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炉头底座混气机构的制作方法

2021-11-06 03:3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炉头底座混气机构。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炉头结构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一般依次经过引射管、底座的内腔后直接进入分火座的分气环,由于气体流速较快,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时间较短,导致燃气和空气混合不够充分,导致燃烧效果不佳。
3.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炉头底座混气机构,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炉头底座混气机构,包括底座和分火座,底座具有引射管体,底座内设有与引射管体连通用于使燃气和空气结合为混合气体的预混气腔,分火座上设有与预混气腔连接的分气环,预混气腔内对应底座的内壁面位置上设有下导流面,下导流面设有第一扰流部,下导流面沿分流引射混合气体的方向形成旋转向上延伸形状,第一扰流部沿下导流面的延伸方向连续凹凸设置或者连续s形凹凸设置,当混合气体进入预混腔后,混合气体在预混腔内且在第一扰流部作用下扰流扩散。
7.所述下导流面设置于预混气腔的底部,第一扰流部沿下导流面的延伸方向连续上下凹凸设置或者连续上下s形凹凸设置。
8.所述底座的底部外侧对应环绕预混气腔的位置设有外凹凸面。
9.所述底座与分火座之间设有转接座,转接座上设有分别与预混气腔连接的外环出气口以及内环出气口,分气环包括与外环出气口连接的外分气环以及与内环出气口连接的内分气环。
10.所述转接座上设有两个外环出气口,它们分别对称地与外分气环连接。
11.所述转接座上设有两个内环出气口,它们分别对称地与内分气环连接。
12.所述转接座设有与预混腔或下导流面相匹配的上导流面,上导流面沿分流引射燃气的方向设有第二扰流部,上导流面呈水平设置,第二扰流部沿上导流面的水平方向连续上下凹凸设置或者连续s形凹凸设置,当混合气体进入预混腔后,混合气体在预混腔内且在第二扰流部作用下扰流扩散。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气体在预混气腔内扩散的过程中,部分气流随第一扰流部的形状作不规则运动,容易形成紊流,当气体形成紊流后,扩散速度会减慢,从而增加了混气时间,而且形成紊流的气体相互纠缠,更有利于燃气和空气的混合。
15.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
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一。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二。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底座的结构示意图一。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底座的结构示意图二。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转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23.第一实施例
24.参见图1

图4,本炉头底座混气机构,包括底座1和分火座2,底座1具有引射管体11,底座1内设有与引射管体11连通用于使燃气和空气结合为混合气体的预混气腔12,分火座2上设有与预混气腔12连接的分气环,预混气腔12内对应底座1的内壁面位置上设有下导流面13,下导流面13设有第一扰流部131,下导流面13沿分流引射混合气体的方向形成旋转向上延伸形状,第一扰流部131沿下导流面13的延伸方向连续凹凸设置或者连续s形凹凸设置,当混合气体进入预混腔12后,混合气体在预混腔12内且在第一扰流部131作用下扰流扩散。
25.气体在预混气腔12内扩散的过程中,部分气流随第一扰流部131的形状作不规则运动,容易形成紊流,当气体形成紊流后,扩散速度会减慢,从而增加了混气时间,而且形成紊流的气体相互纠缠,更有利于燃气和空气的混合。
26.进一步地,下导流面13设置于预混气腔12的底部,第一扰流部131沿下导流面13的延伸方向连续上下凹凸设置或者连续上下s形凹凸设置,气流在由底座1至分火座2的过程中具有向上运动的趋势,部分气流在经过第一扰流部131时会形成上下方向不规则运动,形成上下方向的紊流,降低气流抬升速度,增加混气时间。
27.进一步地,底座1的底部外侧对应环绕预混气腔12的位置设有外凹凸面14,提高了底座1底部的结构强度。
28.进一步地,底座1与分火座2之间设有转接座3,转接座3上设有分别与预混气腔12连接的外环出气口31以及内环出气口32,分气环包括与外环出气口31连接的外分气环21以及与内环出气口32连接的内分气环22,当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从引射管体11进入预混气腔12后,会先在预混气腔12内扩散,过程中燃气和空气的混合会更加充分,然后通过外环出气口31和内环出气口32分别进入分火座2内继续混合,从而使混合气体的燃烧更加充分、高效。
29.进一步地,转接座3上设有两个外环出气口31,它们分别对称地与外分气环21连接,即进入外分气环21的混合气体均经过两个外环出气口31进行多边引射,确保了混合气体经过充分混合后在外分气环21内均匀分布,提高整体燃烧效果。
30.进一步地,转接座3上设有两个内环出气口32,它们分别对称地与内分气环22连
接,即进入内分气环22的混合气体均经过两个内环出气口32进行多边引射,确保了混合气体经过充分混合后在内分气环22内均匀分布,提高整体燃烧效果。
31.第二实施例
32.参加图5、图6,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在于:本炉头底座混气机构的转接座3设有与预混腔12或下导流面13相匹配的上导流面33,上导流面33沿分流引射燃气的方向设有第二扰流部331,上导流面33呈水平设置,第二扰流部331沿上导流面33的水平方向连续上下凹凸设置或者连续s形凹凸设置,当混合气体进入预混腔13后,混合气体在预混腔13内且在第二扰流部331作用下扰流扩散,气体在预混气腔12内扩散的过程中,第二扰流部331的形状容易形成紊流,当气体形成紊流后,扩散速度会减慢,从而增加了混气时间,而且形成紊流的气体相互纠缠,更有利于燃气和空气的混合。
33.在本实施例中,同时设置上导流斜面和下导流斜面,增加了气体流动的不规则程度,提高紊流形成的机会,更加有利于燃气和空气的混合。
34.其余未叙述部分同第一实施例,这里不再重复。
35.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他实施方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设定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炉头底座混气机构,包括底座(1)和分火座(2),所述底座(1)具有引射管体(11),所述底座(1)内设有与引射管体(11)连通用于使燃气和空气结合为混合气体的预混气腔(12),所述分火座(2)上设有与预混气腔(12)连接的分气环,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混气腔(12)内对应底座(1)的内壁面位置上设有下导流面(13),所述下导流面(13)设有第一扰流部(131),所述下导流面(13)沿分流引射混合气体的方向形成旋转向上延伸形状,第一扰流部(131)沿下导流面(13)的延伸方向连续凹凸设置或者连续s形凹凸设置,当混合气体进入预混气腔(12)后,混合气体在预混气腔(12)内且在第一扰流部(131)作用下扰流扩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炉头底座混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导流面(13)设置于预混气腔(12)的底部,第一扰流部(131)沿下导流面(13)的延伸方向连续上下凹凸设置或者连续上下s形凹凸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炉头底座混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底部外侧对应环绕预混气腔(12)的位置设有外凹凸面(14)。4.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炉头底座混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与分火座(2)之间设有转接座(3),所述转接座(3)上设有分别与预混气腔(12)连接的外环出气口(31)以及内环出气口(32),所述分气环包括与外环出气口(31)连接的外分气环(21)以及与内环出气口(32)连接的内分气环(2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炉头底座混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座(3)上设有两个外环出气口(31),它们分别对称地与外分气环(21)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炉头底座混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座(3)上设有两个内环出气口(32),它们分别对称地与内分气环(22)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炉头底座混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座(3)设有与预混气腔(12)或下导流面(13)相匹配的上导流面(33),所述上导流面(33)沿分流引射燃气的方向设有第二扰流部(331),所述上导流面(33)呈水平设置,第二扰流部(331)沿上导流面(33)的水平方向连续上下凹凸设置或者连续s形凹凸设置,当混合气体进入预混气腔(12)后,混合气体在预混气腔(12)内且在第二扰流部(331)作用下扰流扩散。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炉头底座混气机构,包括底座和分火座,底座具有引射管体,底座内设有与引射管体连通用于使燃气和空气结合为混合气体的预混气腔,分火座上设有与预混气腔连接的分气环,预混气腔内对应底座的内壁面位置上设有下导流面,下导流面设有第一扰流部,下导流面沿分流引射混合气体的方向形成旋转向上延伸形状,第一扰流部沿下导流面的延伸方向连续凹凸设置或者连续S形凹凸设置,当混合气体进入预混腔后,混合气体在预混腔内且在第一扰流部作用下扰流扩散,部分气流随导流面的形状作不规则运动,容易形成紊流,当气体形成紊流后,扩散速度会减慢,从而增加了混气时间,而且形成紊流的气体相互纠缠,更有利于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的混合。气的混合。


技术研发人员:严正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重尚美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5.12
技术公布日:2021/11/5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