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微生物污水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11-05 21:0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生物污水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2.污水处理为使污水达到排入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生物处理是常用的污水处理工艺之一,通过生物作用来处理污染水体,以合适的滤料或填料作为载体,营造适合细菌生长的微环境,富集多种微生物(如细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形成生物膜,通过微生物作用可经济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现有的污水处理设备为了达到较高的处理效率,则相应的设备结构复杂、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5.本发明提供一种微生物污水处理设备,包括设备本体,所述设备本体包括依次连通的沉淀池、好氧池、缺氧池;所述沉淀池设有用以通入污水的进水口;所述缺氧池设有用以排出净化水的出水口;所述好氧池底部铺设有曝气装置;其中,
6.所述沉淀池设有过滤部,用以固液分离污水;所述过滤部底部支撑于若干弹簧;所述过滤部周侧设有密封圈,用以抵靠于所述沉淀池内壁两侧;所述过滤部底部设有收集腔,用以收集过滤后液体;所述收集腔下方设有弹性管道,所述弹性管道与所述好氧池一侧连通,若干所述弹簧位于所述收集腔与所述沉淀池内壁之间;
7.所述好氧池、所述缺氧池均采用载体结构固定微生物;所述载体结构包括外纤维滤层、内纤维滤层;所述外纤维滤层套设于所述内纤维滤层外侧;所述外纤维滤层包括若干纤维线束;若干所述纤维线束沿所述内纤维滤层表面呈螺旋状延伸。
8.优选地,所述过滤部包括过滤箱,其底部设有若干过滤用的通孔;所述过滤箱内部底壁设有若干凹腔;所述凹腔内设有一球珠;
9.当所述过滤箱静置时,相邻两所述球珠之间形成通道;当所述过滤箱晃动时,所述球珠于所述凹腔内跳动,相邻两所述球珠错位,使得所述通道宽度变化以加快过滤。
10.优选地,所述过滤部连接有抽吸泵,用以在回洗处理前抽出所述过滤部表面的废弃固体。
11.优选地,所述过滤部上方设有转轴,所述转轴与所述过滤部延伸方向一致;所述转轴设有若干直叶桨叶;所述转轴带动所述直叶桨叶旋转,以剥离所述过滤部表面的废弃固体。
12.优选地,所述纤维线束包括若干纤维丝;若干纤维丝相互编织形成具有若干织眼的所述纤维线束。
13.优选地,所述内纤维滤层为中空袋体结构。
14.优选地,所述内纤维滤层包括经纱、纬纱;相邻若干所述经纱相互平行以形成一股经纱束;相邻若干所述纬纱相互平行以形成一股纬纱束;若干平行的经纱束、若干平行的纬纱束相互交叉编织形成网状的袋体结构。
15.优选地,所述曝气装置包括输气管、若干喷气头,若干所述喷气头均连通于所述输气管;所述输气管内的空气通过所述喷气头喷入好氧池内;其中,
16.所述喷气头包括相连通的支撑管、喷气管,所述支撑管连通于所述输气管;排列成一行或一列中的相邻两所述喷气管朝向相反,以形成相向喷气流,以吹散所述喷气头表面或附近的污染物。
17.优选地,相邻两所述支撑管平行设置;所述支撑管与所述喷气管夹角为120
°‑
135
°

18.优选地,所述好氧池顶部与所述缺氧池底部连通;所述出水口设置于所述缺氧池顶部。
19.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20.本发明提供一种微生物污水处理设备,包括依次连通的沉淀池、好氧池、缺氧池。设置沉淀池,将部分固体与液体分离,以降低进入好氧池、缺氧池的污水内的固体含量,降低污水对微生物膜的剐蹭或堵塞概率。通过若干弹簧与两密封圈共同形成过滤部的固定力。当自沉淀池上方向下通入污水时,污水自身重力及污水下降形成的加速度,污水落于过滤部上表面时,污水对过滤部施加向下的按压力,使得弹簧受力产生形变,进而使得过滤部两端相对沉淀池内壁发生上下位移变化,即使得过滤部产生一定程度的晃动。过滤部晃动时,过滤部的过滤通道位置发生改变,过滤通道与过滤部表面沉积的废弃固体发生错让,以便于液体进入过滤通道,加快过滤效率。好氧池、缺氧池均采用载体结构固定微生物,载体结构采用内外两层纤维滤层结构,并将外纤维滤层设置成螺旋状延伸,增大载体结构的表面积,进而增加载体结构的微生物接种量,同时增大污水处理时载体结构与污水接触的面积,提高污水处理效率。此外,污水冲刷外纤维滤层时,由于纤维线束呈螺旋状延伸,纤维线束两端固定不动,纤维线束其余部位可在污水冲刷下发生抖动,纤维线束抖动时会对内纤维滤层外表面产生一定的拍击力,一定程度迫使内纤维滤层上的微生物发生抖动,降低当前微生物与内纤维滤层接触面积,从而增加内纤维滤层上的微生物与污水的接触面积,加快微生物污水净化。
21.本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22.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3.图1为本发明的设备本体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24.图2为本发明的沉淀池未安装球珠时的结构剖视图;
25.图3为本发明的沉淀池安装球珠时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26.图4为本发明的过滤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本发明的过滤箱、收集腔、弹性管道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本发明的载体结构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29.图7为本发明的外纤维滤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8为本发明的内纤维滤层的编织结构局部放大图;
31.图9为本发明的曝气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10为本发明的曝气装置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33.100、设备本体;
34.10、沉淀池;11、过滤部;111、过滤箱;1111、凹腔;1112、通孔;112、球珠;12、弹簧;13、密封圈;14、收集腔;15、弹性管道;16、转轴;161、直叶桨叶;17、速度传感器;18、进水口;
35.21、好氧池;211、进水口;22、缺氧池;221、出水口;222、排气管;
36.301、第一微生物膜;302、第二微生物膜;31、载体结构;311、外纤维滤层;3111、纤维线束;312、内纤维滤层;3121、经纱;3122、纬纱;32、固定件;
37.40、曝气装置;41、输气管;42、喷气头;421、支撑管;422、喷气管;4221、导流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前述和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在附图中,为清晰起见,可对形状和尺寸进行放大,并将在所有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下列描述中,诸如中心、厚度、高度、长度、前部、背部、后部、左边、右边、顶部、底部、上部、下部等用词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特别地,“高度”相当于从顶部到底部的尺寸,“宽度”相当于从左边到右边的尺寸,“深度”相当于从前到后的尺寸。这些相对术语是为了说明方便起见并且通常并不旨在需要具体取向。涉及附接、联接等的术语(例如,“连接”和“附接”)是指这些结构通过中间结构彼此直接或间接固定或附接的关系、以及可动或刚性附接或关系,除非以其他方式明确地说明。
39.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40.实施例1
41.本发明提供一种微生物污水处理设备,如图1至图10所示,包括设备本体100,所述设备本体100包括依次连通的沉淀池10、好氧池21、缺氧池22;所述沉淀池10设有用以通入污水的进水口18;所述缺氧池22设有用以排出净化水的出水口221;所述好氧池21底部铺设有曝气装置40;其中,
42.所述沉淀池10设有过滤部11,用以固液分离污水;所述过滤部11底部支撑于若干弹簧12;所述过滤部11周侧设有密封圈13,用以抵靠于所述沉淀池10内壁两侧;所述过滤部11底部设有收集腔14,用以收集过滤后液体;所述收集腔14下方设有弹性管道15,所述弹性管道15与所述好氧池21一侧连通,若干所述弹簧12位于所述收集腔14与所述沉淀池10内壁之间;污水自所述沉淀池10上方的进水口18进入,落于所述过滤部11上表面,固液分离的同时污水下降作用力迫使所述过滤部11发生晃动,以加快过滤;
43.所述好氧池21、所述缺氧池22均采用载体结构31固定微生物;所述载体结构31包
括外纤维滤层311、内纤维滤层312;所述外纤维滤层311套设于所述内纤维滤层312外侧;所述外纤维滤层311包括若干纤维线束3111;若干所述纤维线束3111沿所述内纤维滤层312表面呈螺旋状延伸。
44.具体地,沉淀池10用以对污水进行初步处理,将部分固体与液体分离,以降低进入好氧池21的污水内的固体含量,降低污水对好氧池21以及缺氧池22内的微生物膜结构的剐蹭或堵塞概率。
45.如图1、图2所示,过滤部11底部通过若干弹簧12支撑,过滤部11周侧通过密封圈13与沉淀池10内壁的摩擦力形成一定的支撑力,即通过若干弹簧12与两密封圈13共同形成过滤部11的固定力,此外,密封圈13还可用以防止过滤部11上方的液体通过过滤部11周侧与沉淀池10内壁的装配处渗出,而进入了弹簧12安装区域,影响了弹簧12的设置且这部分液体不便于排出。当自沉淀池10上方向下通入污水时,污水自身重力及污水下降形成的加速度,污水落于过滤部11上表面时,污水对过滤部11施加向下的按压力,使得弹簧12受力产生形变,进而使得过滤部11两端相对沉淀池10内壁发生上下位移变化,即使得过滤部11产生一定程度的晃动。过滤部11晃动时,过滤部11的过滤通道位置发生改变,过滤通道与过滤部11表面沉积的废弃固体发生错让,以便于液体进入过滤通道,加快过滤效率。此外,弹性管道15具有弹性,能够随着过滤部11的晃动发生一定的形变,以便于过滤部11顺利进行晃动;弹性管道15外周侧通过密封结构固定于沉淀池10底部的安装孔(图中未示出)内,收集腔14、弹性管道15、若干弹簧12共同形成过滤部11底部的支撑结构,过滤部11设有密封圈13的周侧表面与沉淀池10内壁的摩擦力形成支撑部11侧壁的支撑力。
46.经过初步固液分离的污水依次通过好氧池21、缺氧池22。好氧池21内设有若干第一微生物膜301,第一微生物膜301内接种好氧微生物。缺氧池22内设有若干第二微生物膜302,第二微生物膜302内接种缺氧微生物。进入好氧池21内的污水接触好氧微生物,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好氧微生物包括硝化菌,硝化菌硝化污水中的有机氮、氨氮,产物为硝酸盐;硝酸盐进入缺氧池22,缺氧微生物包括反硝化菌,反硝化菌反硝化硝酸盐转化为氮气,氮气自缺氧池22的排气管222排出。处理完毕的水经缺氧池22的出水口221排出,可回收利用或直接排放。第一微生物膜301、第二微生物膜302均采用载体结构31接种相应的微生物。如图1、图6、与7、图8所示,载体结构31采用内外两层纤维滤层结构,并将外纤维滤层311设置成螺旋状延伸,以增大载体结构31的表面积,进而增加载体结构31的微生物接种量,同时增大污水处理时载体结构31与污水接触的面积,提高污水处理效率。此外,污水冲刷外纤维滤层311时,由于纤维线束3111呈螺旋状延伸,纤维线束3111两端固定不动,纤维线束3111其余部位可在污水冲刷下发生抖动,纤维线束3111抖动时会对内纤维滤层312外表面产生一定的拍击力,一定程度迫使内纤维滤层312上的微生物发生抖动,降低微生物与内纤维滤层312接触面积,从而增加内纤维滤层312上的微生物与污水的接触面积,加快微生物污水净化。应当理解,载体结构31可通过浸泡处理接种微生物,或采用任何现有技术接种微生物,在此不再赘述。
4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弹簧12数目为至少四个,均匀分布于过滤部11底部,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力,使得过滤部11在污水冲刷下发生轻微抖动。
4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过滤部11倾斜设置,便于过滤部11表面的废弃固体在自身重力及污水冲刷下沿过滤部11表面下滑,堆积于过滤部11矮端与沉淀池11内壁形成的空间
内,减少过滤部11其余部位表面废弃固体的积留两,加快过滤。
49.进一步地,所述过滤部11倾斜角度为5
°‑7°
。严格控制过滤部11的倾斜角度,使得过滤部11表面的废弃固体可以下滑,同时还保证污水能够通过过滤部11各部位处的过滤通道,以充分利用过滤部11的过滤结构,提高过滤效率。
5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过滤部11为金属滤网。金属滤网结构薄,且具有弹性,在污水向下的作用力下,晃动幅度大,一方面金属滤网两端相对沉淀池10内壁发生上下位移,另一方面金属滤网自身结构发生形变,使得废弃固体在过滤部11表面产生弹跳运动,以便于污水中的液体通过金属滤网的滤孔,提高过滤效率。
51.在又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过滤部11包括过滤箱111,其底部设有若干过滤用的通孔;所述过滤箱111内部底壁设有若干凹腔1111;所述凹腔1111内设有一球珠112;
52.当所述过滤箱111静置时,相邻两所述球珠112之间形成通道;当所述过滤箱111晃动时,所述球珠112于所述凹腔1111内跳动,相邻两所述球珠112错位,使得所述通道宽度变化以加快过滤。
53.具体地,相邻两球珠112之间的通道与通孔1112共同形成过滤箱111的过滤通道。球珠112的设置,一方面降低废弃固体堵塞通孔1112的概率,一方面球珠112随着过滤箱111晃动能产生一定幅度的跳动,使得相邻两球珠112之间形成的通道宽度发生改变,以加快过滤速度。
54.在一实施例中,沉淀池10上方呈敞口状或上方可拆卸连接有盖体,运输及安装过程中过滤箱111内未配置球珠112,以便于运输或安装,以免球珠112任意滚动。当在污水处理现场安装固定好沉淀池10箱体,则将若干球珠112安装于相应的凹腔1111内。
55.在一实施例中,球珠112为玻璃珠或陶瓷珠,具有一定的重量,在污水冲刷下不易脱离相匹配的凹腔1111。在过滤部11发生晃动时,球珠112在凹腔1111上方进行纵向方向的小幅度运动。
56.进一步地,球珠112底部位于凹腔1111内,凹腔1111周侧轮廓用以限制球珠112脱离凹腔1111,使得球珠112在过滤部11晃动时产生纵向运动同时在凹腔1111内发生轻微的横向运动,以与其相邻的球珠112错位。
57.进一步地,过滤箱111周侧设有卡槽1113,用以卡装密封圈13,密封圈13略凸出于过滤箱111侧壁。通过控制密封圈13的弹性,使得密封圈13密封过滤箱111侧壁与沉淀池10内壁的装配缝隙,此外,在沉淀池10未通入污水时,密封圈13与若干弹簧12共同形成过滤部11的固定力,在沉淀池10通入污水时,过滤部11在污水施加的向下的按压力下,其两侧又可发生相对沉淀池10内壁的纵向位移运动。
58.进一步地,所述过滤部11连接有抽吸泵(图中未示出),用以在回洗处理前抽出所述过滤部11表面的废弃固体。具体地,设备本体100需定期清洗,以免堵塞过滤部11及第一微生物膜301、第二微生物膜302,回洗采用清洁的水依次通过沉淀池10、好氧池21、缺氧池22实现。在回洗前先清理过滤部11表面沉积的废弃固体。进一步地,为了便于过滤部11表面的废弃固体的排放,过滤部11倾斜设置,在过滤部11低端设置抽吸泵,以将过滤部11表面的废弃固体及时抽出。
59.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过滤部11上方设有转轴16,所述转轴16与所述过滤部
11延伸方向一致;所述转轴16设有若干直叶桨叶161;所述转轴16带动所述直叶桨叶161旋转,以剥离所述过滤部11表面的废弃固体。具体地,转轴16一端同轴连接于一电机(图中未示出),以实现转动。随着水处理时间的延长,过滤部11表面的废弃固体具有一定的附着力,为了便于废弃固体的抽出,在过滤部11上方设置搅拌结构,通过转轴16带动直叶桨叶161旋转,直叶桨叶161剐蹭废弃固体上表面,起到松动废弃固体沉积物的作用,以便于抽吸泵抽出废弃固体与少量水的混合物。
60.进一步地,所述直叶桨叶161长度方向沿所述转轴16径向延伸。具体地,直叶桨叶161呈板状结构,其长度方向沿转轴16径向延伸,降低直叶桨叶161面积大的两表面与下降的污水的接触面,且下降的污水对该两表面具有冲刷的作用,进而降低该两表面上废弃固体的沉积,即使直叶桨叶161表面沉积少量废弃固体,在转轴16转动时,转轴16表面及直叶桨叶161表面的废弃固体被甩出,最终经抽吸泵抽出。
61.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弹性管道15内设有速度传感器17,用以检测所述弹性管道15内实时流速;当所述实时流速小于预设流速值时,停止污水通入,开启所述过滤部11表面的废弃固体处理系统。随着污水处理时间的延长,过滤部11表面沉积的废弃固体越来越多,直至影响了过滤部11的过滤性能,此时弹性管道15内的流速有所下降。当弹性管道15某时的液体流速下降至小于预设流速值时,表面过滤部11表面沉积的废弃固体过多,沉淀池10的固液分离效率不佳,不易继续运行污水处理,则需暂停污水处理,以及时处理过滤部11表面的废弃固体。如开启转轴16连接的电机及抽吸泵,及时抽出过滤部11表面的废弃固体,以提高沉淀池10的运行效率。
6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收集腔14呈漏斗结构。收集腔14内壁轮廓结构,起到引流作用,以将经固液分离后的污水导向弹性管道15,然后通过管道导入好氧池21进行后续微生物的污水处理。减少收集腔14内的紊流情况,降低噪音。
63.在一实施例中,为了保证过滤部11、收集腔14连接处的密封性,过滤部11、收集腔14为一体成型结构。
64.在一实施例中,沉淀池10上方设有入口,用以通入絮凝剂,促进污水中废弃固体之间的凝集,以加快固液分离速度。
6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纤维线束3111包括若干纤维丝(图中未示出);若干纤维丝相互编织形成具有若干织眼的所述纤维线束3111,以增加纤维线束3111强度,提高其抗冲击性,延长使用寿命。此外,增加纤维线束3111的重量,以控制污水冲刷时纤维线束3111抖动浮动,以免纤维线束3111过轻时,因污水冲刷发生大幅度抖动而导致其对污水的截留量过少。进行污水处理时,一部分污水抖动状态的相邻两纤维线束3111之间的空间通过并在纤维线束3111外表面截留部分污水;一部分污水自纤维线束3111的织眼通过并在织眼内表面截留部分污水,以提高外纤维线束3111与污水的接触面积。
66.进一步地,单根纤维丝的直径为20

50μm;所述纤维丝数目为50

200根,以使得制得的纤维线束3111具有一定的厚度,以获得适宜的强度和重量特征。
67.在一实施例中,若干所述纤维线束3111延伸方向一致,以简化外纤维滤层311加工工序,降低纤维线束3111之间的缠绕概率,避免因缠绕导致外纤维滤层311不同部位孔隙大小相差过大,而影响了外纤维滤层311的水处理效果。当污水通过所述外纤维滤层311时,纤维线束3111会随着水流流动而发生波动,外纤维滤层311各部位的孔隙发生任意多样的变
化,部分污水停留于外纤维滤层311内部或外表面以实现净化,部分污水流向内纤维滤层312进行净化。提高净化能力的同时避免影响水流通过速度,以保证净化效率。
68.进一步地,相邻两所述纤维线束3111沿远离所述内纤维滤层312方向交错排布,以使得相邻两所述纤维线束3111在所述载体结构31长度方向的平面上的垂直投影部分重叠,进而增加相邻两所述纤维线束3111排布的紧密性,增加污水冲刷所述外纤维滤层311时污水在外纤维滤层311上的停留时间。进一步地,位于外侧的两靠近的纤维线束遮住交错设置于该两纤维线束之间的纤维线束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部位,以保证合适的污水通过速度的同时适当延长污水在外纤维滤层311上的停留时长。
69.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内纤维滤层312为中空袋体结构。具体地,污水通过内纤维滤层312时,经过内纤维滤层312袋体两侧表面的截留,增加污水与内纤维滤层312的接触面积及接触时长。内纤维滤层312的中空区域的设计用以延长污水通过内纤维滤层312的时长。
70.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所述内纤维滤层312包括经纱3121、纬纱3122;相邻若干所述经纱3121相互平行以形成一股经纱束;相邻若干所述纬纱3122相互平行以形成一股纬纱束;若干平行的经纱束、若干平行的纬纱束相互交叉编织形成网状的袋体结构。
71.具体地,网状的袋体结构,增加了内纤维滤层312的紧密性,延长污水在内纤维滤层312的停留时长。相互交叉编织的经纱束、啥线束均分别由若干单纱构成,适当的降低内纤维滤层312的紧密性,防止内纤维滤层312截留污水时长过长,而降低了水处理速度。
72.进一步地,所述经纱束和/或所述纬纱束包括3

5根单纱,单纱直径为20

50μm。具体地,经纱束包括3

5根经纱3121,纬纱束包括3

5根纬纱3122,便于编织加工,同时保证内纤维滤层312的一定程度的紧密性。
73.上述提供的载体结构31,在不影响水通量的前提下,提高污水处理效率,提高比例达15%

40%。
74.在一实施例中,如图9、图10所示,所述曝气装置40包括输气管41、若干喷气头42,若干所述喷气头42均连通于所述输气管41;所述输气管41内的空气通过所述喷气头42喷入好氧池21内;其中,
75.所述喷气头42包括相连通的支撑管421、喷气管422,所述支撑管421连通于所述输气管41;排列成一行或一列中的相邻两所述喷气管422朝向相反,以形成相向喷气流,以吹散所述喷气头42表面或附近的污染物。具体地,输气管41通过管道与鼓风机相连,通过鼓风机向输气管41内输入空气。通过喷气头42的结构设计,使得两两喷气管422相向喷气,形成的相向的气流,对相向的喷气管422表面或附近的污染物产生推动力,降低污染物在喷气头42喷气口周围表面沉积的概率,延长曝气装置40使用时长。
76.在一实施例中,相邻两所述支撑管421平行设置;所述支撑管421与所述喷气管422夹角为120
°‑
135
°
。具体地,曝气装置10设置于好氧池21的底部,输气管41横向设置,支撑管421竖向设置。由于两两喷气管422相向喷气,喷气管422所在平面与输气管41所在平面的夹角小于90
°
,若喷气管422直接连通于输气管41,污水内的污染物易在曝气装置10的管体弯折角较小的部位积留;通过设置支撑管421以衔接输气管41、喷气管422,增大曝气装置10的管体弯折角度,避免管体结构表面积留污染物。
7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喷气管422管口内壁设有若干导流叶片4221,以将喷气管422
内的气流导向喷气管422的喷嘴,引导气流流动方法,避免喷气管422内的气流骤然汇向较小尺寸的喷嘴时产生较大紊流,而阻碍气流喷出,进而影响了曝气效率,及该气流对其对向的喷气头42喷嘴表面的清洁效果。
78.在一实施例中,相向喷气的两所述喷气管422管口相距3cm

6cm,以保证相向气流对其对向的喷气头42喷嘴表面的清洁效果。
79.所述好氧池21顶部与所述缺氧池22底部连通;所述出水口221设置于所述缺氧池22顶部。
8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微生物膜301和/或第二微生物膜302还包括两固定件32;所述内纤维滤层312两端分别固定于一所述固定件32;套设于所述内纤维滤层312外的所述外纤维滤层311两端分别卡接于一所述固定件32。具体地,随着污水处理时间的延长,载体结构31上积留大量的污染物,目前市场上的生物膜载体不好拆卸和清洗,拆卸时容易造成已经形成的生物膜的损坏。通过在载体结构31两端设置固定件32,固定件32可拆卸连接于相应的生物池内,实现所述第一微生物膜301和/或第二微生物膜302的快速装卸,以便于定期清洗维护。拆下所述第一微生物膜301和/或第二微生物膜302后,将外纤维滤层311两端自相应固定件32的卡装中脱卸,内纤维滤层312两端分别固定于一固定件32,将内纤维滤层312随同两固定件32一起进行清洗,外纤维滤层311分开清洗,操作简便,且拆卸不易对载体结构31的造成损伤。
81.在一实施例中,固定件32设有卡接部(图中未示出),卡接部包括第一卡接面、第二卡接面,第一卡接面位于第二卡接面外侧,第一卡接面远离载体结构31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卡接面。将外纤维滤层311端部射入第一卡接面与第二卡接面之间,转动第一卡接面,使得第一卡接面卡接于第二卡接面并夹住外纤维滤层311的端部,实现卡装。
82.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本行业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按说明书附图所示和以上而顺畅地实施本发明;但是,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做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发明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发明的实质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等,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