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靠背调节复位扭簧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1-10 10:2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座椅骨架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靠背调节复位扭簧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2.汽车座椅的功能向着越来越丰富的方向发展,因而其结构设计也趋向复杂。为提高乘座舒适性,座椅骨架各部分之间的多个连接处设计为可调节连接,以便于调节座椅姿态,从而对身体各部位起到充分而适当的支撑,并降低关节张力,使身体处于一种高度放松的状态,基于此,提出了所谓“零重力”座椅的概念。在“零重力”的理念下,座椅的各个部分调节幅度较大。座椅靠背与座框之间通过调角器进行连接,通过调角器进行靠背角度的调节。座椅靠背与座框之间设置有扭簧,调角器解锁且靠背无加载载荷时,靠背自动复位。“零重力”座椅靠背调节幅度较大,并且靠背边板结构存在特殊设计,因而复位扭簧的结构以及复位扭簧与靠背骨架和座框之间的连接方式需进行调整,以满足“零重力”座椅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靠背调节复位扭簧安装结构。其技术方案如下:
4.一种靠背调节复位扭簧安装结构,包括靠背骨架,该靠背骨架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两块靠背边板,两块所述靠背边板竖向设置,两块所述靠背边板上端之间连接有靠背上横管;
5.两块所述靠背边板下端分别设置有调角器下联板,所述调角器下联板与相应的所述靠背边板下端之间通过调角器核心件连接;
6.两块所述靠背边板之间设置有两个复位扭簧,每个所述复位扭簧由一根扭簧钢丝弯折形成,所述扭簧钢丝的中部弯折形成扭簧本体,所述扭簧钢丝的两端分别弯折形成靠背挂接部和下联板挂接部,同一根所述扭簧钢丝的靠背挂接部与相应侧的所述靠背边板连接,其下联板挂接部与另一侧的调角器下联板连接;其关键在于,
7.两根所述扭簧钢丝分别为第一扭簧钢丝和第二扭簧钢丝,所述第一扭簧钢丝的靠背挂接部为挂钩,该挂钩的弯折凸出部朝向后方,该挂钩挂在相应的所述靠背边板上;
8.所述第二扭簧钢丝的靠背挂接部为卡合钢丝,该卡合钢丝卡在相应的另一所述靠背边板上。
9.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下联板挂接部为v形卡子;
10.每个所述调角器下联板上设置有条形的定位块,所述定位块的两端贴靠相应的所述调角器下联板内侧面并与其连接,所述定位块的中部向内凸起,所述定位块的中部开设有两个卡孔,该卡孔内穿设有所述v形卡子。
11.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靠背边板包括边板钣金,该边板钣金包括竖向延伸的边板本体,该边板本体的两侧面分别朝向座椅的左右两侧,该边板本体的前边缘连接有边板
前翻边,该边板本体的后边缘连接有边板后翻边,所述边板后翻边和边板前翻边均向所述靠背骨架的中间区域伸出;
12.所述挂钩所在的所述靠背边板上还设置有第一加强钣金,该第一加强钣金位于相应的所述边板钣金内侧,该第一加强钣金与该边板钣金的边板后翻边和边板前翻边连接,以形成中空的盒状结构;
13.所述挂钩伸入开设在所述第一加强钣金上的挂孔内。
14.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卡合钢丝卡设在相应的所述边板钣金内,所述卡合钢丝由位于中间的支撑段和连接在该支撑段两端的第一定位段和第二定位段组成,其中所述第一定位段贴靠所述边板后翻边的前侧面,所述第二定位段贴靠所述边板前翻边的后侧面。
15.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两块所述靠背边板下端之间连接有靠背下横板,该靠背下横板为开口向上的弧形板,该弧形板的两弧形边分别与相应的所述靠背边板连接;
16.两个所述调角器核心件之间连接有核心件同步杆,该核心件同步杆位于所述靠背下横板的开口内;
17.所述扭簧本体位于所述靠背下横板的开口内,同一扭簧钢丝形成的所述扭簧本体与下联板挂接部之间连接有延伸段,该延伸段向前并向下自由穿出所述靠背下横板后连接所述下联板挂接部。
18.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扭簧本体包括直线扭转段,该直线扭转段水平设置在两个所述调角器核心件之间,两个所述直线扭转段相互靠近;
19.所述第一扭簧钢丝的直线扭转段与靠背挂接部之间连接有第一l形扭转段,该第一l形扭转段所在平面与所述直线扭转段垂直,该第一l形扭转段由相应的所述直线扭转段的端部向前延伸再向上延伸形成。
20.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第二扭簧钢丝的直线扭转段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l形扭转段和第三l形扭转段,该第二l形扭转段和第三l形扭转段所在平面均与所述直线扭转段垂直,其中所述第二l形扭转段连接在所述直线扭转段与所述靠背挂接部之间,所述第三l形扭转段连接在所述直线扭转段与所述下联板挂接部之间;
21.所述第二l形扭转段由相应的所述直线扭转段的端部向后延伸再向上延伸形成;
22.所述第三l形扭转段由相应的所述直线扭转段的端部向下延伸再向前延伸形成。
23.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每个所述直线扭转段上分别包绕有降噪套。
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其中一个复位扭簧与座框边板的之间采用挂钩进行连接,保证挂接可靠度,而另一个复位扭簧与座框边板之间采用卡合钢丝连接,方便组装,满足靠背角度调节过程中复位扭簧的挂接强度要求。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扭簧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为方便描述,“上”、“下”、

左”、“右”、“前”、“后”的方位是座椅安装在汽车内时对应的方位。
29.如图1和2所示,一种靠背调节复位扭簧安装结构,包括靠背骨架,该靠背骨架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两块靠背边板,两块所述靠背边板竖向设置,两块所述靠背边板上端之间连接有靠背上横管110。两块所述靠背边板下端之间连接有靠背下横板150,该靠背下横板150为开口向上的弧形板,该弧形板的两弧形边分别与相应的所述靠背边板连接。
30.两块所述靠背边板下端分别设置有调角器下联板160,所述调角器下联板160与相应的所述靠背边板下端之间通过调角器核心件170连接。两个所述调角器核心件170之间连接有核心件同步杆171,该核心件同步杆171位于所述靠背下横板150的开口内。
31.所述靠背边板包括边板钣金130,该边板钣金130包括竖向延伸的边板本体131,该边板本体131的两侧面分别朝向座椅的左右两侧,该边板本体131的前边缘连接有边板前翻边133,该边板本体131的后边缘连接有边板后翻边132,所述边板后翻边132和边板前翻边133均向所述靠背骨架的中间区域伸出。
32.两块所述靠背边板之间设置有两个复位扭簧180,每个所述复位扭簧180由一根扭簧钢丝弯折形成,所述扭簧钢丝的中部弯折形成扭簧本体,所述扭簧钢丝的两端分别弯折形成靠背挂接部和下联板挂接部,同一根所述扭簧钢丝的靠背挂接部与相应侧的所述靠背边板连接,其下联板挂接部与另一侧的调角器下联板160连接。
33.两根所述扭簧钢丝分别为第一扭簧钢丝和第二扭簧钢丝。如图1和3所示,所述第一扭簧钢丝的靠背挂接部为挂钩184,该挂钩184的弯折凸出部朝向后方,该挂钩184挂在相应的所述靠背边板上。所述挂钩184所在的所述靠背边板上还设置有第一加强钣金140,该第一加强钣金140位于相应的所述边板钣金130内侧,该第一加强钣金140与该边板钣金130的边板后翻边132和边板前翻边133连接,以形成中空的盒状结构,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增强该侧靠背边板的强度,以满足安装安全带的强度要求。所述挂钩184伸入开设在所述第一加强钣金140上的挂孔内。由于挂钩184的弯折凸出部朝向后方,因而当靠背向后进行倾角调节时,挂钩184能够紧紧挂在第一加强钣金140上。
34.如图2和3所示,所述第二扭簧钢丝的靠背挂接部为卡合钢丝187,所述卡合钢丝187卡设在相应的所述边板钣金130内,所述卡合钢丝187由位于中间的支撑段和连接在该支撑段两端的第一定位段和第二定位段组成,其中所述第一定位段贴靠所述边板后翻边132的前侧面,所述第二定位段贴靠所述边板前翻边133的后侧面。这种卡合方式安装非常方便。
35.如图1~3所示,所述下联板挂接部为v形卡子182。每个所述调角器下联板160上设置有条形的定位块161,所述定位块161的两端贴靠相应的所述调角器下联板160内侧面并与其连接,所述定位块161的中部向内凸起,所述定位块161的中部开设有两个卡孔,v形卡子182的两臂分别穿设在相应的卡孔内,定位块161中部的凸起与调角器下联板160之间的空间用以容纳v形卡子182。v形卡子182的一端与扭簧本体连接,另一端伸出卡孔后设有膨大端,以防止其从卡孔脱出。
36.所述扭簧本体位于所述靠背下横板150的开口内,同一扭簧钢丝形成的所述扭簧本体与下联板挂接部之间连接有延伸段189,该延伸段189向前并向下自由穿出所述靠背下横板150后连接所述v形卡子182。
37.如图3所示,所述扭簧本体包括直线扭转段181,该直线扭转段181水平设置在两个
所述调角器核心件170之间,两个所述直线扭转段181相互靠近。
38.所述第一扭簧钢丝的直线扭转段181与靠背挂接部之间连接有第一l形扭转段183,该第一l形扭转段183所在平面与所述直线扭转段181垂直,该第一l形扭转段183由相应的所述直线扭转段181的端部向前延伸再向上延伸形成。
39.所述第二扭簧钢丝的直线扭转段181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l形扭转段185和第三l形扭转段186,该第二l形扭转段185和第三l形扭转段186所在平面均与所述直线扭转段181垂直,其中所述第二l形扭转段185连接在所述直线扭转段181与所述靠背挂接部之间,所述第三l形扭转段186连接在所述直线扭转段181与所述下联板挂接部之间。所述第二l形扭转段185由相应的所述直线扭转段181的端部向后延伸再向上延伸形成,卡合钢丝187与该第二l形扭转段185位于同一平面内,卡合钢丝187的第一定位段由所述第二l形扭转段185的竖向部向上延伸形成。所述第三l形扭转段186由相应的所述直线扭转段181的端部向下延伸再向前延伸形成。
40.第一l形扭转段183、第二l形扭转段185和第三l形扭转段186在靠背骨架进行后仰调节时,两臂之间夹角增大,并相对相应的直线扭转段181发生转动,因而可以分别用于增加相应的复位扭簧180的弹性变形能力。
41.如图1和2所示,所述第一l形扭转段183的水平部和第三l形扭转段186的水平部均位于所述核心件同步杆171下方,并且第一l形扭转段183的水平部和第三l形扭转段186的水平部两端分别抵靠靠背下横板150的内壁,以提高稳定性。
42.所述第一l形扭转段183的竖向部位于所述核心件同步杆171前方,所述第三l形扭转段186的竖向部位于所述核心件同步杆171后方,以防止两个复位扭簧180在扭转过程中相互干扰。
43.为防止两个复位扭簧180之间或其与核心件同步杆171之间出现摩擦而产生异响,每个所述直线扭转段181上分别包绕有降噪套188。
44.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