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站台越线探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05 23:5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站台安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站台越线探测装置。


背景技术:

2.铁路站台作为列车的配套服务设施,是旅客乘降列车的平台。当列车进出站时,列车具有一定的速度,使得它周围的空气流动速度加快,由流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可知,列车周围的压强较小,在外界大气压下,容易将乘客压入车道,为此,通常会在站台上会设置安全线,旅客在等候列车进站时必须要站在站台边的安全线外。而且,为了防止旅客越线,目前只能依靠站台安全员来维系,但人防无法做到全天候无死角的防护,旅客越线现象会经常发生,对旅客人身安全及行车安全存在巨大隐患。因此,如何自动检测旅客越线,进而及时提醒旅客是业界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提供一种站台越线探测装置,以实现对站台上旅客越线进行自动监测,进而更好地保证站台候车旅客的人身安全。
4.为此,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站台越线探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越线探测器、罩设在所述越线探测器上的外漏菲涅尔透镜、以及与所述越线探测器电连接的信号感知电路;所述越线探测器嵌设在用于标识站台电子安全线的一个或多个安全线模组上;所述信号感知电路设置在所述安全线模组内;
6.所述越线探测器用于探测站台上旅客的当前位置,并在探测到有旅客越过所述电子安全线后,向所述信号感知电路输出越线探测信号;
7.所述信号感知电路用于对所述越线探测信号进行整流和稳压处理。
8.可选地,所述越线探测器为人体热释红外传感器。
9.可选地,所述人体热释红外传感器包括两个探头及与所述探头连接的信号输出电路,所述探头为热释电元件。
10.可选地,所述安全线模组上设置有凹槽,所述两个探头对称设置在所述凹槽的两端。
11.可选地,所述外漏菲涅尔透镜为改性聚乙烯材质。
12.可选地,所述安全线模组包括led显示屏,所述led显示屏上开设有对应所述凹槽的窗口。
13.可选地,所述菲涅尔透镜四周涂有防水胶。
14.可选地,所述安全线模组包括具有透明材质面罩的灯箱,所述越线探测器嵌设在所述面罩内。
15.可选地,所述越线探测信号为开关量信号。
16.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存储模块;
17.所述信号感知电路还用于根据处理后的开关量信号向所述存储模块写入越线信息。
18.本发明提供的站台越线探测装置,通过在用于标识站台电子安全线的一个或多个安全线模组上设置越线探测器,在所述越线探测器上罩设外漏菲涅尔透镜,并设置与所述越线探测器电连接的信号感知电路,从而在越线探测器探测到有旅客越过所述电子安全线后,向信号感知电路输出越线探测信号,信号感知电路对所述越线探测信号进行整流和稳压处理,得到稳定的越线探测信号,实现对站台上旅客越线行为的自动监测,为实现报警及提醒提供有效的监测信号,进而可以实现越线报警的自动化管理,或者为站台管理提供有效信息,使站台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对越线旅客进行人工干预,更好地保证站台候车旅客的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站台越线探测装置的一种结构框图;
20.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站台越线探测装置安装到安全线模组后示意图;
21.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站台越线探测装置中越线探测器的原理图;
22.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站台越线探测装置的另一种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针对现有技术中为了防止旅客越线只能依靠站台安全员来维护的方式,对旅客人身安全及行车安全存在巨大隐患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站台越线探测装置,通过在用于标识站台电子安全线的一个或多个安全线模组上设置越线探测器,在所述越线探测器上罩设外漏菲涅尔透镜,并设置与所述越线探测器电连接的信号感知电路,从而在越线探测器探测到有旅客越过所述电子安全线后,向信号感知电路输出越线探测信号,实现对站台上旅客越线行为的自动监测。
24.下面对本发明站台越线探测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25.同时参照图1和图2,其中,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站台越线探测装置的结构框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站台越线探测装置安装到安全线模组后示意图。
26.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站台越线探测装置包括:越线探测器11、罩设在所述越线探测器11上的外漏菲涅尔透镜12、以及与所述越线探测器11电连接的信号感知电路13。其中,所述越线探测器11嵌设在用于标识站台电子安全线的一个或多个安全线模组10上;所述信号感知电路13设置在所述安全线模组10内。
27.其中,所述越线探测器11用于探测站台上旅客的当前位置,并在探测到有旅客越过所述电子安全线后,向所述信号感知电路12输出越线探测信号,比如所述越线探测信号具体可以是开关量信号。所述信号感知电路12用于对所述越线探测信号进行整流和稳压处理。
28.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不同于常规的圆形、弧形等形状设计,所述外漏菲涅尔透镜12的镜片采用平面形状,小焦距(1cm)、宽角度(110
×
15
°
)设计,高度控制在3.5cm以内,采用改性聚乙烯材质,而且可以通过只改变外壳形状使其同时适应嵌入使用和独立使用方式。所述外漏菲涅尔透镜12的作用主要有三个:一是聚焦和限制作用,把透镜上方水平110度,
垂直10度范围内的信号收集聚焦投射到pir感应器上,覆盖2.5米范围内的检测范围;二是过滤作用,只允许入射光中频率峰值在10μm峰值波长内的人体红外辐射进入;三是将探测区域内分为若干个明区和暗区,使进入探测区域的移动物体能以温度变化的形式在所述越线探测器11上产生变化热释红外信号。
29.所述越线探测器11采用人体热释红外传感器(pir),如图3所示,其包括两个串联连接的探头a、b及与所述探头连接的信号输出电路,所述信号输出电路由场效应管及电阻rg组成,所述探头为热释电元件。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探头与信号输出电路相分离的设计方式,可以大大缩小内部电路尺寸,而且通过微接口传输信号的外部分离接口板,使所述越线探测器11的尺寸可以做到只有目前市面类似多探头户外产品体积的1/10左右。
30.所述人体热释红外传感器为被动式红外传感器,不同于主动式红外传感器,被动红外传感器本身不发任何类型的辐射。在静态情况下空间存在红外光线,由于双元探头采用互补技术,不会产生电信号输出。动态情况下,人体经过探头先后被a源或被b源感应,双源失去互补平衡作用而很敏感地产生信号输出。采用双探头的pir,可以保证在复杂环境下也能具有稳定和准确的检测性能。
31.该站台越线探测装置在使用中,需要安装在地面上对正上120度扇形面积的区域进行检测,通过所述越线探测器11和所述外漏菲涅尔透镜12的配套设计,可以满足上述使用需求。
32.如图2所示,所述安全线模组上设置有凹槽,所述两个探头对称设置在所述凹槽的两端。
33.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安全线模组可以采用led显示屏或具有透明材质面罩的灯箱来标识电子安全线。
34.相应地,在使用采用led显示屏的应用中,可以在所述led显示屏上开设有对应所述凹槽的窗口,窗口的大小比如可以是81x15mm。在使用具有透明材质面罩的灯箱的应用中,所述越线探测器11可以嵌设在所述面罩内,当然,在这种应用中,也可以在所述面罩上开设对应所述凹槽的窗口,对此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
35.考虑到该站台越线探测装置需要长期户外地面使用,需要在很小的体积内做到气密性,另外,考虑到由于经常会有踩踏摩擦,需要使其便于更换修复。为此,对所述站台越线探测装置按照ip68标准设计了多层防水结构,主要有:内部胶圈、钢圈压紧、外部灌胶三层防水设计。在需要更换或修复时,可以将外部的灌胶去除,即可方便地将其取出。
36.在安装时,将所述越线探测器11和所述外漏菲涅尔透镜12一体嵌入到led显示屏或所述面罩中,使其融为一体,所述外漏菲涅尔透镜12上面略微低于所述led显示屏或所述面罩,比如低1.5mm,可以减少对所述外漏菲涅尔透镜12的磨损,提升使用寿命。
37.如图4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站台越线探测装置的另一种结构框图。
38.与图1所示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该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存储模块14。
39.在该实施例中,所述信号感知电路13还用于根据处理后的开关量信号向所述存储模块14写入越线信息。这样可以使其他控制模块等从所述存储模块14中读取该越线信息,实现相应的报警或控制。
40.本发明提供的站台越线探测装置,通过在用于标识站台电子安全线的一个或多个安全线模组上设置越线探测器,在所述越线探测器上罩设外漏菲涅尔透镜,并设置与所述
越线探测器电连接的信号感知电路,从而在越线探测器探测到有旅客越过所述电子安全线后,向信号感知电路输出越线探测信号,信号感知电路对所述越线探测信号进行整流和稳压处理,得到稳定的越线探测信号,实现对站台上越线旅客的自动监测,为实现报警及提醒提供有效的监测,进而可以实现越线报警的自动化管理,或者为站台管理提供有效信息,使站台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对越线旅客进行人工干预,更好地保证站台候车旅客的人身安全。
41.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42.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装置,其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因此,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