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线圈构造体及其制造方法、引线框、以及电感器与流程

2021-11-09 20:2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线圈构造体及其制造方法、引线框、以及电感器。


背景技术:

2.在电路中,存在因电流的稳定化、电压的转换等的目的而使用电感器的情况。近年,游戏机、智能手机等的电子设备的小型化正在加速,与此相伴,对于搭载于这样的电子设备中的电感器也要求其小型化,从而提出了表面安装型的电感器。
3.作为搭载于这样的电子设备中的电感器,例如,可以举出用树脂密封具有由较薄的金属板形成的卷绕线圈的线圈构造体的构造。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

02782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8.但是,在具有由较薄的金属板形成的卷绕线圈的线圈构造体中,为了得到较大的感应电动势,需要增加卷绕数,但是在以往的构造中增加卷绕数是困难的。
9.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点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增加卷绕数的构造的线圈构造体。
10.<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11.本线圈构造体是n片(n为2以上的自然数)金属板层叠而成的线圈构造体,各个上述金属板包括螺旋状的导线部、以及在上述导线部的外侧使形成为比上述导线部厚的n 1个以上的厚板部在规定方向排列而成的端子列,各个上述金属板的上述导线部的两端与各个上述金属板的相邻的任两个上述厚板部连结,各个上述金属板层叠,并且相邻的上述金属板的上述端子列彼此接合,最下层的上述导线部的两端与上述端子列的一端侧的两个上述厚板部连结,每上升一层,与上述导线部的两端连结的上述厚板部的位置分别向上述端子列的另一端侧移动一个位置,从而各个上述金属板的上述导线部串联连接而形成螺旋状的线圈。
12.<发明的效果>
13.根据公开的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容易增加卷绕数的构造的线圈构造体。
附图说明
14.图1是举例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构造体的俯视图。
15.图2是图1的(a)的一个产品区域的立体图。
16.图3是举例示出层叠前的各金属板的产品区域的附近的俯视图(其1)。
17.图4是举例示出层叠前的各金属板的产品区域的附近的俯视图(其2)。
18.图5是举例示出层叠前的各金属板的产品区域的附近的俯视图(其3)。
19.图6是沿第一金属板10的a

a线~g

g线的剖视图。
20.图7是线圈构造体1的沿图3的(a)的a

a线、b

b线的剖视图。
21.图8是线圈构造体1的沿图3的(a)的c

c线、d

d线的剖视图。
22.图9是线圈构造体1的沿图3的(a)的e

e线、f

f线的剖视图。
23.图10是线圈构造体1的沿图3的(a)的g

g线的剖视图。
24.图11是举例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构造体的制造工序的图(其1)。
25.图12是举例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构造体的制造工序的图(其2)。
26.图13是举例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的制造工序的图。
27.图14是举例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的立体图。
28.图15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的安装方法的剖视图。
29.图16是举例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线圈构造体的剖视图。
30.图17是举例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电感器的剖视图。
31.图18是举例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线圈构造体的制造工序的图。
32.图19是举例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电感器的立体图。
33.图20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电感器的安装方法的剖视图。
34.附图标记说明:
35.1、3
ꢀꢀ
线圈构造体
36.1a、1b
ꢀꢀ
外部连接端子
37.2、4
ꢀꢀ
电感器
38.10
ꢀꢀ
第一金属板
39.11、21、31、41、51、61
ꢀꢀ
导线部
40.12、22、32、42、52、62
ꢀꢀ
端子列
41.13、23、33、43、53、63
ꢀꢀ
连接部
42.14、24、34、44、54、64
ꢀꢀ
加强部
43.20
ꢀꢀ
第二金属板
44.30
ꢀꢀ
第三金属板
45.40
ꢀꢀ
第四金属板
46.50
ꢀꢀ
第五金属板
47.60
ꢀꢀ
第六金属板
48.70、71
ꢀꢀ
密封树脂
49.80
ꢀꢀ
绝缘膜
50.111、211、311、411、511、611
ꢀꢀ
起点
51.112、212、312、412、512、612
ꢀꢀ
终点
52.121、621
ꢀꢀ
端子部
53.122、2221、2222、3221、3222、4221、4222、5221、5222、622
ꢀꢀ
连结部
54.1231至1235、2231至2235、3231至3235、4231至4235、5231至5235、6231至6235ꢀꢀ
支承部
具体实施方式
55.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附图中,对于相同构成部分付与相同附图标记,有时省大致重复的说明。
56.<第一实施方式>
57.图1是举例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构造体的俯视图,图1的(a)是整体图,图1的(b)是图1的(a)的一个产品区域m的附近的放大图。图2是图1的(a)的一个产品区域的立体图。
58.参照图1的(a)、图1的(b)、以及图2,线圈构造体1是多个金属板层叠且上下相邻的金属板彼此相互接合的构造。多个金属板最少为两片即可,在该情况下为两层构造,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第一金属板10、第二金属板20、第三金属板30、第四金属板40、第五金属板50、以及第六金属板60依次层叠的6层构造的线圈构造体1。
59.在俯视中,线圈构造体1具有纵横排列的多个产品区域m。每一个产品区域m是线圈构造体1整体被树脂密封之后被单片化而成为电感器的区域。在每一个产品区域m的周围,形成用于自周边侧支承每一个产品区域m的边框状的框部n,相邻的框部n彼此一体形成且相互连结。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的(a)中,作为一个例子,产品区域m排列有18个(3行6列),但是不限于此。
60.图3~图5是举例示出层叠前的各金属板的产品区域的附近的俯视图。具体而言,图3的(a)是第一金属板10的俯视图。图3的(b)是第二金属板20的俯视图。图4的(a)是第三金属板30的俯视图。图4的(b)是第四金属板40的俯视图。图5的(a)是第五金属板50的俯视图。图5的(b)是第六金属板60的俯视图。
61.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金属板10、第二金属板20、第三金属板30、第四金属板40、第五金属板50、以及第六金属板60各自为与图1的(a)相同的俯视形状,图3的(a)~图5的(b)是举例示出各金属板的与图1的(b)对应的部分(一个产品区域的附近)的图。另外,在图3的(a)~图5的(b)中,灰色的部分示出了薄板部,梨皮面花纹的部分示出了形成为比薄板部厚且比薄板部向下侧突起的厚板部。薄板部与厚板部一体形成。
62.在图3~图5中,在产品区域m之中,将第一金属板10的产品区域设定为m1,将第二金属板20的产品区域设定为m2,将第三金属板30的产品区域设定为m3,将第四金属板40的产品区域设定为m4,将第五金属板50的产品区域设定为m5,将第六金属板60的产品区域设定为m6。另外,在图3~图5中,在框部n之中,将第一金属板10的框部设定为n1,将第二金属板20的框部设定为n2,将第三金属板30的框部设定为n3,将第四金属板40的框部设定为n4,将第五金属板50的框部设定为n5,将第六金属板60的框部设定为n6。
63.图6是第一金属板10的沿图3的(a)的a

a线~g

g线的剖视图。具体而言,图6的(a)是第一金属板10的沿图3的(a)的a

a线的剖视图。图6的(b)是第一金属板10的沿图3的(a)的b

b线的剖视图。图6的(c)是第一金属板10的沿图3的(a)的c

c线的剖视图。图6的(d)是第一金属板10的沿图3的(a)的d

d线的剖视图。图6的(e)是第一金属板10的沿图3的(a)的e

e线的剖视图。图6的(f)是第一金属板10的沿图3的(a)的f

f线的剖视图。图6的(g)是第一金属板10的沿图3的(a)的g

g线的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中,为了方便,将端子列之中与导线部连接的部分用与其他的部分不同的阴影线示出(对于以后的图有时也相同)。
64.如图3的(a)和图6,第一金属板10的产品区域m1包括形成为大致矩形的螺旋状的
导线部11、以及在导线部11所形成的螺旋的外侧在规定方向排列的端子列12。导线部11通过自产品区域m1的内侧向产品区域m1的外侧延伸的多个连接部13(在此,作为一个例子为6个)与框部n1连接。对于连接部13的个数、连接位置,只要导线部11能够稳定地支承于框部n1则可以任意决定,优选其配置于大致矩形状的导线部11的角部附近。
65.端子列12具有自图3的(a)的左侧依次以规定间隔配置的端子部121、连结部122、以及支承部1231至1235。导线部11、连接部13、框部n1是形成为规定的厚度的薄板部,端子部121、连结部122、以及支承部1231至1235是形成为比导线部11等厚的相同厚度的厚板部。端子部121、连结部122、以及支承部1231至1235的俯视形状例如为正方形状、长方形状。
66.导线部11、连接部13、以及框部n1的上表面(第二金属板20侧的面)与端子部121、连结部122、以及支承部1231至1235的上表面(第二金属板20侧的面)位于大致同一平面上。另一方面,导线部11、连接部13、以及框部n1的下表面位于相对于端子部121、连结部122、支承部1231至1235的下表面向第二金属板20侧凹陷的位置。在此,由线圈构造体1制作电感器并安装于基板时,将与基板相对一侧的面设定为下表面,将其相反一侧的面设定为上表面(以下相同)。
67.需要说明的是,框部n1可以包括与导线部11相同厚度的第一部分、以及与构成端子列12的厚板部相同厚度的第二部分。例如,作为第二部分,为了在加强框部n1的同时防止金属板的倾斜,可以在框部n1的四个角部设置加强部14。在该情况下,加强部14的下表面位于与端子部121等的下表面大致同一平面上。加强部14例如可以形成为l字型。为了在加强框部n1的同时防止金属板的倾斜,可以代替加强部14,或者除了加强部14之外,在框部n1的角部之外的部分设置第二部分(厚板部)。
68.端子部121、连结部122、以及支承部1231至1235的厚度为例如约50μm~500μm,导线部11、连接部13、以及框部n1的厚度为例如端子部121等的约一半。需要说明的是,在框部n1设置加强部14的情况下,加强部14的厚度与端子部121等相同。
69.端子部121配置于产品区域m1的内侧,其一侧向产品区域m1的外侧延伸而与框部n1连接。自端子部121延伸的部分是与连接部13相同的薄板部。端子部121的另一侧与导线部11的起点111连接。连结部122配置于产品区域m1的内侧,其一侧向产品区域m1的外侧延伸而与框部n1连接。自连结部122延伸的部分是与连接部13相同的薄板部。连结部122的另一侧与导线部11的终点112连接。
70.支承部1231至1235配置于产品区域m1的内侧,其一侧向产品区域m1的外侧延伸而与框部n1连接。自支承部1231至1235延伸的部分是与连接部13相同的薄板部。支承部1231至1235的另一侧未与导线部11连接。也就是说,支承部1231至1235与导线部11未电导通。这样,在第一金属板10的端子列12中,与导线部11的两端连结的厚板部(端子部121以及连结部122)之外的厚板部与导线部11电独立,其成为用于支承其他的金属板的端子列的厚板部的支承部。
71.如图3的(b)所示,对于第二金属板20,在导线部的起点以及终点与端子列的连接部位相对于第一金属板10分别向右侧错开一个位置这点不同,其整体的形状、厚度与第一金属板10相同。
72.具体而言,在第二金属板20的产品区域m2中,包括形成为大致矩形的螺旋状的导线部21、以及在导线部21所形成的螺旋的外侧在规定方向排列的端子列22。导线部21通过
自产品区域m2的内侧向产品区域m2的外侧延伸的多个连接部23(在此,作为一个例子为6个)与框部n2连接。对于连接部23的个数、连接位置,只要导线部21能够稳定支承于框部n2则可以任意决定,优选配置于大致矩形状的导线部21的角部附近。
73.端子列22具有自图3的(b)的左侧依次以规定间隔配置的支承部2231、连结部2221、连结部2222、以及支承部2232至2235。导线部21、连接部23、以及框部n2是形成为规定的厚度的薄板部,连结部2221、连结部2222、以及支承部2231至2235是形成为比导线部21等厚的相同厚度的厚板部。连结部2221、连结部2222、以及支承部2231至2235的俯视形状为例如与端子部121、连结部122、以及支承部1231至1235的俯视形状相同。
74.导线部21、连接部23、以及框部n2的上表面(第三金属板30侧的面)与连结部2221、连结部2222、以及支承部2231至2235的上表面(第三金属板30侧的面)位于大致同一平面上。另一方面,导线部21、连接部23、以及框部n2的下表面位于相对于连结部2221、连结部2222、以及支承部2231至2235的下表面向第三金属板30侧凹陷的位置。
75.需要说明的是,框部n2可以包括与导线部21相同厚度的第一部分、以及与构成端子列22的厚板部相同厚度的第二部分。例如,作为第二部分,为了在使与相邻的金属板的接合牢固的同时防止金属板的倾斜,可以在框部n2的四个角部设置加强部24。在该情况下,加强部24的下表面位于与连结部2221等的下表面大致同一平面上。加强部24可以形成为例如l字型。为了在使与相邻的金属板的接合牢固的同时防止金属板的倾斜,可以替代加强部24,或者除了加强部24之外,在框部n2的角部之外的部分设置第二部分(厚板部)。
76.导线部21、连接部23、以及框部n2的厚度为例如与导线部11等相同,连结部2221、连结部2222、以及支承部2231至2235的厚度为例如与端子部121等相同。
77.连结部2221以及2222配置于产品区域m2的内侧,其一侧向产品区域m2的外侧延伸而与框部n2连接。自连结部2221以及2222延伸的部分是与连接部23相同的薄板部。连结部2221的另一侧与导线部21的起点211连接。连结部2222的另一侧与导线部21的终点212连接。
78.支承部2231至2235配置于产品区域m2的内侧,其一侧向产品区域m2的外侧延伸而与框部n2连接。自支承部2231至2235延伸的部分是与连接部23相同的薄板部。支承部2231至2235的另一侧未与导线部21连接。也就是说,支承部2231至2235与导线部21未电导通。这样,在第二金属板20的端子列22中,与导线部21的两端连结的厚板部(连结部2221以及2222)之外的厚板部与导线部21电独立,其成为用于支承其他的金属板的端子列的厚板部的支承部。
79.如图4的(a)所示,对于第三金属板30,在导线部的起点以及终点与端子列的连接部位相对于第二金属板20分别向右侧错开一个位置这点不同,其整体的形状、厚度与第二金属板20相同。
80.具体而言,在第三金属板30的产品区域m3中,包括形成为大致矩形的螺旋状的导线部31、以及在导线部31所形成的螺旋的外侧在规定方向排列的端子列32。导线部31通过自产品区域m3的内侧向产品区域m3的外侧延伸的多个连接部33(在此,作为一个例子为6个)与框部n3连接。对于连接部33的个数、连接位置,只要导线部31能够稳定支承于框部n3则可以任意决定,优选配置于大致矩形状的导线部31的角部附近。
81.端子列32具有自图4的(a)的左侧依次以规定间隔配置的支承部3231和3232、连结部3221、连结部3222、以及支承部3233至3235。导线部31、连接部33、以及框部n3是形成为规
定的厚度的薄板部,连结部3221、连结部3222、以及支承部3231至3235是形成为比导线部31等厚的相同厚度的厚板部。连结部3221、连结部3222、以及支承部3231至3235的俯视形状为例如与端子部121、连结部122、以及支承部1231至1235的俯视形状相同。
82.导线部31、连接部33、以及框部n3的上表面(第四金属板40侧的面)与连结部3221、连结部3222、以及支承部3231至3235的上表面(第四金属板40侧的面)位于大致同一平面上。另一方面,导线部31、连接部33、以及框部n3的下表面位于相对于连结部3221、连结部3222、支承部3231至3235的下表面向第四金属板40侧凹陷的位置。
83.需要说明的是,框部n3可以包括与导线部31相同厚度的第一部分、以及与构成端子列32的厚板部相同厚度的第二部分。例如,作为第二部分,为了在使与相邻的金属板的接合牢固的同时防止金属板的倾斜,可以在框部n3的四个角部设置加强部34。在该情况下,加强部34的下表面位于与连结部3221等的下表面大致同一平面上。加强部34形成为例如l字型。为了在使与相邻的金属板的接合牢固的同时防止金属板的倾斜,可以代替加强部34,或者除了加强部34之外,在框部n3的角部之外的部分设置第二部分(厚板部)。
84.导线部31、连接部33、以及框部n3的厚度为例如与导线部11等相同,连结部3221、连结部3222、以及支承部3231至3235的厚度为例如与端子部121等相同。
85.连结部3221以及3222配置于产品区域m3的内侧,其一侧向产品区域m3的外侧延伸而与框部n3连接。自连结部3221以及3222延伸的部分为与连接部33相同的薄板部。连结部3221的另一侧与导线部31的起点311连接。连结部3222的另一侧与导线部31的终点312连接。
86.支承部3231至3235配置于产品区域m3的内侧,其一侧向产品区域m3的外侧延伸而与框部n3连接。自支承部3231至3235延伸的部分是与连接部33相同的薄板部。支承部3231至3235的另一侧未与导线部31连接。也就是说,支承部3231至3235与导线部31未电导通。这样,在第三金属板30的端子列32中,与导线部31的两端连结的厚板部(连结部3221以及3222)之外的厚板部与导线部31电独立,其成为用于支承其他的金属板的端子列的厚板部的支承部。
87.如图4的(b)所示,对于第四金属板40,在导线部的起点以及终点与端子列的连接部位相对于第三金属板30向右侧分别错开一个位置这点不同,其整体的形状、厚度与第三金属板30相同。
88.具体而言,在第四金属板40的产品区域m4中,包括形成为大致矩形的螺旋状的导线部41、以及在导线部41所形成的螺旋的外侧在规定方向排列的端子列42。导线部41通过自产品区域m4的内侧向产品区域m4的外侧延伸的多个连接部43(在此,作为一个例子为6个)与框部n4连接。对于连接部43的个数、连接位置,只要导线部41能够稳定支承于框部n4则可以任意决定,优选配置于大致矩形状的导线部41的角部附近。
89.端子列42具有自图4的(b)的左侧依次以规定间隔配置的支承部4231至4233、连结部4221、连结部4222、支承部4234以及4235。导线部41、连接部43、以及框部n4是形成为规定的厚度的薄板部,连结部4221、连结部4222、以及支承部4231至4235是形成为比导线部41等厚的相同厚度的厚板部。连结部4221、连结部4222、以及支承部4231至4235的俯视形状为例如与端子部121、连结部122、以及支承部1231至1235的俯视形状相同。
90.导线部41、连接部43、以及框部n4的上表面(第五金属板50侧的面)与连结部4221、连结部4222、以及支承部4231至4235的上表面(第五金属板50侧的面)位于大致同一平面上。
另一方面,导线部41、连接部43、以及框部n4的下表面位于相对于连结部4221、连结部4222、支承部4231至4235的下表面向第五金属板50侧凹陷的位置。
91.需要说明的是,框部n4可以包括与导线部41相同厚度的第一部分、以及与构成端子列42的厚板部相同厚度的第二部分。例如,作为第二部分,为了在使与相邻的金属板的接合牢固的同时防止金属板的倾斜,可以在框部n4的四个角部设置加强部44。在该情况下,加强部44的下表面位于与连结部4221等的下表面大致同一平面上。加强部44形成为例如l字型。为了在使与相邻的金属板的接合牢固的同时防止金属板的倾斜,可以代替加强部44,或者除了加强部44之外,在框部n4的角部之外的部分设置第二部分(厚板部)。
92.导线部41、连接部43、以及框部n4的厚度为例如与导线部11等相同,连结部4221、连结部4222、以及支承部4231至4235的厚度为例如与端子部121等。
93.连结部4221以及4222配置于产品区域m4的内侧,其一侧向产品区域m4的外侧延伸而与框部n4连接。自连结部4221以及4222延伸的部分是与连接部43相同的薄板部。连结部4221的另一侧与导线部41的起点411连接。连结部4222的另一侧与导线部41的终点412连接。
94.支承部4231至4235配置于产品区域m4的内侧,其一侧向产品区域m4的外侧延伸而与框部n4连接。自支承部4231至4235延伸的部分是与连接部43相同的薄板部。支承部4231至4235的另一侧未与导线部41连接。也就是说,支承部4231至4235与导线部41未电导通。这样,在第四金属板40的端子列42中,与导线部41的两端连结的厚板部(连结部4221以及4222)之外的厚板部与导线部41电独立,其成为用于支承其他的金属板的端子列的厚板部的支承部。
95.如图5的(a)所示,第五金属板50在导线部的起点以及终点与端子列的连接部位相对于第四金属板40分别向右侧错开一个位置这点不同,其整体的的形状、厚度与第四金属板40相同。
96.具体而言,在第五金属板50的产品区域m5中,包括形成为大致矩形的螺旋状的导线部51、以及在导线部51所形成的螺旋的外侧在规定方向排列的端子列52。导线部51通过自产品区域m5的内侧向产品区域m5的外侧延伸的多个连接部53(在此,作为一个例子为6个)与框部n5连接。对于连接部53的个数、连接位置,只要导线部51能够稳定支承于框部n5则可以任意决定,优选配置于大致矩形状的导线部51的角部附近。
97.端子列52具有自图5的(a)的左侧依次以规定间隔配置的支承部5231至5234、连结部5221、连结部5222、以及支承部5235。导线部51、连接部53、以及框部n5是形成为规定的厚度的薄板部,连结部5221、连结部5222、以及支承部5231至5235是形成为比导线部51等厚的相同厚度的厚板部。连结部5221、连结部5222、以及支承部5231至5235的俯视形状为例如与端子部121、连结部122、以及支承部1231至1235的俯视形状相同。
98.导线部51、连接部53、以及框部n5的上表面(第六金属板60侧的面)与连结部5221、连结部5222、以及支承部5231至5235的上表面(第六金属板60侧的面)位于大致同一平面上。另一方面,导线部51、连接部53、以及框部n5的下表面位于相对于连结部5221、连结部5222、支承部5231至5235的下表面向第六金属板60侧凹陷的位置。
99.需要说明的是,框部n5可以包括与导线部51相同厚度的第一部分、以及与构成端子列52的厚板部相同厚度的第二部分。例如,作为第二部分,为了在使与相邻的金属板的接合牢固的同时防止金属板的倾斜,可以在框部n5的四个角部设置加强部54。在该情况下,加
强部54的下表面位于与连结部5221等的下表面大致同一平面上。加强部54可以形成为例如l字型。为了在使与相邻的金属板的接合牢固的同时防止金属板的倾斜,替代加强部54,或者除了加强部54之外,可以在框部n5的角部之外的部分设置第二部分(厚板部)。
100.导线部51、连接部53、以及框部n5的厚度为例如与导线部11等相同,连结部5221、连结部5222、以及支承部5231至5235的厚度为例如与端子部121等相同。
101.连结部5221以及5222配置于产品区域m5的内侧,其一侧向产品区域m5的外侧延伸而与框部n5连接。自连结部5221以及5222延伸的部分是与连接部53相同的薄板部。连结部5221的另一侧与导线部51的起点511连接。连结部5222的另一侧与导线部51的终点512连接。
102.支承部5231至5235配置于产品区域m5的内侧,其一侧向产品区域m5的外侧延伸而与框部n5连接。自支承部5231至5235延伸的部分是与连接部53相同的薄板部。支承部5231至5235的另一侧未与导线部51连接。也就是说,支承部5231至5235与导线部51未电导通。这样,在第五金属板50的端子列52中,与导线部51的两端连结的厚板部(连结部5221以及5222)之外的厚板部与导线部51电独立,其成为用于支承其他的金属板的端子列的厚板部的支承部。
103.如图5的(b)所示,第六金属板60在导线部的起点以及终点与端子列的连接部位相对于第五金属板50分别向右侧错开一个位置这点不同,其整体的形状、厚度与第五金属板50相同。
104.具体而言,在第六金属板60的产品区域m6中包括形成为大致矩形的螺旋状的导线部61、以及在导线部61所形成的螺旋的外侧在规定方向排列的端子列62。导线部61通过自产品区域m6的内侧向产品区域m6的外侧延伸的多个连接部63(在此,作为一个例子为6个)与框部n6连接。对于连接部63的个数、连接位置,只要导线部61能够稳定支承于框部n6则可以任意决定,优选配置于大致矩形状的导线部61的角部附近。
105.端子列62具有自图5的(b)的左侧依次以规定间隔配置的支承部6231至6235、连结部622、以及端子部621。导线部61、连接部63、以及框部n6是形成为规定的厚度的薄板部,端子部621、连结部622、以及支承部6231至6235是形成为比导线部61等厚的相同厚度的厚板部。端子部621、连结部622、以及支承部6231至6235的俯视形状为例如与端子部121、连结部122、以及支承部1231至1235的俯视形状相同。
106.导线部61、连接部63、以及框部n6的上表面(与第五金属板50相反一侧的面)与端子部621、连结部622、以及支承部6231至6235的上表面(与第五金属板50相反一侧的面)位于大致同一平面上。另一方面,导线部61、连接部63、以及框部n6的下表面位于相对于端子部621、连结部622、以及支承部6231至6235的下表面向与第五金属板50相反一侧凹陷的位置。
107.需要说明的是,框部n6可以包括与导线部61相同厚度的第一部分、以及与构成端子列62的厚板部相同厚度的第二部分。例如,作为第二部分,为了在使与相邻的金属板的接合牢固的同时防止金属板的倾斜,可以在框部n6的四个角部设置加强部64。在该情况下,加强部64的下表面位于与连结部622等的下表面大致同一平面上。加强部64可以形成为例如l字型。为了在使与相邻的金属板的接合牢固的同时防止金属板的倾斜,可以代替加强部64,或者除了加强部64之外,在框部n6的角部以外的部分设置第二部分(厚板部)。
108.导线部61、连接部63、以及框部n6的厚度为例如与导线部11等相同,端子部621、连结部622、以及支承部6231至6235的厚度为例如与端子部121等相同。
109.连结部622配置于产品区域m6的内侧,其一侧向产品区域m6的外侧延伸而与框部n6连接。自连结部622延伸的部分是与连接部63相同的薄板部。连结部622的另一侧与导线部61的起点611连接。端子部621配置于产品区域m6的内侧,其一侧向产品区域m6的外侧延伸而与框部n6连接。自端子部621延伸的部分是与连接部63相同的薄板部。端子部621的另一侧与导线部61的终点612连接。
110.支承部6231至6235配置于产品区域m6的内侧,其一侧向产品区域m6的外侧延伸而与框部n6连接。自支承部6231至6235延伸的部分是与连接部63相同的薄板部。支承部6231至6235的另一侧未与导线部61连接。也就是说,支承部6231至6235与导线部61未电导通。这样,在第六金属板60的端子列62中,与导线部61的两端连结的厚板部(连结部622以及端子部621)之外的厚板部与导线部61电独立,其成为用于支承其他的金属板的端子列的厚板部的支承部。
111.图7的(a)是线圈构造体1的沿图3的(a)的a

a线的剖视图。图7的(b)是线圈构造体1的沿图3的(a)的b

b线的剖视图。图8的(a)是线圈构造体1的沿图3的(a)的c

c线的剖视图。图8的(b)是线圈构造体1的沿图3的(a)的d

d线的剖视图。图9的(a)是线圈构造体1的沿图3的(a)的e

e线的剖视图。图9的(b)是线圈构造体1的沿图3的(a)的f

f线的剖视图。图10是线圈构造体1的沿图3的(a)的g

g线的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图10中,为了方便,省略了一部分的附图标记的显示。
112.除了图1~图6之外还参照图7~图10,在线圈构造体1中,相邻的金属板彼此相互接合。相邻的金属板彼此可以通过例如扩散接合来进行接合。扩散接合能够不夹设焊料等的导电率、热传导率不同的材料而将上下的金属板接合,因此能够降低在接合部产生的电压损失,在这一点上是优选的。
113.具体而言,在第一金属板10的端子列12之上层叠第二金属板20的端子列22,并且两者相互接合。即,在端子部121之上层叠有支承部2231,在连结部122之上层叠有连结部2221,在支承部1231之上层叠有连结部2222,在支承部1232之上层叠有支承部2232,在支承部1233之上层叠有支承部2233,在支承部1234之上层叠有支承部2234,在支承部1235之上层叠有支承部2235。另外,在各加强部14之上接合有各加强部24。
114.由此,连接于导线部11的终点112的连结部122与连接于导线部21的起点211的连结部2221导通,从而导线部11与导线部21串联连接。另外,由于导线部11以及导线部21形成为比端子列12以及22更薄型,因此导线部11的上表面与导线部21的下表面不相接。另外,由于在端子列22的各厚板部的下侧,必定配置端子列12的任一厚板部,因此能够容易地将上下的金属板彼此接合。
115.同样地,在第二金属板20的端子列22之上层叠第三金属板30的端子列32,并且两者相互接合。即,在支承部2231之上层叠有支承部3231,在连结部2221之上层叠有支承部3232,在连结部2222之上层叠有连结部3221,在支承部2232之上层叠有连结部3222,在支承部2233之上层叠有支承部3233,在支承部2234之上层叠有支承部3234,在支承部2235之上层叠有支承部3235。另外,在各加强部24之上接合有各加强部34。
116.由此,连接于导线部21的终点212的连结部2222与连接于导线部31的起点311的连结部3221导通,从而导线部21与导线部31串联连接。另外,由于导线部21以及导线部31形成为比端子列22以及32更薄型,因此导线部21的上表面与导线部31的下表面不相接。另外,由
于在端子列32的各厚板部的下侧,必定配置端子列22的任一厚板部,因此能够容易地将上下的金属板彼此接合。
117.同样地,在第三金属板30的端子列32之上层叠第四金属板40的端子列42,并且两者相互接合。即,在支承部3231之上层叠有支承部4231,在支承部3232之上层叠有支承部4232,在连结部3221之上层叠有支承部4233,在连结部3222之上层叠有连结部4221,在支承部3233之上层叠有连结部4222,在支承部3234之上层叠有支承部4234,在支承部3235之上层叠有支承部4235。另外,在各加强部34之上接合有各加强部44。
118.由此,连接于导线部31的终点312的连结部3222与连接于导线部41的起点411的连结部4221导通,从而导线部31与导线部41串联连接。另外,由于导线部31以及导线部41形成为比端子列32以及42更薄型,因此导线部31的上表面与导线部41的下表面不相接。另外,由于在端子列42的各厚板部的下侧,必定配置端子列32的任一厚板部,因此能够容易地将上下的金属板彼此接合。
119.同样地,在第四金属板40的端子列42之上层叠第五金属板50的端子列52,并且两者相互接合。即,在支承部4231之上层叠有支承部5231,在支承部4232之上层叠有支承部5232,在支承部4233之上层叠有支承部5233,在连结部4221之上层叠有支承部5234,在连结部4222之上层叠有连结部5221,在支承部4234之上层叠有连结部5222,在支承部4235之上层叠有支承部5235。另外,在各加强部44之上接合有各加强部54。
120.由此,连接于导线部41的终点412的连结部4222与连接于导线部51的起点511的连结部5221导通,从而导线部41与导线部51串联连接。另外,由于导线部41以及导线部51形成为比端子列42以及52更薄型,因此导线部41的上表面与导线部51的下表面不想接。另外,由于在端子列52的各厚板部的下侧,必定配置端子列42的任一厚板部,因此能够容易地将上下的金属板彼此接合。
121.同样地,在第五金属板50的端子列52之上层叠第六金属板60的端子列62,并且两者相互接合。即,在支承部5231之上层叠有支承部6231,在支承部5232之上层叠有支承部6232,在支承部5233之上层叠有支承部6233,在支承部5234之上层叠有支承部6234,在连结部5221之上层叠有支承部6235,在连结部5222之上层叠有连结部622,在支承部5235之上层叠有端子部621。另外,在各加强部54之上接合有各加强部64。
122.由此,连接于导线部51的终点512的连结部5222与连接于导线部61的起点611的连结部622导通,从而导线部51与导线部61串联连接。另外,由于导线部51以及导线部61形成为比端子列52以及62薄型,因此导线部51的上表面与导线部61的下表面不相接。另外,由于在端子列62的各厚板部的下侧必定配置端子列52的任一厚板部,因此能够容易地将上下的金属板彼此接合。
123.通过以上的构造,在线圈构造体1中,导线部11的终点112与导线部21的起点211、导线部21的终点212与导线部31的起点311、导线部31的终点312与导线部41的起点411、导线部41的终点412与导线部51的起点511、导线部51的终点512与导线部61的起点611依次连接。由此,形成自导线部11的起点111至导线部61的终点612的一根螺旋状的线圈。
124.图11以及图12是举例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构造体的制造工序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1以及图12是与图3的(a)的b

b线对应的剖视图,并且仅图示出了一个产品区域。
125.首先,在图11的(a)所示工序中,准备厚度恒定且为图1的(a)的俯视形状的板状的
金属100。板状的金属100是最终成为第一金属板10的部件,其由例如铜、铜合金、42合金等的fe

ni合金等形成。板状的金属100的厚度可以设定为例如约50μm~500μm。在板状的金属100中界定多个产品区域,然后,在板状的金属100的整个上表面形成抗蚀层310,并且在板状的金属100的整个下表面形成抗蚀层320。抗蚀层310以及320可以通过例如层压感光性的干膜抗蚀剂而形成。
126.接下来,在图11的(b)所示工序中,对抗蚀层310进行曝光以及显影,从而形成使板状的金属100的上表面选择性露出的开口部310x。另外,对抗蚀层320进行曝光以及显影,从而形成使板状的金属100的下表面选择性露出的开口部320x。
127.接下来,在图11的(c)所示工序中,对在开口部310x内露出的板状的金属100自上表面侧进行半蚀刻,并且对在开口部320x内露出的板状的金属100自下表面侧进行半蚀刻。由此,板状的金属100被图案化,形成具有导线部11、端子列12等的第一金属板10。
128.需要说明的是,在板状的金属100中,对于俯视时抗蚀层310以及抗蚀层320重复的区域,由于不被蚀刻因此为原本的厚度,该部分成为厚板部。另外,对于俯视时未形成抗蚀层310以及抗蚀层320的区域,其自两面被半蚀刻而贯通。另外,对于俯视时仅形成有抗蚀层310的区域,其仅自下表面侧被半蚀刻,成为厚度是最初的约一半的薄板部。在板状的金属100为铜的情况下,可以将例如氯化铁溶液用于半蚀刻。
129.接下来,在图12的(a)所示工序中,通过与图11的(a)~图的11(c)相同的方法,制作第二金属板20、第三金属板30、第四金属板40、第五金属板50、以及第六金属板60。各金属板的俯视形状如图3的(b)~图5的(b)所示那样,各金属板的剖视形状为图6~图10所示那样。
130.接下来,在图12的(b)所示工序中,将各个金属板层叠,使相邻的金属板的包括端子列的厚板部彼此接合。具体而言,以如图12的(b)所示顺序将各金属板层叠而成为层叠体,并且在真空气氛中在上下方向对层叠体进行加压且加热,从而进行扩散接合。由此,相邻的金属板的厚板部彼此直接接合,线圈构造体1完成。在扩散接合时,由于在除了最下层的端子列的各厚板部的下侧必定配置下层的端子列的任一厚板部,因此能够一并进行各厚板部的接合。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将各金属板的材料设定为相同,从而通过扩散接合能够将相邻的金属板彼此良好地接合。
131.通过以上的工序完成了线圈构造体1,通过继续执行图13的工序,能够制作电感器2。
132.在图13的(a)所示工序中,于图12的(b)所示线圈构造体1形成密封树脂70。作为构成密封树脂70的绝缘性树脂,可以使用例如环氧类树脂、聚酰亚胺类树脂、酚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等的热固化性树脂、热可塑性树脂。需要说明的是,密封树脂70的形成以第一金属板10的端子列12的下表面在密封树脂70的下表面露出的方式进行。优选在形成密封树脂7之后,对密封树脂70的下表面进行研磨或喷丸处理,从而去除端子列12的下表面的树脂毛刺。可以将例如传递模塑法、压缩模塑法等的低压成型法用于密封树脂70的形成。
133.接下来,在图13的(b)所示工序中,使用切割刀片等在切断线l的位置处将图13的(a)所示构造体切断而单片化,从而制作电感器2。也可以通过冲压、蚀刻使图13的(a)所示构造体单片化。需要说明的是,切断线l是与图1的(b)的表示产品区域m的虚线对应的位置。通过切断,端子列12、22、32、42、52、以及62的侧面自密封树脂70的一个侧面露出。由各个产
品区域m制作图14的(a)以及图14的(b)所示表面安装型的电感器2。电感器2的俯视形状为例如正方形状、长方形状等的矩形状。
134.自密封树脂70露出的端子列12的端子部121的侧面以及下表面、端子列22的支承部2231的侧面、端子列32的支承部3231的侧面、端子列42的支承部4231的侧面、端子列52的支承部5231的侧面、端子列62的支承部6231的侧面成为外部连接端子1a。另外,自密封树脂70露出的端子列12的支承部1235的侧面以及下表面、端子列22的支承部2235的侧面、端子列32的支承部3235的侧面、端子列42的支承部4235的侧面、端子列52的支承部5235的侧面、端子列62的端子部621的侧面成为外部连接端子1b。
135.需要说明的是,图14的(b)是自下表面侧观察图14的(a)的图。换言之,图14的(b)是使图14的(a)在纸面左右方向旋转180度而使其上下反转后的图。电感器2的俯视形状可以设定为例如约3mm
×
3mm的大致矩形状。电感器2的厚度可以设定为例如约1.0mm。
136.图15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的安装方法的剖视图,图15的(a)示出了图14的h剖面,图15的(b)示出了图14的i剖面。在图15的(a)以及图15的(b)中,电感器2安装于基板200。具体而言,在基板200的一个面上形成有焊盘210,焊盘21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在阻焊剂层220的开口部220x内露出。在开口部220x内露出的焊盘210的上表面通过焊料230与电感器2的外部连接端子1a以及1b电连接。
137.这样,线圈构造体1为6片金属板层叠的构造。并且,各个金属板包括螺旋状的导线部、以及在导线部所形成的螺旋的外侧使形成为比导线部厚的相同厚度的7个厚板部在规定方向排列而成的端子列,各个金属板层叠,并且相邻的金属板的端子列彼此接合。另外,各个金属板的导线部的两端与构成各个金属板的端子列的厚板部中的、相邻的任两个厚板部连结。
138.并且,最下层的导线部11的两端与作为端子列12的一端侧(在图3的(a)等中为左侧)的两个厚板部的端子部121以及连结部122连结,每上一层与导线部的两端连结的厚板部的位置分别向端子列的另一端侧移动一个位置。通过这样的构造,能够使各个金属板的导线部串联连接而形成一根螺旋状的线圈。
139.在这样的构造中,通过增加金属板的层叠数从而增加线圈的卷绕数是容易的。其结果,通过使用线圈构造体1,可以实现小型且能够得到较大的感应电动势的电感器2。即,通过以露出外部连接端子1a以及1b的方式用密封树脂70将线圈构造体1密封,可以实现小型且能够得到较大的感应电动势的电感器2。
140.需要说明的是,金属板的层叠数不限于6片,可以设定为n片(n为2以上的自然数)。在该情况下,各个金属板可以包括螺旋状的导线部、以及在导线部所形成的螺旋的外侧使形成为比导线部厚的相同厚度的n 1个厚板部在规定方向排列而成的端子列。或者,可以将构成端子列的厚板部的个数设定为n 1个以上。例如,在使金属板共用化,根据用途改变片数的情况下,可以将构成端子列的厚板部的个数设定为n 1个以上。
141.例如,若假设在层叠n片金属板的情况下,构成端子列的厚板部的个数为n个以下,则存在自上下施加热和压力而将各个金属板接合的情况下自下不被支承而成为悬空状态的厚板部,从而该在部分的接合变得困难。
142.与此相对,在线圈构造体1中,在层叠n片金属板的构造中,在各个金属板上设有在导线部所形成的螺旋的外侧使n 1个厚板部在规定方向排列而成的端子列。因此,通过扩散
接合等能够容易地将各个金属板接合。
143.另外,在线圈构造体1中,在端子列的一端层叠的6个厚板部成为外部连接端子1a,在端子列的另一端层叠的6个厚板部成为外部连接端子1b。即,在端子部121之上,支承部2231、3231、4231、5231、以及6231依次层叠,构成外部连接端子1a。另外,在支承部1235之上,支承部2235、3235、4235、5235、以及端子部621依次层叠,构成外部连接端子1b。
144.对于外部连接端子1a,由于在第一金属板10的端子部121之上各金属板的端子列的一端侧层叠且相互导通,因此与外部的连接可以在外部连接端子1a的任意的层进行。同样地,对于外部连接端子1b,由于在第一金属板10的支承部1235之上各金属板的端子列的另一端侧层叠且相互导通,因此与外部的连接可以在外部连接端子1b的任意的层进行。
145.在以上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导线部11侧设定为起点,将导线部61侧设定为终点,但是线圈构造体1为无极性,电流可以自外部连接端子1a流至外部连接端子1b,也可以自外部连接端子1b流至外部连接端子1a。
146.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线圈构造体1作为产品出货,也可以将电感器2作为产品出货。另外,可以将层叠前的第一金属板10、第二金属板20、第三金属板30、第四金属板40、第五金属板50、以及第六金属板60的任一个以上作为引线框出货。即,可以将包括螺旋状的导线部、以及在导线部所形成的螺旋的外侧使形成为比导线部厚的相同厚度的3个以上的厚板部在规定方向排列而成的端子列,并且导线部的两端与构成端子列的任两个厚板部连结的引线框出货。
147.<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148.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示出了用绝缘膜覆盖导线部等的例子。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有时省略对于与已经说明的实施方式相同构成的部分的说明。
149.图16是举例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线圈构造体的剖视图,其示出了与图7的(b)对应的剖面。参照图16,线圈构造体3在形成了覆盖各金属板的表面的绝缘膜80这点与线圈构造体1(参照图7的(b)等)不同。
150.具体而言,在第一金属板10的导线部11、连接部13、框部n1、第二金属板20的导线部21、连接部23、框部n2、第三金属板30的导线部31、连接部33、框部n3、第四金属板40的导线部41、连接部43、框部n4、第五金属板50的导线部51、连接部53、框部n5、以及第六金属板60的导线部61、连接部63、框部n6的各个表面形成有绝缘膜80。另外,在端子列12、端子列22、端子列32、端子列42、端子列52、以及端子列62的各部分(端子部、连结部、支承部)层叠的层叠体的各个表面形成有绝缘膜80。
151.作为绝缘膜80的材料,可以使用例如环氧类树脂、聚酰亚胺类树脂等的绝缘性树脂。绝缘膜80的厚度可以设定为例如约10μm。绝缘膜80可以由例如电沉积法形成。通过由电沉积法形成绝缘膜80,能够在各金属板的表面形成大致均匀厚度的绝缘膜。
152.图17是举例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电感器的剖视图。如图17所示,通过用密封树脂71将图16所示线圈构造体3密封并在规定位置进行切断,能够形成电感器4。电感器4的俯视形状为例如正方形状、长方形状等的矩形状。作为密封树脂71,可以使用例如含有磁性体的填充物的绝缘性树脂。
153.作为磁性体的填充物,可以使用例如软磁性体的粉末。作为软磁性体的粉末,可以
举出例如铁基非晶合金的粉末、羰基铁粉、以及铁氧体、坡莫合金等的粉末。作为绝缘性树脂,可以使用例如环氧类树脂、聚酰亚胺类树脂、酚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等的热固化性树脂、热可塑性树脂。通过调整磁性体的填充物与绝缘性树脂的配合比率,能够确保必要的磁导率、成型性。
154.为了制作电感器4,例如在图12的(b)所示构造体的各金属板的表面通过电沉积法等形成绝缘膜80之后,如图18的(a)所示,使用传递模塑法、压缩模塑法等的低压成型法来形成密封树脂71。并且,如图18的(b)所示,通过研磨或喷丸处理除去覆盖图18的(a)所示构造体的下表面侧的绝缘膜80,从而使端子列12的下表面自密封树脂71露出。之后,与图13的(b)的工序同样地在切断线l的位置处使用切割刀片等将图18的(b)所示构造体切断而单片化,从而制作电感器4。由各个产品区域m,制作图19的(a)以及图19的(b)所示表面安装型的电感器4。需要说明的是,图19的(b)是自下表面侧观察图19的(a)的图。换言之,图19的(b)是使图19的(a)在纸面左右方向旋转180度而上下反转后的图。电感器4的俯视形状可以设定为例如约3mm
×
3mm的大致矩形状。电感器4的厚度可以设定为例如约1.0mm。
155.图20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电感器的安装方法的剖视图,图20的(a)示出了图19的h剖面,图20的(b)示出了图19的i剖面。在图20的(a)以及图20的(b)中,电感器4安装于基板200。具体而言,在基板200的一个面上形成有焊盘210,焊盘21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在阻焊剂层220的开口部220x内露出。在开口部220x内露出的焊盘210的上表面通过焊料230与电感器4的外部连接端子1a以及1b电连接。
156.这样,在电感器4中,通过使用由含有磁性体的填充物的绝缘性树脂构成的密封树脂71将线圈构造体3密封,能够使电感器4的电感提高。另外,通过由绝缘膜80覆盖各金属板的表面,能够防止相邻的金属板彼此经由填充物而导通。
157.以上,对优选实施方式等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并不被上述实施方式等限制,可以不超过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地对上述实施方式等施加各种变形以及置换。
158.例如,各个金属板的导线部、框部的俯视形状不限于大致矩形状,可以为圆形状、椭圆形状、以及其他的更复杂的形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