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混合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2021-11-09 20:5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热交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合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2.热交换器多用于机柜或机箱的制冷散热和热能回收利用。热交换器内外两个循环完全隔离,外环境的冷空气由外循环进风口进入热交换器内,再由外循环出风口排放到环境中,机柜内的热空气由热交换器内循环进风口进入热交换器内,再由内循环出风口回到机柜内,在此过程中,冷热气体在热交换器内进行热量交换,部分热量被外循环带到环境中去,从而使机柜内温度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相关技术中,仅通过热交换芯体进行热量交换,热交换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混合热交换器,旨在增强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果。
4.本发明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混合热交换器,其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相对两侧面分别设置有外循环侧和内循环侧,所述内循环侧设置有内循环进风口、内循环出风口以及连通所述内循环进风口和所述内循环出风口的第一通道,所述外循环侧设置有外循环进风口、外循环出风口以及连通所述外循环进风口和所述外循环出风口的第二通道,所述内循环进风口和所述外循环进风口均设置有风机,所述机体内部的腔体设置有热交换芯体,所述热交换芯体用于实现所述内循环侧的热空气与所述外循环侧的冷空气之间的热量交换,所述内循环进风口和所述外循环进风口分别设置有第一微通道散热器和第二微通道散热器,所述第一微通道散热器和所述第二微通道散热器通过连接管连通,所述第一微通道散热器和所述第二微通道散热器内设有供冷媒流通的扁管。
5.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管包括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用于将所述第一微通道散热器的冷媒输送至所述第二微通道散热器,所述第二连接管用于将所述第二微通道散热器的冷媒输送至所述第一微通道散热器。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分别设置在所述机体相对的两侧壁处。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沿所述机体的内侧壁延伸。
8.进一步地,所述内循环进风口和所述外循环进风口分别设置有至少两台所述风机。
9.进一步地,所述热交换芯体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10.进一步地,所述热交换芯体的周缘贴近所述机体的内侧壁。
11.进一步地,所述内循环进风口设置在所述机体的底部,所述外循环进风口设置在所述机体的顶部。
12.进一步地,所述风机由直流电机或交流电机驱动。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微通道散热器和所述第二微通道散热器的所述扁管内设置有通道,所述通道的内壁设置有用于增大散热面积的波纹结构。
14.本发明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内循环侧的热空气经过内循环进风口后,由内循环出风口排出,外循环侧的冷空气经过外循环进风口后,由外循环出风口排出,在热交换芯体处与内循环侧的热空气和外循环侧的冷空气进行热量交换,使得内循环出风口排出冷风,外循环出风口排出热风;在此基础上,通过在内循环进风口和外循环进风口设置第一微通道散热器和第二微通道散热器,内循环侧的热空气在吸入内循环进风口的风机之前先跟第一微通道散热器接触,冷媒在此处吸收热空气的热量,温度会慢慢上升,随之压力增加,冷煤随着连接管慢慢输送至第二微通道散热器,此时外循环出风口处的风机吸入的外循环侧冷空气温度远远低于第二微通道散热器中冷媒的温度,冷媒在此处放出热量,压力降低,降温后的冷媒随着连接管又回到第一通道散热器,由此,第一微通道散热器通过冷媟不断吸收内循环侧热空气的热量,然后通过第二微通道散热器把热量释放到外循环侧,这样就实现了在热交换芯体热交换的基础上增加微通道散热器进行进一步热交换,从而显著增强混合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果。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混合热交换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混合热交换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微通道散热器和第二微通道散热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的结构示意图。
19.在附图中,各附图标记表示:
20.10、内循环进风口;20、内循环出风口;30、外循环进风口;40、外循环出风口;50、风机;60、热交换芯体;71、第一微通道散热器;72、第二微通道散热器;81、第一连接管;82、第二连接管;90、扁管;91、通道;911、波纹结构;100、机体。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22.如图1至图3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混合热交换器,本发明包括机体100,机体100的相对两侧面分别设置有外循环侧和内循环侧,内循环侧设置有内循环进风口10、内循环出风口20以及连通内循环进风口10和内循环出风口20的第一通道,外循环侧设置有外循环进风口30、外循环出风口40以及连通外循环进风口30和外循环出风口40的第二通道,内循环进风口10和外循环进风口30均设置有风机50,机体100内部的腔体设置有热交换芯体60,热交换芯体60用于实现内循环侧的热空气与外循环侧的冷空气之间的热量交换。
23.具体的,内循环侧的热空气经过内循环进风口10后,由内循环出风口20排出,外循环侧的冷空气经过外循环进风口30后,由外循环出风口40排出,在热交换芯体60处与内循
环侧的热空气和外循环侧的冷空气进行热量交换,使得内循环出风口20排出冷风,外循环出风口40排出热风。本实施例中,内循环进风口10设置在机体100的底部,外循环进风口30设置在机体100的顶部。
24.进一步地,内循环进风口10和外循环进风口30分别设置有第一微通道散热器71和第二微通道散热器72,第一微通道散热器71和第二微通道散热器72通过连接管连通,第一微通道散热器71和第二微通道散热器72内设有供冷媒流通的扁管90。通过在内循环进风口10和外循环进风口30设置第一微通道散热器71和第二微通道散热器72,内循环侧的热空气在吸入内循环进风口10的风机50之前先跟第一微通道散热器71接触,冷媒在此处吸收热空气的热量,温度会慢慢上升,随之压力增加,冷煤随着连接管慢慢输送至第二微通道散热器72,此时外循环出风口40处的风机50吸入的外循环侧冷空气温度远远低于第二微通道散热器72中冷媒的温度,冷媒在此处放出热量,压力降低,降温后的冷媒随着连接管又回到第一通道散热器,由此,第一微通道散热器71通过冷媟不断吸收内循环侧热空气的热量,然后通过第二微通道散热器72把热量释放到外循环侧,这样就实现了在热交换芯体60热交换的基础上增加微通道散热器进行进一步热交换,从而显著增强混合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果。微通道散热器具有换热速度块、换热效率高以及不易脏堵的优点,同时较为轻便,还可显著减小噪声。
25.优选的,连接管包括第一连接管81和第二连接管82,第一连接管81用于将第一微通道散热器71处吸收了热空气热量的冷媒输送至第二微通道散热器72,而第二连接管82用于将第二微通道散热器72处放出了热量的冷媒输送回第一微通道散热器71,第一连接管81和第二连接管82互不干扰,防止影响第一微通道散热器71和第二微通道散热器72的正常工作。
26.具体的,第一连接管81和第二连接管82分别设置在机体100相对的两侧壁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管81与第二连接管82和外循环侧以及内循环侧不设置在机体100的同一侧壁上,即第一连接管81、第二连接管82、外循环侧以及内循环侧分别设置在机体100的四个侧壁上,避免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另外,第一连接管81和第二连接管82沿所机体100的内侧壁延伸,第一连接管81和第二连接管82可以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横向延伸段以及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竖向延伸段。
27.在一个实施例中,内循环进风口10和外循环进风口30分别设置有至少两台风机50,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若出现热交换量需求减少的情况,可以关闭其中一台风机50,使得设备在减小为一半功率的条件下继续运行,从而可以降低风机50的电能消耗,节约电力资源。同时,当其中一台风机50发生故障后,剩余风机50可以继续运行,使得本实施例可以在不停机的情况下进行故障检修,便于设备的使用维护。
28.在一个实施例中,风机50由直流电机驱动,直流电机驱动的风机50外形尺寸小,占用空间少,可以更有效利用机体100的内部空间,直流电机驱动的风机50还能够更容易地实现风速调控,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调节风机50的输出功率,达到有效节能的目的。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风机50也可以由交流电机驱动。
29.在一个实施例中,热交换芯体60的数量为一个,热交换芯体60的周缘贴近机体100的内侧壁,从而可以尽可能的增大热交换芯体60的体积,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效果。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两个热交换芯体60,两个热交换芯体60分别设置在内循环侧
和外循环侧,两个热交换芯体60设置在一起,热空气通过内循环侧的热交换芯体60时,其自身热量被流经外循环侧的热交换芯体60的冷空气带走,使得热空气的温度降低并从内循环出风口20排出,完成热量交换过程,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也可以采用数量更多的热交换芯体60进行组合,本发明对热交换芯体60的数量不做限制。
30.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微通道散热器71和第二微通道散热器72的扁管90内设置有通道91,通道91的内壁设置有波纹结构911,波纹结构911就像毛细管一样,可以增加散热面积,有效提高散热效率。波纹结构911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矩形波纹、正弦波纹或梯形波纹等,本实施例对波纹结构911的形状不做限制,只要能够增加散热面积即可。
31.综上所述,本发明内循环侧的热空气经过内循环进风口10后,由内循环出风口20排出,外循环侧的冷空气经过外循环进风口30后,由外循环出风口40排出,在热交换芯体60处与内循环侧的热空气和外循环侧的冷空气进行热量交换,使得内循环出风口20排出冷风,外循环出风口40排出热风;在此基础上,通过在内循环进风口10和外循环进风口30设置第一微通道散热器71和第二微通道散热器72,内循环侧的热空气在吸入内循环进风口10的风机50之前先跟第一微通道散热器71接触,冷媒在此处吸收热空气的热量,温度会慢慢上升,随之压力增加,冷煤随着连接管慢慢输送至第二微通道散热器72,此时外循环出风口40处的风机50吸入的外循环侧冷空气温度远远低于第二微通道散热器72中冷媒的温度,冷媒在此处放出热量,压力降低,降温后的冷媒随着连接管又回到第一通道散热器,由此,第一微通道散热器71通过冷媟不断吸收内循环侧热空气的热量,然后通过第二微通道散热器72把热量释放到外循环侧,这样就实现了在热交换芯体60热交换的基础上增加微通道散热器进行进一步热交换,从而显著增强混合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果。
3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