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除湿机的制作方法

2021-11-03 23:1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是关于除湿机。


背景技术:

2.具备除湿功能的除湿机被揭示在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除湿机包括本体壳体、制冷循环机构、散热器、吸热器、除湿转子、冷媒热交换器。本体壳体包含吸气口、排气口。制冷循环机构设置在本体壳体内。送风机将空气从吸气口吸气到本体壳体内,使已吸气的空气依散热器及吸热器的顺序通过而形成向排气口送风的风路。除湿转子的散湿部在风路中设置在散热器与吸热器之间。除湿转子的吸湿部在风路内设置在吸热器与排气口之间。冷媒热交换器在风路内设置在散湿部与吸热器之间。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3.国际公开wo2009/08773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4.但是,散热器(散热部)配置在吸热部(冷却部)的上游。因此,已被吸热器冷却的空气未供给至散热器。其结果,由于散热器的冷却变得不充分,有藉由制冷循环机构的吸热器的冷却效率降低、除湿机的除湿能力降低的疑虑。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除湿能力降低的除湿机。解决问题的方案
6.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除湿机包括加热部、散湿部、冷却部、吸湿部、散热部、外壳。已被该加热部加热的空气被供给至散湿部。冷却部将空气冷却。吸湿部将空气除湿。散热部经由冷媒将该冷却部冷却。在外壳,形成有第一风路。在该第一风路,该加热部、该散湿部、该冷却部、该吸湿部、该散热部是以该加热部、该散湿部、该冷却部、该吸湿部及该散热部的顺序配置。
7.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除湿机包括冷却部、吸湿部、散热部、散湿部、外壳。冷却部将空气冷却。吸湿部将空气除湿。散热部经由冷媒将该冷却部冷却。散湿部被供给已被该散热部加热的空气。在外壳,形成有第一风路。在该第一风路,该散湿部、该冷却部、该吸湿部、该散热部是以该散热部、该散湿部、该冷却部、该吸湿部及该散热部的顺序配置。发明效果
8.根据本发明的除湿机,能够抑制除湿机的除湿能力降低。
附图说明
9.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湿机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除湿机的内部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除湿机的iii

iii剖面图。图4是从后方观察除湿机的示意图。图5是表示通过第一风路的空气的流动的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除湿机的内部的示意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除湿机的内部的示意图。图8是表示第二姿势的风挡的图。图9是表示第三姿势的风挡的图。图10是表示风挡的变形例的图。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除湿机的内部的示意图。图12是图11所示的除湿机的xii

xii剖面图。图13是表示加热部的图。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除湿机的内部的示意图。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除湿机的内部的示意图。图16是图15所示的除湿机的xvi

xvi剖面图。图17是从后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除湿机的示意图。图18是从后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除湿机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0.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边参照图式一边进行说明。另外,图中,对于相同或者相当部分赋予相同的参照符号且不重复说明。
11.[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1及图2,针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00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00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除湿机100的内部的示意图。
[0012]
如图1及图2所示,除湿机100包括外壳1、盖部件2a、排水容器4、操作部5。
[0013]
外壳1是中空的部件。在外壳1,形成有吹出口2、一对第一吸入口3a(参照图3)。
[0014]
吹出口2形成在外壳1的前面。吹出口2连通外壳1的内部与外部。吹出口2将外壳1的内部的空气放出到外壳1的外部。吹出口2形成在外壳1即可,也可以位于外壳1的前面以外的位置。
[0015]
盖部件2a是大致板状的部件。在图1中,盖部件2a覆盖吹出口2。盖部件2a可旋转地被安装在外壳1。盖部件2a变更旋转角度,藉此作为将从吹出口2放出的空气的流动的方向规定成与盖部件2a的旋转角度相应的方向的风向板发挥功能。
[0016]
第一吸入口3a形成在外壳1的后面。第一吸入口3a连通外壳1的内部与外部。第一吸入口3a使外壳1的外部的空气流入到外壳1的内部。第一吸入口3a形成在外壳1即可,也可以位于外壳1的后面以外的位置。
[0017]
排水容器4装卸自如地被收纳在外壳1。排水容器4贮留由除湿机100生成的水。
[0018]
操作部5设置在外壳1的上部。操作部5接受来自外部的指示。
[0019]
接着,参照图2~图4,针对除湿机100进一步进行说明。图3是图2所示的除湿机100的iii

iii剖面图。图4是从后方观察除湿机100的示意图。
[0020]
在图2中,上下方向是相对于垂直方向平行的方向。前后方向是相对于水平方向平
行的方向。左右方向是相对于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的各个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00是在被设置成如图3所示般的姿势的状态被使用。
[0021]
前后方向之中的前方向是本发明的第一方向的例子。上下方向之中的下方向是本发明的第二方向的例子。
[0022]
如图2~图4所示,除湿机100还包括加热器6、除湿转子7、冷却部8、散热部9、集水部10、送风部11、压缩部12、膨胀部(不图示)。
[0023]
加热器6、除湿转子7、冷却部8、散热部9、送风部11及压缩部12配置在外壳1的内部,被收容在外壳1。
[0024]
加热器6具有发热藉此将空气加热的加热功能。加热器6是本发明的加热部的例子。
[0025]
除湿转子7包含沸石71、转子72、旋转轴73。转子72是大致圆盘状的部件。在转子72,沿着转子72的周方向设置有多个沸石71。转子72是以旋转轴73为中心旋转。
[0026]
除湿转子7还包含散湿部7a、吸湿部7b。
[0027]
散湿部7a是转子72之中的上侧部分。散湿部7a位于吸湿部7b的上方。在散湿部7a的后侧,配置有第一吸入部3a。散湿部7a与加热器6对向。散湿部7a配置在加热器6的后方。从加热器6供给热至散湿部7a。
[0028]
吸湿部7b是转子72之中的下侧部分。吸湿部7b不与加热器6对向。
[0029]
沸石71与转子72一起旋转,藉此将位于散湿部7a的状态、与位于吸湿部7b的状态交替地重复。
[0030]
吸湿部7b将空气除湿。详细而言,位于吸湿部7b的沸石71将空气除湿。其结果,从吸湿部7b放出已被除湿的空气(干燥空气)。
[0031]
散湿部7a具有散湿功能,其系藉由被供给已被加热器6加热的空气,将含有已被吸湿部7b除湿的水分的空气(高湿度的空气)放出。详细而言,对于位于散湿部7a的沸石71供给已被加热器6加热的空气,藉此在沸石71位于吸湿部7b的时候已除湿的水分被散湿部7a气化。其结果,从散湿部7a放出高湿度的空气。
[0032]
针对加热器6与散湿部7a的关系进行说明。
[0033]
加热器6,例如,包含镍铬加热器或陶瓷加热器,以电力运转。加热器6具有与散湿部7a的散湿功能相应的加热功能。换言之,加热器6是以被供给散湿部7a的空气的温度成为既定温度的方式,将空气加热。既定温度是如散湿部7a(沸石71)能够有效地发挥散湿功能般的温度。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加热器6,例如,以200℃~300℃左右发热,藉此以被供给到散湿部7a的空气的温度成为既定温度的方式,将空气加热。
[0034]
压缩部12将冷媒压送。压缩部12包含压缩机。膨胀部将冷媒减压。膨胀部,例如,包含毛细管。在外壳1的内部,形成有制冷循环。制冷循环是形成环状地连结压缩部12、散热部9、膨胀部、冷却部8的循环路径,藉由压缩部12使冷媒通过循环路径循环的循环。在制冷循环中,由压缩部12动作冷媒被高温高压化。已被高温高压化的冷媒被送往散热部9。散热部9将冷媒的热散热到通过散热部9的空气中,藉此将冷媒冷却。通过散热部9的冷媒被送往膨胀部。膨胀部将已被散热部9冷却的冷媒减压,藉此生成已被低温低压化的冷媒。通过膨胀部的冷媒被送往冷却部8。冷却部8从膨胀部供给已被低温低压化的冷媒藉此被冷却。通过冷却部8的冷媒运送至压缩部12。在制冷循环中,冷媒是以压缩部12、散热部9、膨胀部及冷
却部8的顺序循环,藉此抑制冷却部8的温度上升。另外,在制冷循环中,在散热部9,由于运送已被压缩部12高温高压化的冷媒,散热部9的温度上升。
[0035]
冷却部8将空气冷却。冷却部8包含蒸发器(evaporator)。冷却部8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形状。冷却部8与吸湿部7b对向配置。冷却部8配置在吸湿部7b的后方。
[0036]
冷却部8将空气冷却,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其结果,空气被除湿,并且生成水。
[0037]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从散湿部7a放出高湿度的空气。从散湿部7a放出的空气被供给到冷却部8。并且,冷却部8由从散湿部7a放出的空气生成冷凝而进行除湿。
[0038]
散热部9是在制冷循环中,将冷媒冷却,藉此将冷却部8冷却。即,散热部9经由冷媒(例如,氟氯碳化物气体(chlorofluorocarbon gas))将冷却部8冷却。散热部9包含电容器。散热部9配置在吸湿部7b的前方。散热部9配置在加热器6的下方。
[0039]
集水部10将以冷却部8生成的水回收。集水部10配置在冷却部8的下方。以冷却部8生成的水滴下到集水部10。
[0040]
集水部10,例如,形成为漏斗状,将被供给的水向排水容器4引导。其结果,水被贮留在排水容器4。
[0041]
送风部11送风空气。送风部11包含风扇。送风部11配置在散热部9的前方。
[0042]
除湿机100还包括记忆部13、控制部14。
[0043]
记忆部13包含如rom(read only memory)及ram(random access memory)这样的主记忆装置(例如,半导体内存),也可以还包含辅助记忆装置(例如,硬盘hard disk drive)。主记忆装置及/或辅助记忆装置记忆由控制部14执行的各种计算机程序。
[0044]
控制部14包含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及mpu(micro processing unit)般的处理器。控制部14控制除湿机100的各要素。
[0045]
接着,参照图2~图4,针对形成在外壳1的内部的第一风路f1进行说明。
[0046]
如图2~图4所示,送风部11送风空气,藉此生成第一风路f1。
[0047]
第一风路f1包含有一对第一风路部分f11、第二风路部分f12、第三风路部分f13、第四风路部分f14、第五风路部分f15。
[0048]
第一风路部分f11位于冷却部8及散热部9的各个的上方,且,加热器6及散湿部7a的各个的侧方。第一风路部分f11连通到第一吸入口3a,从第一吸入口3a向前方向延伸。第一风路部分f11的前端部f1a位于加热器6的大致侧方、或与加热器6相比为前方。
[0049]
第二风路部分f12与第一风路部分f11的前端部f1a相连,从前端部f1a在加热器6侧延伸。第二风路部分f12之中加热器6侧的端部f2a位于加热器6的后方。
[0050]
第三风路部分f13与第二风路部分f12的端部f2a相连,从端部f2a向后方向延伸。第三风路部分f13通过加热器6与散湿部7a。第三风路部分f13的后端部f3a位于冷却部8的上方。
[0051]
第四风路部分f14与第三风路部分f13的后端部f3a相连,从后端部f3a向下方向延伸。第四风路部分f14形成在冷却部8。
[0052]
第五风路部分f15与第四风路部分f14的下端部f4a相连,从下端部f4a向前方向延伸。第五风路部分f15通过吸湿部7b、散热部9。第五风路部分f15通向送风部11。
[0053]
在外壳1的内部,还形成有排出风路fz。排出风路fz从送风部11遍及吹出口2而形成。
[0054]
经由第一吸入口3a流入到外壳1的内部的空气流过第一风路f1及排出风路fz后,从吹出口2被排出到外壳1的外部。
[0055]
在第一风路f1中,空气依序流过加热器6、散湿部7a、冷却部8、吸湿部7b及散热部9。
[0056]
除湿机100还包括多个壁部。多个壁部的各个隔开外壳1的内部,藉此形成第一风路f1。
[0057]
多个壁部包含第一壁部15a~第六壁部15f。多个壁部是板状的部件。多个壁部,例如,由树脂形成。
[0058]
第一壁部15a配置在第一风路部分f11与第三风路部分f13之间。第一壁部15a将外壳1的内部之中位于散湿部7a的后方的空间隔开成左右,藉此互相区别第一风路部分f11与第三风路部分f13。第一壁部15a配置在冷却部8的上方。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一对第一壁部15a。在一对第一壁部15a之间,存在第三风路部分f13。
[0059]
第二壁部15b配置在第一风路部分f11、与第三风路部分f13之间。第二壁部15b将外壳1的内部之中位于散湿部7a的前方的空间隔开成左右,藉此互相区别第一风路部分f11与第三风路部分f13。第二壁部15b配置在散热部9的上方。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一对第二壁部15b。在一对第二壁部15b之间,存在第三风路部分f13。另外,在一对第二壁部15b之间,存在加热器6。
[0060]
第三壁部15c配置在第二壁部15b的前侧。在第三壁部15c与第二壁部15b之间,存在第二风路部分f12。第三壁部15c配置在加热器6的前侧。第三壁部15c将外壳1的内部之中位于加热器6的前方的空间隔开成前后,藉此形成第二风路部分f12。在第三壁部15c的后侧,存在第二风路部分f12。
[0061]
第四壁部15d配置在加热器6与散热部9之间。又,第四壁部15d配置在散湿部7a与吸湿部7b之间。第四壁部15d与第三壁部15c的下部相连。第四壁部15d将外壳1的内部的空间之中位于加热器6的下方的空间隔开成上下。在第四壁部15d的上侧,存在第一风路部分f11、第二风路部分f12、第三风路部分f13。在第四壁部15d的下侧,存在第五风路部分f15。
[0062]
第五壁部15e配置在冷却部8的后侧。第五壁部15e是以从后方覆盖冷却部8的方式形成。第五壁部15e也可以是外壳1的一部分。又,第五壁部15e也可以是与外壳1为单独部件。在第五壁部15e与第四壁部15d之间,形成有间隙s。在间隙s,存在第四风路部分f14。
[0063]
第六壁部15f配置在冷却部8的前侧。第六壁部15f隔着冷却部8与第五壁部15e对向。在第六壁部15f与第五壁部15e之间,存在第四风路部分f14。第六壁部15f的下端fa位于与冷却部8的下端81相比为上方的位置。第四风路部分f14在较第六壁部15f下侧处与第五风路部分f15相连。
[0064]
以上,如参照图2~图4说明地那样,在第一风路f1,加热器6、散湿部7a、冷却部8、吸湿部7b、散热部9是以加热器6、散湿部7a、冷却部8、吸湿部7b及散热部9的顺序配置。因此,从外壳1的外部被供给到第一风路f1的空气以加热器6、散湿部7a、冷却部8、吸湿部7b及散热部9的顺序流过后,被排出到外壳1的外部。
[0065]
接着,参照图2~图5,针对除湿机10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通过第一风路f1的空气的流动的图。
[0066]
如图2~图5所示,外壳1的外部的空气经由第一吸入口3a流入到外壳1的内部后,
以加热器6、散湿部7a、冷却部8、吸湿部7b及散热部9的顺序流过,从吹出口2被排出到外壳1的外部。
[0067]
经由第一吸入口3a流入到外壳1的内部的空气被加热器6加热。已被加热器6加热的空气被供给到散湿部7a。并且,已被加热器6加热的空气将被包含在位于散湿部7a的沸石71的水分气化。其结果,生成高湿度的空气。高湿度的空气从散湿部7a放出。
[0068]
从散湿部7a放出的高湿度的空气被冷却部8冷却。其结果,生成冷凝。由冷凝生成的水经由集水部10被排出到排水容器4。
[0069]
从冷却部8放出的空气被供给到吸湿部7b。被供给到吸湿部7b的空气被位于吸湿部7b的沸石71除湿后,从吸湿部7b放出。从吸湿部7b放出的除湿后的空气被供给到散热部9后,从吹出口2向外壳1的外部放出。
[0070]
以上,如参照图2~图5说明般,在第一风路f1中,已被冷却部8冷却的空气被供给到散热部9。因此,由于能够藉由已被冷却部8冷却的空气将散热部9冷却,能够抑制散热部9的温度上升。其结果,在制冷循环中,由于能够藉由散热部9将冷媒有效地冷却,能够使藉由制冷循环的冷却部8的冷却效率提升。
[0071]
又,藉由制冷循环的冷却部8的冷却效率提升,藉此能够有效地确保冷却部8的冷却的状态。若确保冷却部8的冷却的状态,则能够使藉由冷却部8的空气的冷却能力提升。因此,冷却部8能够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有效地冷凝而生成更多的水。其结果,能够抑制除湿机100的除湿能力降低。
[0072]
又,在一个风路(第一风路f1)上,配置有加热器6、散湿部7a、冷却部8、吸湿部7b。因此,能够以简单的装置构成进行藉由吸湿部7b除湿的处理,以及使已被吸湿部7b除湿的水分藉由加热器6、散湿部7a及冷却部8冷凝的处理。
[0073]
又,除湿机100的空气的温度充分地高的情况即便在加热器6为off的状态,也能够藉由冷却部8将空气冷却到产生冷凝的程度。这个情况,从省电化的观点,有在加热器6为off的状态运转除湿机100的情形。又,在第一风路f1中,在冷却部8的下游配置有散热部9。因此,在第一风路f1中,在加热器6为off的状态运转除湿机100的情况,由于能够防止已被散热部9的热加热的空气流动到冷却部8,能够防止因散热部9的热而冷却部8的温度上升。其结果,由于能够抑制藉由制冷循环的冷却部8的冷却效率的降低,能够抑制除湿机100的除湿能力降低。
[0074]
又,在第一风路f1,冷却部8及吸湿部7b是以冷却部8及吸湿部7b的顺序配置。在第一风路f1中,空气是以冷却部8及吸湿部7b的顺序流过。流过第一风路f1的空气是藉由冷却部8将空气中的水分冷凝藉此除湿。此外,流过第一风路f1的空气被吸湿部7b除湿。其结果,由于能够使空气的除湿量提升,能够使空气有效地干燥。
[0075]
又,通过散湿部7b的空气沿着上下方向被供给到冷却部8。因此,由于能够增加空气通过冷却部8所花费的时间,能够藉由冷却部8将空气有效地冷却。
[0076]
又,相对于散热部9加热器6沿着上下方向配置在分离的位置。因此,与将加热器6与散热部9沿着前后方向排列而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将除湿机100的厚度设为薄。
[0077]
另外,加热器6也可以不配置在散热部9的上方。即,在第一风路f1中,若加热器6、散湿部7a、冷却部8、吸湿部7b、散热部9是以加热器6、散湿部7a、冷却部8、吸湿部7b及散热部9的顺序配置,则不特别限定加热器6的配置位置。其结果,能够使加热器6的设置位置的
自由度提升。
[0078]
[第二实施方式]参照图6,针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00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00的内部的示意图。
[0079]
第二实施方式在外壳1的内部形成有多个风路的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以下,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
[0080]
如图6所示,在外壳1,还形成有第二吸入口3b。
[0081]
第二吸入口3b形成在外壳1的后面。第二吸入口3b连通外壳1的内部与外部。第二吸入口3b使外壳1的外部的空气流入到外壳1的内部。第二吸入口3b配置在第一吸入口3a的下方。第二吸入口3b位于第五壁部15e的下方。第二吸入口3b形成在外壳1即可,也可以位于外壳1的后面以外的位置。
[0082]
在外壳1的内部,还形成有第二风路f2、第三风路f3、第四风路f4。送风部11将空气送风,由此生成第一风路f1~第四风路f4的各个。
[0083]
第二风路f2位于第一风路f1的下方。第二风路f2连通到第二吸入口3b。在第二风路f2,冷却部8、吸湿部7b及散热部9是以冷却部8、吸湿部7b及散热部9的顺序配置。第二风路f2通向送风部11。
[0084]
经由第二吸入口3b流入到外壳1的内部的空气流过第二风路f2及排出风路fz后,从吹出口2被排出到外壳1的外部。
[0085]
在第二风路f2中,以冷却部8、吸湿部7b及散热部9的顺序流过空气。流过第二风路f2的空气是由冷却部8将空气中的水分冷凝而除湿。此外,流过第二风路f2的空气被吸湿部7b除湿。其结果,能够使空气有效地干燥。又,在第二风路f2中,已被冷却部8冷却的空气被供给到散热部9。因此,由于能够抑制散热部9的温度上升,能够使藉由制冷循环的冷却部8的冷却效率提升。
[0086]
第三风路f3位于第二风路f2的下方。第三风路f3连通到第二吸入口3b。在第三风路f3,冷却部8及散热部9是以冷却部8及散热部9的顺序配置。第三风路f3通向送风部11。
[0087]
经由第二吸入口3b流入到外壳1的内部的空气流过第三风路f3及排出风路fz后,从吹出口2被排出到外壳1的外部。
[0088]
在第三风路f3中,以冷却部8及散热部9的顺序流过空气。在第三风路f3中,已被冷却部8冷却的空气被供给到散热部9。因此,由于能够抑制散热部9的温度上升,能够使藉由制冷循环的冷却部8的冷却效率提升。
[0089]
第四风路f4位于第三风路f3的下方。第四风路f4连通到第二吸入口3b。在第四风路f4,配置有散热部9。第四风路f4通向送风部11。
[0090]
经由第二吸入口3b流入到外壳1的内部的空气流过第四风路f4及排出风路fz后,从吹出口2被排出到外壳1的外部。
[0091]
流入到外壳1的内部的空气流过第四风路f4时,被供给到散热部9。其结果,能够将散热部9冷却。
[0092]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外壳1的内部,形成有第一风路f1~第四风路f4。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为此。在外壳1的内部,不需要形成有第一风路f1~第四风路f4的全部的风路。在外壳1的内部,也可以形成有第一风路、与第二风路f2~第四风路f4之中的至少一个风路。
[0093]
[第三实施方式]参照图7~图10,针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00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00的内部的示意图。
[0094]
第三实施方式是第三风路f3及第四风路f4的各个为可开闭的点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在以下,主要说明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点。
[0095]
如图7所示,除湿机100还包括风挡16。
[0096]
风挡16分别开闭第三风路f3及第四风路f4。风挡16包含遮蔽部16a、支撑部16b、第一驱动源(不图示)。风挡16是本发明的开关部件的例子。
[0097]
遮蔽部16a是大致板状的部件。支撑部16b是相对于外壳1可旋转地支撑遮蔽部16a。支撑部16b,例如,包含轴部件、支架。轴部件被安装在遮蔽部16a。支架被固定在外壳1,可旋转地支撑轴部件。第一驱动源使遮蔽部16a旋转。第一驱动源,例如,包含马达。第一驱动源被控制部14控制。
[0098]
由第一驱动源变更遮蔽部16a的旋转角度,藉此风挡16的姿势被变更。
[0099]
图7是表示第一姿势α1的风挡16。如图7所示,第一姿势α1的风挡16藉由遮蔽部16a闭上第三风路f3与第四风路f4。其结果,风挡16为第一姿势α1的时候,在外壳1的内部,形成有第一风路f1与第二风路f2。
[0100]
图8是表示第二姿势α2的风挡16的图。如图8所示,第二姿势α2的风挡16虽然藉由遮蔽部16a闭上第四风路f4,但打开第三风路f3。其结果,风挡16为第二姿势α2的时候,在外壳1的内部,形成有第一风路f1、第二风路f2与第三风路f3。
[0101]
图9是表示第三姿势α3的风挡16的图。如图9所示,第三姿势α3的风挡16打开第三风路f3与第四风路f4。其结果,风挡16为第三姿势α3的时候,在外壳1的内部,形成有第一风路f1、第二风路f2、第三风路f3与第四风路f4。
[0102]
如图7~图9所示,由第一驱动源变更遮蔽部16a的旋转角度,藉此风挡16的姿势切换成第一姿势α1、第二姿势α2及第三姿势α3之中的任一个姿势。其结果,在外壳1的内部中,能够分别开闭第三风路f3及第四风路f4。
[0103]
又,风挡16分别开闭第三风路f3及第四风路f4,藉此能够调整流过第一风路f1的空气的每单位时间的量。
[0104]
说明藉由风挡16调整流过第一风路f1的空气的每单位时间的量的处理的第一例。
[0105]
在如夏天般的高温高湿度的环境下,即便在加热器6为off的状态也能够藉由除湿机100将空气充分地除湿。这个情况,风挡16将第三风路f3及第四风路f4的各个设为开状态,藉此减少流过第一风路f1的空气的每单位时间的量。与此相对,在如冬天般的低温低湿度的环境下,加热器6成为on的状态藉此除湿机100能够将空气有效地除湿。这个情况,风挡16将第三风路f3及第四风路f4的各个设为闭状态,藉此增加流过第一风路f1的空气的每单位时间的量。
[0106]
说明藉由风挡16调整流过第一风路f1的空气的每单位时间的量的处理的第二例。
[0107]
欲使除湿机100的驱动音减低的情况,使被包含在送风部11的风扇的旋转速度降低。这个情况,为了抑制被送风部11吸引到第一风路f1的每单位时间的空气量降低,风挡16将第三风路f3及第四风路f4的各个设为闭状态。其结果,即便被包含在送风部11的风扇的旋转速度降低,也由于抑制被吸引到第一风路f1的每单位时间的空气量降低,能够一边使
除湿机100的驱动音减低,一边将空气有效地供给到第一风路f1。
[0108]
接着,参照图10,针对除湿机16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风挡16的变形例的图。
[0109]
如图10所示,风挡16包含挡板16d、第二驱动源(不图示)。挡板16d是沿着上下方向伸缩自如,及/或,可沿着上下方向移动的部件。第二驱动源是使挡板16d动作的驱动源。第二驱动源,例如,包含马达。第二驱动源被控制部14控制。
[0110]
风挡16藉由第二驱动源使挡板16d伸缩及/或移动,藉此开闭第二风路f2、第三风路f3及第四风路f4之中的至少一个风路。其结果,在外壳1的内部中,能够选择是否形成第二风路f2、第三风路f3及第四风路f4的各个。
[0111]
又,风挡16开闭第二风路f2、第三风路f3及第四风路f4之中的至少一个风路,藉此能够有效地调整流过第一风路f1的空气的每单位时间的量。
[0112]
[第四实施方式]参照图11及图12,针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00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00的内部的示意图。图12是图11所示的除湿机100的xii

xii剖面图。
[0113]
第四实施方式在设置有用以将在散热部9产生的热供给到加热器6的周围的部件的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以下,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
[0114]
如图11及图12所示,除湿机100还包括供给部17。
[0115]
供给部17是对于流过加热器6的周围的空气,供给在散热部9产生的热。供给部17是具有热传导性的部件。供给部17,例如,是金属制的棒状的部件。供给部17被固定在散热部9,突出到加热器6的周围。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供给部17突出到第一风路部分f11上。因此,由于对于流过第一风路部分f11的空气经由供给部17供给在散热部9产生的热,不仅是加热器6的热,即便藉由散热部9的热,也能够将空气加热。其结果,能够将空气有效地加热。
[0116]
另外,供给部17也可以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00(参照图6)及第三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00(参照图7及图10)的各个也设置。
[0117]
[第五实施方式]参照图13,针对加热器6的变形例即加热部61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加热部61的图。加热部61是本发明的加热部的二例。
[0118]
如图13所示,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取代加热器6,使用加热部61的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以下,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
[0119]
加热部61,例如,在散湿部7a的上游中,将在制冷循环产生的热供给到空气。该情况下,加热部61是在制冷循环中循环冷媒的管状的部件之中,位于压缩部12、与膨胀部之间的部分,从压缩部12送的高温的冷媒流过。加热部61配置在散湿部7a的上游。在散湿部7a的上游中,藉由从加热部61发出的冷媒的热,加热空气。其结果,在散湿部7a,供给已被加热部61加热的空气。
[0120]
另外,在加热部61,也可以使用如图11及图12所示般的,供给部17。这个情况,供给部17配置在散湿部7a的上游,经由供给部17散热部9的热被供给到散湿部7a的上游。其结果,已被散热部9的热加热的空气被供给到散湿部7a。
[0121]
又,即便在第二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取代加热器6,使用加热部61。
[0122]
以上,如参照图13进行说明般,由于取代加热器6使用加热部61,藉此不需要用以使加热器6运转的电力,能够减低除湿机100的运转成本。又,由于始终,藉由在制冷循环产生的热、或在散热部9产生的热加热空气,已被加热的空气被供给到散湿部7a,能够使用散湿部7a效率良好地除湿。
[0123]
[第六实施方式]参照图14,针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00进行说明。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00的内部的示意图。
[0124]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取代加热器6,使用散热部9的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以下,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
[0125]
如图14所示,在第一风路f1,散湿部7a、冷却部8、吸湿部7b、散热部9是以散热部9、散湿部7a、冷却部8、吸湿部7b及散热部9的顺序配置。因此,从外壳1的外部被供给到第一风路f1的空气以散热部9、散湿部7a、冷却部8、吸湿部7b及散热部9的顺序流过后,被排出到外壳1的外部。其结果,在能够将以散热部9产生的热加热的空气供给到散湿部7a。即,能够使散热部9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器6的替代物而发挥功能。
[0126]
又,由于不使用加热器6,不需要用以使加热器6运转的电力,能够减低除湿机100的运转成本。又,由于始终,藉由在散热部9产生的热加热空气,已被加热的空气被供给到散湿部7a,能够使用散湿部7a效率良好地除湿。又,能够藉由在散湿部7a的上游中,流过散热部9的空气(与外部空气大致相同的温度的空气)、在吸湿部7b的下游中,流过散热部9的空气(已被冷却部8冷却的),将散热部9有效地冷却。
[0127]
又,即便在第二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取代加热器6,使用散热部9。
[0128]
[第七实施方式]参照图15~图17,针对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00进行说明。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00的内部的示意图。图16是图15所示的除湿机100的xvi

xvi剖面图。图17是从后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00的示意图。
[0129]
在第七实施方式中,流过散湿部7a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与流过吸湿部7b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相同的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以下,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
[0130]
针对除湿机100的各种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进行说明。
[0131]
如图15~图17所示,在外壳1上,取代第一吸入口3a而形成有第三吸入口3c。
[0132]
第三吸入口3c形成在外壳1的后面。第三吸入口3c连通外壳1的内部与外部。第三吸入口3c配置在外壳1的后面中的上部、且、左右中央部。在第三吸入口3c的前方配置有加热器6,在加热器6的前方配置有散湿部7a。加热器6与第三吸入口3c对向。在加热器6的下方,配置有冷却部8。在冷却部8的前方配置有吸湿部7b,在吸湿部7b的前方配置有散热部9。
[0133]
在外壳1的内部,形成有风路fa。流入到外壳1的内部的空气沿着风路fa流动。
[0134]
接着,参照图15~图17,针对风路fa进行说明。
[0135]
如图15~图17所示,风路fa包含第一风路部分f11a、一对第二风路部分f12a、一对第三风路部分f13a、一对第四风路部分f14a、一对第五风路部分f15a。
[0136]
第一风路部分f11a连通到第三吸入口3c,从第三吸入口3c向前方向延伸。第一风路部分f11a通过加热器6与散湿部7a。
[0137]
在第一风路部分f11a的前端部f1a,一对第二风路部分f12a相连。一对第二风路部分f12a是以从第一风路部分f11a的前端部f1a分歧的方式,互相向相反的方向(左右方向)延伸。
[0138]
一对第二风路部分f12a分别与一对第三风路部分f13a、一对第四风路部分f14a及一对第五风路部分f15a对应,对应的第二风路部分f12a~第五风路部分f15a依序地相连。即,在外壳1的内部,形成有两组以第二风路部分f12a~第五风路部分f15a构成的风路。
[0139]
第三风路部分f13a是从第二风路部分f12a的前端部f2a向后方向延伸。第四风路部分f14a是从第三风路部分f13a的后端部f3a向下方向延伸。第四风路部分f14a形成在冷却部8。第五风路部分f15a是从第四风路部分f14a的下端部f4a向前方向延伸。第五风路部分f15a通过吸湿部7b、散热部9。第五风路部分f15a通向送风部11。
[0140]
针对多个壁部进行说明。
[0141]
多个壁部是以在外壳1的内部形成有风路fa的方式,区划外壳1的内部。多个壁部包含一对对向壁部15α。
[0142]
一对对向壁部15α是在左右方向互相隔着间隔而配置。在一对对向壁部15α的内侧,形成有第一风路部分f11a。在一对对向壁部15α的内侧,配置有加热器6、散湿部7a。在一对对向壁部15α的左右外侧,分别形成有第三风路部分f13a。
[0143]
对向壁部15α位于第一风路部分f11a与第三风路部分f13a之间。对向壁部15α包含遮蔽部(防护部)15β。遮蔽部15β是对向壁部15α之中与散湿部7a对向的部分。遮蔽部15β位于散湿部7a与第三风路部分f13a之间。遮蔽部15β是以沿着散湿部7a的形状,膨出到左右外侧的方式形成,藉此限制散湿部7a向第三风路部分f13a伸出。
[0144]
多个壁部包含第三壁部15c~第四壁部15d。第三壁部15c位于对向壁部15α的前方。第四壁部15d位于第一风路部分f11a~第三风路部分f13a的下方。在第四壁部15d,形成有一对孔s1。孔s1位于冷却部8的上方,与冷却部8对向。
[0145]
多个壁部还包含第六壁部15f~第八壁部15h。第六壁部15f位于冷却部8与除湿转子7之间。第七壁部15g位于第三风路部分f13a的后方,与第三风路部分f13a对向。第八壁部15h位于第四风路部分f14a的后方。第八壁部15h位于冷却部8的后方,与冷却部8对向。
[0146]
针对外壳1的内部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
[0147]
若送风部11运转,则外壳1的外部的空气经由第三吸入口3c流入到外壳1的内部。流入到外壳1的内部的空气一边流入到第一风路部分f11a,向前方向流动,一边通过加热器6与散湿部7a。并且,空气是以第二风路部分f12a及第三风路部分f13a的顺序流动。流过第三风路部分f13a的空气,被第七壁部15g引导,流入到第四风路部分f14。流入到第四风路部分f14的空气通过孔s1后,一边被第六壁部15f及第八壁部15h引导,一边向下方流动。并且,空气若向与第六壁部15f的下端fa相比为下方移动,则流入到第五风路部分f15a。流入到第五风路部分f15a的空气一边向前方向流动,一边通过吸湿部7b与散热部9。通过散热部9的空气通过吹出口2被排出到外壳1的外部。
[0148]
以上,如参照图15~图17说明般,在风路fa中,流过散湿部7a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与流过吸湿部7b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相同(前方向)(参照图15)。由此,与流过散湿部7a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与流过吸湿部7b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为相反的情况(参照图2)相比,能够将从散湿部7a到冷却部8的风路的距离设为长。由此,从散湿部7a放出的空气能够在到被供给到
冷却部8之间,延长因与除湿机100的外部空气的温度差而被冷却的时间。其结果,由于能够将空气在某种程度冷却的状态供给到冷却部8,冷却部8能够将空气进一步冷却,有效地进行除湿处理。
[0149]
又,如图15及图16所示,加热器6与第三吸入口3c对向。由此,在从外壳1的外部容易看到的位置,能够设置加热器6。其结果,由于使用者能够容易地确认向加热器6的灰尘等的附着状况,能够使除湿机100的维护保养性提升。
[0150]
又,如图16所示,对向壁部15α的遮蔽部15β位于散湿部7a与第三风路部分f13a之间。由此,流过第三风路部分f13a的空气虽然流入到散湿部7a,但被遮蔽部15β遮蔽。由此,能够限制流过第一风路部分f11a上的散湿部7a藉此成为高湿度的空气在流过第三风路部分f13a的时候,再次流入到散湿部7a,被位于散湿部7a的沸石71除湿。其结果,由于能够将在第一风路部分f11a上的散湿部7a生成的高湿度的空气一边维持高湿度的状态,一边通过第二风路部分f12a~第四风路部分f14a供给到冷却部8,能够以冷却部8有效地除湿。
[0151]
对向壁部15α是本发明的壁部的例子。遮蔽部15β是本发明的遮蔽部的例子。第三风路部分f13a是本发明的风路部分的例子。
[0152]
另外,在第七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一个第八壁部15h。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为此。一对第八壁部15h也可以在左右隔着间隔而设置。这个情况,一对第八壁部15h设置在与一对第四风路部分f14分别对向的位置。
[0153]
接着,参照图18,针对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00(参照图15~图17)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8是从后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00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0154]
如图18所示,在除湿机100的变形例中,可变更第八壁部15h的上下方向的尺寸。
[0155]
针对第八壁部15h的构造的例子进行说明。
[0156]
第八壁部15h被二分割成上侧部分h1、下侧部分h2。上侧部分h1与冷却部8的上侧部分对向。上侧部分h1与其他壁部一体地形成。下侧部分h2是相对于上侧部分h1,可滑动地被安装在上下方向。相对于上侧部分h1下侧部分h2在上下方向滑动,藉此变更第八壁部15h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相对于上侧部分h1的下侧部分h2的向下方向的滑动量越增加,第八壁部15h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变得越大。第八壁部15h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变得越大,冷却部8之中与第八壁部15h对向的区域变得越宽广。
[0157]
与第八壁部15h对向的区域变得越宽广,被供给到冷却部8的空气之中,通过图15所示的第一风路部分f11a~第四风路部分f14a而供给的空气的量(经由加热器6及沸石71而供给的空气的量)变得越多,并且通过图6所示的第二风路f2及第三风路f3而供给的空气的量(未经由加热器6及沸石71而供给的空气的量)变得越少。
[0158]
外部空气的温度变低的情况,空气中的饱和水蒸气量变少。这个情况,为了使除湿机100的除湿效率提升,较佳为将第八壁部15h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设为长,使经由加热器6及沸石71的空气的量增加。这个情况,除湿机100是,主要,作为沸石式的除湿机发挥功能。
[0159]
与此相对,外部空气的温度变高的情况,空气中的饱和水蒸气量变多。这个情况,为了使除湿机100的除湿效率提升,较佳为将第八壁部15h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设为短,使经由加热器6及沸石71的空气的量减少。这个情况,除湿机100是,主要,作为压缩机式的除湿机发挥功能。
[0160]
第八壁部15h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可以是工作人员变更,或,也可以是控制部14(参
照图15)变更。
[0161]
针对控制部14变更第八壁部15h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的情况的装置构成进行说明。这个情况,除湿机100,例如,包括温度传感器、致动器。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外壳1的内部(例如,第三吸入口3c)。致动器,例如,包含马达,使第八壁部15h的下侧部分h2上下动。若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成为未满既定值,则以下侧部分h2位于第一既定位置的方式,控制部14控制致动器。与此相对,若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成为既定值以上,则以下侧部分h2位于比第一既定位置高的第二既定位置的方式,控制部14控制致动器。其结果,由于能够根据气温,调整第八壁部15h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能够使除湿机100的除湿效率有效地提升。
[0162]
另外,也可以根据除湿机100的发出位置,设定第八壁部15h的上下方向的尺寸。例如,以除湿机100的发出位置的平均气温越高,第八壁部15h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变得越小的方式设定。
[0163]
如以上,可变更第八壁部15h的尺寸。其结果,由于即便加热器6的种类(加热功能)及/或、散湿部7a的种类(散湿功能)被设计变更,也能够根据加热器6的种类及/或、散湿部7a的种类,调整第八壁部15h的上下方向的尺寸,使除湿机100的设计的自由度提升。
[0164]
以上,一边参照图式(图1~图18)一边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为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此主旨的范围在各种的方案中可实施。又,藉由适当组合在上述的实施方式揭示的多个构成要素,可形成各种的发明。例如,也可以从在实施方式所示的全构成要素删除几个构成要素。图式为了容易理解,主体地示意性地表示各个构成要素,图示的各构成要素的个数等也有因制作图式的方便与实际不同的情况。又,在上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各构成要素为例子,不为特别限定者,在不实质上地脱离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可进行各种的变更。
[0165]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本发明可利用在除湿机的领域。
[0166]
[附图标记说明]1外壳6加热器(加热部)7a散湿部7b吸湿部8冷却部9散热部100除湿机f1第一风路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