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不易破碎的高强度手机液晶显示屏的制作方法

2021-11-05 20:4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显示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不易破碎的高强度手机液晶显示屏。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智能产品融入日常生活,常见的有电脑、智能手机和智能音箱等,其中智能手机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智能产品,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独立的运行空间,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和导航等程序,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便捷和趣味,显示屏是智能手机的一个重要组件,手机显示屏是一种将一定的电子文件通过特定的传输设备仪器显示到屏幕上再反射到人眼的一种显示工具。
3.目前,手机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目前手机显示屏强度较低,在使用过程中遇到外力的冲击极易破碎损坏,给使用者造成严重损失,导致用户体验感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提供一种不易破碎的高强度手机液晶显示屏,用以解决目前手机显示屏强度较低,在使用过程中遇到外力的冲击极易破碎损坏,给使用者造成严重损失,导致用户体验感较差的技术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不易破碎的高强度手机液晶显示屏,包括:显示屏本体及外壳,所述显示屏本体设置在所述外壳内部,所述显示屏本体下表面设置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下表面设置缓冲块,所述缓冲块下端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缓冲组件,所述显示屏本体上表面设置有防护膜,所述缓冲组件两侧对称设置有防碎组件。
6.优选的,所述缓冲组件包括:
7.套筒,所述套筒设置在所述外壳底端内壁,所述套筒下端与所述外壳底端内壁固定连接;
8.滑动柱,所述滑动柱滑动设置在所述套筒内部,所述滑动柱上端延伸至所述缓冲块下表面并与所述缓冲块下表面固定连接;
9.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设置在所述套筒内,所述缓冲弹簧位于所述滑动柱下端,所述缓冲弹簧一端与所述滑动柱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缓冲弹簧另一端与所述外壳底端内壁固定连接。
10.优选的,所述外壳左右两侧内壁均开设第一滑槽,所述防护膜左右两端分别延伸至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一滑槽内,并与所述第一滑槽内壁上下滑动连接。
11.优选的,所述第一滑槽内设置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垂直于所述防护膜,所述第一弹簧一端与所述防护膜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滑槽底壁固定连接。
12.优选的,所述外壳外部设置有防护角,所述防护角设置在所述外壳拐角处,所述防护角内壁与所述外壳外壁固定连接。
13.优选的,所述防护角设置有八个,所述防护角设置为l型,所述防护角采用橡胶材质制成。
14.优选的,所述显示屏本体与所述防护膜均设置为矩形,且所述显示屏本体的面积小于所述防护膜的面积。
15.优选的,所述防碎组件包括:
16.竖杆,所述竖杆设置在所述防护膜下表面,所述竖杆上端与所述防护膜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竖杆下端延伸至所述显示屏本体下方并设置第一滚轮,所述竖杆垂直于所述防护膜,所述竖杆侧壁与所述显示屏本体侧壁滑动连接;
17.第一转动板,所述第一转动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滚轮下方,所述第一转动板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外壳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外壳前后两侧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板靠近所述第一滚轮一端下表面设置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板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另一端与所述外壳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板远离所述第一滚轮一端设置第二滚轮,所述第一转动板靠近所述第一弹簧一端到所述第一转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滚轮到所述第一转轴的距离;
18.第二转动板,所述第二转动板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板上方,所述第二滚轮外壁与所述第二转动板下表面接触,所述第二转动板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外壳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前后两端分别贯穿所述第二转动板前后侧壁并与所述外壳前后两侧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板靠近所述第二滚轮一端到所述第二转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转动板靠近所述缓冲块一端到所述第二转轴的距离;
19.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板靠近所述缓冲块一端,所述第二滑槽开口方向朝向所述缓冲块;
20.滑动杆,所述滑动杆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滑槽内,所述滑动杆一端延伸至所述缓冲块侧壁并与所述缓冲块侧壁铰接连接,所述滑动杆另一端设置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内,所述第三弹簧一端与所述第二滑槽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另一端与所述滑动杆远离所述缓冲块一端固定连接。
21.优选的,所述外壳外壁还设置有保护装置,所述保护装置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保护装置分布在所述外壳左右侧壁,所述保护装置包括:
22.壳体,所述壳体侧壁与所述外壳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壳体远离所述外壳一端设置开口;
23.滑动块,所述滑动块滑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所述滑动块远离所述外壳一侧延伸至所述开口外部;
24.挡板,所述挡板滑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所述挡板沿所述壳体内部左右滑动,所述挡板朝向所述外壳一侧设置若干第四弹簧,所述第四弹簧一端与所述壳体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另一端与所述挡板朝向外壳一侧壁固定连接;
25.两个连接组件,两个所述连接组件设置在所述挡板与所述滑动块之间,两个所述连接组件关于所述滑动块水平中心线上下对称,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齿条、第二齿条、齿轮及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壳体前后两侧内壁转动连接,所述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三转轴上,所述齿轮中心与所述第三转轴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二齿条关于所述第三转轴中心对称,所述第一齿条一端与所述滑动块朝向所述外壳
一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条另一端带齿一侧与所述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齿条一端与所述挡板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条另一端带齿一侧与所述齿轮啮合。
26.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不易破碎的高强度手机液晶显示屏,包括:显示屏本体及外壳,所述显示屏本体设置在所述外壳内部,所述显示屏本体下表面设置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下表面设置缓冲块,所述缓冲块下端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缓冲组件,所述显示屏本体上表面设置有防护膜,所述缓冲组件两侧对称设置有防碎组件。本发明中,通过在显示屏本体上表面设置防护膜,防护膜能够对显示屏本体起到保护作用,并且当防护膜受到外力冲击时,显示屏本体能够在外壳内部向下运动,并由缓冲块及缓冲组件同时对显示屏本体进行缓冲,抵消部分外力冲击,避免显示屏本体受损,并且,通过防碎组件的保护能够防止显示屏本体发生破碎的问题,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27.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以及说明书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装置来实现和获得。
28.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29.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30.图1为本发明一种不易破碎的高强度手机液晶显示屏整体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本发明图1中a处放大图;
32.图3为本发明中外壳俯视图;
33.图4为本发明中保护装置结构示意图;
34.图5为本发明图4中b处放大图。
35.图中:1、显示屏本体;2、外壳;3、支撑板;4、缓冲块;5、防护膜;6、套筒;7、滑动柱;8、缓冲弹簧;9、第一滑槽;10、第一弹簧;11、防护角;12、竖杆;13、第一滚轮;14、第一转动板;15、第一转轴;16、第二弹簧;17、第二滚轮;18、第二转动板;19、第二转轴;20、第二滑槽;21、滑动杆;22、第三弹簧;23、壳体;24、滑动块;25、挡板;26、第一齿条;27、第二齿条;28、齿轮;29、第三转轴;30、第四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3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37.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以及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8.实施例1:
39.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不易破碎的高强度手机液晶显示屏,如图1

图5所示,包括:显示屏本体1及外壳2,所述显示屏本体1设置在所述外壳2内部,所述显示屏本体1下表面设置支撑板3,所述支撑板3下表面设置缓冲块4,所述缓冲块4下端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缓冲组件,所述显示屏本体1上表面设置有防护膜5,所述缓冲组件两侧对称设置有防碎组件。
40.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本发明中,显示屏本体1外部设置有外壳2,外壳2能够对显示屏本体1起到保护作用,避免显示屏本体1受到左右两侧的力,在显示屏本体1上表面设置有防护膜5,防护膜5由可光致固化树脂的固化体制成,在防护膜5之间涂抹有石墨烯层,利用石墨烯层的高巩固性和高柔软性,起到防震和抗摔的作用,提高显示屏的整体强度,同时,在显示屏本体1下表面设置有支撑板3,支撑板3设置为长条状,能够增加显示屏本体1整体的强度,使得显示屏本体1不易弯折,在支撑板3下表面设置有缓冲块4与缓冲组件,缓冲块4采用柔软弹性材质,利用缓冲块4及缓冲组件的缓冲特性,能够在显示屏本体1受到外部冲击力时对显示屏本体1进行缓冲,消除部分外力,有效的保护了显示屏本体1,提高了显示屏本体1的使用寿命,本发明中,通过在显示屏本体1上表面设置防护膜5,防护膜5能够对显示屏本体1起到保护作用,并且当防护膜5受到外力冲击时,显示屏本体1能够在外壳2内部向下运动,并由缓冲块4及缓冲组件同时对显示屏本体1进行缓冲,抵消部分外力冲击,避免显示屏本体1受损,并且,通过防碎组件的保护能够防止显示屏本体1发生破碎的问题,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41.实施例2
42.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1、图2所示,所述缓冲组件包括:
43.套筒6,所述套筒6设置在所述外壳2底端内壁,所述套筒6下端与所述外壳2底端内壁固定连接;
44.滑动柱7,所述滑动柱7滑动设置在所述套筒6内部,所述滑动柱7上端延伸至所述缓冲块4下表面并与所述缓冲块4下表面固定连接;
45.缓冲弹簧8,所述缓冲弹簧8设置在所述套筒6内,所述缓冲弹簧8位于所述滑动柱7下端,所述缓冲弹簧8一端与所述滑动柱7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缓冲弹簧8另一端与所述外壳2底端内壁固定连接。
46.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当显示屏本体1受到外力时,显示屏本体1向下运动并带动支撑板3向下运动,支撑板3带动缓冲块4向下运动,缓冲块4能够将一部分外力缓冲,同时,缓冲块4带动滑动柱7沿套筒6内壁向下滑动,缓冲弹簧8压缩,从而进一步对显示屏本体1进行缓冲,减小了外力对显示屏本体1的冲击,有效的保护了显示屏本体1,防止显示屏本体1破碎。
47.实施例3
48.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所述外壳2左右两侧内壁均开设第一滑槽9,所述防护膜5左右两端分别延伸至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一滑槽9内,并与所述第一滑槽9内壁上下滑动连接;
49.所述第一滑槽9内设置第一弹簧10,所述第一弹簧10垂直于所述防护膜5,所述第一弹簧10一端与所述防护膜5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10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滑槽9底
壁固定连接。
50.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在外壳2左右两侧均开设第一滑槽9,防护膜5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一滑槽9内壁滑动连接,当防护膜5受到外力冲击时,防护膜5能够沿第一滑槽9内壁向下滑动,第一弹簧10压缩,从而对防护膜5进行缓冲,避免防护膜5直接受到外力冲击而损坏,进一步保护了显示屏本体1,使得显示屏本体1不易发生破碎的问题。
51.实施例4
5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所述外壳2外部设置有防护角11,所述防护角11设置在所述外壳2拐角处,所述防护角11内壁与所述外壳2外壁固定连接;
53.所述防护角11设置有八个,所述防护角11设置为l型,所述防护角11采用橡胶材质制成。
54.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在外壳2外部设置有八个l型防护角11,防护角11采用橡胶材质,并且包裹在外壳2外部,在外壳2摔落时,防护角11能够对外壳2起到防护作用,并且,防护角11高度超出外壳2边缘,在外壳2掉落后使得防护膜5不易与外部物体接触,从而减小了防护膜5受到外力冲击的可能性,进一步防止显示屏本体1破碎。
55.实施例5
56.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显示屏本体1与所述防护膜5均设置为矩形,且所述显示屏本体1的面积小于所述防护膜5的面积。
57.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防护膜5面积大于显示屏本体1的面积,并且防护膜5能够将显示屏本体1全部覆盖,从而提高了防护膜5对显示屏本体1的保护功能。
58.实施例6
59.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如图4、图5所示,所述防碎组件包括:
60.竖杆12,所述竖杆12设置在所述防护膜5下表面,所述竖杆12上端与所述防护膜5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竖杆12下端延伸至所述显示屏本体1下方并设置第一滚轮13,所述竖杆12垂直于所述防护膜5,所述竖杆12侧壁与所述显示屏本体1侧壁滑动连接;
61.第一转动板14,所述第一转动板14设置在所述第一滚轮13下方,所述第一转动板14通过第一转轴15与所述外壳2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15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外壳2前后两侧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板14靠近所述第一滚轮13一端下表面设置第二弹簧16,所述第二弹簧16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板14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16另一端与所述外壳2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板14远离所述第一滚轮13一端设置第二滚轮17,所述第一转动板14靠近所述第一弹簧10一端到所述第一转轴15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滚轮17到所述第一转轴15的距离;
62.第二转动板18,所述第二转动板18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板14上方,所述第二滚轮17外壁与所述第二转动板18下表面接触,所述第二转动板18通过第二转轴19与所述外壳2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19前后两端分别贯穿所述第二转动板18前后侧壁并与所述外壳2前后两侧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板18靠近所述第二滚轮17一端到所述第二转轴19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转动板18靠近所述缓冲块4一端到所述第二转轴19的距离;
63.第二滑槽20,所述第二滑槽20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板18靠近所述缓冲块4一端,所述第二滑槽20开口方向朝向所述缓冲块4;
64.滑动杆21,所述滑动杆21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滑槽20内,所述滑动杆21一端延伸至所述缓冲块4侧壁并与所述缓冲块4侧壁铰接连接,所述滑动杆21另一端设置第三弹簧22,所述第三弹簧22位于所述第二滑槽20内,所述第三弹簧22一端与所述第二滑槽20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22另一端与所述滑动杆21远离所述缓冲块4一端固定连接。
65.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当防护膜5受到外力冲击而向下运动时,防护膜5向下运动并带动竖杆12向下运动,竖杆12下端的第一滚轮13与第一转动板14接触并将第一转动板14远离缓冲块4一端向下压,第二弹簧16压缩,第一转动板14在第一转轴15作用下发生转动,由于第一转动板14靠近第一弹簧10一端到第一转轴15的距离小于第二滚轮17到第一转轴15的距离,因此,第一转动板14靠近第二滚轮17一端运动的距离大于第一转动板14靠近第一弹簧10一端运动的距离,第二滚轮17一端开始向上运动,第二滚轮17带动第二转动板18远离缓冲块4一端向上运动,同时,第二转动板18在第二转轴19作用下发生转动,第二转动板18靠近缓冲块4一端向下方运动,第二转动板18通过设置在第二滑槽20内的滑动杆21带动缓冲块4向下运动,由于第二转动板18靠近第二滚轮17一端到第二转轴19的距离小于第二转动板18靠近缓冲块4一端到第二转轴19的距离,因此,第二转动板18靠近缓冲块4一端向下运动的距离大于第二转动板18靠近第二滚轮17一端上升的距离,从而通过滑动杆21带动缓冲块4加速向下,缓冲块4带动支撑板3向下加速运动,支撑板3带动显示屏本体1向下加速运动,显示屏本体1向下运动的距离大于防护膜5向下运动的距离,显示屏本体1在向下运动过程中会逐步与防护膜5分离,分离后显示屏本体1不易受到通过防护膜5传递的外力冲击,因此,通过防碎组件能够在防护膜5受到外力冲击时将显示屏本体1与防护膜5分离,使得显示屏本体1不易受到外力冲击,有效的保护了显示屏本体1,提高了显示屏本体1的强度,避免显示屏本体1受到外力冲击而破碎,进一步提高了显示屏本体1的使用寿命,增强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66.实施例7
67.在实施例1或6的基础上,所述外壳2外壁还设置有保护装置,所述保护装置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保护装置分布在所述外壳2左右侧壁,所述保护装置包括:
68.壳体23,所述壳体23侧壁与所述外壳2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壳体23远离所述外壳2一端设置开口;
69.滑动块24,所述滑动块24滑动设置在所述壳体23内部,所述滑动块24远离所述外壳2一侧延伸至所述开口外部;
70.挡板25,所述挡板25滑动设置在所述壳体23内部,所述挡板25沿所述壳体23内部左右滑动,所述挡板25朝向所述外壳2一侧设置若干第四弹簧30,所述第四弹簧30一端与所述壳体23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30另一端与所述挡板25朝向外壳2一侧壁固定连接;
71.两个连接组件,两个所述连接组件设置在所述挡板25与所述滑动块24之间,两个所述连接组件关于所述滑动块24水平中心线上下对称,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齿条26、第二齿条27、齿轮28及第三转轴29,所述第三转轴29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壳体23前后两侧内壁转动连接,所述齿轮28设置在所述第三转轴29上,所述齿轮28中心与所述第三转轴29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条26与所述第二齿条27关于所述第三转轴29中心对称,所述第一齿条26一端与所述滑动块24朝向所述外壳2一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条26另一端带齿一侧与所述齿轮28啮合,所述第二齿条27一端与所述挡板25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条
27另一端带齿一侧与所述齿轮28啮合。
72.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在外壳2外部还设置有若干个保护装置,当外壳2外部受到外力冲击时,外力直接作用在滑动块24上,滑动块24能够沿壳体23内壁向外壳2方向滑动,滑动块24带动第一齿条26向挡板25方向运动,第一齿条26与齿轮28啮合,第一齿条26带动齿轮28在第三转轴29上转动,齿轮28转动带动第二齿条27向靠近滑动板方向运动,第二齿条27带动挡板25向滑动块24方向滑动,第四弹簧30拉伸,从而有效的缓冲了外壳2外部受到的外力,当第一齿条26与挡板25接触时,第二齿条27与滑动块24侧壁接触,此时在外力作用下,滑动块24继续在壳体23内滑动,并带动挡板25向外壳2方向运动,第四弹簧30开始压缩,利用第四弹簧30压缩的弹力,滑动块24能够进一步对外壳2受到的外力冲击进行缓冲,该保护装置利用第四弹簧30的拉伸与压缩,能够对外壳2外部的外力进行二次缓冲,并且利用齿轮28传动的稳定性,提高了保护装置的使用寿命,保护装置有效的减小了外壳2受到的外力,从而对显示屏本体1进行进一步外部保护,从而显示屏本体1不易破碎,增强用户体验。
73.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