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降温式粒粒粘纤维的制作方法

2021-11-10 02:0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合纤维,属于烟气降温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降温式粒粒粘纤维。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烟制品中,无论是卷烟,还是加热非燃烧烟,在其结构的内部都需要设置降温设计,应用时,通过降温设计对产生的烟气进行降温,一来能够避免过高温度的烟气灼伤使用者的口腔,二来可以降低有害物质的产生,更加健康环保。
3.现有的降温设计多为一种圆筒结构,包括外包裹层及其内部填充的降温结构,常用的降温结构包括多根并排布置的纤维束,或者片状材料的折叠结构,这些降温结构虽然能取得一定的降温效果,但效果不明显,此外,这些降温结构在生产时,由于自身结构都偏于复杂,增加了制造难度,提高了制作成本。
4.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申请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降温效果较弱、制作难度较大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降温效果较强、制作难度较小的降温式粒粒粘纤维。
6.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降温式粒粒粘纤维,所述降温式粒粒粘纤维包括芯纱与多个pla粉粒,所述芯纱从头至尾沿轴向伸展,芯纱的外表面上附着有多个pla粉粒,芯纱、pla粉粒之间的结合力为物理力;相邻的pla粉粒之前设置有颗粒间隙。
7.所述芯纱的制作材料为纤维丝,该纤维丝为粘胶纤维、棉纤维、麻纤维、甲壳质纤维、海藻酸纤维、壳聚糖纤维、聚乙烯醇纤维、聚己内酯纤维、聚羟基乙酸酯纤维中的任意一种。
8.所述芯纱、pla粉粒都为实心结构。
9.所述pla粉粒的大小为50—500目。
10.所述pla粉粒在芯纱的外表面上的布置结构为:相邻的pla粉粒互不接触,所有的pla粉粒在芯纱的外表面上依次排列成螺旋轨迹。
11.所述螺旋轨迹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相邻的螺旋轨迹无交接点。
12.所述pla粉粒的底端与芯纱的外表面相连接,pla粉粒的顶端朝远离芯纱外表面的方向外延,pla粉粒的顶端与芯纱的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粒纱间距,一个pla粉粒对应一个粒纱间距,相邻的粒纱间距相同或一致。
13.相同的粒纱间距的数量之和占所有的粒纱间距的总数量的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5.1、本实用新型一种降温式粒粒粘纤维中,主体主要包括芯纱与多个pla粉粒,其中,芯纱从头至尾沿轴向伸展,芯纱的外表面上附着有多个pla粉粒,芯纱、pla粉粒之间的结合力为物理力,应用时,本纤维与现有的多纤维并排布置或片状折叠结构相比,接触面积大大扩大,降温效果明显,同时,一根产品上附着多个pla粉粒,从而引起多点降温,应用时多点降温相结合,构成一个整体的降温体系,相互协作,再次提高降温效果,此外,pla粉粒自身还具备吸热降温效果,从而进一步增强降温效果。在制作时,只需制作芯纱——在芯纱上设置胶液——粉粒通过胶液与芯纱结合——干燥成型这几个步骤即可,与现有技术相比,制作难度降低,大大减少了制作成本。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降温效果较强,而且制作难度较小。
16.2、本实用新型一种降温式粒粒粘纤维中,相邻的pla粉粒之前设置有颗粒间隙,该种结构设计能避免附着在芯纱上的pla粉粒团聚成块或成层,导致有损多点降温体系的建立,降低降温的整体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降温效果较强。
17.3、本实用新型一种降温式粒粒粘纤维中,芯纱的制作材料为纤维丝,该纤维丝为粘胶纤维、棉纤维、麻纤维、甲壳质纤维、海藻酸纤维、壳聚糖纤维、聚乙烯醇纤维、聚己内酯纤维、聚羟基乙酸酯纤维中的任意一种,该设计优点包括两类:首先,原材料易获取,成本较低,便于降低本产品的制作成本;其次,原材料都为易降解的物质,不仅在制作时不会产生污染,而且在应用之后,也不会损害环境,环保性较强。因此,本发明不仅制作成本较低,而且环保性较强。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图1的剖视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螺旋轨迹的示意图。
21.图中:芯纱1、pla粉粒3、颗粒间隙31、粒纱间距32、螺旋轨迹5。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3.参见图1—图3,一种降温式粒粒粘纤维,所述降温式粒粒粘纤维包括芯纱1与多个pla粉粒3,所述芯纱1从头至尾沿轴向伸展,芯纱1的外表面上附着有多个pla粉粒3,芯纱1、pla粉粒3之间的结合力为物理力;相邻的pla粉粒3之前设置有颗粒间隙31。
24.所述芯纱1的制作材料为纤维丝,该纤维丝为粘胶纤维、棉纤维、麻纤维、甲壳质纤维、海藻酸纤维、壳聚糖纤维、聚乙烯醇纤维、聚己内酯纤维、聚羟基乙酸酯纤维中的任意一种。
25.所述芯纱1、pla粉粒3都为实心结构。
26.所述pla粉粒3的大小为50—500目。
27.所述pla粉粒3在芯纱1的外表面上的布置结构为:相邻的pla粉粒3互不接触,所有的pla粉粒3在芯纱1的外表面上依次排列成螺旋轨迹5。
28.所述螺旋轨迹5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相邻的螺旋轨迹5无交接点。
29.所述pla粉粒3的底端与芯纱1的外表面相连接,pla粉粒3的顶端朝远离芯纱1外表面的方向外延,pla粉粒3的顶端与芯纱1的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粒纱间距32,一个pla粉粒3对应一个粒纱间距32,相邻的粒纱间距32相同或一致。
30.相同的粒纱间距32的数量之和占所有的粒纱间距32的总数量的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
31.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说明如下:
32.本实用新型在芯纱1的外表面上物理结合多个pla粉粒3,芯纱1、pla粉粒3都为实心结构。其中,芯纱1为纤维丝经现代纺织技术纺成的纱。
33.pla粉粒3在芯纱1的外表面上优选两种分布结构,一种是自然洒落,另一种是按预定的轨迹分布,如螺旋轨迹5。
34.实施例1:
35.参见图1—图3,一种降温式粒粒粘纤维,所述降温式粒粒粘纤维包括芯纱1与多个pla粉粒3,所述芯纱1从头至尾沿轴向伸展,芯纱1的外表面上附着有多个pla粉粒3,芯纱1、pla粉粒3之间的结合力为物理力;相邻的pla粉粒3之前设置有颗粒间隙31。所述芯纱1、pla粉粒3都为实心结构。所述pla粉粒3的大小为50—500目。
36.实施例2:
37.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38.所述芯纱1的制作材料为纤维丝,该纤维丝为粘胶纤维、棉纤维、麻纤维、甲壳质纤维、海藻酸纤维、壳聚糖纤维、聚乙烯醇纤维、聚己内酯纤维、聚羟基乙酸酯纤维中的任意一种。
39.实施例3:
40.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41.所述pla粉粒3在芯纱1的外表面上的布置结构为:相邻的pla粉粒3互不接触,所有的pla粉粒3在芯纱1的外表面上依次排列成螺旋轨迹5。优选螺旋轨迹5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相邻的螺旋轨迹5无交接点。
42.实施例4:
43.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44.所述pla粉粒3的底端与芯纱1的外表面相连接,pla粉粒3的顶端朝远离芯纱1外表面的方向外延,pla粉粒3的顶端与芯纱1的外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粒纱间距32,一个pla粉粒3对应一个粒纱间距32,相邻的粒纱间距32相同或一致。优选相同的粒纱间距32的数量之和占所有的粒纱间距32的总数量的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
4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以上述实施方式为限,但凡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示内容所作的等效修饰或变化,皆应纳入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