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磁接触器的制作方法

2021-11-10 02:0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接触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电磁接触器。


背景技术:

2.电力机车以及安装电传动装置的其他机车上设置在牵引主电路中的变流器。牵引变流器的功能是转换直流制和交流制间的电能量,并对各种牵引电动机起控制和调节作用,从而控制机车的运行。
3.为了实现牵引变流器输入端与主变压器的次边牵引绕组的分合,就需要在在动力集中动车牵引辅助变流器中安装电磁接触器;现有的电磁接触器虽然能够实现辅助变流器输入端与主变压器的次边辅助绕组的分/合,但是由于变流器输入端与主变压器的次边辅助绕组的电压高、电流大,在电磁接触器有合向分切换的时候会产生很强的电弧,现有技术常常采用灭弧罩对其进行灭弧,但是其灭弧效果不佳,常常导致电磁接触器的触点以及内部结构被电弧烧毁,导致电磁接触器损坏;另外,电磁接触器在闭合时,需要使用电流更大,吸引力高的线圈进行启动,将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但是在启动后对线圈的功率和吸引力的要求就会降低,那么只需要一个小功率工作的线圈就可以保持长期通电运行的状态下维持动触点和静触点持续接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有技术采用启动线圈进行启动,在启动后通过电子模块控制在启动线圈的回路内串接电阻来降低启动线圈的电流来解决上述问题,但是其存在电阻发热量高以及电子模块在高压使用环境稳定性不高的问题。
4.此外,随着列车性能的逐渐提高对于电压和电流的要求要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受到安装空间的限制,难以将电磁接触器同样做大来满足高电压和高电流的要求,这就使得传统的电磁接触器难以满足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磁接触器,其意在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7.一种电磁接触器,包括电磁接触器主体以及触点组件,所述触点组件位于所述电磁接触器主体内,所述触点组件包括动触点和静触点;
8.还包括辅助触点组件和触点吸合组件,所述辅助触点组件包括动辅助触点和静辅助触点;所述触点吸合组件包括电磁动力组件、推杆、摆杆、活动套以及第一压簧,所述电磁动力组件的铁芯端部与所述推杆一端接触,所述推杆远离所述铁芯的一端与所述摆杆铰接,所述摆杆一端与所述电磁接触器主体铰接,另一端固设有所述动辅助触点,所述动触点连接于所述活动套上远离所述电磁动力组件所在端,所述活动套背离所述动触点的一端向所述铁芯延伸后与所述第一压簧的一端接触,所述第一压簧的另一端与所述铁芯上的一支撑部接触;所述铁芯推动所述推杆向所述动触点所在端移动,推动所述摆杆绕所述推杆与电磁接触器主体的铰接轴转动,带动所述动辅助触点向所述静辅助触点移动后相接触,同
时所述铁芯挤压所述第一压簧从而所述活动套带动所述动触点与所述静触点相接触。
9.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动触点可相对所述活动套的轴线摆动设定角度。
10.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还包括动触点复位组件,其包括第一限位套和第二压簧,所述第一限位套上设置有第一压簧座,所述活动套远离所述动触点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压簧座,所述第一限位套套设于所述活动套,所述第二压簧一端与所述第一压簧座接触,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压簧座接触,所述第一限位套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电磁接触器主体,在所述活动套带动所述动触点与所述静触点接触的过程中将所述第二压簧压缩。
11.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支撑部由一支撑座和一轴向限位元件组成,所述支撑座位于所述铁芯与所述推杆接触端之间,所述轴向限位元件可拆卸的固设于所述支撑座远离所述推杆的一端,所述第一压簧远离所述活动套的一端与所述支撑座接触。
12.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活动套远离所述动触点的一端开设有一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接纳有第二限位套,所述第二限位套套设于所述推杆外,所述第二压簧位于所述第二限位套和所述推杆之间。
13.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还包括灭弧组件,所述灭弧组件位于所述辅助触点组件上方,所述动辅助触点的运动轨迹为弧形。
14.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灭弧组件包括灭弧罩、第一引弧线圈、第二引弧线圈、第三引弧线圈以及引弧通路,所述引弧通路位于所述灭弧罩的入口处,所述第二引弧线圈和所述第三引弧线圈对称设置于所述引弧通路两侧。
15.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还包括对称设置于所述引弧通路两侧的金属板,所述金属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引弧线圈和第三引弧线圈上方且所述金属板的一端位于所述引弧通道内,另一端向所述灭弧罩内延伸。
16.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金属板位于所述引弧通路内的一端竖直向下弯折并延伸设定距离。
17.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还包括触发开关组件,所述触发开关组件包括用于切换所述电磁动力组件的吸合线圈和保持线圈通电的切换开关组件和微动信号开关组件,所述活动套设置有触发部,在所述活动套带动所述动触点与所述静触点接触后,所述触发部将所述切换开关组件和所述微动信号开关组件触发。
18.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19.1、取消了现有高电压、大功率电磁接触器的触电组件所使用的将外部接线端子通过软连接线和动触点连接的方式,采用了将进线和出线的接线端子全部固定设置为静触点,通过触点吸合组件带动动触点直接和两个静触点接触实现电路接通,其工作更加可靠,同时相对于设置软连接线而言,其工作电流更大,解除了现有的软连接线对工作电流的限制,结构更加简化,大幅减小了整个电磁接触器的体积。
20.2、第一引弧线圈、第二引弧线圈、第三引弧线圈的设置大幅的提高了引弧效果,使得电弧能够更易于引入到灭弧罩内,并且可以使电弧均匀分布在灭弧罩的陶瓷格栅内,实现快速有效的灭弧。
21.3、金属板的设置使得电弧更易于引入到灭弧罩内,增强了灭弧效果。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触点吸合组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已给出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未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27.一种电磁接触器,包括电磁接触器主体10以及触点组件40,触点组件40 位于电磁接触器主体10内,触点组件40包括动触点41和静触点42;
28.还包括辅助触点组件50,其包括动辅助触点51和静辅助触点52,本实施方式中辅助触点组件50设置于触点组件40的上方,更靠近灭弧罩21。
29.触点吸合组件30,触点吸合组件30包括电磁动力组件31、推杆32、摆杆 33、活动套34以及第一压簧35,电磁动力组件的铁芯312端部与推杆32一端接触,推杆32远离铁芯312的一端与摆杆33铰接,摆杆33一端与电磁接触器主体10铰接,另一端固设有动辅助触点51,动触点41连接于活动套34上远离电磁动力组件31所在端,活动套34背离动触点41的一端向铁芯312延伸后与第一压簧35的一端接触,第一压簧35的另一端与铁芯312上的一支撑部314 接触;铁芯312推动推杆32向动触点41所在端移动,推动摆杆33绕推杆32 与电磁接触器主体10的铰接轴转动,带动动辅助触点51向静辅助触点52移动后相接触,同时铁芯312挤压第一压簧35从而活动套34带动动触点41与静触点42相接触。优选动触点41可相对活动套34的轴线摆动设定角度,从而使得在触点吸合组件30带动动触点41与静触点42接触的时候能够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和摆动,从而获得最大的接触面积。
30.为了实现在触点吸合组件30解除对动触点41的作用力后动触点能够快速和可靠的回复到初始位置,本实施方式还包括动触点复位组件36,其包括第一限位套61和第二压簧62,第一限位套61上设置有第一压簧座3611,活动套34 远离动触点4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压簧座342,第一限位套61套设于活动套34,第二压簧62一端与第一压簧座3611接触,另一端与第二压簧座342接触,第一限位套61可拆卸的连接于电磁接触器主体10,在活动套34带动动触点41与静触点42接触的过程中将第二压簧62压缩,由于铁芯312的作用克服第二压簧62的弹力使得第二压簧62处于压缩状态,那么在铁芯312作用力去除后,第二压簧62便会回复到初始长度,由于第一压簧座3611受到电磁接触器主体 10的限制,那么第二压簧62推
动第二压簧座342带动活动套34向初始位置移动,进而带动动触点41远离静触点42回复到初始位置。进一步优选支撑部314 由一支撑座和一轴向限位元件组成,支撑座位于铁芯312与推杆32接触端之间,轴向限位元件可拆卸的固设于支撑座远离推杆32的一端,第一压簧35远离活动套34的一端与支撑座接触。进一步优选活动套34远离动触点41的一端开设有一容置腔,容置腔内接纳有第二限位套39,第二限位套39套设于推杆32外,第二压簧62位于第二限位套39和推杆32之间。由此,本实施方式取消了现有高电压、大功率电磁接触器的触电组件所使用的将外部接线端子通过软连接线和动触点连接的方式,采用了将进线和出线的接线端子全部固定设置为静触点,通过触点吸合组件带动动触点直接和两个静触点接触实现电路接通,其工作更加可靠,同时相对于设置软连接线而言,其工作电流更大,解除了现有的软连接线对工作电流的限制,结构更加简化,大幅减小了整个电磁接触器的体积。
31.本实施方式进一步优选还包括灭弧组件20,灭弧组件20位于辅助触点组件 50上方,动辅助触点51的运动轨迹为弧形。具体的,灭弧组件20包括灭弧罩 21、第一引弧线圈22、第二引弧线圈23、第三引弧线圈24以及引弧通路26,引弧通路26位于灭弧罩21的入口处,第二引弧线圈23和第三引弧线圈24对称设置于引弧通路26两侧。还包括对称设置于引弧通路26两侧的金属板25,金属板25分别位于第二引弧线圈23和第三引弧线圈24上方且金属板25的一端位于引弧通道26内,另一端向灭弧罩21内延伸,优选金属板25位于引弧通路26内的一端竖直向下弯折并延伸设定距离。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引弧线圈、第二引弧线圈、第三引弧线圈的设置大幅的提高了引弧效果,使得电弧能够更易于引入到灭弧罩内,并且可以使电弧均匀分布在灭弧罩的陶瓷格栅内,实现快速有效的灭弧;此外,金属板的设置使得电弧更易于引入到灭弧罩内,增强了灭弧效果。
32.本实施方式中,电磁动力组件31包括吸合线圈311和保持线圈313,由于在动触点和静触点吸合后边会从吸合线圈311切换至保持线圈313,那么就需要一个开关组件实现其切换;此外,机车系统需要获知电磁接触器是否正常吸合,这就需要电磁接触器吸合之后产生一个触发信号。为此,本实施方式优选还包括触发开关组件,触发开关组件包括用于切换电磁动力组件31的吸合线圈311 和保持线圈313通电的切换开关组件和微动信号开关组件,活动套34设置有触发部344,在活动套34带动动触点41与静触点42接触后,触发部344将切换开关组件和微动信号开关组件触发,从而实现吸合线圈311切换至保持线圈313,并且微动信号开关组件触发产生电信号提供给机车系统。
33.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