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小体积的双余度差动式线位移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2021-11-06 05:5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线位移传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体积的双余度差动式线位移传感器。


背景技术:

2.位移传感器又称为线性传感器,是一种属于金属感应的线性器件,传感器的作用是把各种被测物理量转换为电量。在生产过程中,位移的测量一般分为测量实物尺寸和机械位移两种。按被测变量变换的形式不同,位移传感器可分为模拟式和数字式两种。
3.在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 205192422 u的专利提出了直线位移传感器,包含壳体;壳体前端通过前端盖封闭,壳体后端通过后端盖封闭;还包含拉杆总成,所述拉杆总成包含经由壳体内部延伸至前端盖外部的滑杆,滑杆端部组装有螺杆;所述前端盖中心开设用于穿设滑杆的通孔,通孔四周分别设置四个排污口;排污口为开设在前端盖表面的通孔;所述前端盖为长方体结构,前端盖与滑杆平行的四个棱上设置圆弧形缺口,缺口靠近壳体的端部设置锁紧平台,锁紧平台上开设用于穿设锁紧螺钉的锁紧通孔;
4.在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 208847113 u的专利提出了一种线位移传感器,包括传感器壳体、安装外壳、传感器引出线、安装螺钉、传感器绕组、活动铁芯;传感器壳体为中空圆柱形外壳,一端开口,另一端有两个通孔,大孔为传感器引出线的引出孔,小孔为螺纹孔,用于与安装螺钉的连接;
5.上述专利在使用两路单余度差动式线位移传感器进行工作时,整体长度较大,体积也大,不能够很好的有效整理在一起使用,不便于实际操作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在使用两路单余度差动式线位移传感器进行工作时,整体长度较大,体积也大,不能够很好的有效整理在一起使用,不便于实际操作使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小体积的双余度差动式线位移传感器。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小体积的双余度差动式线位移传感器,包括线位移传感器主机,所述线位移传感器主机的内部集成封装有第一线圈组件和第二线圈组件,所述线位移传感器主机上电性连接有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所述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远离线位移传感器主机的一端分别电性连接有第一通道插头和第二通道插头;
9.所述线位移传感器主机的上端前后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l形绕线杆,所述l形绕线杆的水平部外侧开设有插孔且插孔内活动插套有挡杆,所述挡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抵挡在l形绕线杆上侧的挡板,所述l形绕线杆的上端固定卡接有压接在挡板外侧的u形压持板。
10.优选的,所述第二引线的长度长于第一引线的长度。
11.优选的,所述第一通道插头和第二通道插头为不同型号的航空插头。
12.优选的,所述l形绕线杆的上端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楔形卡块,所述u形压持板的
竖直部下端侧壁开设有与楔形卡块匹配卡接的燕尾卡槽。
13.优选的,所述u形压持板的水平部开设有多个套孔且套孔内活动插套有卡紧杆,所述挡板的上侧开设有多个与卡紧杆对应插接的卡紧槽,多根所述卡紧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同一个复位拉板,所述复位拉板和u形压持板的上侧固定连接有多个套设在卡紧杆外的卡紧弹簧。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小体积的双余度差动式线位移传感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1、该小体积的双余度差动式线位移传感器,通过将第一线圈组件和第二线圈组件并列装到同一个线位移传感器主机内,能够有效减小产品的长度,大大减小了产品的体积,占用空间少,便于操作使用。
16.2、该小体积的双余度差动式线位移传感器,通过第一线圈组件和第二线圈组件并列装到同一个线位移传感器主机内,工作时铁芯杆组件同时与两个线圈产生差动输出,可同时输出两路信号,便于使用。
17.3、该小体积的双余度差动式线位移传感器,通过第一通道插头和第二通道插头采用两种不同型号的航空插头,且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的长度不同,能够具有很好的防插错功能,便于使用。
18.4、该小体积的双余度差动式线位移传感器,通过设有的两根l形绕线杆,在不需要使用传感器时将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绕接在两根l形绕线杆外,能够对引线进行有效的收纳,便于携带使用,且在卷绕好后将挡杆插接在l形绕线杆的水平部,挡杆对引线进行稳定的限位,此时挡板抵挡在l形绕线杆上,通过楔形卡块和燕尾卡槽的匹配卡接作用使得u形压持板压接在挡板的外侧,此时卡紧杆对准卡紧槽,卡紧弹簧下拉复位拉板,复位拉板将卡紧杆推进卡紧槽内即可实现u形压持板和挡板的稳固连接,能够实现对挡杆的快速拆装,便于使用。
19.而且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减小产品的长度,大大减小了产品的体积,占用空间少。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小体积的双余度差动式线位移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小体积的双余度差动式线位移传感器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线位移传感器主机、2第一线圈组件、3第二线圈组件、4第一引线、5第二引线、6第一通道插头、7第二通道插头、8 l形绕线杆、9挡杆、10挡板、11 u形压持板、12楔形卡块、13燕尾卡槽、14卡紧杆、15卡紧槽、16复位拉板、17卡紧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实施例1如图1

2所示,这一种小体积的双余度差动式线位移传感器,包括线位移传感器主机1,线位移传感器主机1的内部集成封装有第一线圈组件2和第二线圈组件3,线位移传感器主机1上电性连接有第一引线4和第二引线5,第一引线4和第二引线5远离线位移传感器主机1的一端分别电性连接有第一通道插头6和第二通道插头7;
26.线位移传感器主机1的上端前后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l形绕线杆8,l形绕线杆8的水平部外侧开设有插孔且插孔内活动插套有挡杆9,挡杆9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抵挡在l形绕线杆8上侧的挡板10,l形绕线杆8的上端固定卡接有压接在挡板10外侧的u形压持板11。
27.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它的第二引线5的长度长于第一引线4的长度。
28.实施例3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它的第一通道插头6和第二通道插头7为不同型号的航空插头。
29.实施例4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它的l形绕线杆8的上端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楔形卡块12,u形压持板11的竖直部下端侧壁开设有与楔形卡块12匹配卡接的燕尾卡槽13。
30.实施例5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它的u形压持板11的水平部开设有多个套孔且套孔内活动插套有卡紧杆14,挡板10的上侧开设有多个与卡紧杆14对应插接的卡紧槽15,多根卡紧杆14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同一个复位拉板16,复位拉板16和u形压持板11的上侧固定连接有多个套设在卡紧杆14外的卡紧弹簧17。
31.实施例6如图1

2所示,这种小体积的双余度差动式线位移传感器,它包括线位移传感器主机1,线位移传感器主机1的内部集成封装有第一线圈组件2和第二线圈组件3,线位移传感器主机1上电性连接有第一引线4和第二引线5,第一引线4和第二引线5远离线位移传感器主机1的一端分别电性连接有第一通道插头6和第二通道插头7,线位移传感器主机1的上端前后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l形绕线杆8,l形绕线杆8的水平部外侧开设有插孔且插孔内活动插套有挡杆9,挡杆9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抵挡在l形绕线杆8上侧的挡板10,l形绕线杆8的上端固定卡接有压接在挡板10外侧的u形压持板11;
32.第二引线5的长度长于第一引线4的长度,第一通道插头6和第二通道插头7为不同型号的航空插头,l形绕线杆8的上端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楔形卡块12,u形压持板11的竖直部下端侧壁开设有与楔形卡块12匹配卡接的燕尾卡槽13,u形压持板11的水平部开设有多个套孔且套孔内活动插套有卡紧杆14,挡板10的上侧开设有多个与卡紧杆14对应插接的卡紧槽15,多根卡紧杆14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同一个复位拉板16,复位拉板16和u形压持板11的上侧固定连接有多个套设在卡紧杆14外的卡紧弹簧17。
33.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时,通过将第一线圈组件2和第二线圈组件3并列装到同一个线位移传感器主机1内,能够有效减小产品的长度,大大减小了产品的体积,占用空间少,便于操作使用,通过第一线圈组件2和第二线圈组件3并列装到同一个线位移传感器主机1内,工作时铁芯杆组件同时与两个线圈产生差动输出,可同时输出两路信号,便于使用,通过第
一通道插头6和第二通道插头7采用两种不同型号的航空插头,且第一引线4和第二引线5的长度不同,能够具有很好的防插错功能,便于使用,通过设有的两根l形绕线杆8,在不需要使用传感器时将第一引线4和第二引线5绕接在两根l形绕线杆8外,能够对引线进行有效的收纳,便于携带使用,且在卷绕好后将挡杆插接在l形绕线杆8的水平部,挡杆9对引线进行稳定的限位,此时挡板10抵挡在l形绕线杆8上,通过楔形卡块12和燕尾卡槽13的匹配卡接作用使得u形压持板11压接在挡板10的外侧,此时卡紧杆14对准卡紧槽15,卡紧弹簧17下拉复位拉板16,复位拉板16将卡紧杆14推进卡紧槽15内即可实现u形压持板11和挡板10的稳固连接,能够实现对挡杆9的快速拆装,便于使用。
3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