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用组合式控制器模块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10 04:0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固定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车用组合式控制器模块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重型商用车各项法规要求的发布执行,以及整车电子电器技术的快速发展,整车驾驶室内的各种控制器布置、安装和固定已经成为车型设计开发的难点之一。
3.各种控制器的外形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现在设计开发时,主要采用各种异形的安装支架,预留各种安装孔位,以满足多个控制器的组合安装需求。但是这种安装形式存在重量大、成本高的显著问题,而且一架一用,适应性差,无法适应各类控制器的安装布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用组合式控制器模块固定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它能够实现对多个车身控制器模块的固定,适应性强可用于多种不同车型。
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用组合式控制器模块固定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至少两组控制器模块限位挡板,所述壳体的一个侧面上形成有进气口,所述壳体的另一个侧面上形成有线束插接口,所述进气口所在面与所述线束插接口所在面为相对面,所述进气口与车辆前围上的进风口对接。
6.前述的车用组合式控制器模块固定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壳体由相互扣接连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构成。
7.前述的车用组合式控制器模块固定装置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顶板、第一底板、第一侧板、第一止档板和第二止档板,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一底板平行布置,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止档板与所述第二止档板平行布置,二者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止档板的下部形成有沿水平方向布置的第一进气缺口,所述第二止档板上形成有第一线束插接缺口,所述第一侧板上固设有多个平行布置的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沿水平方向布置,所述第一隔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止档板和所述第二止档板固定连接。
8.前述的车用组合式控制器模块固定装置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底板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挡水板,所述第一挡水板靠近所述第一止档板布置,所述第一挡水板与所述第一止档板平行布置,所述第一挡水板的顶面高于所述第一进气缺口的上沿。
9.前述的车用组合式控制器模块固定装置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挡水板与所述第一止档板之间形成有第一排水沟。
10.前述的车用组合式控制器模块固定装置中,优选地,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顶板、第二底板、第二侧板、第三止档板和第四止档板,所述第二顶板与所述第二底板平行布置,所述第二顶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止档板与所述第四止档板平行布置,二者分别与所述第二侧板的两端固定
连接,所述第三止档板的下部形成有沿水平方向布置的第二进气缺口,所述第二进气缺口与所述第一进气缺口共同构成所述进气口,所述第四止档板上形成有第二线束插接缺口,所述第二线束插接缺口与所述第一线束插接缺口共同构成所述线束插接口,所述第二侧板上固设有多个平行布置的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沿水平方向布置,所述第二隔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止档板和所述第四止档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一一相对设置,位于同一高度上的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构成一组所述控制器模块限位挡板。
11.前述的车用组合式控制器模块固定装置中,优选地,所述第二底板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挡水板,所述第二挡水板靠近所述第三止档板布置,所述第二挡水板与所述第三止档板平行布置,所述第二挡水板的顶面高于所述第二进气缺口的上沿。
12.前述的车用组合式控制器模块固定装置中,优选地,所述第二挡水板与所述第三止档板之间形成有第二排水沟。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包括壳体,壳体内形成有至少两组控制器模块限位挡板,壳体的一个侧面上形成有进气口,壳体的另一个侧面上形成有线束插接口,进气口所在面与线束插接口所在面为相对面,进气口与车辆前围上的进风口对接。通过壳体对控制器模块进行限位和固定,一方面可以对控制器模块进行集中固定,另一方面通过设置进气口和线束插接口可以实现对控制器模块的良好散热,保证其正常该工作。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发明整体结构的轴测图;
15.图2是本发明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16.图3是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是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18.附图标记说明:1

壳体,2

第二排水沟,3

进气口,4

线束插接口,5

第一壳体,6

第二壳体,7

第一顶板,8

第一底板,9

第一侧板,10

第一止档板,11

第二止档板,12

第一进气缺口,13

第一线束插接缺口,14

第一隔板,15

第一挡水板,16

第一排水沟,17

第二顶板,18

第二底板,19

第二侧板,20

第三止档板,21

第四止档板,22

第二进气缺口,23

第二线束插接缺口,24

第二隔板,25

第二挡水板。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0.本发明的实施例:如图1

图4所示,一种车用组合式控制器模块固定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为可打开式结构,壳体1内形成有至少两组控制器模块限位挡板,壳体1的一个侧面上形成有进气口3,壳体1的另一个侧面上形成有线束插接口4,进气口3所在面与线束插接口4所在面为相对面,进气口3与车辆前围上的进风口对接。
21.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内设置有两组控制器模块限位挡板,当然可根据车辆控制器模块的数量适当增加控制器模块限位挡板的数量,为了方便车辆控制器模块的安装和拆卸,优选将壳体1设计为由相互扣接连接的第一壳体5和第二壳体6构成。第一壳体5和第二
壳体6的主体由阻燃高密度epp泡棉构成,内腔由阻燃低密度epdm泡棉构成。
22.在一种具体地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5包括第一顶板7、第一底板8、第一侧板9、第一止档板10和第二止档板11,第一顶板7与第一底板8平行布置,第一顶板7的一端与第一侧板9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一底板8的一端与第一侧板9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侧板9同时垂直于第一顶板7和第一底板8,第一止档板10与第二止档板11平行布置,二者分别与第一侧板9的两侧边固定连接,第一止挡板10和第二止挡板11均与第一侧板9垂直布置,第一止档板10的下部形成有沿水平方向布置的第一进气缺口12,第二止档板11上形成有第一线束插接缺口13,第一侧板9上固设有多个平行布置的第一隔板14,第一隔板14沿水平方向布置,第一隔板1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止档板10和第二止档板11固定连接。
23.进一步,第二壳体6包括第二顶板17、第二底板18、第二侧板19、第三止档板20和第四止档板21,第二顶板17与第二底板18平行布置,第二顶板17与第二侧板19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二底板18与第二侧板19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二侧板19同时与第二顶板17和第二底板18垂直,第三止档板20与第四止档板21平行布置,二者分别与第二侧板19的两侧端固定连接,第三止档板20的下部形成有沿水平方向布置的第二进气缺口22,第二进气缺口22与第一进气缺口12共同构成进气口3,进气口3与车辆前围上的进气孔对接,第四止档板21上形成有第二线束插接缺口23,第二线束插接缺口23与第一线束插接缺口13共同构成线束插接口4,第二侧板19上固设有多个平行布置的第二隔板24,第二隔板24沿水平方向布置,第二隔板24的两端分别与第三止档板20和第四止档板21固定连接。
24.第二隔板24与第一隔板14一一相对设置,位于同一高度上的第一隔板14与第二隔板24构成一组控制器模块限位挡板。
25.在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中,第一底板8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挡水板15,第一挡水板15靠近第一止档板10布置,第一挡水板15与第一止档板10平行布置,第一挡水板15的顶面高于第一进气缺口12的上沿。第一挡水板15与第一止档板10之间形成有第一排水沟16。
26.第二底板18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挡水板25,第二挡水板25靠近第三止档板20布置,第二挡水板25与第三止档板20平行布置,第二挡水板25的顶面高于第二进气缺口22的上沿。第二挡水板25与第三止档板20之间形成有第二排水沟2。
27.通过第一挡水板15和第二挡水板25的设置,即使雨水通过车辆前围的进气孔进入到进气口3内,也会被第一挡水板15和第二挡水板25阻挡,防止雨水淋湿控制器模块。
28.本发明的使用方法:使用时先根据控制器模块的数量和尺寸选取合适规格的第一壳体5和第二壳体6,然后将控制器模块的一端先插入第一壳体5内,各个控制器模块之间通过第一隔板14彼此隔开并留有缝隙,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器模块与第一壳体5和第二壳体6的配合需过盈配合,第一壳体5和第二壳体6具有一定的弹性,固定好各个控制器模块后将其另一端插入第二壳体6内,并通过第二隔板24彼此隔开,最后按压第一壳体5和第二壳体6使二者卡接配合在一起,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器模块上的线束端子需要朝向线束插接口4的一侧,以便于线束的连接。当车辆行走时,前围上的进气孔进来的气体通过进气口3进入到壳体1内,并在各个控制器模块之间的间隙中流过,起到散热的目的,然后再由线束插接口4的一侧流出。本发明通过将各个控制器模块集中固定的方式,解决了支架数量多,支架不容易布置的问题,有效提高了适用性。
29.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
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发明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发明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