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自调节灯箱照明控制方法与流程

2021-11-15 17:3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灯箱控制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调节灯箱照明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在环境昏暗的时候,路边站牌或广告等招牌需要配合灯箱进行辅助照明以便更好进行广告推广,现有的招牌大多在马路边或屋顶上等公共区域进行使用,在经过灯箱前的人流或车流数量较少时,大多需要手动关闭或者定时关闭灯箱,开关方式较为麻烦,并较易对能源造成不必要的损耗,开关方式不够自动化。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自调节灯箱照明控制方法,其在经过灯箱前的人流或车流数量较少时,能够自动关闭,并在经过灯箱前的人流或车流数量较多时继续打开,开关较为方便的同时减少对能源造成不必要的损耗,提高开关方式的自动化。
4.本发明的一种自调节灯箱照明控制方法,包括:s1:获取光线传感器的反馈信号,判定其数值是否小于光线传感器设定阈值;s2:判定环境光线低于光线传感器设定阈值,开启灯箱;s3:预设第一固定时间,获取第一起始时间并根据第一固定时间进行第一倒计时;s4:第一倒计时继续,通过微波雷达获取来往车辆以及行人的流量;s5:第一倒计时继续,预设一固定值;s6:第一倒计时继续,对车流和人流总和进行计数,并将其与固定值进行数值对比,判定流量值是否小于固定值;s7:第一倒计时继续,判定流量值小于固定值,判定第一倒计时是否结束;s8:判定第一倒计时结束,清除计数数据并关闭灯箱;s9:微波雷达处于待机状态;s10:接收到微波雷达的触发反馈信号,预设第二固定时间,获取第二起始时间并根据第二固定时间进行第二倒计时;s11:第二倒计时继续,通过微波雷达获取来往车辆以及行人的流量;s12:第二倒计时继续,对车流和人流总和进行计数,并将其与固定值进行数值对比,判定流量值是否小于固定值;s13:第二倒计时继续,判定流量值小于固定值,判定第二倒计时是否结束;s14:判定第二倒计时结束,清除计数数据并返回至步骤s9。
5.优选的,步骤s1中,判定获取的反馈信号数值大于等于光线传感器设定阈值,重复步骤s1,直至判定获取的反馈信号数值小于光线传感器设定阈值,进入至步骤s2。
6.优选的,步骤s2中,将灯箱开启的第一时间设置为第一起始时间。
7.优选的,步骤s6中,流量值大于等于固定值,清除计数数据且结束第一倒计时并返回至步骤s1。
8.优选的,步骤s7中,判定第一倒计时未结束,保留数据并返回至步骤s6。
9.优选的,步骤s9中,若未接收到微波雷达的触发信号,仍停留在步骤s9中,不再进入至步骤s10。
10.优选的,步骤s10中,将接收到微波雷达的触发信号的第一时间设置为第二起始时间。
11.优选的,步骤s12中,流量值大于等于固定值,清除计数数据且结束第二倒计时并返回至步骤s1。
12.优选的,步骤s13中,判定第二倒计时未结束,保留数据并返回至步骤s12。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其能够通过对经过招牌的车流量和人流量的统计,并与光线传感器双重控制,招牌在经过灯箱前的人流或车流数量较少时,灯箱能够自动关闭,关闭较为方便的同时,在人多且昏暗环境下可再次进行灯箱开启,可以方便根据有无往来人员进行开关调节,提高使用便捷性。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发明的工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16.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自调节灯箱照明控制方法,包括:s1:获取光线传感器的反馈信号,判定其数值是否小于光线传感器设定阈值;本发明实施例中,判定获取的反馈信号数值大于等于光线传感器设定阈值,重复步骤s1,直至判定获取的反馈信号数值小于光线传感器设定阈值,进入至步骤s2;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夜幕降临或者环境昏暗时,对获取的光线传感器的反馈信号进行分析,当分析后判定其数值小于光线传感器设定阈值,说明周围环境足够昏暗,进入至步骤s2,当分析后判定其数值大于等于光线传感器设定阈值,说明周围环境较为明亮,重复获取光线传感器的反馈信号,并判定其数值是否小于光线传感器设定阈值。
17.s2:判定环境光线低于光线传感器设定阈值,开启灯箱;本发明实施例中,将灯箱开启的第一时间设置为第一起始时间;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当分析后判定光线传感器的反馈信号数值小于光线传感器的设定阈值,说明周围环境足够昏暗,此时开启灯箱,并将灯箱开启的第一时间设置为第一起始时间,随后进入至步骤s3。
18.s3:预设第一固定时间,获取第一起始时间并根据第一固定时间进行第一倒计时;本发明实施例中,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预设第一固定时间为10min,自第一起始时间开始进行为期10min的第一倒计时,随后进入至步骤s4。
19.s4:第一倒计时继续,通过微波雷达获取来往车辆以及行人的流量;本发明实施例中,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通过微波雷达获取车辆以及行人的流量,此时为期10min的第一倒计时继续,随后进入至步骤s5。
20.s5:第一倒计时继续,预设一固定值;
本发明实施例中,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预设固定值数值为10,此时为期10min的第一倒计时继续,随后进入至步骤s6。
21.s6:第一倒计时继续,对车流和人流总和进行计数,并将其与固定值进行数值对比,判定流量值是否小于固定值;本发明实施例中,流量值大于等于固定值,清除计数数据且结束第一倒计时并返回至步骤s1;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对车流和人流总和进行计数,并将总和数值与固定值10进行大小对比,当判定总和数值大于等于10时,为期10min的第一倒计时结束且清除计数数据,并返回至步骤s1,当判定总和数值小于10时,为期10min的第一倒计时继续,并进入至步骤s7。
22.s7:第一倒计时继续,判定流量值小于固定值,判定第一倒计时是否结束;本发明实施例中,判定第一倒计时未结束,保留数据并返回至步骤s6;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判定总和数值小于10时判断为期10min的第一倒计时是否结束,若第一倒计时未结束,保留总和数值数据并返回至步骤s6处在总和数值数据上继续进行叠加计数;若第一倒计时已结束,进入至步骤s8;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4至步骤s7中,若第一倒计时计时结束,第一倒计时继续说明第一倒计时数据保留但不再进行计时。
23.s8:判定第一倒计时结束,清除计数数据并关闭灯箱;本发明实施例中,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判定第一倒计时结束,清除计数数据并关闭灯箱,随后进入至步骤s9。
24.s9:微波雷达处于待机状态;本发明实施例中,若未接收到微波雷达的触发信号,仍停留在步骤s9中,不再进入至步骤s10;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关闭灯箱后,微波雷达处于待机状态,只有当微波雷达被来往行人或车辆触发时,再进入至步骤s10,而当微波雷达始终未被触发时,始终停留在步骤s9。
25.s10:接收到微波雷达的触发反馈信号,预设第二固定时间,获取第二起始时间并根据第二固定时间进行第二倒计时;本发明实施例中,将接收到微波雷达的触发信号的第一时间设置为第二起始时间;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将接收到微波雷达的触发信号的第一时间设置为第二起始时间,并预设第二固定时间为10min,自第二起始时间开始进行为期10min的第二倒计时,随后进入至步骤s11。
26.s11:第二倒计时继续,通过微波雷达获取来往车辆以及行人的流量;本发明实施例中,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通过微波雷达获取车辆以及行人的流量,此时为期10min的第二倒计时继续,随后进入至步骤s12。
27.s12:第二倒计时继续,对车流和人流总和进行计数,并将其与固定值进行数值对比,判定流量值是否小于固定值;本发明实施例中,流量值大于等于固定值,清除计数数据且结束第二倒计时并返
回至步骤s1;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对车流和人流总和进行计数,并将总和数值与固定值10进行大小对比,当判定总和数值大于等于10时,为期10min的第二倒计时结束且清除计数数据,并返回至步骤s1,当判定总和数值小于10时,为期10min的第二倒计时继续,并进入至步骤s13。
28.s13:第二倒计时继续,判定流量值小于固定值,判定第二倒计时是否结束;本发明实施例中,判定第二倒计时未结束,保留数据并返回至步骤s12;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判定总和数值小于10时判断为期10min的第二倒计时是否结束,若第二倒计时未结束,保留总和数值数据并返回至步骤s12处在总和数值数据上继续进行叠加计数;若第二倒计时已结束,进入至步骤s14;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11至步骤s13中,若第二倒计时计时结束,第二倒计时继续说明第二倒计时数据保留但不再进行计时。
29.s14:判定第二倒计时结束,清除计数数据并返回至步骤s9;本发明实施例中,例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判定第二倒计时结束,随后返回至步骤s9。
30.本发明的一种自调节灯箱照明控制方法,“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数列名词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31.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