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卷盘保持装置及部件供给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1-15 17:4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卷盘保持装置及构成为具备该卷盘保持装置的部件供给系统,该卷盘保持装置对供收纳有部件的载带卷绕的卷盘进行保持。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部件安装装置被要求提高面积生产率,并且为了增加向部件安装装置供给部件的带馈送器的搭载数,期望带馈送器的轻薄化。另一方面,对于保持向带馈送器供给载带的卷盘的卷盘保持装置,由于卷盘的宽度具有规格,因此在薄幅化上存在界限。因此,使卷盘保持装置选择性地位于相对于带馈送器设定的上下两个位置中的一方,并使相邻的带馈送器的卷盘保持装置上下彼此不同,从而能够避免卷盘保持装置彼此的干扰(例如,专利文献1)。
3.在先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

103439号公报
6.然而,即使将相邻的两个卷盘上下配置,也存在卷盘保持装置有可能与相邻设置的其他卷盘保持装置发生干扰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8.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带馈送器的宽度方向尺寸小的情况下,也能够缩小彼此的间隔来进行配置,并且能够提高部件安装装置的面积生产率的卷盘保持装置以及部件供给系统。
9.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0.本发明的卷盘保持装置安装于向部件安装装置供给部件的带馈送器而使用,所述卷盘保持装置具备:收容部,其对供收纳有部件的载带卷绕的卷盘进行收容;以及附属件,其用于将所述收容部与所述带馈送器连结,所述收容部能够相对于所述附属件在收容于所述收容部的所述卷盘的宽度方向上移动。
11.本发明的部件供给系统具备:第一带馈送器,其从第一卷盘拉出收纳有部件的载带而向部件安装装置供给部件;第二带馈送器,其与所述第一带馈送器相邻地设置,并从第二卷盘拉出收纳有部件的载带而向所述部件安装装置供给部件;第一卷盘保持装置,其经由第一附属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带馈送器而保持所述第一卷盘;以及第二卷盘保持装置,其经由第二附属件安装于所述第二带馈送器而保持所述第二卷盘,所述第一卷盘保持装置具有安装于所述第一附属件而收容所述第一卷盘的第一收容部,所述第二卷盘保持装置具有安装于所述第二附属件而收容所述第二卷盘的第二收容部,所述第一收容部位于所述第二收容部的下方,所述第一收容部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附属件在所述第一卷盘的宽度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二收容部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附属件在所述第二卷盘的宽度方向上移动。
12.发明效果
13.根据本发明,即使在带馈送器的宽度方向尺寸小的情况下,也能够缩小彼此的间隔来进行配置,并且能够提高部件安装装置的面积生产率。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部件安装装置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15.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部件安装装置所具备的带馈送器与卷盘保持装置一起示出侧视图。
16.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的立体图。
17.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18.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保持的卷盘的立体图。
19.图6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的收容部的俯视图。
20.图6b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的收容部的侧视图。
21.图7a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所具备的摆动部件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22.图7b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所具备的摆动部件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23.图8a是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所具备的摆动部件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的开口直径的图。
24.图8b是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所具备的摆动部件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的开口直径的图。
25.图9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的收容部位于上方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26.图9b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的收容部位于下方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27.图10a是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的收容部相对于附属件的横向的移动的图。
28.图10b是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的收容部相对于附属件的横向的移动的图。
29.图10c是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的收容部相对于附属件的横向的移动的图。
30.图11a是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所具备的固定机构的动作的图。
31.图11b是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所具备的固定机构的动作的图。
32.图12a是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所具备的固定机构的动作的图。
33.图12b是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所具备的固定机构的动作的图。
34.图12c是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所具备的固定机构的动作的图。
35.图13a是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的收容部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的变更顺序的图。
36.图13b是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的收容部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的变更顺序的图。
37.图13c是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的收容部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的变更顺序的图。
38.图14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的侧视图。
39.图14b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的侧视图。
40.图15是由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构成的部件供给系统的立体图。
41.图16是由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构成的部件供给系统的立体图。
42.图17是从后方观察由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构成的部件供给系统的图。
43.图18是从后方观察由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构成的部件供给系统的图。
44.图19是从后方观察由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构成的部件供给系统的图。
45.图20是从后方观察由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构成的部件供给系统的图。
46.图21是从后方观察由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构成的部件供给系统的图。
47.附图标记说明:
48.1 部件安装装置
49.21 带馈送器
50.22 卷盘保持装置
51.23 载带
52.24 卷盘
53.31 收容部
54.32 附属件(attachment)
55.64 带引导件
56.65 摆动体
57.65s 后端部(摆动体的一端部)
58.68 开口
59.76 固定机构
60.77 升降机构
61.90 部件供给系统
62.bh 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63.以下,参照附图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部件安装装置1。部件安装装置1反复执行在从上游工序侧搬入的基板kb上安装部件bh并向下游工序侧搬出的一系列的部件安装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从作业者op观察的部件安装装置1的左右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从作业者op观察的部件安装装置1的前后方向设为y轴方向。另外,将上下方向设为z轴方向。
64.在图1中,部件安装装置1具备基台11、基板输送部12、馈送器台车13、多个部件供给装置14、安装头15以及头移动机构16。基板输送部12通过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传送机机构将基板kb沿x轴方向输送,并定位于规定的作业位置。馈送器台车13通过作业者op在地面上行进而与基台11连结。馈送器台车13在上部具有馈送器基座13b。在馈送器基座13b设置有多个插槽13s。
65.在图2中,部件供给装置14构成为具备带馈送器21、以及设置于带馈送器21的后部的卷盘保持装置22。如图3以及图4所示,卷盘保持装置22构成为具备将供收纳有部件bh的载带23卷绕的卷盘24收容为纵向姿势并保持为旋转自如的收容部31、以及将收容部31与带馈送器21连结的附属件32。
66.在图5中,载带23具有基带41和盖带42。在基带41上,在基带41的长度方向上一列且等间隔地设置有向上方开口的形状的多个凹处(部件收容部)33。多个凹处43各自收纳有部件bh,盖带42以覆盖各凹处43的方式粘附基带41。在基带41上,以凹处43的列平行地排列的方式,一列且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卡合孔44。
67.在图5中,卷盘24在对置配置的一对圆盘部24a之间具有直径比圆盘部小的圆筒状的卷芯部24b。在卷芯部24b形成有用于插入载带23的终端部的狭缝24s,在狭缝24s中插入载带23的终端部。当从卷盘24抽出全部载带23时,载带23的终端部从卷盘24的狭缝24s脱出而从卷盘24分离。
68.带馈送器21是从卷盘24拉出载带23而进行部件bh的供给的装置。在图2中,带馈送器21将设置于下表面的插槽螺母部21n插入到插槽13s中而装卸自如地安装于馈送器基座13b。带馈送器21在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带输送路径51l的框架51的内部具备链轮52。链轮52通过使外周齿(未图示)与载带23的卡合孔44卡合而旋转,从而使载带23在带输送路径51l内行进。
69.在框架51的后端部设置有带插入口53。带插入口53与带输送路径51l相连。从保持于卷盘保持装置22的卷盘24拉出的载带23经由设置于附属件32的引导部32g从带插入口53插入到带输送路径51l中(图2)。从带插入口53插入到带输送路径51l的载带23通过链轮52向设定于框架51的前上方的部件供给位置21k间距输送。
70.在图2中,被链轮52间距输送的载带23在到达部件供给位置21k之前,将基带41从盖带42剥离。当盖带42从基带41剥离时,凹处43成为向上方开放的状态,能够在部件供给位置21k从凹处43取出部件bh。从基带41剥离的盖带42被送至框架51的后部并被回收。
71.被保持于卷盘保持装置22的卷盘24随着带馈送器21拉拽载带23而旋转,放出载带23。然后,在卷盘24放出的载带23的终端部从卷盘24的狭缝24s脱出而使部件接近用完的情况下,作业者op在将卷盘24从卷盘保持装置22取出后,将新的卷盘24安装于卷盘保持装置22。然后,将从安装于卷盘保持装置22的新的卷盘24拉出的载带23的前端部与先行的载带
23的终端部连接(搭接(splicing))。
72.在图1中,安装头15具备向下方延伸的多个喷嘴15n(也参照图2)。各喷嘴15n能够相对于安装头15进行升降以及绕z轴的旋转动作。安装头15通过将穿过未图示的真空配管供给的真空压力向各喷嘴15n供给,能够在各喷嘴15n的下端产生吸附部件bh的真空吸引力。头移动机构16使安装头15向水平面内侧向移动。由此安装头15通过喷嘴15n拾取各部件供给装置14的带馈送器21向部件供给位置21k供给的部件bh,重复执行将其安装在由基板输送部12定位于作业位置的基板kb上的安装转向动作。
73.在这种结构的部件安装装置1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部件供给装置14所具备的卷盘保持装置22的结构具有特征,以下进行其说明。
74.如上所述,卷盘保持装置22构成为具备收容部31和附属件32。在图3、图4、图6a以及图6b中,收容部31构成为具备一对侧板61、两个连结轴62、摆动支轴63、带引导件64以及摆动体65。
75.一对侧板61与带馈送器21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对置配置。侧板61具有基部61a、从基部61a向后下方延伸的后下方延伸突出部61b、以及从基部61a向后上方延伸的后上方延伸突出部61c。
76.在图3以及图4中,两个连结轴62在一对侧板61之间上下排列配置,并将一对侧板61的基部61a彼此连结。摆动支轴63配置于一对侧板61之间,并将一对侧板61的后下方延伸突出部61b彼此连结。带引导件64配置于一对侧板61之间,并将一对侧板61的后上方延伸突出部61c彼此连结。
77.在图3、图4、图6b中,摆动体65作为整体而具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形状。在比摆动体65的中间部稍靠后方(朝向作业者op一侧)的部分以及前端部分别设置有沿着摆动体65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圆筒形状的卷盘抵接部65t。这些两个卷盘抵接部65t成为分别向摆动体65的上表面侧突出的状态(图6b)。
78.在图3、图4、图6a、图6b、图7a以及图7b中,设置于摆动体65的中间部的卷盘抵接部65t被摆动支轴63枢轴支承。因此摆动体65以摆动支轴63为中心,在上下面内(yz面内)摆动自如。
79.在图4以及图6b中,摆动体65中的比摆动支轴63靠前方(与朝向作业者op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部分成为将收容于一对侧板61之间的卷盘24的外周缘从下方支承的卷盘支承部65a。摆动体65中的比摆动支轴63靠后方的部分成为朝向后方(即卷盘支承部65a的相反侧)延伸的延伸突出部65b。延伸突出部65b的前端部为摆动体65的后端部65s,并且位于比一对侧板61的后下方延伸突出部61b靠后方的位置。由摆动体65的支承的卷盘24由于在其侧方具有一对侧板61,因此防止向面外方向移动(倾倒)。
80.摆动体65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的尺寸为比所支承的对象的卷盘24的宽度方向尺寸稍大的尺寸。另外,两个侧板61的间隔为比摆动体65的宽度方向尺寸稍大的间隔。
81.在图4以及图6b中,卷盘支承部65a具有向下方凸出的圆弧形状。卷盘支承部65a的圆弧形状的曲率半径为比由卷盘支承部65a支承的卷盘24的外周缘的曲率半径稍大的值。卷盘24通过将外周缘从上方抵接于在卷盘支承部65a形成的两个卷盘抵接部65t,从而支承于卷盘支承部65a。在摆动体65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设置有向摆动体65的侧方突出的摆动限位件66。
82.以摆动体65的摆动支轴63为支点的上下面内的摆动范围中的、摆动体65的前端侧向下方向的摆动被限制于位于摆动体65的前端部侧的卷盘抵接部65从后上方抵接于附属件32的一部分(详细而言,后述的升降基座75的后面)的摆动体抵接部32t(图6b)的位置(以下,称为“第一位置”。图3、图6b以及图7a所示的位置)。另一方面,摆动体65的后端侧向下方向的摆动被限制于在摆动体65设置的摆动限位件66与在一对侧板61各自的下缘侧设置的摆动限位件抵接部61t抵接的位置(以下,称为“第二位置”。图7b所示的位置)。
83.在图4以及图6b中,在摆动支轴63组装有螺旋弹簧67。螺旋弹簧67将摆动体65作为向第一位置侧施力的施力机构而发挥功能。因此在不向摆动体65作用外力(如后述将摆动体65的后端部65s向下方按压的力)的状态下,摆动体65通过螺旋弹簧67的作用力而位于第一位置。
84.当摆动体65的作为一端部的后端部65s(延伸突出部65b的前端部)向下方按压时(图7a中所示的箭头p),摆动体65克服螺旋弹簧67的作用力,并以摆动支轴63为中心,在后端部65s向下方移动的方向上摆动(图7a

图7b)。然后,当摆动限位件66与摆动限位件抵接部61t抵接时,摆动体65位于第二位置(图7b)。当摆动体65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从延伸突出部65b放手时,摆动体65通过螺旋弹簧67的作用力向第一位置侧摆动(图7b

图7a),在摆动体65的作为另一端侧的端部的前端部与附属件32的摆动体抵接部32t抵接时,位于第一位置(图7a)。
85.带引导件64是沿着摆动体65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轴状的部件,如图3、图4、图6a以及图6b所示,位于摆动体65的后端部65s(延伸突出部65b的前端部)的上方。摆动体65的后端部65s与带引导件64之间的区域是卷盘24相对于收容部31的移动路径,并且是从支承于卷盘支承部65a的卷盘24拉出的载带23的通路即开口68(图3、图6b、图7a以及图7b)。因而,若卷盘24向收容部31内收容时,并且当从收容部31取出时卷盘24穿过开口68而移动,从支承于卷盘支承部65a的载带23拉出的载带23穿过开口68而向带馈送器21输送(图7a)。
86.这里,摆动体65的后端部65s与带引导件64之间的距离(以下,称为“开口直径tk”。图8a、图8b)由摆动体65的摆动位置而变化。具体而言,在摆动体65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图8a),在开口直径tk比卷盘的直径dr小且摆动体65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图8b),开口直径tk变得比卷盘24的直径dr大。
87.因此,在使摆动体65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不能进行卷盘24穿过开口68的移动,但在使摆动体65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能够进行卷盘24穿过开口68的移动。因而,在使摆动体65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不能将卷盘24收容于收容部31内、或者不能将收容于收容部31的卷盘24从收容部31取出,但通过使摆动体65位于第二位置(图7a

图7b),变得能够将卷盘24收容于收容部31内、或者能够将收容于收容部31的卷盘24从收容部31取出(图7b中所示的箭头a)。
88.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摆动体65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由于摆动体65的后端部65s与带引导件64之间的距离即开口直径tk比卷盘24的直径dr小,因此卷盘24不能通过开口68,在摆动体65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由于开口直径tk比卷盘24的直径dr大,因此卷盘24能够通过开口68。
89.在图3、图4、图9a以及图9b中,附属件32具备连结部71、固定臂72、固定基座73、升
降臂74、升降基座75以及固定机构76。连结部71通过多个连结螺钉71s而连结于带馈送器21的后部。固定臂72设置为从连结部71向下方延伸。固定基座73设置于固定臂72的下端,并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形状。
90.在图3以及图4中,升降臂74是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的部件,升降基座75是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部件。升降臂74相对于固定基座73在上下方向上滑动自如,升降基座75相对于升降臂74在上下方向上滑动自如。
91.如图4、图6a以及图6b所示,收容部31经由连结一对侧板61的上下的连结轴62而安装于升降基座75(也参照图4)。在升降基座75的后面形成有供位于摆动体65的前端部侧的卷盘抵接部65t抵接的前述的摆动体抵接部32t(图6b、图7a以及图7b)。
92.在图6b、图9a以及图9b中,升降臂74的上端部与下端部各自设置有向面外方向(x轴方向)弯曲延伸的卡定部(上方卡定部74a和下方卡定部74b)。上方卡定部74a向比升降基座75的上端靠上方的区域突出,由此限制升降基座75的上端位于升降臂74的上端的上方。下方卡定部74b比固定基座73的下端靠下方的区域突出,由此限制升降臂74的下端位于比固定基座73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
93.在图9a、图9b中,在固定基座73内的下部设置有供升降臂74的上方卡定部74a从上方抵接的固定基座内限位件73s。固定基座内限位件73s将升降臂74的移动限制在比升降臂74的上方卡定部74a从上方抵接的位置靠下方的位置。
94.另外,在升降基座75内的上部设置有从上方抵接升降臂74的下方卡定部74b的升降基座内限位件75s。升降基座内限位件75s将升降基座75的移动限制在比从上方抵接升降臂74的下方卡定部74b的位置靠下方的位置。
95.在图3、图4以及图6b中,收容部31位于升降基座75的后方,经由前述的上下的连结轴62而安装于升降基座75。具体而言,收容部31所具有的上下的连结轴62横向贯穿升降基座75(图6a以及图10a),由此收容部31与升降基座75一体地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另外,图10a(以及后述的图10b、图10c)是图6a中的区域ar的放大图。
96.这里,如图10a所示,一对侧板61的间隔x1比升降基座75的宽度方向尺寸x2大。因此收容部31相对于升降基座75(即相对于带馈送器21),在卷盘24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能够移动两者的差量δx(=xl

x2)的量。图10b表示使收容部31相对于升降基座75向右侧移动的状态,图10c表示使收容部31相对于升降基座75向左侧移动的状态。
97.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22中,将收容部31相对于与带馈送器21连结的附属件32,在供卷盘保持装置22保持的卷盘24的宽度方向上移动自如。
98.固定机构76是将升降基座75固定于固定基座73的装置,并设置于升降基座75。如图3、图4以及图6b所示,固定机构76具有卡定部件81和施力弹簧82。卡定部件81在y轴方向上滑动自如地设置于升降基座75内。施力弹簧82设置于升降基座75内,并将卡定部件81向固定基座73侧施力。卡定部件81具有向固定基座73侧突出的楔部81k。
99.如图6b所示,在升降基座75设置有向侧方开口的窗部75w。卡定部件81的侧面设置有向升降基座75的侧方突出地形成的操作部81b。操作部81b从窗部75w向升降基座75的侧方突出,作业者op通过操作操作部81b而能够将卡定部件81在y轴方向上滑动操作。
100.当作业者op通过手指克服施力弹簧82的作用力而向后方(即从固定基座73脱离一侧)操作卡定部件81(图11a中所示的箭头b1),楔部81k缩回到升降基座75内。由此楔部81k
与固定基座73的切口部73脱离,并且升降基座75相对于固定基座73的固定被解除(图11a)。
101.另一方面,如上述那样根据楔部81k从切口部73k脱离的状态,因此作业者op当从卡定部件81放开手指时,卡定部件81在施力弹簧82的作用力下向前方(即靠近固定基座73一侧)移动(图11b中所示的箭头b2),楔部81k向固定基座73的切口部73k嵌入。由此升降基座75成为相对于固定基座73固定的状态(图11b)。
102.另外,当升降基座75从位于固定基座73的下方的状态使升降基座75上升而位于固定基座73的侧方的情况下,在此过程中,形成于卡定部件81的楔部81k的锥形部81t从下方抵接固定基座73(图12a)。因此卡定部件81自动地克服施力弹簧82的作用力而缩回到升降基座75内(图12a

图12b),当锥形部81t的下端到达切口部73k的下缘73f(图12b)时,通过弹簧部件82的作用力而嵌入切口部73k内(图12b

图12c)。
103.在卡定部件81的楔部81k嵌入到固定基座73的切口部73k的状态下,升降基座75位于固定基座73的侧方(图6b、图9a以及图13a),升降臂74成为收容于固定基座73与升降基座75之间的状态。以下将这样在位于固定基座73的侧方时的收容部31的位置称为“上方位置”。
104.根据收容部31位于上方位置的状态,若作业者op操作固定机构76的卡定部件81的操作部81b,并且使卡定部件81的楔部81k从固定基座73的切口部73k脱离(图11a中所示的箭头b1),则升降基座75相对于固定基座73的固定被解除(图11a)。由此收容部31能够与升降基座75一起在自重的作用下相对于固定基座73下降。
105.若作业者op在用手保持收容部31的状态下解除升降基座75相对于固定基座73的固定,并且缓慢地降低收容部31,则升降臂74在使上方卡定部74a与升降基座75的上端抵接的状态下,与升降基座75一起下降。然后,在升降臂74的上方卡定部74a从上方与固定基座内限位件73s抵接时(图13b),升降臂74不能再进一步下降,之后升降基座75与收容部31一起下降。
106.若升降基座75与收容部31一起下降,并且升降基座内限位件75s从下方抵接升降臂74的下方卡定部74b,则升降基座75不能再进一步下降。由此收容部31位于比上方位置靠下方的位置即“下方位置”(图9b以及图13c)。
107.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附属件32的固定基座73、升降臂74以及升降基座75成为使收容部31相对于带馈送器21升降的升降机构77(图13a)。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附属件32成为具备使收容部31升降的升降机构77的结构。而且,升降机构77使收容部31位于以带馈送器21为基准的上方位置和比上方位置靠下方的下方位置中的一方的位置。
108.如图14a所示,由位于第一位置的摆动体65支承圆盘部24a的外周缘的卷盘24成为其中心位置(即重心gv的位置)位于支承卷盘24的外周缘的两个卷盘抵接部65t之间的状态。在该状态中,卷盘24被摆动体65稳定地支承,即使在将从卷盘24向后方拉出的载带23拉拽的情况下,卷盘24也一边抽出载带23一边当场旋转。因此在使用卷盘24时摆动体65位于第一位置,卷盘24被位于第一位置的摆动体65支承。以下,将被位于第一位置的摆动体65支承着的卷盘24的位置称为“使用位置”。
109.从位于使用位置的卷盘24向后方拉出的载带23在穿过摆动体65的后端部65s与带引导件64之间、即载带23的开口68之后被向前上方拉拽,并被插入带馈送器21的带插入口53(图2)。从带插入口53插入载带23的带馈送器21通过链轮52将其载带23向框架51的内部
导入输送。此时穿过开口68而从卷盘24拉出的载带23将下表面侧与带引导件64抵接,被带引导件64引导,并且被导入带馈送器21。
110.在从位于使用位置的卷盘24拉出的载带23被带馈送器21导入时,卷盘24在载带23的张力的作用下向后方拉拽,一边在摆动体65的卷盘支承部65a上旋转,一边将载带23向后方放出。而且,部件接近用完的载带23的终端部从卷盘24的卷芯部24b的狭缝24s脱出时载带23的终端部被钩挂于狭缝24s,因此卷盘24被载带23有力地向后方拉拽。
111.此时,虽然存在卷盘24从卷盘支承部65a向延伸突出部65b侧移动的情况(图14a

图14b),但在摆动体65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开口直径tk比卷盘24的直径dr小(图8a),因此卷盘24防止其上部与带引导件64抵接并进一步向后方移动。因此卷盘24不能穿过开口68(图14b),并且防止卷盘24从收容部31脱落。
112.另一方面,在将位于使用位置的卷盘24取出的情况下,作业者op将摆动体65的后端部65s(延伸突出部65b的前端部)向下方按压(图7a中所示的箭头p),使摆动体65绕摆动支轴63摆动,并位于第二位置(图7b)。在该过程中,卷盘24被摆动体65的卷盘支承部65a提起并向后方(即向开口68侧)移动,卷盘24向开口68侧移动。另外,同时,摆动体65的后端部65s相对于带引导件64相对地下降,并且开口直径tk变得比卷盘24的直径dr变大。因此作业者op能够穿过开口68从收容部31内取出卷盘24。另外,作业者op还能够将卷盘24从开口68插入而收容于收容部31内(一对侧板61间的区域内)。
113.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22中,将供收纳有部件bh的载带23卷绕的卷盘24以纵向姿势收容的收容部31具备从下方支承卷盘24的外周缘的摆动体65、以及设置于摆动体65的一端部即后端部65s的上方的带引导件64。在摆动体65的后端部65s与带引导件64之间形成有兼作卷盘24的移动路径以及从卷盘24拉出的载带23的通路的开口68,摆动体65在由于其后端部65s与带引导件64之间的距离即开口直径tk比卷盘24的直径dr小而支承的卷盘24不能穿过开口68的第一位置与由于开口直径tk比卷盘24的直径dr大而支承的卷盘24能够穿过开口68的第二位置之间摆动自如。
114.因此,在使用摆动体65位于第一位置的卷盘24时,即使由载带23拉拽卷盘24,卷盘24也不会从收容部31脱落,但若使摆动体65在第二位置摆动,则能够将卷盘24相对于收容部31进出,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使用时的卷盘24的脱落,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卷盘24的更换作业。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22,能够实现防止卷盘24在使用时的卷盘24的脱落与卷盘24的更换作业的容易化这两者的兼顾。
115.图15以及图16表示将相邻配置的两个带馈送器21以及安装于这些两个带馈送器21的两个卷盘保持装置22作为部件供给系统90。图15表示使在位于右侧的带馈送器21安装的卷盘保持装置22的收容部31位于上方位置,使在位于左侧的带馈送器21安装的卷盘保持装置22的收容部31位于下方位置的情况下的例子。图16表示使在位于右侧的带馈送器21安装的卷盘保持装置22的收容部31位于下方位置,使在位于左侧的带馈送器21安装的卷盘保持装置22的收容部31位于上方位置的情况下的例子。
116.图15或者图16所示的部件供给系统90构成为具备将载带23从第一卷盘(右侧或者左侧的卷盘24)拉出而将部件bh向部件安装装置1供给的第一带馈送器(配置于右侧或者左侧的带馈送器21)、相邻地设置于第一带馈送器且将载带23从第二卷盘(左侧或者右侧的卷盘24)拉出而将部件bh向部件安装装置1供给的第二带馈送器(配置于左侧或者右侧的带馈
送器21)、经由第一附属件(右侧或者左侧的附属件32)安装于第一带馈送器而保持第一卷盘的第一卷盘保持装置(右侧或者左侧的卷盘保持装置22)、经由第二附属件(左侧或者右侧的附属件32)安装于第二带馈送器而保持第二卷盘的第二卷盘保持装置(左侧或者右侧的卷盘保持装置22)。而且,第一卷盘保持装置具有安装于第一附属件而收容第一卷盘的第一收容部(右侧或者左侧的收容部31),第二卷盘保持装置具有安装于第二附属件而收容第二卷盘的第二收容部(左侧或者右侧的收容部31),第一收容部构成为位于第二收容部的下方,第一收容部能够相对于第一附属件在第一卷盘的宽度方向上移动,第二收容部构成为能够相对于第二附属件在第二卷盘的宽度方向上移动。
117.在如此由两个带馈送器21以及两个卷盘保持装置22构成的部件供给系统90中,若使一方侧的收容部31位于“上方位置”,并且使另一方侧的收容部31位于“下方位置”,则收容部3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比带馈送器2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大,如图17所示,即使卷盘保持装置22的收容部31从安装有其卷盘保持装置22的带馈送器21的横向的尺寸伸出,在相邻的两个卷盘保持装置22中,收容部31彼此也不会干扰。因此,能够将安装有收容部3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比带馈送器2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大的卷盘保持装置22的两个带馈送器21在馈送器基座13b上相邻地(即紧靠插槽13s)配置。
118.另外,如图17所示,即使收容部31从构成一个部件供给系统90的两个带馈送器2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wd分别向外侧伸出,只要相同的部件供给系统90在x轴方向上排列就能够使收容部31彼此不干扰,将多个部件供给系统90在馈送器基座13b上相邻地(紧靠插槽13s)配置(图18)。
119.这里,如图19的单点划线所示,在与上述的部件供给系统90相邻地设置有带具有跨过位于上侧位置的收容部31与位于下侧位置的收容部31的大小的收容部的卷盘保持装置(称为“大尺寸卷盘保持装置22a”)的带馈送器(称为“相邻馈送器21a”)的情况下,存在向外侧伸出的收容部31与其相邻馈送器21a的大尺寸卷盘保持装置22a干扰的担忧。在这种情况下,使位于上侧位置的收容部31与位于下侧位置的收容部31分别向内侧(相互接近一侧)移动(图20中所示的箭头c),在上下的两个收容部31分别收敛于两个带馈送器2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wd内之后(图20),设置相邻馈送器21a。
120.如此一来,收容部31不会干扰相邻馈送器21a的大尺寸卷盘保持装置22a(图21),因此如大尺寸卷盘保持装置22a那样,即使将具备与卷盘保持装置22类型不同的卷盘保持装置的相邻馈送器21a与部件供给系统90相邻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以使该相邻馈送器21a紧靠部件供给系统90(无需空出插槽13s)的方式进行设置。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根据薄型的插槽13s的间隔形成的插槽13s,并能够提高面积生产率。
121.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22中,将卷盘24以纵向姿势收容的收容部31能够相对于将收容部31与带馈送器21连结的附属件32在收容的卷盘24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移动,因此即使在卷盘保持装置22的宽度方向尺寸比带馈送器21的宽度方向尺寸大的情况下,通过使收容部31相对于附属件32横向地移动,也能够避免收容部31彼此的干扰。另外,由此,在构成由两个带馈送器21以及两个卷盘保持装置22构成的部件供给系统90的情况下,两个卷盘保持装置22能够不从两个带馈送器2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wd向外侧伸出,因此能够将多个部件供给系统90相邻地(缩小间隔)配置,并且具备不同的类型的卷盘保持装置的带馈送器也能够相邻地(缩小间隔)配置,因此能够提高面积生产率。
122.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22中,收容卷盘24的收容部31相对于将收容部31与带馈送器21连结的附属件32相对地,在收容的卷盘24的宽度方向上移动自如,因此包括构成由两个带馈送器21以及两个卷盘保持装置22构成的部件供给系统90的情况,使收容部31相对于附属件32在卷盘24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移动,从而能够避免相邻的收容部31彼此的干扰。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的卷盘保持装置22(部件供给系统90),即使在带馈送器21的宽度方向尺寸小的情况下,也能够缩小彼此的间隔来进行配置,并且能够提高部件安装装置1的面积生产率。
123.至此,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方式,而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收容部31构成为具有一对侧板61,但若能够防止通过摆动体65支承的卷盘24向其面外方向移动(倾倒),则也不一定必须具有侧板61。另外,也可以在摆动体65设置具有与一对侧板61相当的功能的凸缘部来代替设置一对侧板61。
124.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125.提供即使在带馈送器的宽度方向尺寸小的情况下,也能够缩小彼此的间隔来进行配置,并能够提高部件安装装置的面积生产率的卷盘保持装置以及部件供给系统。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