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物料搅拌机及物料干燥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11-09 22:3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物料的搅拌及干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物料搅拌机及物料干燥设备。


背景技术:

2.物料通常指用于生产的原材料,经过加工形成产品。例如,在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处理过程中,需要对物料进行搅拌以及干燥,将收集好的物料灌入物料容器内进行搅拌以及干燥;其中物料中的一些细小颗粒或者一些带有粘性的物料在搅拌过程中,容易卡在物料容器内壁的连接缝隙以及粘在内壁的情况,导致搅拌完成后存在残余物料需要进行二次处理。
3.有鉴于此,提出本技术。
4.申请内容:
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料搅拌机,以解决上述至少一项技术问题。
6.一种物料搅拌机包括物料容器,所述物料容器用于盛放物料,所述物料容器开设有进料口、出料口、搅拌口;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用于对物料搅拌,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杆,所述搅拌杆能够穿过搅拌口深入至物料容器进行搅拌;所述搅拌杆开设有第一气流通道;气源,所述气源与第一气流通道连通,所述气源供给的气流能够通过第一气流通道吹扫物料,以增加物料流动性。
7.采用上述方案,述物料容器内部设置有空腔,用于盛放物料;所述进料口可以开在物料容器的顶部,可以更方便进料,防止开在其他部位时与物料容器底部积料相冲突;所述物料容器可以固定在支架上;所述搅拌口可以开设在物料容器的顶面中央,用于使搅拌杆穿入,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可以沿着搅拌杆的轴向从一端开设至另一端的通孔,孔径大小可以根据需要通过的气流大小进行控制,所述搅拌杆置于物料容器外部的一端可以设置一个气源接口,所述气源可以设置为储气罐的形式,气源接口同外部储气罐进行连通,气体的释放和气压的控制可以通过气体控制泵进行操控。在搅拌物料时,例如对电池两级的材料进行搅拌时,搅拌杆可以由人工或者在机器控制的作用下进行搅拌,气源中的气体随着泵的控制可以经由第一气流通道被输送至搅拌杆的底端,在气流的吹拂下,物料被搅拌的流动性进一步被增强。进一步地,所述搅拌装置还包括与搅拌杆连接的搅拌部,所述搅拌部开设有第二气流通道,第一气流通道与第二气流通道连通,所述气源供给的气流能够通过第一气流通道、第二气流通道吹向物料。
8.优选地,所述搅拌部包括桨叶,所述桨叶包括弧形结构。
9.优选地,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能够通至桨叶的底面和/或侧面和/或顶面。
10.进一步地,所述搅拌部底侧与物料容器内壁底侧设置有防刮间距。
11.进一步地,所述物料搅拌机还包括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与搅拌杆连接,所述动力装置能够带动搅拌装置进行搅拌。
12.优选地,所述动力装置包括动力控制装置、与动力控制装置通讯连接的第一电机,第一电机与搅拌杆连接。
13.优选地,所述动力装置还包括与动力控制装置通讯连接的第二电机,第二电机轴能够通过轴套第一电机轴连接,进而改变第一电机的转速,所述第二电机轴能够与轴套脱开或结合。
14.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之间连接有电磁离合器;所述电磁离合器与动力控制装置通讯连接,以控制第二电机轴与轴套脱开或结合。
15.进一步地,所述出料口开设于物料容器的侧壁,所述物料搅拌机还包括排料装置,所述排料装置包括排料筒、与排料筒连通的排料口。
16.优选地,所述排料筒设置有吹料口,所述气源能够通过吹料口对排料筒与排料口的结合处和/或排料筒进行吹扫。
17.优选地,所述排料筒还设置有视窗,所述视窗能够用于查看出料情况和/或排料情况。
18.优选地,所述排料装置还包括与动力控制装置通讯连接的动力阀门,所述动力阀门能够使出料口处于关闭或打开状态。
19.本技术还保护一种物料干燥设备,包括上述任意一种物料搅拌机;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用于对物料容器进行加热,以使物料干燥;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与物料容器连通。进一步地,所述搅拌装置还设置有储存腔体,所述储存腔体能够储存加热介质。
20.优选地,所述储存腔体包括第一储存腔体、与第一储存腔体连通的第二储存腔体,所述第一储存腔体设置于搅拌杆内,所述第一储存腔体一端能够被打开以灌入加热介质并流入至第二储存腔体储存,所述第二储存腔体设置于搅拌部内。
21.优选地,所述第一储存腔体包围于第一气流通道。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3.1.所述物料容器、搅拌装置、气源的设置解决了物料易残余在物料容器中导致需要二次清理的技术问题,产生了提升搅拌质量、搅拌效率、节约劳动成本的技术效果。
24.2.所述桨叶包括弧形结构的设置解决了在搅拌时,物料晶形容易被破坏的技术问题,产生了提高搅拌质量的技术效果。
25.3.所述防刮间距的设置解决了搅拌部在搅拌时出现的刮蹭的技术问题,产生了提升搅拌质量的技术效果。
26.4.所述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的设置解决了搅拌速率无法适时改变的技术问题,产生了提升搅拌质量的技术效果。
27.5.所述储存腔体的设置进一步地解决了干燥效率低的技术问题,产生了提升干燥效率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9.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透视图;
30.图2为本技术排料装置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31.图3为本技术搅拌部一种实施方式正视图;
32.图4为本技术桨叶一种实施方式俯视图;
33.图5为搅拌杆与第一电机一种连接方式示意图;
34.图6为本技术动力装置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35.图7为本技术物料干燥设备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36.图8为本技术物料干燥设备一种实施方式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37.图9为本技术储存腔体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38.图10为本技术储存腔体另一角度实施方式示意图;
39.图11为本技术物料干燥设备一种实施方式俯视图。
40.附图标记:
[0041]1‑
物料容器,12

出料口,21

搅拌杆,211

第一气流通道,221

第二气流通道,222

桨叶,223

第一连接件,24

从动齿轮,3

加热装置,31

进油管,32

回油管,4

动力装置,42

第一电机,412

主动齿轮,413

轴套,42

第二电机,421

第二电机轴,43

电磁离合器,51

排料筒,52

排料口,53

吹料口,54

视窗,55

动力阀门,61

气源接口,71

支架,72

换热器,8

水汽收集装置,9

过滤装置,91

滤芯,92

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0043]
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0044]
以下将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0045]
参考图1、图2所示,本技术保护一种物料搅拌机,包括物料容器1,所述物料容器1用于盛放物料,所述物料容器1开设有进料口、出料口12、搅拌口;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用于对物料搅拌,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杆21,所述搅拌杆21能够穿过搅拌口深入至物料容器1进行搅拌;所述搅拌杆21开设有第一气流通道211;气源,所述气源与第一气流通道211连通,所述气源供给的气流能够通过第一气流通道211吹扫物料,以增加物料流动性。
[0046]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物料容器1内部设置有空腔,用于盛放物料;所述进料口可以开在物料容器1的顶部,可以方便进料,防止开在其他部位时与物料容器1底部积料相冲突;所述物料容器1可以固定在支架7上;所述搅拌口可以开设在物料容器1的顶面中央,用于使搅拌杆21穿入,所述第一气流通道211可以沿着搅拌杆的轴向从一端开设至另一端的通孔,孔径大小可以根据需要通过的气流大小进行控制,所述搅拌杆21置于物料容器1外部的一端可以设置一个气源接口61,所述气源可以设置为储气罐的形式,气源接口61同外部储气罐进行连通,气体的释放和气压的控制可以通过气体控制泵进行操控。在搅拌物料时,例如对电池两级的材料进行搅拌时,搅拌杆21可以由人工或者在机器控制的作用下进行搅拌,
气源中的气体随着泵的控制可以经由第一气流通道211被输送至搅拌杆21的底端,还可以在搅拌杆21的侧面开口以使气流从侧面吹出,在气流的吹拂下,物料的流动性进一步被增强,使得搅拌更加充分。
[0047]
进一步地,现有方式中部分粘在容器底部、侧壁、夹杂在缝隙中的物料颗粒需要使搅拌杆21搅拌时剐蹭内壁才能将物料除净,或者在搅拌完成后打开容器的上盖或者进料口进行除杂或回收,前者容易对搅拌杆21或者内壁造成损坏以及增加噪音,后者方案中粘在底部或者内壁的物料在二次清理的过程中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额外成本;
[0048]
所述技术方案一方面使物料被搅拌的流动性进一步被增强,另一方面使粘在容器底部、侧壁、夹杂在缝隙中的物料颗粒都可以被气流吹起进而使搅拌更加充分,产生了提升搅拌质量、搅拌效率、节约劳动成本的技术效果。
[0049]
参考图1、图2所示,所述搅拌装置还包括与搅拌杆21连接的搅拌部,所述搅拌部开设有第二气流通道221,第一气流通道211与第二气流通道221连通,所述气源供给的气流能够通过第一气流通道211、第二气流通道221吹向物料。
[0050]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搅拌部可以通过第一连接件223与搅拌杆21连接,此时可以在搅拌部内部开设有第二气流通道221,所述第二气流通道221为通孔,可以将第一气流通道211传过的气流导向至第二气流通道221,所述第二气流通道221可以设置为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223中间设置有通道,用以使第一气流通道211的气流传入至第二气流通道221;所述搅拌部、第二气流通道221的设置进一步解决了搅拌不充分的技术问题,产生了提升搅拌质量、搅拌效率的技术效果。
[0051]
在本技术的一些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搅拌部外部设置有气流管路,所述气流管路与第一气流通道211相连通。
[0052]
参考图4所示,所述搅拌部包括桨叶222,所述桨叶222包括弧形结构。
[0053]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弧形结构可以设置在桨叶222的内缘和/或外缘,相对于其他形状的结构,弧形结构由于可以减少对被搅拌的物料的破坏,例如防止晶型被破坏,从而提升搅拌质量。
[0054]
参考图3、4所示,所述第二气流通道221能够通至桨叶222的底面和/或侧面和/或顶面。
[0055]
采用上述方案,底面的第二气流通道221可以有效的对容器底部的物料进行吹扫、侧面的第二气流通道221可以对容器侧壁的物料进行吹扫,位于顶面的第二气流通道221可以在搅拌时使得物料流动性强。
[0056]
参考图1所示,所述搅拌部底侧与物料容器1内壁底侧设置有防刮间距。
[0057]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防刮间距的设置可以防止搅拌部与容器底部产生刮蹭,防止设备损坏,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0058]
参考图1所示,所述物料搅拌机还包括动力装置4,所述动力装置4与搅拌杆21连接,所述动力装置4能够带动搅拌装置进行搅拌。
[0059]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动力装置4可以采用液压驱动或者电机驱动等方式,以节省人力。
[0060]
参考图1、5所示,所述动力装置4包括动力控制装置、与动力控制装置通讯连接的第一电机41,第一电机41与搅拌杆21连接。
[0061]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第一电机41包括第一电机轴411,电机轴411上可以套设一个主动齿轮412,搅拌杆22上可以套设一从动齿轮24,主动齿轮412与从动齿轮24相啮合;所述动力控制装置为中控系统,可以为计算机、遥控器等,与动力装置4采用有线或者无线连接,动力控制装置可以根据时间设置的程序,使第一电机41工作,从而带动第一电机轴411转动,在第一电机轴411的带动下可以使从动齿轮24进行转动,进而带动搅拌杆22转动,使搅拌杆22进行搅拌。
[0062]
参考图5、6所示,所述动力装置4还包括与动力控制装置通讯连接的第二电机42,第二电机轴421能够通过轴套413第一电机轴411连接,进而改变第一电机41的转速,所述第二电机轴421能够与轴套413脱开或结合。
[0063]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第二电机42转速可以不同于第一电机41,进一步地说第二电机42可以为减速电机,由于搅拌速度会根据搅拌的时间、物料种类、物料量的不同进行变化,第二电机42可以改变搅拌的速度,此时动力控制装置可以控制第一电机41停止工作,控制第二电机42开始工作,由第二电机轴421带动轴套413进而带动第一电机轴411转动,最终以不同的速度带动搅拌杆22转动,实现搅拌速度的改变。所述第二电机42的设置可以有效地根据实际需求控制转速,从而提升搅拌质量和效率。
[0064]
参考图6所示,所述第一电机41和第二电机42之间连接有电磁离合器43;所述电磁离合器43与动力控制装置通讯连接,以控制第二电机轴421与轴套413脱开或结合。
[0065]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电磁离合器43可以在动力控制装置的控制下,使第二电机轴421与轴套413自由的脱开或者结合,进而适时的控制搅拌速度。所述电磁离合器43的设置可以无需人力控制,即可实现第二电机轴421与轴套413脱开或结合,从而自动完成上述过程,提升了搅拌效率、方便实用。
[0066]
电磁离合器43是应用电磁感应原理和内外摩擦片之间的摩擦力,使机械传动系统中两个旋转运动的部件,在主动部件不停止旋转的情况下,从动部件可以与其结合或分离的电磁机械连接器,是一种自动执行的电器。电磁离合器可以用来控制机械的起动、反向、调速和制动等。它具有结构简单、动作较快、控制能量小、便于远距离控制;体积虽小,能传递较大的转矩;用作制动控制时,具有制动迅速且平稳的优点。
[0067]
参考图2所示,所述出料口12开设于物料容器1的侧壁,所述物料搅拌机还包括排料装置,所述排料装置包括排料筒51、与排料筒51连通的排料口52。
[0068]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出料口12优选于开设在物料容器1侧壁靠近底部位置,所述排料装置用于使从出料口12扫出的物料进行引流,所述排料口52与排料筒51连通,所述排料口21开口方向可以为设置向下。所述排料装置的设置可以将从出料口12流出的物料按照既定方向排放,无需人力进行二次回收,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劳动成本。
[0069]
参考图2所示,所述排料筒51设置有吹料口53,所述气源能够通过吹料口53对排料筒51与排料口52的结合处和/或排料筒51进行吹扫。
[0070]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吹料口53不进行使用时,可以用盖体封堵;由于排料筒51的底沿需要低于物料容器1内壁底侧,所以当物料从物料容器1内被扫出时,物料容易被卡在排料筒51与排料口52的结合处,气源将气流通过吹料口53吹向结合处可以有效的清理被卡住的物料,从而减少物料残余、减少人工清理成本,以及提升物料回收率。
[0071]
参考图2所示,所述排料筒51还设置有视窗54,所述视窗54能够用于查看出料情况
和/或排料情况。
[0072]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视窗54采用透明材质,视窗的数量和观察的角度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或进行调节,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视窗54对物料从物料容器1排放至排料筒51的情况、从排料筒51排放至排料口52的情况进行查看,以进行实时监察,在物料淤积或排放不畅时进行干预。
[0073]
参考图2所示,所述排料装置还包括与动力控制装置通讯连接的动力阀门55,所述动力阀门55能够使出料口12处于关闭或打开状态。
[0074]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动力阀门55可以采用液压结构,在排料筒51可以开设一液压口以便于动力阀门55进入,在物料进行搅拌时,动力控制装置推动内部的液压杆使盖体封住出料口12,以保证物料容器1内的物料不会流出,当搅拌完成需要出料时,动力控制装置回拉内部的液压杆使盖体打开出料口12,使物料可以被扫出。
[0075]
参考图7、图8所示,本技术还保护一种物料干燥设备,包括所述的物料搅拌机;加热装置3,所述加热装置用于对物料容器1进行加热,以使物料干燥;过滤装置9,所述过滤装置9与物料容器1连通。
[0076]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物料干燥设备可以用于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所述加热装置3可以为导油加热炉,所述导油加热炉可以通过进油管31和出油管32,与对物料容器1外壁进行加热,所述导油加热炉还可以与换热器72连接;所述过滤装置9用于使物料中的水汽被排出,过滤装置9内部可以设置滤芯51和过滤器52,防止物料被误排,从而能被会受到物料容器1中;所述过滤装置9还可以外接水汽收集装置,用以收集水汽。当物料搅拌机用于物料干燥设备中时,物料容器1、搅拌装置的材质和规格均符合相应加热要求。
[0077]
参考图9、图10所示,所述搅拌装置还设置有储存腔体23,所述储存腔体23能够储存加热介质。
[0078]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加热介质可以为热油,用于对物料容器1内的物料进行加热,储存腔体23设置有开口,用于灌入热油,待热油被灌注完成后,对开口进行关闭,热油便储存在搅拌装置内,成为在进行物料干燥时的额外热源,提升干燥效率;所述搅拌装置优选导热性能好的材质。
[0079]
参考图9、图10所示,所述储存腔体23包括第一储存腔体231、与第一储存腔体231连通的第二储存腔体232,所述第一储存腔体231设置于搅拌杆21内,所述第一储存腔体231一端能够被打开以灌入加热介质并流入至第二储存腔体232储存,所述第二储存腔体232设置于搅拌部内。
[0080]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第一储存腔体231设置于搅拌杆21内,所述第二储存腔体232设置于搅拌部内,无需设置外置腔体以有效的利用空间。所述搅拌杆21可以分别沿轴向设置开设两个通孔,分别作为第一气流通道211与第一储存腔体23,第二气流通道221与第一气流通道211连通用于吹扫,第二储存腔体232与第一储存腔体231连通用于对物料加热,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干燥效率。
[0081]
参考图9、图10所示,所述第一储存腔体231包围于第一气流通道211。
[0082]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搅拌杆21的截面形状可以设置为圆形,第一储存腔体23与第一气流通道211,在搅拌杆21的截面上可以呈同心圆的形状,第一储存腔体231中的热油同时还可以为第一气流通道211中的气流进行加热,从而使得吹扫的气流也具有一定的温度,
进一步提升干燥效率。
[0083]
在本技术的一些其他实施方式中,容器夹套73和物料容器1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存放介质的空间,可以用于通入能够进行加热的介质和冷却的介质;在对物料进行干燥时,加热介质可以提升干燥效率,在干燥后出料完成时,冷却的介质可以使物料容器1实现快速降温,方便后续清理、使用。
[0084]
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