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气溶胶基质结构和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05 21:2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电子雾化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溶胶基质结构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2.加热不燃烧(heat not burning,hnb)装置,是一种加热装置加上气溶胶产生基质(经过处理的植物叶类制品)的组合设备。外部加热装置通过高温加热到气溶胶产生基质可以产生气溶胶但是却不足以燃烧的温度,能在不燃烧的前提下,让气溶胶产生基质产生用户所需要的气溶胶。
3.其中,气溶胶产生基质在抽吸完毕后,容易将残渣遗留或粘附在加热装置中。这不仅容易造成加热装置清洁困难、出现杂味和异味,严重影响用户的抽吸体验,而且还影响加热效率以及控温精度,造成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可靠性变差,用户口感体验变差。此外,在抽吸过程中,外部的冷空气从气溶胶产生基质流过,使得气溶胶产生基质的温度变化剧烈,使得气溶胶产生基质的裂解反应不稳定,生成的气溶胶的物质成分一致性差,继而影响了用户的抽吸口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的气溶胶基质结构和气溶胶产生装置能解决气溶胶产生基质的残渣容易遗留在加热装置中,以及生成的气溶胶的物质成分一致性差,用户抽吸口感差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第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气溶胶基质结构,至少包括基质段,和设置在基质段一端的气道段,以及设置在气道段远离基质段一端的滤嘴段;
6.基质段包括气溶胶产生基质和发热体,发热体具有密闭腔,气溶胶产生基质设于密闭腔中;密闭腔的一端具有第一开口,另一端为密封端;
7.气道段具有抽吸通道和若干第一进气孔;其中,抽吸通道通过第一开口与密闭腔连通;若干第一进气孔将抽吸通道与外界大气连通。
8.其中,若干第一进气孔设置于气道段的侧壁,并位于气道段靠近基质段的一端。
9.其中,其特征在于,若干第一进气孔沿气道段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
10.其中,若干第一进气孔位于气道段靠近基质段的一端;气道段还包括若干第二进气孔,若干第二进气孔位于气道段远离基质段的一端,用于在抽吸过程中对进入抽吸通道内的气溶胶进行降温。
11.其中,若干第二进气孔沿气道段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
12.其中,气道段包括多个第二进气孔,多个第二进气孔位于气道段远离基质段的一端;多个第二进气孔集沿气道段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
13.其中,第二进气孔的孔径小于第一进气孔的孔径。
14.其中,气道段内设置有降温介质,用于对进入气道段内的气溶胶进行降温。
15.其中,降温介质设置在气道段的内侧壁上并避开第一进气孔所在的位置;且降温介质沿气道段的轴向方向贯穿气道段,且降温介质的内部中空,降温介质的内表面围设的空间形成抽吸通道。
16.其中,降温介质填充在抽吸通道内,并位于气道段远离基质段的一端。
17.其中,降温介质的材料为聚乳酸或醋酸纤维。
18.其中,滤嘴段与气道段连通,用于对气道段抽吸的气溶胶进行过滤,滤嘴段内填充有过滤介质,用于对气道段抽吸的气溶胶进行过滤。
19.其中,第一进气孔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菱形或方形。
20.其中,第一进气孔的孔径为0.2mm

1mm。
21.其中,第一进气孔的孔径为0.6mm

0.8mm。
22.其中,气道段与基质段具有第一开口的一端抵接,且第一进气孔与第一开口的直线距离为2mm

14mm。
23.其中,第一进气孔与第一开口的直线距离为4mm

10mm。
24.其中,第一进气孔的数量为4个

10个。
25.其中,第一进气孔为圆形,圆形的第一进气孔的直径为0.6mm

0.8mm;第一进气孔与第一开口的直线距离为4mm

10mm。
2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第二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气溶胶基质结构和加热装置。气溶胶基质结构为上述所涉及的气溶胶基质结构;加热装置包括电源组件和加热组件;其中,电源组件与加热组件连接,用于向加热组件供电;加热组件用于在通电后使气溶胶基质结构中的发热体发热,以加热并雾化气溶胶产生基质形成气溶胶。
27.本技术提供的气溶胶基质结构和气溶胶产生装置,该气溶胶基质结构通过设置基质段,基质段的发热体中具有密闭腔,密闭腔的一端具有第一开口,另一端为密封端,通过密闭腔收容气溶胶产生基质,从而在气溶胶产生基质收容于该密闭腔时,能使气溶胶产生基质处于密闭状态,以在抽吸过程中或抽吸完成之后,防止气溶胶产生基质掉出气溶胶基质结构;同时,能够在抽吸完成之后,使气溶胶产生基质的残渣能随着气溶胶基质结构一起取出,避免遗留或粘附在加热装置上的问题发生,便于加热装置的清洁;另外,在抽吸过程中,气流不通过基质段内的气溶胶产生基质,气溶胶产生基质的裂解反应不会受到冷空气的影响,裂解反应稳定,有利于生成的气溶胶的物质成分的一致性,进而有利于提升用户的抽吸口感,最后,通过设置气道段,在气道段上形成与密闭腔连通的抽吸通道和若干第一进气孔,以通过若干第一进气孔在抽吸过程中进气,从而抽吸基质段中形成的气溶胶。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29.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基质结构的剖视图;
30.图2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基质结构的剖视图;
31.图3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基质结构的剖视图;
32.图4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基质结构的剖视图;
33.图5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基质结构的剖视图;
34.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6.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接口、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技术。
37.本发明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特征。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所述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所述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组件。
38.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所述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3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
40.请参阅图1,图1提供了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气溶胶基质结构100的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气溶胶基质结构100,气溶胶基质结构100包括依次连接的基质段111、气道段112和滤嘴段113。
41.基质段111包括气溶胶产生基质120和发热体121。发热体121具有密闭腔111d,密闭腔111d用于收容气溶胶产生基质120,即,气溶胶产生基质120设置于发热体121的密闭腔111d内,且密闭腔111d的一端具有第一开口111b。具体地,发热体121的侧壁环形围设形成管状体,管状体与气道段112连接的一端为敞口端。在该实施例中,敞口端作为第一开口111b。需要说明的是敞口端作为第一开口111b时,第一开口111b的口径与密闭腔111d的口径一致。当然,在其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11b的口径可小于密闭腔111d的口径。
42.气道段112用于抽吸基质段111内形成的气溶胶。气道段112设于基质段111具有第一开口111b的一端,且气道段112的内部具有抽吸通道112a,抽吸通道112a通过第一开口111b与基质段111的密闭腔111d连通。
43.滤嘴段113与气道段112的抽吸通道112a背离基质段111的一端连通,以使抽吸通道112a内的气溶胶能进入滤嘴段113,从而通过滤嘴段113对气道段112抽吸的气溶胶进行过滤。具体的,滤嘴段113可设于气道段112远离基质段111的一侧,且滤嘴段113内可填充有过滤介质114,过滤介质114能过滤气溶胶内的焦油、悬浮粒子等,以通过过滤介质114对气道段112抽吸的气溶胶进行过滤,减少用户吸入的气溶胶中的不需要的物质。其中,过滤介质114的材料可以是醋酸纤维。进一步地,滤嘴段113背离气道段112的一端具有第二开口113a,以使滤嘴段113的内部空间与外界大气连通。用户能从滤嘴段113具有第二开口113a的一端吸食气溶胶。
44.其中,气道段112和滤嘴段113的材质可以为纸基或箔基材料。发热体121可以对气溶胶产生基质120加热以产生气溶胶,发热体121可以通过电磁感应发热,也可以通过电阻式发热。当发热体121通过电磁感应发热时,发热体121的材质可以包括具有居里点温度的铁磁性材料,铁磁性材料例如可以是铁镍合金,以通过电磁感应使发热体121上具有居里点温度的铁磁性材料发热,从而加热并雾化其内部的气溶胶产生基质120以形成气溶胶。具体的,可在基质段111的外围周向方向上绕设电磁线圈,以在电磁线圈通电时产生磁场,以使发热体121上具有居里点温度的铁磁性材料发热。
45.其中,发热体的材质可以包括具有居里点温度的铁磁性材料是指:发热体121的材质可以仅为具有居里点温度的铁磁性材料,发热体121全部作为加热件对气溶胶产生基质120加热。当然,发热体121的材质也可以包括具有居里点温度的铁磁性材料以及除具有居里点温度的铁磁性材料外的其他材料,且该其他材料与具有居里点温度的铁磁性材料仅为物理组合,即铁磁性材料不与其他材料发生化学反应。
46.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加热件设置于加热装置中,加热件产生的热量通过一系列介质,如空气、包裹气溶胶产生基质120的纸质材料,将热量传导至气溶胶产生基质120,本实施例将气溶胶产生基质120直接设于发热体121中,发热体121能直接作为加热件发热,以对发热体121内部的气溶胶产生基质120加热。热量从发热体121直接传递至气溶胶产生基质120,减少了热量传递的介质,从而降低了热量在传导过程中的热损失。
47.此外,当发热体121的材质为具有居里点温度的铁磁性材料时。由于该发热体121是通过具有居里点温度的铁磁性材料进行加热,而具有居里点温度的铁磁性材料,由于其在居里点温度以下,该铁磁性材料为铁磁性,能在振荡线圈的作用下持续电磁感应发热,实现对气溶胶产生基质120的加热烘烤。但在超过居里点温度后,铁磁性材料由铁磁性转化为顺磁性,即此时该发热体121不再具备磁性,发热体121停止对气溶胶产生基质120进行电磁感应加热,从而使得该发热体121在加热温度超过居里点温度时能够自动停止加热,以将气溶胶产生基质120的温度精确控制在某一温度范围之内,防止气溶胶产生基质120的加热温度过高,出现气溶胶产生基质120烧焦等问题,从而能够对气溶胶产生基质120的温度进行精确控制,进而使加热装置中无需另设测温组件,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48.再者,上述气溶胶基质结构100相比于气溶胶产生基质120外部包裹纸质材料的方案,本实施例使用发热体121包裹气溶胶产生基质120,还能进一步防止抽吸过程中存在烘烤的纸的味道,提升了用户的吸食口感。
49.在一种实施例中,发热体121至少朝向气溶胶产生基质120的一侧的材质为具有居里点温度的铁磁性材料。例如,可以是基质段111为双层结构,其中,发热体121的外侧壁的
材料为一种隔热材料,发热体121的内侧壁的材料为具有居里点温度的铁磁性材料。由此,发热体121与气溶胶产生基质120的距离更接近,热量传递过程中的热损失更少。
50.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发热体121内收容有气溶胶产生基质120时,气溶胶产生基质120可与发热体121的内表面直接接触,以使发热体121产生的热量能直接传递给气溶胶产生基质120。当气溶胶产生基质120与发热体121的内表面有间隙时,热量需要通过空气介质从发热体121传递至气溶胶产生基质120,而气溶胶产生基质120与发热体121的内表面直接接触,热量无需在空气介质中传递,进一步地降低了热量传递过程中的热损失。
51.在一种实施例中,发热体121、气道段112和滤嘴段113的形状可以是空心管状,且可以是圆柱状,在其他实施例中,基质段111、气道段112和滤嘴段113的形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进一步地,基质段111、气道段112和滤嘴段113的形状可以相同,可以均呈圆柱状。
52.在一种实施例中,发热体121、气道段112和滤嘴段113内外径大小可以相同,以使基质段111的侧壁、气道段112的侧壁和滤嘴段113的侧壁依次抵接。
53.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图1中的箭头表示了气流的流动方向。基质段111的密闭腔111d可以仅包括第一开口111b,即,密闭腔111d除第一开口111b外的其他端均为密封端,以使气流不能从基质段111中进气。本实施例中,密闭腔111d的一端具有第一开口111b,另一端为密封端。
54.具体的,在该实施例中,气道段112上设置有第一进气孔112b,第一进气孔112b的数量为至少一个。第一进气孔112b将外界大气与抽吸通道112a连通,以使气流能从第一进气孔112b进入抽吸通道112a,从而携带基质段111内产生的气溶胶,并通过抽吸通道112a进入滤嘴段113的内部空间中,并从滤嘴段113的第二开口113a流出,以实现用户的抽吸过程。
55.其中,该气溶胶基质结构100通过使基质段111形成密闭腔111d,以通过密闭腔111d收容气溶胶产生基质120,从而在气溶胶产生基质120收容于发热体121内时,能使气溶胶产生基质120处于密闭状态,以在抽吸过程中或抽吸完成之后,防止气溶胶基质结构100中的气溶胶产生基质120掉出至加热装置中。同时,能够在抽吸完成之后,使气溶胶产生基质120的残渣能随着气溶胶基质结构100一起取出,避免遗留或粘附在加热装置上的问题发生,便于加热装置的清洁。
56.此外,在抽吸过程中,气流不通过基质段111内的气溶胶产生基质120,气溶胶产生基质120的裂解反应不会受到冷空气的影响,裂解反应稳定,有利于生成的气溶胶的物质成分的一致性,进而有利于提升用户的抽吸口感。
57.由于形成的气溶胶对密闭腔111d内的气体有置换作用,基质段111内的氧气含量会随着加热过程的进行而降低,此时,即使升高加热温度,气溶胶产生基质120也不会发生燃烧现象。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气溶胶产生基质120的加热温度,以充分释放气溶胶产生基质120中香味成分的释放,提升用户的抽吸口感。
58.最后,通过设置气道段113,在气道段113上形成与密闭腔111d连通的抽吸通道112a和若干第一进气孔112b,以通过若干第一进气孔112b在抽吸过程中进气,从而抽吸基质段111中形成的气溶胶。
59.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发热体121具有环形侧壁111e和底壁111f,底壁111f设于环形侧壁111e远离气道段112的一端,并与环形侧壁111e围设形成密闭腔111d。环形侧壁111e和底壁111f可以通过紧密配合使发热体121远离气道段112的一端密闭,也可以
是环形侧壁111e与底壁111f一体成型,即发热体121一体成型,密闭腔111d为一体成型,使基质段111远离气道段112的一端密闭。相比于环形侧壁111e和底壁111f紧密配合,密闭腔111d为一体成型能使基质段111内部的密封性更好,且在搬运、移动、拆封以及其他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底壁111f也不容易松动脱落,能防止气溶胶产生基质120掉出使得加热装置难以清洁的问题,同时能防止气流进入基质段111,引起产生的气溶胶的一致性差的问题。
60.在第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基质段111的环形侧壁111e和底壁111f一体成型。气溶胶基质结构100通过若干第一进气孔112b进气抽吸气溶胶。
61.第一种实施例的基质段111为密闭结构,气流不经过基质段111,因此,基质段111内产生的气溶胶的流出相对基质段111两端敞口的结构而言较为困难,气流无法带出气溶胶或者带出的气溶胶的量少,影响用户的抽吸体验。
62.鉴于第一进气孔112b的数量越多,气溶胶基质结构100内的气流温度越低、抽吸阻力越低,且气溶胶基质结构100抽吸的气溶胶的量随着第一进气孔112b的数量的增多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因此,第一进气孔112b的具体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设置。具体的,第一进气孔112b的数量取若干个,若干个第一出气孔沿气道段112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优选地,若干个第一出气孔沿气道段112的周向方向均匀地间隔分布,以使气道段112的各个径向方向的进气较为均匀。
63.具体的,第一进气孔112b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菱形和方形等,第一进气孔112b的形状应根据气溶胶基质结构100的生产加工工艺和成本选择。
64.具体的,由于第一进气孔112b的孔径越大,气溶胶基质结构100内的气流温度越低,用户抽吸的气溶胶的量越大,抽吸阻力越小。因此,第一进气孔112b的孔径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设置。当然,考虑到气道段112的支撑效果,可使第一进气孔112b的数量、孔径大小应和气道段112的直径相结合设计,避免因开孔区域过大而造成气道段112容易变形和坍塌,进而导致堵塞抽吸通道112a的问题。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进气孔112b的孔径大小可为0.2mm

1mm。
65.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进气孔112b与第一开口111b的直线距离可为2mm

14mm,以缩短第一进气孔112b与第一开口111b的直线距离,从而在气溶胶基质结构100内的气流温度越高时,能够使用户抽吸的气溶胶的量越大。
66.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进气孔112b可设于气道段112靠近基质段111的一端,当然,第一进气孔112b也可设于气道段112的其他位置。开孔位置可根据气溶胶产生装置200(见下图6)的结构设计,需要说明的是,开孔位置的设计应避免气溶胶产生装置200将第一进气孔112b堵塞,从而影响气溶胶基质结构100的进气。
67.优选地,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出气孔的数量为4个

10个,第一出气孔的形状均为圆形,圆形的第一进气孔112b的直径为0.6mm

0.8mm,多个第一进气孔112b与第一开口111b的直线均距离为4mm

10m,且均匀地间隔分布在气道段112的周向方向。这种第一出气孔的设计能使抽吸的气溶胶的量较为充分,抽吸阻力适中,且气流的温度适中,用户的抽吸体验较优。
68.从上文分析中可知,基质段111为密闭结构时,气溶胶产生基质120的加热温度比非密闭结构的加热温度更高,且第一进气孔112b的开孔位置通常距离基质段111较近,导致
用户抽吸的气溶胶的温度通常偏高,可能会给用户带来不佳的抽吸体验。
69.鉴于此,在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图2为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基质结构100的剖视图,考虑到用户抽吸的气溶胶的温度偏高的问题,气道段112的侧壁上设置若干第一进气孔112b的同时,还设有若干第二进气孔112c,第二进气孔112c通过在抽吸过程中引入外界冷空气,对进入抽吸通道112a内的气溶胶进行降温。
70.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若干第一进气孔112b设于气道段112靠近基质段111的一端,若干第二进气孔112c设于气道段112远离基质段111的一端。第二进气孔112c的孔径小于第一进气孔112b的孔径,以使大部分气流通过第一进气孔112b进入,并带动基质段111产生的气溶胶经过抽吸通道112a和滤嘴段113供用户吸食,实现气溶胶的抽吸过程。小部分的气流通过第二进气孔112c进入,因为第二进气孔112c的孔径较小,通过第二进气孔112c进入的气流量较少,不会对气溶胶产生明显的稀释作用,同时能适当地降低进入滤嘴段113的气溶胶的温度,以使用户抽吸的气溶胶的温度适中,从而满足用户的抽吸体验。
71.在一种实施例中,若干第二进气孔112c沿气道段112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优选地,若干个第一出气孔和若干第二进气孔112c均沿气道段112的周向方向均匀地间隔分布,以使气道段112的各个径向方向的进气较为均匀。
72.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气道段112包括多个第二进气孔112c,多个第二进气孔112c位于气道段112远离基质段111的一端。多个第二进气孔112c沿气道段112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优选地,多个第二进气孔112c沿气道段112的轴向方向均匀地间隔分布。通过将多个第二进气孔112c沿气道段112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能进一步降低气道段112中的气流温度,提高用户的抽吸体验。
73.在一种实施例中,多个第二进气孔112c均匀分布于气道段112远离基质段111的一端。具体地,气道段112包括多个第二进气孔集112d,多个第二进气孔集112d位于气道段112远离基质段111的一端。每个第二进气孔集112d中具有若干个第二进气孔112c。多个第二进气孔集112d沿气道段112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每个第二进气孔集112d中的若干第二进气孔112c沿气道段112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通过设置多个第二进气孔集112d,能更大程度地降低气道段112内气流的温度,提高用户的抽吸体验。
74.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气道段112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第一进气孔112b和两个第二进气孔集112d,两个第二进气孔集112d均包括若干第二进气孔112c。若干第一进气孔112b均匀地周向设置于气道段112靠近基质段111的一侧,两个第二进气孔集112d设置于气道段112靠近滤嘴段113的一侧,每个第二进气孔集112d中的若干第二进气孔112c沿气道段112的周向方向均匀间隔设置。
75.在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和图4,图3为气溶胶基质结构100的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图4为气溶胶基质结构100的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气道段112内还可以设置有降温介质112e,用于对进入气道段112内的气溶胶进行降温,提高用户的抽吸体验。降温介质112e的材料可以是聚乳酸或醋酸纤维。
76.在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降温介质112e沿气道段112的轴线方向设置在气道段112的内侧壁上,并避开第一进气孔112b所在的位置。降温介质112e可以设置在气道段112的部分内侧壁上,也可以设置在气道段112的全部内侧壁上。其他实施方式中,降温介质112e也可以设置在气道段112的侧壁中,或者,降温介质112e也可以设置在气道段112的外
侧壁上。
77.在第三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降温介质112e沿气道段112的轴线方向贯穿气道段112,即降温介质112e从第一开口111b处延伸至气道段112与滤嘴段113连接的位置。降温介质112e设置在气道段112的全部内侧壁上,并避开第一进气孔112b所在的位置,降温介质112e为中空腔体,降温介质112e的内表面围设的空间形成抽吸通道112a。在抽吸过程中,气流流经抽吸通道112a时,降温介质112e能从各个方向对气流进行降温。
78.在一种实施例中,降温介质112e内能通过气流,气道段112内的气溶胶能流经降温介质112e,从而降温介质112e能气道段112内的气溶胶进行均匀地降温。在第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降温介质112e填充在所述抽吸通道112a内,并位于所述气道段112远离所述基质段111的一端。气流从第一进气孔112b进入抽吸通道112a后,携带基质段111产生的气溶胶流经降温介质112e,降温介质112e对气溶胶能均匀地进行降温,以使最终用户抽吸的气溶胶的温度较为适中,提升了用户的抽吸体验。
79.在一种实施例中,滤嘴段113内除了填充过滤介质114,也可以填充降温介质112e,从而对流经滤嘴段113内的气溶胶进行降温。
80.在一种实施例中,气道段112的侧壁可以由降温介质112e构成,以对抽吸通道112a内的气流进行降温。以上对抽吸通道112a内的气流进行降温的方法可以组合使用,不限于各自单独使用的方式。
81.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第五实施例的气溶胶基质结构100的剖视图。气道段112的内侧壁上还可以设有支撑介质112f,用于对气道段112进行支撑,防止气道段112变形、坍塌,甚至堵塞抽吸通道112a,影响气溶胶基质结构100的抽吸过程。
82.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支撑介质112f沿气道段112的轴线方向设置在气道段112的内侧壁上,并避开第一进气孔112b所在的位置。支撑介质112f可以设置在气道段112的部分内侧壁上,也可以设置在气道段112的全部内侧壁上。
83.在第五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支撑介质112f沿气道段112的轴线方向贯穿气道段112,即支撑介质112f从第一开口111b处延伸至气道段112与滤嘴段113连接的位置。支撑介质112f设置在气道段112的全部内侧壁上,并避开第一进气孔112b所在的位置,支撑介质112f的内部中空,即支撑介质112f为中空腔体,支撑介质112f的内表面围设成的空间形成抽吸通道112a。第五实施例中,气道段112的材料为纸质材料,支撑介质112f为醋酸纤维,支撑介质112f能有效地防止纸质材料的变形和坍塌。醋酸纤维在第六实施例中除了作为支撑介质112f,还可以作为降温介质112e对抽吸通道112a中的气流进行降温。
84.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200,请参考图6,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20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气溶胶产生装置200用于加热烘烤气溶胶基质结构100并产生气溶胶,以供用户吸食。
85.气溶胶产生装置200包括加热装置210和气溶胶基质结构100。其中,加热装置210包括电源组件211和加热组件212,电源组件211与加热组件212连接,用于向加热组件212供电。加热组件212在通电后能使气溶胶基质结构100中的发热体121发热,以对气溶胶产生基质120加热形成气溶胶。
86.气溶胶产生装置200中的气溶胶基质结构100还可参见上文中任一实施例所涉及
的气溶胶基质结构100的结构与功能,且可实现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87.电源组件211包括电池(图未示)和控制器(图未示),控制器与电池和加热组件212均电连接。电池用于为加热组件212提供电源,以对气溶胶基质结构100进行加热。控制器用于控制加热组件212的加热的开始与停止,并能控制加热的功率、温度等参数。
88.该气溶胶产生装置200中,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加热件121设置于加热装置210中,加热件产生的热量通过一系列介质,如空气、包裹气溶胶产生基质120的纸质材料,将热量传导至气溶胶产生基质120,本实施例将气溶胶产生基质120设于发热体121中,发热体121能直接作为加热件发热,以对发热体121内部的气溶胶产生基质120加热。热量从发热体121直接传递至气溶胶产生基质120,减少了热量传递的介质,从而降低了热量在传导过程中的热损失。
89.在本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200中的气溶胶基质结构100的基质段111具有密闭腔111d,气溶胶产生基质120设于密闭腔111d内。气溶胶产生基质120可以与密闭腔111d的内表面直接接触。
90.通过在气溶胶产生装置200中的气溶胶基质结构100的基质段111内设置密闭腔111d,能使收容于密闭腔111d中的气溶胶产生基质120处于密闭状态,从而在使用气溶胶基质结构100的过程中,气溶胶产生基质120不会从气溶胶基质结构100中掉落至加热装置210中。抽吸完毕后,气溶胶产生基质120的残渣能随着气溶胶基质结构100一起取出,不会遗留或粘附在加热装置210中,便于加热装置210的清洁。
91.此外,在抽吸过程中,气流不通过基质段111内的气溶胶产生基质120,气溶胶产生基质120的裂解反应不会受到冷空气的影响,裂解反应稳定,有利于生成的气溶胶的物质成分的一致性,进而有利于提升用户的抽吸口感。
92.由于形成的气溶胶对密闭腔111d内的气体有置换作用,基质段111内的氧气含量会随着加热过程的进行而降低,此时,即使升高加热温度,气溶胶产生基质120也不会发生燃烧现象。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气溶胶产生基质120的加热温度,以充分释放气溶胶产生基质120中香味成分的释放,提升用户的抽吸口感。
93.最后,通过设置气道段113,在气道段113上形成与密闭腔111d连通的抽吸通道112a和若干第一进气孔112b,以通过若干第一进气孔112b在抽吸过程中进气,从而抽吸基质段111中形成的气溶胶。
94.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