回参照图4及图5,同时结合其他附图,该第一支撑件220设于包装袋212靠近上述第一隔件300的一端并与包装袋212抵接,沿第一方向x,一第一支撑件220同时抵接于两电芯210的包装袋212;第一极耳213的弯折部承载于第一支撑件220远离包装袋212的一端。可选地,第一支撑件220为泡棉,所述泡棉为透气结构,第一支撑件220一方面可以用于承载第一极耳213的弯折部,另一方面还可以允许电芯210产生的高温气体通过。
43.对于上述第一隔件300,请具体参照图8,其示出了第一隔件300的立体示意图,同时结合其他附图,第一隔件300整体呈一扁平的板状或片状结构,其收容于容置腔111,并设于上述第一侧与第一侧壁121之间,并基本覆盖电芯组件200的第一侧。本实施例中,沿上述第二方向y,第一隔件300的两端分别与电芯组件200的第一侧及壳体侧壁120抵接,以确保第一隔件300紧凑地安装于壳体100与电芯组件200之间,从而避免第一隔件300发生自由移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隔件300可粘接固定在电芯组件或侧壁。第一隔件300的变形温度为第一阈值,所述第一隔件300在受到大于上述第一阈值的温度时将发生受热变形,电芯组件200的第一侧与壳体100之间形成第一泄压通道,该第一阈值小于电芯组件200的热失控温度度。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隔件300“变形”的形式具体表现可以为第一隔件300的体积收缩或熔化或气化;本实施例中,第一隔件300受热时发生收缩。可选地,第一隔件300由可熔材料制成;进一步可选地,第一隔件300由熔点较低的泡棉形成,所述泡棉具有弹性,则第一隔
件300一方面在电芯组件热失控时可以实现排气防爆的功能,另一方面在电池组正常工作时还可以起到缓冲防震,避免电芯组件200受到强力冲击的作用。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对第一隔件300作适应性改变,只要第一隔件300能在高温气体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并使第一侧与壳体之间形成第一泄压通道即可;例如: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隔件为气泡袋。
44.第一隔件300远离电芯组件200的一端设有限位凹槽310,相应地,上述第一侧壁于对应位置设有与上述限位凹槽310相适配的限位凸起112,该限位凸起与上述限位凹槽配合,以便于第一隔件300的安装定位及固定。可选地,上述限位凹槽310沿第一方向延伸。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限位凹槽还可以是设置于壳体的内壁,相应地,限位凸起设置于第一隔件。
45.所述泄压部,其设置于壳体100,并相对壳体100其他的部位更为薄弱,其与第一隔件300之间具有空气通道,该泄压部用于在电芯组件200因热失控等因素产出高温气体时,供该高温气体通过以使该高温气体逸出壳体100之外。本实施例中,该泄压部为泄压孔结构;具体地,请结合图3,其示出了顶壁130的立体示意图,顶壁130的外表面设有与上述容置腔111连通的显示板灯孔131和按键孔132等通孔结构,上述泄压孔包括该显示板灯孔131和/或按键孔132。则,电芯组件200逸出的高温气体依次经过上述第一泄压通道、空气通道及上述泄压孔逸出壳体100。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该泄压部还可以是其他结构,只要其能够在电芯组件产生高温气体时供所述高温气体通过即可;例如: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泄压部还可以是防爆结构,该防爆结构包括防爆片,高温气体冲开防爆片流动到壳体100之外,该防爆片可以是壳体100本身的一个低强度的薄弱区域,该防爆片也可以是在壳体100开孔后另外再覆盖的薄膜结构,该防爆片还可以是一安装于壳体100上的防爆阀上的一个防爆膜结构。此外,泄压部亦可以是直接与第一隔件接触的,此时电芯组件200逸出的气体直接经过第一泄压通道及泄压部逸出壳体100,比如泄压部可以直接与本实施中设有凸起112的第一侧壁直接接触。
46.对于上述胶水,其填充于电芯组件200的第一侧之外的至少部分区域与壳体100之间的间隙,以固定电芯组件200与壳体100。本实施例中,胶水为灌封胶;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胶水还可以是发泡胶、硅胶等其他可固化的流体材料,在此不一一限定。
47.本实施例,该电池组还包括缓冲组件500,具体请参照图5,同时结合其他附图。缓冲组件500具有一定弹性,其设于电芯组件200于第一侧之外的至少部分区域与壳体100的内壁之间,并与上述第一隔件300共同配合作用,从而使各电芯210、第一支撑件220能够维持在一相对固定的位置,本实施例中,缓冲组件500可限制上述胶水通过,有利于减少胶水用量,降低成本。缓冲组件500包括端部缓冲件510与侧部缓冲件520;其中,端部缓冲件510设于电芯组件的第二侧与壳体100的内壁之间,侧部缓冲件242设于电芯组件200于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的侧面与壳体100之间。可选地,该端部缓冲件510和/或侧部缓冲件520为泡棉。
48.进一步地,上述电芯组件200还包括设于电芯210之间的隔离件230。具体地,请参照图5,隔离件230整体呈扁平的片状结构,且可限制上述胶水通过,该隔离件230的设置使得相邻的两电芯210之间具有一定的安全间隙,该安全间隙为电芯210的膨胀提供了一定的
余量。可选地,隔离件230为弹性件,则在电芯热失控时,隔离件230能够通过弹性形变高效吸收电芯210的膨胀量,进而避免电芯210本体内气压过大无法形变而发生爆炸的隐患。进一步可选地,上述隔离件230为透气结构,则部分高温气体自电芯210的中心逸出后,经由隔离件230再向上述第一支撑件220流动,接下依次经过第一支撑件220、第一泄压通道、空气通道及泄压部逸出至壳体100。进一步可选地,隔离件230为泡棉,泡棉一方面能够允许电芯组件产生的高温气体通过其内部,另一方面亦能够将限制灌封胶通过。进一步可选地,隔离件230的中心部位设有沿第一方向x贯通的孔结构,即是:隔离件230整体呈回字形,该孔结构的设置能够减小高温气体在逸出过程中隔离件230对其的阻力,从而起到更佳的排气防爆效果。同理,为避免胶水自第一隔件300渗入至上述薄弱部处,第一隔件300可限制胶水通过。
49.对于上述电池管理组件400,请参照图9与图10,其分别示出了电池管理组件400的立体示意图及一个方向的投影示意图,同时结合其他附图,电池管理组件400设于上述容置腔111,其包括电路板410、固定架420、两铜排430(图4)以及柔性电路板440(图4)。电路板410固定于固定架420并与电芯组件200电连接,其用于控制管理电芯组件200适时完成期望工作。固定架420包括第一支架421和第二支架422。其中,第一支架421呈背向电芯组件200放置的盒体状,其限定出一收容上述电路板410及第二支架422的收容腔(未示出);沿上述第一方向x,第一支架421设于电芯组件200的一侧并位于上述高温气体自第一隔件300处流向泄压部的路径上,上述电路板410具体固定于该第一支架421。第二支架422收容于上述收容腔并固定于第一支架421,并与第一支架411靠近第一侧壁的一端之间设置有间隙423,该第二支架422用于安装上述两铜排430。铜排430远离第二支架422的一端与电芯组件200的正极或负极连接。柔性电路板440的一端与上述各电芯210的极耳分别电连接,另一端首先穿过第一支架421靠近电芯组件200的一端,然后穿过上述间隙423与电路板410固定并电连接。
50.为便于上述高温气体的排出,上述空气通道包括设置于上述固定架420的第一空气通道450。本实施例中,该第一通气通道450同时设置于第一支架421与第二支架422,其整体贯通第一支架421与第二支架422;具体地,其包括设于第一支架421的方形通孔,以及设于第二支架422的圆形通孔,该圆形通孔与上述方形通孔连通。即是,自电芯组件200逸出的高温气体依次经过上述第一泄压通道、壳体100内的部分空气通道、第一空气通道、壳体100内的部分空气通道以及泄压部逸出壳体100。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空气通道还可以仅设于第一支架;在第二支架不收容于第一支架的收容腔时,上述第一空气通道还可以仅设置于第二支架。
5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组包括壳体100、电芯组件200、第一隔件300、泄压部、胶水以及电池管理组件400。其中,壳体100设有用于收容电芯组件200的容置腔111。第一隔件300设于电芯组件200的第一侧与壳体100的内壁之间,其在温度高于第一预设阈值时发生受热变形,以使电芯组件200的第一侧与壳体100之间形成一第一泄压通道;其中,第一预设阈值低于电芯组件200热失控的温度。泄压部设于壳体100。胶水设于电芯组件200与壳体100之间,其用于填充在电芯组件200与壳体100之间并固定电芯组件200与壳体100。则,与目前市场上的电池组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组在发生热失控时,产生的高温气体可顺利地经过第一泄压通道及泄压部逸出,从而避免电芯组件热失控时不能及时排出高温
气体的弊端,以消除电池组爆炸的隐患。
52.应当理解,即使上述实施例中第一侧为电芯组件200设有第一极耳213的一端,其与第一侧壁121对应,但本技术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电芯组件200的第一侧还可以是与第二侧壁122对应,而并非第一侧壁121,相应地,第一极耳213仍与第一侧壁121对应,第一隔件300设置于第二侧壁122与电芯组件200之间,此时,第一密封部与第一薄弱部仍位于第一隔件300与电极组件211之间,只是第一密封部及第一薄弱部不再与第一极耳2123对应。当然,第一隔件300、第一密封部与第一薄弱部的具体设置方式还可以有其他变形形式,在此不一一穷举。
53.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还提供另一种电池组,为便于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电池组区分,以下将该电池组称为第二电池组,同时将第一实施例中的电池组称为第一电池组。该第二电池组与第一电池组的主要不同在于:
54.第一电池组仅包括一第一隔件300,电芯210包括两第一极耳213,该两第一极耳213均设于电芯组件200的第一侧泄压部;
55.而第二电池组还包括另一第一隔件,电芯210包括一第一极耳与一第二极耳。
56.具体地,该另一第一隔件设置于电芯组件的第二侧与第三侧壁之间。可选地,上述密封部还包括设于电极组件与第三侧壁之间的第二密封部,包装袋还包括设于第二密封部的第二薄弱部,即是:单个电芯产生的高温气体可至少部分通过第二薄弱部逸出,并使设置于电极组件与第三侧壁之间的第一隔件发生收缩,进而使电芯组件与第三侧壁之间形成第二泄压通道,从而使上述至少部分高温气体再依次通过空气通道及泄压部逸出壳体。
57.第一极耳设于电极组件与第一侧壁之间,其与上述第一电池组中的第一极耳213的结构相同;第二极耳设于电极组件与第三侧壁之间,其亦与上述第一电池组中的第一极耳213的结构相同,该第二极耳的一端与电极组件连接,另一端自上述第二密封部延伸出包装袋。
58.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池组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第二电池组在热失控时将形成第一泄压通道和第二泄压通道,高温气体可分别通过该第一泄压通道及第二泄压通道流向泄压部,其排气效率更高,故该第二电池组的防爆效果更佳。
59.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二电池组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泄压部还可以设置在第三侧壁,或者,泄压部的数量为多个,至少一泄压部设于上述顶壁,至少一泄压部设于第三侧壁。此外,第二电池组中,第一薄弱部和/或第二薄弱部亦可以是不与极耳对应地设置,即是第一薄弱部和/或第二薄弱部设置在电电极组件与第二侧壁122(或第四侧壁124)之间。
60.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其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电池组。由于包括上述电池组,故该储能装置在电池组热失控时能够及时排出高温气体,消除电池组爆炸的隐患。
61.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动车辆,其包括上述的储能装置,即是:该电动车辆亦包括上述的电池组。该电动车辆在电池组热失控时能够及时排出高温气体,消除电池组爆炸的隐患。
6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在本技术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技术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
有在细节中提供;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