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支撑结构的连接件拆卸机构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2021-11-06 00:2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管路拆卸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撑结构的连接件拆卸机构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2.在盖挖逆作法等施工过程中,通常采用钢管柱等作为支撑构件。而目前钢管柱施工时广泛设置工具节进行辅助施工。工具节主要用于桩基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要求时对钢管柱进行固定或定位,以使得整个钢管柱在桩基混凝土中处于竖直向下或者与地面保持垂直。其中,通常采用螺栓等连接方式实现钢管柱与工具节之间的连接。在完成基坑或者坑洞的挖掘之后,一般采用吊车通过工具节对钢管柱进行吊装以就位于基坑或者坑洞之中,当钢管柱就位后需对工具节进行拆除。而通常在基坑或者坑洞的侧壁设置有钢护筒,以防止基坑或者坑洞周围的土方发生坍塌。其中,钢管柱位于钢护筒的内部。在通常情况下,施工过程中的地铁车站都位于地面以下,因此钢管柱与工具节的连接部位也位于地面以下,在对钢管柱与工具节进行拆除时,通常采取的方法为:1)人工拆卸,即利用人工开挖钢管柱与钢护筒周边的填土体,然后开挖至钢管柱与工具节连接部位以露出螺栓,再利用扳手人工进行拆卸;2)放坡开挖,即首先吊走钢护筒,再利用挖掘机对此基坑或者坑洞周边进行放坡开挖,露出钢管柱与工具节的连接部位,利用扳手人工进行拆卸。但是,上述方法均存在技术不足。例如第一种方法的技术不足为:通过人工进入钢管柱与钢护筒之间的空隙,采用扳手进行人工拆卸,一方面操作面狭窄、作业空间非常有限而不利于人工操作,另一方面存在安全隐患而不利于施工者的人身安全;第二种方法的技术不足为:利用挖掘机对此孔周边进行放坡开挖,露出钢管柱与工具节的连接部位,再对此部位进行回填处理,因而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施工周期延长。因此,亟需新的一种支撑结构的连接件拆卸机构及其使用方法。
3.例如,公开号为cn211761249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管路法兰螺栓拆卸工具。该管路法兰螺栓拆卸工具,包括:两个弧形卡块;两个t形槽,两个所述t形槽分别开设有在相应的弧形卡块上;框板,所述框板的一侧滑动安装在两个所述t形槽内;转动杆,所述转动杆贯穿所述框板的一侧并与所述框板活动连接;方形块,所述方形块固定安装在所述转动杆的一端;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套设在所述方形块上。该实用新型提供的管路法兰螺栓拆卸工具能够安装多种不同尺寸的套筒,配合多种不同尺寸的套筒能够拆除多种尺寸的螺栓螺母,且体积重量相对于同等功效的扳手小,更便于携带,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
4.再例如,公开号为cn210650516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法兰螺栓拆卸装置,包括固定块、第一顶丝和第二顶丝,固定块的中部设有阶梯型u型卡槽,固定块在阶梯型u型卡槽的两侧位置对应设有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第一顶丝和第二顶丝对应旋装在固定块的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中。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方便,实用性强的优点,可有效提高拆卸法兰螺栓的效率,并能避免法兰螺栓损坏。
5.本发明人在认真研读以上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之后,发现以上实用新型均存在以下技术不足:在需拆除的管路法兰或者连接件等位于狭窄空间时,工作人员不便于携带该实用新型工具接近管路法兰或者连接件;即便工作人员能够接近管路法兰或者连接件等,由于操作面狭窄,进而造成工作人员使用该实用新型工具的效率极低,此外在狭窄的操作面作业也不利于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若将管路法兰或者连接件周围的障碍物清除,例如利用挖掘机对管路法兰或者连接件周围进行放坡开挖,露出管路法兰或者连接件的连接部位,再对此部位进行回填处理,势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施工周期延长;上述方案也不能保证在拆除连接结构的螺栓、螺母等连接件时不发生掉落,因而掉落回基坑或者坑洞的螺栓、螺母等连接件可能落入已安装入基坑的钢管柱的螺栓孔中,而造成无法继续在该钢管柱之上安装后续所需的钢管柱等结构。因此,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有必要对其进行改进。
6.此外,一方面由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发明人做出本发明时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专利,但篇幅所限并未详细罗列所有的细节与内容,然而这绝非本发明不具备这些现有技术的特征,相反本发明已经具备现有技术的所有特征,而且申请人保留在背景技术中增加相关现有技术之权利。


技术实现要素:

7.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支撑结构的连接件拆卸机构。所述连接件由螺栓与螺母紧固连接,至少包括拆卸部、固定部和延伸部。所述连接件拆卸机构尤其适用于盖挖逆作法的施工过程中。
8.所述拆卸部被构造为至少能够套接于所述螺栓。所述拆卸部至少能够绕所述螺栓的轴向方向拧松所述螺栓。所述固定部通过连接部与拆卸部活动地连接。
9.固定部被构造为能够套接于所述螺栓所对应的螺母。所述固定部能够向所述螺母提供用于阻止其随着所述螺栓的转动而受迫转动的扭矩。
10.所述延伸部能够与所述拆卸部连接。所述延伸部被构造为能够使得工作人员在远离所述螺栓和/或螺母的地点通过所述延伸部将施加于所述延伸部的扭矩传递至所述拆卸部。在所述连接件及其之上的螺栓和螺母未处于填埋体之下的情况下,拆卸部被构造为能够在固定部的配合下仅通过绕所述延伸部的轴向方向转动所述延伸部而对所述螺栓和与所述螺栓相连的所述螺母进行拆卸,并将所述螺栓和螺母从所述连接件上取出。
11.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拆卸部设置有向延伸部延伸的突出体。所述突出体与拆卸部一体连接。所述突出体靠近延伸部的端部设置有能够卡接于所述延伸部的内腔中的转换接头。所述延伸部靠近所述拆卸部的端部设置有与所述转换接头相匹配的内腔,以使得不同型号的拆卸部能够通过所述转换接头快速地拆装于所述延伸部。
12.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连接部靠近固定部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的周向外壁固定连接,以使得所述连接部能够在所述拆卸部拧松所述螺栓时连接部随着固定部转动一段距离后与所述连接件相抵靠而向所述螺母提供用于阻止其随着所述螺栓的转动而受迫转动的扭矩。所述连接部能够在所述螺母从所述螺栓拆除或者分离时,所述固定部能够从第一位置转换为第二位置,从而使得固定部能够避开连接件的阻挡而顺利被所述连接部提升至地面。通过上述配置方式,当通过拆卸部所夹持的螺栓与固定部所夹持的螺母分离时,连接部的至少部分结构能够从刚性连接状态转换为柔性连接状态,从而使得固定部可以处
于悬垂状态,而处于连接件的径向半径之外,从而可以通过沿竖直方向提升延伸部而将连接部以及与连接部连接的固定部顺利地从连接结构的下方提升至地面,避开了连接件的阻挡,与此同时也简化了施工流程、加快了施工工期。
13.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固定部的内腔远离拆卸部的一侧设置有向沿内腔径向方向向内延伸的凸缘,以使得所述凸缘能够在拆卸部拧松螺栓时通过凸缘向与螺母所对应螺栓施加一个沿内腔轴向方向朝向拆卸部的用于将螺栓顶出所述连接件的顶升力。
14.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连接部远离固定部的一端以能够使得所述拆卸部朝向或者远离固定部移动的方式转动连接于突出体的周向外壁。
15.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拆卸部的内腔内沿所述拆卸部径向向内的至少一部分侧壁所在平面与所述内腔的轴向中心线存在一定夹角,以使得所述内腔在所述螺栓套接于所述内腔之后能够向所述螺栓提供沿所述拆卸部径向向内的夹持力和/或沿所述拆卸部轴向方向的摩擦力。所述夹角的取值范围为一至五度。
16.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连接部沿拆卸部和/或固定部的轴向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螺栓的长度,以使得连接部能够向所述拆卸部所夹持的螺栓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而保证螺栓能够从连接件的螺栓孔顺利地取出。
17.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延伸部远离拆卸部的一端设置有至少一组外力施加点位,以通过外力施加点位向延伸部和与延伸部相连接的拆卸部施加一定的扭矩。
18.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延伸部能够通过连接环将所述延伸部活动地连接于其他固定平台,以至少能够使得转动中的延伸部的轴向中心线始终与所述拆卸部的轴向中心线处于同一直线上。
19.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一种支撑结构的连接件拆卸机构的使用方法为:将延伸部以及与延伸部相连接的拆卸部和固定部通过连接环活动连接于与连接件相连接的其他固定平台;将螺栓与螺母分别套接于拆卸部和固定部;通过转动延伸部对延伸部和与延伸部相连接的拆卸部施加一个扭矩以拆卸螺栓与螺母;通过提升延伸部将被拆卸的螺栓与螺母取出。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简化示意图;
21.图2是本发明的拆卸部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简化示意图;
22.图3是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简化示意图。
23.附图标记列表
24.1:拆卸部
ꢀꢀꢀꢀꢀꢀꢀꢀꢀꢀꢀꢀꢀ
2:固定部
ꢀꢀꢀꢀꢀꢀꢀꢀꢀꢀꢀ
3:连接部
25.4:延伸部
ꢀꢀꢀꢀꢀꢀꢀꢀꢀꢀꢀꢀꢀ
5:连接环
ꢀꢀꢀꢀꢀ
101:突出体
26.102:转换接头
ꢀꢀꢀꢀꢀꢀꢀꢀꢀ
103:第三内腔
ꢀꢀꢀꢀꢀꢀꢀ
202:第二内腔
27.301:旋转元件
ꢀꢀꢀꢀꢀꢀꢀꢀꢀ
302:第一连接元件
ꢀꢀꢀ
303:第二连接元件
28.304:第三连接元件
ꢀꢀꢀꢀꢀ
401:外力施加点位
ꢀꢀꢀ
402:第一内腔
29.i:支撑结构
ꢀꢀꢀꢀꢀꢀꢀꢀꢀꢀꢀ
ii:连接件
ꢀꢀꢀꢀꢀꢀꢀꢀꢀꢀ
iia:螺栓
30.iib: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32.图1至图3示出一种支撑结构的连接件拆卸机构。上述连接件由螺栓与螺母紧固连接。该连接件拆卸机构至少包括:拆卸部1、固定部2和延伸部4。拆卸部1被构造为至少能够套接于螺栓。拆卸部1至少能够绕螺栓的轴向方向拧松螺栓。固定部2通过连接部3与拆卸部1活动地连接。固定部2被构造为能够套接于螺栓所对应的螺母,并向螺母提供用于阻止其随着螺栓的转动而受迫转动的扭矩。延伸部4能够与拆卸部1连接。拆卸部1向远离拆卸部1的方向延伸。拆卸部1被构造为能够使得工作人员在远离螺栓和/或螺母的地点通过延伸部4将施加于延伸部4的扭矩传递至拆卸部1。在连接件及其之上的螺栓和螺母未处于填埋体之下的情况下,拆卸部1被构造为能够在固定部2的配合下仅通过绕延伸部4的轴向方向转动延伸部4而对螺栓和与螺栓相连的螺母进行拆卸,并将螺栓和螺母从连接件上取出。
33.支撑结构可以为钢管柱和/或工具节。上述连接件可以为工具节与钢管柱的结合部所使用的连接部件,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连接部件。工具节主要用于桩基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要求时对钢管柱进行固定,以使得整个钢管柱在桩基混凝土中处于竖直向下或者与地面保持垂直。
34.优选地,拆卸部1能够套接于螺栓的螺栓头上。优选地,拆卸部1的周向外壁可以呈圆筒形。优选地,拆卸部1的周向外壁也可以呈其他形状。优选地,拆卸部1的内部设置有能够套接螺栓的内腔。优选地,拆卸部1的内腔设置有与螺栓的螺栓头相匹配的内凹面,以使得沿拆卸部1轴向方向拧松拆卸部1时该内凹面能够拧松套接于拆卸部1内的螺栓或螺母。通过该配置方式,即在拆卸部1的内腔设置与螺栓的螺栓头相匹配的内凹面,可以防止拆卸部1的内腔与螺栓或螺母不匹配而破坏螺栓或螺母,例如造成螺栓头损坏等而无法拧松螺栓头。优选地,拆卸部1的内腔的轴向中心线与拆卸部1的轴向中心线重合。
35.优选地,拆卸部1的内腔沿拆卸部1的轴向方向的深度至少大于常规螺栓的螺栓头的高度,以至少能够使得螺栓的螺栓头能够完全插入该内腔中而增大拆卸部1内腔的侧壁与螺栓头周向外壁的接触面积。通过该配置方式,即拆卸部1的内腔沿拆卸部1的轴向方向的深度至少大于常规螺栓的螺栓头的高度,可以在增大拆卸部1能够使得螺栓绕拆卸部1的轴向方向转动的扭矩的同时,减小螺栓头被拆卸部1所破坏的可能性。优选地,拆卸部1内腔中的内凹面可以呈内凹式十二角。
36.优选地,拆卸部1内腔中的内凹面也可以呈方块形。优选地,拆卸部1内腔中的内凹面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为其他形状。
37.优选地,固定部2能够套接于螺栓所对应的螺母的周向表面。优选地,固定部2的周向外壁可以呈圆筒形。优选地,固定部2的周向外壁也可以呈其他形状。优选地,固定部2的内部设置有能够套接螺母的内腔。优选地,固定部2的内腔设置有与螺母相匹配的内凹面,以避免固定部2在向螺母提供用于阻止其随着螺栓的转动而受迫转动的扭矩时破坏螺母的外表面。通过该配置方式,即在固定部2的内腔设置有与螺母相匹配的内凹面,可以防止通过拆卸部1拧松螺栓而使得与螺栓相对应的螺母的周向外表面受到固定部2所提供的扭矩而发生破坏或者变形,进而保证能够顺利地从连接件上拆卸或紧固螺栓与螺母。
38.优选地,延伸部4可以呈狭长的圆柱体形。优选地,延伸部4的周向外壁也可以呈其他形状。优选地,延伸部4的轴向中心线与拆卸部1的轴向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优选地,
延伸部4可以与拆卸部1一体连接。优选地,延伸部4也可以与拆卸部1可拆卸地连接,例如延伸部4通过快卸接头可拆卸地连接于拆卸部1。优选地,延伸部4能够使得工作人员在远离螺栓和/或螺母的地点绕延伸部4的轴向方向拧松延伸部4而将施加于延伸部4的扭矩传递至拆卸部1。
39.填埋体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泥沙、碎石堆、土堆等。
40.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拆卸部1设置有向延伸部4延伸的突出体101。突出体101与拆卸部1一体连接。突出体101靠近延伸部4的端部设置有能够卡接于延伸部4的内腔中的转换接头102,延伸部4靠近拆卸部1的端部设置有与转换接头102相匹配的第一内腔402,以使得不同型号的拆卸部1能够通过转换接头102快速地拆装于延伸部4。
41.优选地,不同型号的拆卸部1可以匹配不同型号的螺栓的螺栓头。优选地,转换接头102可以与突出体101一体连接。优选地,转换接头102可以采用现有技术。由于转换接头102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故此处不再对转换接头102的详细技术方案进行赘述。通过该配置方式,可以将不同型号类型的拆卸部1通过转换接头102快速地拆装于延伸部4,以适应不同型号的螺栓或其他类似的紧固件(例如螺杆)。
42.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连接部3靠近固定部2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2的周向外壁固定连接,以使得所述连接部3能够在所述拆卸部1拧松所述螺栓iia时连接部3随着固定部2转动一段距离后与所述连接件相抵靠而向所述螺母提供用于阻止其随着所述螺栓iia的转动而受迫转动的扭矩,其中,所述连接部3能够在所述螺母从所述螺栓iia拆除或者分离时,所述固定部2能够从第一位置转换为第二位置,从而使得固定部能够避开连接件ii的阻挡而顺利被所述连接部提升至地面。
43.优选地,第一位置为固定部套接于螺母之上,且固定部所在平面与上述螺栓iia的轴向中心线垂直。
44.优选地,第二位置为固定部所在平面与水平面垂直的位置,即固定部处于悬垂状态。
45.所述连接部3包括旋转元件301、第一连接元件302、第二连接元件303、第三连接元件304和转换按钮305。优选地,旋转元件301可以呈圆环形。
46.优选地,连接部3的旋转元件301转动连接于突出体101的周向外壁。
47.优选地,第一连接元件302连接于旋转元件301的周向外壁。优选地,第一连接元件302可以与旋转元件301的轴向中心线垂直。优选地,第一连接元件302远离旋转元件301的端部与第二连接元件303连接。第一连接元件302可以与第二连接元件303垂直。
48.优选地,第二连接元件303远离第一连接元件302的端部与第三连接元件304,其中,第二连接元件303可以与第三连接元件304垂直。
49.优选地,转换按钮305连接于旋转元件301靠近延伸部的一侧,以使得固定部所夹持的螺母与拆卸部所夹持的螺栓iia已分离时转换按钮305可以与延伸部靠近拆卸部的端部抵靠,从而使得转换按钮305可以将连接部由刚性连接状态转变为柔性连接状态。优选地,转换按钮305可以通过内部连接元件与第三连接元件304连接,其中,第二连接元件303与第三连接元件304可以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优选地,当转换按钮305与延伸部靠近拆卸部的端部未发生抵靠时,内部连接元件可以沿转轴的径向向内插入而使得第二连接元件303与第三连接元件304处于刚性连接状态,即第三连接元件304由于内部连接元件与第三连接
元件304的内腔发生相互阻挡或固定,因而造成第三连接元件304无法绕第二连接元件303远离第一连接元件302的端部转动。
50.优选地,当转换按钮305与延伸部靠近拆卸部的端部发生抵靠(转换按钮305被按压)时,内部连接元件可以沿转轴的径向向外抽出而解除内部连接元件与第三连接元件304或第二连接元件303的内腔发生相互阻挡或固定的状态,从而使得第二连接元件303与第三连接元件处于柔性连接状态,即此时第三连接元件可以绕第二连接元件303远离第一连接元件302的端部自由地转动。
51.优选地,本领域人员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连接部的至少部分结构(例如第二连接元件303与第三连接元件)从刚性连接状态到柔性连接状态的转换,且对于本领域人员来说能够轻易地从现有技术中找到多种连接部从刚性连接状态到柔性连接状态的转换的替换实施方式,因而此处不再对连接部从刚性连接状态到柔性连接状态的转换方式进行赘述。
52.优选地,当固定部所夹持的螺母与拆卸部所夹持的螺栓未分离时,连接部为刚性连接状态,即第一连接元件302、第二连接元件303、第三连接元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保持不变。
53.优选地,当固定部所夹持的螺母与拆卸部所夹持的螺栓已分离时,连接部为柔性连接状态,即至少第一连接元件302、第二连接元件303、第三连接元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改变。
54.特别优选地,当固定部所夹持的螺母与拆卸部所夹持的螺栓已分离时,第二连接元件303和第三连接元件由螺栓未分离时的刚性连接转变为可以沿第二连接元件303远离地面的端部自由旋转,从而使得固定部可以由固定部所在平面与螺栓的轴向中心线垂直的状态转变为悬垂状态,进而使得固定部可以处于连接件ii的径向半径之外而顺利地经连接部提升至地面。
55.如此设置,是由于在现场施工中不能简单地通过平移延伸部而平移固定部的方式将固定部从连接件ii的下方移除至连接件ii的径向半径之外。一方面时由于延伸部的高度和重量都较大不便于施工人员在地面进行水平移动,另一方面即便可以水平移动也会造成整个拆卸过程的施工量加大、工期加长。而通过上述配置方式,当通过拆卸部所夹持的螺栓与固定部所夹持的螺母分离时,连接部的至少部分结构能够从刚性连接状态转换为柔性连接状态,从而使得固定部可以处于悬垂状态,而处于连接件ii的径向半径之外,从而可以通过沿竖直方向提升延伸部而将连接部以及与连接部连接的固定部顺利地从连接结构的下方提升至地面,避开了连接件ii的阻挡,与此同时也简化了施工流程、加快了施工工期。
56.优选地,所述固定部2的第二内腔202设置有黄油等粘黏体,以防止固定部在晃动过程中固定部所夹持的螺母等从位于固定部的第二内腔掉落至基坑或钢管柱的螺栓孔内。
57.优选地,连接部3可以由具有较高的刚度和强度材质制成,例如钢材。优选地,连接部3可以呈半圆形。优选地,连接部3也可以呈矩形框,其中,矩形框的一条棱边缺失,以便于将连接部3绕过螺栓所连接的突出部而将固定部2和拆卸部1相连接。优选地,连接部3也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呈其他合适的形状。
58.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固定部2的第二内腔202远离拆卸部1的一侧设置有向沿第二内腔202径向方向向内延伸的凸缘,以使得凸缘能够在拆卸部1拧松螺栓时通过凸缘向
与螺母所对应螺栓施加一个沿第二内腔202轴向方向朝向拆卸部1的用于将螺栓顶出连接件的顶升力。
59.优选地,凸缘一体圆滑连接于固定部2的底部。优选地,凸缘可以呈圆环型,以通过凸缘与位于固定部2内的螺母的底部相接触。优选地,凸缘中部的开口可以用于穿过该螺母所对应的螺栓。优选地,凸缘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设置为其他形状。通过该配置方式,可以通过固定部2的凸缘向与螺母所对应螺栓施加一个沿第二内腔202轴向方向朝向拆卸部1用于将螺栓顶出连接件的顶升力,以避免螺栓由于滑丝等原因卡滞于连接件的螺栓孔内。
60.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连接部3远离固定部2的一端以能够使得拆卸部1朝向或者远离固定部2移动的方式转动连接于突出体101的周向外壁。
61.优选地,连接部3靠近突出体101的端部以螺纹连接方式活动连接于突出体101的周向外壁。优选地,突出体101的周向外壁设置有与突出体101的端部相匹配的螺纹。通过该配置方式,即连接部3远离固定部2的一端(即连接部3的旋转元件301)转动连接于突出体101的周向外壁,可以在螺栓在拆卸部1的拧松以及固定部2的凸缘的顶升力的共同作用下沿着其所对应的螺栓孔的周向方向向拆卸部1退出时向从螺栓中退出的螺栓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以保证螺栓可以顺利地从螺栓孔中退出。
62.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拆卸部1的第三内腔103内沿拆卸部1径向向内的至少一部分侧壁所在平面与第三内腔103的轴向中心线存在一定夹角,以使得第三内腔103在螺栓套接于第三内腔103之后能够向螺栓提供沿拆卸部1径向向内的夹持力和/或沿拆卸部1轴向方向的摩擦力。
63.优选地,拆卸部1的第三内腔103内沿拆卸部1径向向内的侧壁所在平面均与第三内腔103的轴向中心线存在一定夹角。优选地,拆卸部1的第三内腔103的半径由第三内腔103的入口向其第三内腔103深处逐渐递减。优选地,上述夹角的范围可以在一度至三度之间。优选地,上述夹角的范围也可以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地设定。通过该配置方式,可以使得第三内腔103在螺栓套接于第三内腔103之后能够向螺栓提供沿拆卸部1径向向内的夹持力和/或沿拆卸部1轴向方向朝向延伸部4的摩擦力,从而防止螺栓从连接件的螺栓孔取出的过程中再次掉落入填埋体中。
64.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连接部3沿拆卸部1和/或固定部2的轴向方向的长度大于螺栓的长度,以使得连接部3能够向拆卸部1所夹持的螺栓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而保证螺栓能够从连接件的螺栓孔顺利地取出。
65.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延伸部4远离拆卸部1的一端设置有至少一组外力施加点位401,以通过外力施加点位401向延伸部4和与延伸部4相连接的拆卸部1施加一定的扭矩。
66.优选地,外力施加点位401可以为设置于延伸部4远离拆卸部1的一端上的至少一个通孔。优选地,通孔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优选地,延伸部4远离拆卸部1的一端可以等间距地设置多组外力施加点位401。优选地,外力施加点位401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采用其他形式的部件。优选地,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将杠杆等插入通孔,以绕延伸部4的轴向方向拧松延伸部4。
67.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延伸部4能够通过连接环5将延伸部4活动地连接于其他固定平台,以至少能够使得转动中的延伸部4的轴向中心线始终与拆卸部1的轴向中心线处于同一直线上。
68.优选地,其他固定平台可以为与连接件相连接的工具节或者钢管柱等。
69.优选地,连接环5可以呈圆环形。优选地,连接环5可以为钢圈。优选地,延伸部4可以穿过连接环5。优选地,连接环5可以固定连接于与连接件相连接的工具节的周向外壁表面。优选地,连接环5也可以可拆卸地连接于与连接件相连接的工具节的周向外壁表面。优选地,连接环5的数量可以为多个。
70.一种支撑结构的连接件拆卸机构的使用方法为:将延伸部4以及与延伸部4相连接的拆卸部1和固定部2通过连接环5活动连接于与连接件相连接的其他固定平台;将螺栓与螺母分别套接于拆卸部1和固定部2;通过转动延伸部4对延伸部4和与延伸部4相连接的拆卸部1施加一个扭矩以拆卸螺栓与螺母;通过提升延伸部4而将被拆卸的螺栓与螺母取出。
71.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的工作原理,现将本连接件拆卸机构的使用过程简述如下:首先,将延伸部4以及与延伸部4相连接的拆卸部1和固定部2通过连接环5活动连接于与连接件相连接的其他固定平台。其次,将螺栓与螺母分别套接于拆卸部1和固定部2。之后,通过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延伸部4对延伸部4和与延伸部4相连接的拆卸部1施加一个扭矩以拆卸螺栓与螺母。与此同时,固定部2和与固定部2相连接的连接部3随着拆卸部1的拧松而转动一定距离之后,连接部3与连接件(工具节与钢管柱的结合部)的凸缘相抵触,此时与固定部2相接触的凸缘能够通过连接部3向固定部2提供一个阻止套接于固定部2的螺母继续沿拆卸部1轴向方向转动的扭矩。之后继续拧松拆卸部1,螺栓和该螺栓螺纹连接的螺母逐渐分离,以达到拆卸的目的。之后,沿连接件的径向向外移动延伸部4,再沿竖直方向向上提升延伸部4而将被拆卸的螺栓与螺母一同取出。
72.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具体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公开内容的启发下想出各种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也都属于本发明的公开范围并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发明说明书及其附图均为说明性而并非构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73.本发明说明书包含多项发明构思,申请人保留根据每项发明构思提出分案申请的权利。本发明说明书包含多项发明构思,诸如“优选地”、“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或“可选地”均表示相应段落公开了一个独立的构思,申请人保留根据每项发明构思提出分案申请的权利。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