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工业园区水污染物溯源管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1-05 21:3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工业园区水污染物溯源管控系统。


背景技术:

2.工业园区应对污水处理厂进水超标的举措主要是对上游企业污废水进行一一取样分析,工作量大,耗时较长,可能会丧失排查时效性,很难及时找到污染源。
3.目前工业园区普遍采用的排污管控措施主要是在企业排污口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并与市级、省级等环境监测平台联网,但这种方法投入大,后期维护成本高,且无法解决隐蔽排污口的问题。
4.基于排污企业水质数据库的溯源方法,可以大大减少污染事故发生后的人工排查工作量,同时较安装在线监测设备成本低,也避免了隐蔽排污口的问题。但目前此溯源方法用来对工业园区企业追责仍存在执法依据不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工业园区水污染物溯源管控系统,使其具有快速溯源锁定超标排污企业、执法依据强等特点,特别适用于综合型工业园区,有利于大范围推广应用。
6.一种工业园区水污染溯源管控系统,包括:
7.调研园区企业,包含调研企业基本信息、生产工艺、污水预处理工艺、水质水量、特征污染因子。采集园区企业污废水,测定废水常规指标、荧光有机物,得到水样分析数据。根据所述企业调研信息和所述水样分析数据,经过数据清洗、解析、比对,构建企业水污染物指纹数据库。
8.工业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进水口安装已内置园区企业水污染物指纹数据库的在线式预警溯源仪,园区企业水污染物指纹数据库和在线式溯源仪共同构成了园区水污染物预警溯源系统。在线式预警溯源仪实时监测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指纹数据,并与内置的园区企业水污染物指纹数据库进行识别比对,当比对结果出现异常时,能够发出预警并溯源锁定异常超标污染物的来源企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接到预警提示后,启动应急处置预案,确保污水厂运行稳定和达标排放。
9.园区每个企业排口处安装自动取样留样设备。通过模型计算并经示踪法验证确定园区各企业排水经管网输送至污水处理厂的时长,确定所取水样在自动取样留样设备内的保留时间。当超过设定的保留时间后,该样品作废并从自动取样留样设备内排出,样品瓶用于后续的自动取样。自动取样留样设备的工作时间程序设定包含采样间隔、样品留存时长的设定。
10.园区水污染物预警溯源系统与自动取样留样设备相关联。当在线式预警溯源仪发出预警并溯源锁定到异常超标污染物的来源企业时,能够同时触发该企业排污口自动取样
留样设备,留存超标水样,供第三方检测和环境执法依据,且可以做到在线式预警溯源仪检测到的污水厂超标异常进水与自动取样留样设备内留存的供第三方检测的样品是同一股废水。
11.上述工业园区水污染物溯源管控系统,通过提取园区企业水污染物指纹,构建园区企业水污染物指纹数据库,建设园区水污染物预警溯源系统,并通过在线式预警溯源仪实时监测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与园区企业水污染物指纹数据库进行识别比对,从而实现对园区污水处理厂异常超标进水的预警,同时能够溯源锁定异常超标污染物的来源企业。此外,基于园区水污染物预警溯源系统与自动取样留样设备的关联,当在线式预警溯源仪发出预警并锁定超标排污企业时,触发该企业排污口自动取样留样设备,留存超标水样供第三方检测和环境执法。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发明的工业园区水污染物溯源管控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13.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14.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15.在本实施方式中,目标区域选择江西某工业园区,区域内纳管企业共64家,其中13家企业有生产废水外排且纳管。
16.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工业园区水污染物溯源管控系统包括相互关联的园区企业水污染物指纹数据库、园区水污染物预警溯源系统以及园区企业排污口自动取样留样设备。
17.该园区企业水污染物指纹数据库构建方法包括:
18.调研园区企业基本信息、生产工艺、污水预处理工艺、水质水量和特征污染因子;采集企业废水样品,分析废水常规指标、荧光有机物指标;根据所述企业调研信息和所述水样分析数据,经过数据清洗、解析、比对,构建园区企业水污染物指纹数据库。
19.该园区水污染物预警溯源系统,其包含设置于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进水口处的在线式预警溯源仪和其内置的园区企业水污染物指纹数据库;在线式预警溯源仪用于实时检测污水厂进水水质指纹数据,并与内置的园区企业水污染物指纹数据库进行比对,实现对污水厂进水水质异常情况的预警,并溯源锁定具体的超标排污企业。
20.请参阅图1,所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提出的工业园区水污染溯源管控方法,应用于上述工业园区水污染物溯源管控系统,具体步骤如下:
21.步骤s1,调研园区企业。编制工业园区企业调研表,所述企业调研表包括时间、企业基本信息、生产工艺、污水预处理工艺、水质水量、特征污染因子。
22.步骤s2,在园区涉水企业排污口安装自动取样留样设备。具体的,园区每个企业排
口处安装自动取样留样设备。
23.步骤s3,通过模型计算并经示踪法验证确定园区各企业排水经管网输送至污水处理厂的时长,确定所取水样在自动取样留样设备内的保留时间。
24.步骤s4,设定自动取样留样设备的工作时间程序。自动取样留样设备的工作时间程序设定包含采样间隔、样品留存时长的设定。
25.步骤s5,将进水污染溯源系统(即园区水污染物预警溯源系统)与自动取样留样设备相关联。
26.步骤s6,企业信息汇总和水质样品的分析化验。采集园区企业污废水,测定所述企业废水的常规指标、荧光有机物,得到水样分析数据。进一步的,根据所述企业调研信息和所述水样分析数据,经过数据清洗、解析、比对,构建园区企业水污染物指纹数据库。
27.步骤s7,构建园区企业水污染指纹数据库。具体实施时在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进水口安装已内置园区企业水污染物指纹数据库的在线式预警溯源仪。在线式预警溯源仪实时监测污水厂进水水质指纹数据,并与内置的园区企业水污染物指纹数据库进行识别比对,当比对结果出现异常时,能够发出预警并溯源锁定异常超标污染物的来源企业。
28.步骤s8,进水污染溯源系统实施获取污水厂进水口的水质数据。
29.步骤s9,污水厂发生进水异常,在线式水污染溯源仪发出预警提示并快速锁定具体的违法企业。
30.步骤s10,污水厂针对异常水质,启动应急预案;进水污染溯源系统触发该排污企业排口处的自动取样留样设备,进行水样留存,且能做到留存的水样与污水厂进口处的异常水样为同一股废水。
31.步骤s11,留存的异常水样进行第三方检测,支持园区环保监管执法。
32.成功实现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溯源管控,并成功对异常来水。
33.更具体的,当超过设定的保留时间后,该样品作废并从自动取样留样设备内排出,样品瓶用于后续的自动取样。当在线式预警溯源仪发出预警并溯源锁定到异常超标污染物的来源企业时,能够同时触发该企业排污口自动取样留样设备,留存超标水样,供第三方检测和环境执法依据,且可以做到在线式预警溯源仪检测到的污水厂超标异常进水与自动取样留样设备内留存的供第三方检测的样品是同一股废水。
34.进一步的,在线式预警溯源仪发出预警后,污水处理厂可以针对在线检测的异常水质分析结果,启动应急预案,保证污水处理运行稳定和排放达标。
35.更进一步的,留存的异常水样可以进行第三方检测,支持园区环保监管执法,园区污水处理厂成功实现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溯源追责,并成功应对异常来水。
36.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及突出性的技术效果:
37.①
本发明是针对综合型工业园区的水污染物溯源管控方法,相较于单一类型工业园区,更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实施;

本发明在溯源技术后增加自动留样功能,既可以快速低成本的实现工业园区污染企业的溯源,又可以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环境执法依据,有效提升工业园区针对企业偷排、超排等违法行为的管理水平。
38.综上,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开展上游企业外排污废水取样分析,提取园区企业水污染物指纹,构建园区企业水污染物指纹数据库,建设园区水污染物预警溯源系统,当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异常时,能够通过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指纹与园区企业水污染指纹数据库进
行对比,快速准确锁定超排企业,并触发该企业的排污口自动取样留样设备,留存超标水样供第三方检测和环境执法。
3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